參考文獻舉要
(一)王安憶作品
王安憶作品
《母女同遊美利堅》 與茹志鵑合著 香港:三聯書店 1986年10月
《長恨歌》 台北:麥田出版 1996年4月
《憂傷的年代》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7月
《處女蛋》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10月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
《富萍》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1年3月
《香港情與愛》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2年5月
《尋找上海》 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002年5月
《紀實與虛構:上海的故事》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2年6月
《我讀我看》 台北:一方出版公司 2002年9月
《小說家的13堂課》 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002年10月
《米尼》 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003年2月
《海上繁華夢》 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003年4月
《桃之夭夭》 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004年1月
《叔叔的故事》 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004年5月
《王安憶的上海》 香港:三聯書店 2004年8月
二、專書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 《小說面面觀》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6年3月
趙滋藩 《文學原理》 台北:東大圖書 1988年3月
何金蘭 《文學社會學理論評析:兼論在中國文學上的實踐》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9年6月
陳信元 《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89年7月初版
陳思和 《筆走龍蛇》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1年元月初版
張愛玲 《張看》 台北:皇冠出版社 1991年
陳伯海、袁進主編 《上海近代文學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2月
楊匡漢 《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 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3年3月
梁麗芳 《從紅衛兵到作家•王安憶:不斷探索與求新》 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年5月
韓毓海 《新文學的本體與形式》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3年8月
艾恩.瓦特(Watt, Ian)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 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1994年6月
盧正珩 《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 台北:麥田出版 1994年7月
盛英編 《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
吳福輝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
周蕾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5年11月
施淑 《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6年6月
張子樟 《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6年6月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6年7月五版
沈謙 《修辭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6年11月
張志公 《修辭學概要》 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7年3月
朱立元主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
王德威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 台北:麥田出版 1998年10月
王文英編 《上海現代文學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6月
朱棟霖編 《中國現代文學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
張炯編 《新中國文學史》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9年12月
陳娟 《記憶和幻想——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0年9月
西蒙˙波娃著,楊鐵柱譯 《第二性》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0年11月
張英編 《文學的力量:當代著名作家訪談錄》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年12月
李歐梵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彭小妍 《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1年1月
李歐梵編 《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 台北:允晨出版社,2001年8月
王又平 《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9月
王德威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 台北:麥田出版 2001年10月
徐岱 《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2年
王德威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 台北:麥田出版 2002年8月
李歐梵 《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
黃慶萱 《修辭學》 台北:三民書局 2002年10月
王慶生主編 《中國當代文學》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喬以鋼 《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年1月
吳秀明主編 《中國當代文學寫真》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3年5月
於可訓 《中國當代文學概論》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年6月
唐金海 周斌主編 《20世紀中國文學通史》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3年9月
陳思和 《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12月
