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經部
《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清)焦循:《易餘籥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版。
二、史部(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北齊)魏收撰:《魏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版。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唐)魏徵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出版。
(唐)魏徵撰:《隋書》,臺北:鼎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再版。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校釋:《史通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臺一版。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初版三刷。
二、子部(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臺灣:臺灣商務印書管,四部叢刊本。
(漢)王符:《潛夫論》,《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臺二版。
(晉)葛洪:《抱朴子》,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南朝˙宋)劉義慶著、楊勇:《世說新語校牋》,臺北:樂天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九月初版。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知不足齋叢書》。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唐)遍照金剛:《文鏡祕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初版。
(唐)封演等撰:《封氏聞見記》,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六月出版。
(明)王應麟:《困學紀聞》,《學齋佔畢》外六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清)何義門:《義門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徐文珊點校,臺北:臺灣明倫書局,民國六十八年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初版十二刷。
四、集部(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漢)王逸章句:《楚辭》,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八月臺一版。
(南朝˙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民國六十三年十月臺一版。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范文瀾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南朝˙梁)鍾嶸著、楊祖聿校注:《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一月,初版。
(南朝˙梁)鍾嶸著、廖棟樑撰述:《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版。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初版。
(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唐)釋皎然著、許師清雲新編:《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初版。
(唐)釋皎然撰:《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年四月版。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唐)司空圖撰、祖保泉注釋:《司空圖詩品注釋及釋文》,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二月出版。
(宋)張戒撰、陳應鸞校箋:《歲寒堂詩話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3月第1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12月第1版。
(元)祝堯:《古賦辨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初版。
(明)謝榛:《四溟詩話》,《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初版。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1版。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7月,第1版。
(明)胡應麟:《詩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明)王志堅:《四六法海》,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初版七刷。
(明)張溥著、楊家駱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再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次印刷。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初版。
(清)陳維崧:《四六金針》,《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六月臺一版。
(清)《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1995年11月第3次印刷。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三版。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清)袁枚著、英志編:《袁枚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初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北京第7次印刷。
(清)彭兆蓀:《南北朝文鈔》,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六月臺一版。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許槤評選、黎經誥箋注:《六朝文絜箋注》,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
(清)錢大昕著:《潛研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臺版。
五、近人專著(依作品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謝无量:《駢文指南》,昆明:中華書局發行,民國二十九年七月十二版。
錢基博:《駢文通義》,上海:大華書局,1943年出版,頁13。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灣:開明書店,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臺一版。
駱鴻凱:《文選學》,臺北: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六年臺一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九年十月臺五版。
孫德謙:《六朝麗指》,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新一版。
錢基博:《模範文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二月臺一版。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胡適紀念館,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出版。
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初版。
劉師培:《論文雜記》,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初版。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七月初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九月影印版。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3年5月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六十三年三月臺三版。
王國維:《中國戲曲考》,臺南:僶勉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出版。
江菊松:《宋四六文研究》,臺北:華正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初版。
高明:《中國修辭學研究》,《高明文輯》下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初版。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四月初版。
張仁青:《中國駢文析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初版。成惕軒:《汲古新議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民國七十年版。
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九月初版。
方孝岳:《中國散文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九月初版。
王文濡:《南北朝文評註讀本》,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初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再版。
林尹著、林師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初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彌勒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初版。
蔣伯潛:《駢文與散文》,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四版。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初版。蕭滌非:《樂府詩詞論藪》,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5月,第1版。
姜書閣:《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第1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出版。
黃師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版。
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臺六版。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年三月臺八版。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
北京大學中國文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一年三月版。
黃師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八印。
詹杭倫、沈時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出版。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詹秀惠:《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一月初版。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初版1刷。
莫道才:《駢文通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尹恭弘:《駢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北京第1版。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初版。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五年三月臺二版,第一次印刷。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第1版,2004年6月北京第3次印刷。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劉師培:《國學發微》,《劉申叔遺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廖志強:《六朝駢文聲律探微》,臺北:天工書局,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三版。
高步瀛:《南北朝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沈鵬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聶石樵:《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第1版。
歸青、曹旭著:《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第1版。
四、期刊論文(依作品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陳寅恪:〈四聲三問〉,《清華學報》,1934年4月,第九卷第二期。成楚望:〈駢文之產生、構成及各家對駢文之看法〉,《孔孟月刋》,民國六十八年第十七卷第十一期。
李金星:〈齊梁調詩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四期,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林師伯謙:〈傅季友〈為宋公修張良廟教〉〈修楚元王墓教〉述評〉,《中國語文》,民國七十五年第345期。
林師伯謙:〈〈為宋公修張良廟教〉〈修楚元王墓教〉的再探討〉,《中國語文》,民國七十五年第346期。
林師伯謙:〈評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及其詩〉〉,《中國語文》,民國七十五第351期。
沈玉成:〈謝靈運的政治態度與思想性格〉,《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87年2月。
張蓓蓓:〈齊竟陵王蕭子良西邸文士集團考略〉,《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五月第一版第一刷。
馬積高:〈論賦與駢文〉,馬積高、萬光治《賦學研究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11月版。
王澧華:〈論謝靈運巧似與繁富的創作特徵〉,《吉安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李宗長:〈論顏延之的文與賦〉,《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丁福林:〈論謝靈運的辭賦和散文〉,《鎮江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
譚家健:〈台灣之駢文研究一瞥〉,《柳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13卷第1期。
王利鎖:〈駢文瑣議〉,《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3月,14卷第1期。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八年七月版。
李伶俐:〈論晩明駢文的復蘇〉,《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
莫道才:〈近20年駢文研究述議〉,《江海學刊》,2001年04期。
陳順智:〈四聲複議〉,《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九十年十月初版。
汪龍麟:〈二十世紀清代駢文研究述評〉,《滁州師專學報》,2001年12月第3卷第4期。
陳師松雄:〈儷古異同之比較〉,《東吳中文學報》,民國九十一年五月。
陳師松雄:〈古辭間儷之文用〉,《東吳中文學報》,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唐翼明:〈劉宋四學並建考論〉,《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初版。
孫麗:〈王儉與南齊初的儒學復興〉,《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0月,第26卷第5期。
五、博碩士論文(依論文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七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陳師松雄:《齊梁麗辭衡論》,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林師伯謙:《劉宋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梁承德:《沈約及其作品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陳敬介:《鮑照詩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梁承德:《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陳啟仁:《齊梁新變詩風的發展歷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