李今 《海派小說論》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2005年1月
三、學位論文
陳崇騏 《傳統與原始:大陸尋根小說的批判與省思》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洪士惠 《上海流戀與哀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1976-1995)》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莊宜文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年黃淑祺 《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四、單篇論文
南帆 〈王安憶小說的觀察點:一個人物,一種衝突〉《當代作家評論》1984年2月,頁48-54。
王志弘 〈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第十卷第五期1994年3月齊紅、林舟 〈王安憶訪談〉《作家》1995年10月
羅崗 〈找尋消失的記憶—對王安憶《長恨歌》的一種抒解〉《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5月
邱心 〈當代中國女作家創作路向的轉變--閱讀張潔、王安憶、池莉和陳染的小說〉《讀書人》第十六卷第六期1996年6月朱西甯 〈恨歸何處—評王安憶《長恨歌》〉《聯合文學》第十二卷第九期1996年7月李文波 〈慣看海上繁華夢,江山依舊枕寒流—王安憶的悲劇意識分析〉《小說評論》1997年2月
葉玉靜 〈錦繡天衣——女性文學紀念碑的編織工程:淺探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女性書寫〉《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1998年4月葉紅、許輝 〈論王安憶《長恨歌》的主題意蘊和語言風格〉《當代文壇》1998年5月
陳思和 〈營造精神之塔——論王安憶90年代初的小說創作〉《文學評論》1998年第六期1998年6月
萬燕 〈解構的典故—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新論〉《深圳大學學報》1998年8月第三期
王季峰 〈《長恨歌》:王安憶「民間」意識本位還原〉《洛陽師專學報》第十七卷第四期1998年8月
石曉楓 〈論王安憶《長恨歌》的海派傳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十一卷第九期1998年9月魏蘭 〈自我意識與超越意識的相互消長〉《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一期1999年1月
梁君梅 〈一個重視心靈的作家——談王安憶的小說立場〉《山東礦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6月
黎荔 〈論王安憶小說的敘述方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1月
王曉芳 〈找尋久遠的記憶——從《長恨歌》看王安憶和張愛玲的相似性〉《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0年3月
汪政、曉華 〈汪政、曉華:論王安憶〉《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5月
馬超 〈都市裡的民間型態——王安憶《長恨歌》漫議〉《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1年2月
吳俊 〈瓶頸中的王安憶——關於《長恨歌》及其後的幾部長篇小說〉《當代作家評論》二○○二年第五期
白彩霞 〈不媚俗的前衛與不落伍的古典——論王安憶的獨特性及“不要獨特性”之文學觀〉《文學評論》2000年6月
還學文〈王安憶的小說和她的創作理想——偶讀王安憶有感〉《當代》第一七○期2000年10月徐德明 〈王安憶:歷史與個人之間的「眾生話語」〉《文學評論》二○○一年第一期2001年1月
王泉、羅珍楨 〈王安憶女性小說敘事的獨特性〉《語文學刊》二○○一年第二期2001年2月
張浩 〈論王安憶小說的悲劇建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五卷第三期2002年3月
甘文凝 〈王安憶《長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瑤析〉《瓊州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2002年3月
梁寧寧 〈塵埃在陽光下有歌有舞——對王安憶《長恨歌》的另一種解釋〉《江蘇石油化工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2002年3月
羅曉靜 〈論王安憶《長恨歌》的文化意蘊〉《卲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2年3月
徐潤潤 〈幾副嘴臉混社會的人——王安憶《長恨歌》中長腳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二期2002年4月
唐長華 〈王安憶90年代小說研究述評〉《當代文壇》2002年4月
蔣小平 〈王安憶《長恨歌》的宗教世界〉《貴州師範大學學報》二○○二年第四期
張德麗 〈上海市民精神的鏤刻——讀王安憶的《長恨歌》《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十八卷第二期2002年6月
俞潔 〈上海城市的當代解讀——評王安憶的兩個長篇:《長恨歌》與《富萍》〉《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二○○二年第四期2002年7月
吳毓鳴 〈從《長恨歌》看王安憶的審美意向〉《集美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三期2002年9月
王雪瑛 〈都市與鄉村,王安憶小說的雙重空間〉《文學世紀》第二卷第十期2002年10月李保民 〈王安憶小說創作簡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十四卷第五期2002年10月
程菁、肖亮 〈時間之維與生命之思——王安憶《長恨歌》解讀〉《贛南師範學院學報》二○○二年第五期2002年10月
杜學霞 〈都市生活寓言——論王安憶《長恨歌》的寓言結構〉《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3年1月
周明鵑 〈論《長恨歌》的懷舊情結〉《中國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理論》總第六十九期2003年2月
白朝霞 〈含蓄蘊藉的語言奇景——王安憶《長恨歌》語言藝術賞析之一〉《德州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一期2003年2月
周怡 〈從《長恨歌》看王安憶與張愛玲〉《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二期孫惠欣 〈拓女性寫作天地,譜女性話語篇章——從《叔叔的故事》、《長恨歌》看王安憶小說中女性話語的建構〉《延邊大學學報》第三十六卷第二期2003年6月
莫付歡 〈建構在語言烏托邦中的自我認同——評王安憶的《長恨歌》〉《柳州師專學報》第十八卷第二期2003年6月
畢紅霞 〈王安憶九時年代以來幾部小說的女性人物形象之比較〉《瓊州大學學報》第十卷第四期2003年8月
孫瑞雪 〈關於王安憶《長恨歌》的思考〉《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四卷第六期2003年12月
鄧小紅 〈超越話語性別敘事的維度——王安憶《長恨歌》的一種解讀〉《平頂山師專學報》第十九卷第一期2004年2月
馮晶 〈王安憶筆下女性的生命律動——以《小城之戀》、《長恨歌》、《桃之夭夭》為例《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二期2004年4月
五、報紙評論
徐淑卿 〈王安憶的文學人生〉 台北:《中國時報》,1996年11月28日3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