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盈任
研究生(外文):Ying-renn Tsai
論文名稱:宋齊儷體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Li-t’i-wen of Sung to Chi Period
指導教授:林伯謙林伯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chi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宋齊文南朝儷體文麗辭駢文
外文關鍵詞:sung-chi-wenli-t’i-wenSouthern dynastiesli-tzupien-w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駢儷之文,廣行於南朝,然以文體之成,必有其傳承與環境之蘊育。宋齊之世,文風彬蔚,上承太康排偶綺麗之習,下開梁陳儷辭縟密之體,於南朝駢文之形成,實有承先啟後之功。觀夫前人論述宋齊文壇,大抵以駢文史之發展為探討主軸,於宋齊麗藻雖有論述,然未畢顯兩朝風貌,是以本文乃欲對宋齊之儷體文作一論析,歸納特質,以明宋齊儷體文之文學價值。
  論文凡分六章,首章〈緒論〉,先敘以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與進路,以及前人研究之概況,再論及儷體源流與儷古之辨。第二章〈宋齊文學環境〉,分以「時代流變,唯美文風盛行」、「君王提倡,文學集團蔚盛」、「劉宋初聲,永明聲律鬯發」、「佛道轉盛,儒學漸次式微」四節,以論析宋齊文學環境於儷辭之影響。第三章〈宋齊儷體文之特色〉,乃以「對偶精工」、「辭采華茂」、「音韻鏗鏘」、「故實繁富」四節概論儷辭之特色,並論析宋齊儷辭特色之異同。第四章〈劉宋文士儷辭之特色〉、第五章〈蕭齊文士儷辭之特色〉,乃列舉宋齊代表作家,論其特色。觀夫宋世文壇,當以元嘉為盛,論人,乃以元嘉三雄為宗,旁及傅亮、范曄、謝莊、謝惠連;齊代辭風,實以永明為主,評士,當以竟陵八友為首,旁及王儉、孔稚珪,藉由文士作品之論析,以明宋齊之文風。第六章〈結論〉,綜合各章研究結果,對宋齊儷體文作一總評。
Due to the prosperous atmosphere of literature, p’ien-li-wen was popular during Southern dynasties. The style came from the gorgeous style of “pai-o”, and gave birth to the new style of the literature in Liang and Cheng dynasties. The studies of Sung-Chi literature often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ien wen”, though “li-tsao” are discussed as well, it’s insufficient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of the period.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li t’i wen” of Sung and Chi dynasties, to make it clear the value of such kind of literatur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motivation, methods, rang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mer papers of the study. In chapter 2 ,”The environment of Sung and Chi literary circles”,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literary environment toward “li tzu”. Chapter 3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ng and Chi li t’i wen”. Chapter 4, “Characteristics of Liu-sung li t’i wen”, and chapter 5, “Characteristics of Hsiao-chi li t’i wen”, discuss famous authors of the period. I think that the literary circles was most prosperous during Yuen-chia and Yung-ming reigns. In chapter 6, “Conclusion”, there comes the general critic of Sung-chi li-t’i we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疇之界定………………………………………………………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3
第四節 儷體源流………………………………………………………………4
第五節 儷古之辨………………………………………………………………18

第二章 宋齊文學環境…………………………..……………………………25
第一節 時代流變,唯美文風盛行……………………………………………25
一、政情動盪,吏治腐化……………………………..………………………25
二、風尚愛美,競趨奢靡……………………………………………………..31
第二節 君王提倡,文學集團蔚盛……………………………………………39
一、君王愛文,文學盛世……………………………………………………..39
二、文義賞會,集團繁興…………………………………………….……….42
第三節 劉宋初聲,永明音律鬯發……………………………………………46
一、佛經轉譯,反切大興……………………….………………………….…46
二、劉宋音律,知聲首創……………………….……………………….……51
三、永明新變,聲律鬯達……………………….……………………….……54
第四節 佛道轉盛,儒學漸次式微……………………………………………60
一、儒學勢衰……………………………………………………….……….…60
二、玄風轉熾……………………………………………………….………….64
三、佛教興盛……………………………………………………….………….70


第三章 宋齊儷體文之特色…………..…………………………..…………75
第一節 對偶精工…………………………………………………………….76
一、儷偶之繁盛……………………………………………………………..…76
二、儷偶之用法…………………………………………………………..……81
第二節 辭采華茂………………………………………………………….…88
一、色彩明媚,鋪排藻繪………………………………………………..……92
二、選詞煉字,用字奇巧…………………………………………………..…94
第三節 音韻鏗鏘…………………………………………………………….96
一、音韻和諧…………………………………………………………………..98
二、諧律調聲……………………………………………………………..……99
第四節 故實繁富……………………………………………………………104
一、隸事之風興…………………………….…………………………………104
二、用典之法要…………………………………………………………….…106

第四章 劉宋文士儷辭之特色………………..………….…..……………111
第一節 傅亮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12
一、傅亮之生平……………………………………………………….………112
二、傅亮儷辭之特色………………………………………………….………113
(一)雅麗齊整……………………………………………………………...113
(二)典重工致……………………………………………………………...114
第二節 范曄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17
一、范曄之生平……………………………………………………………….117
二、范曄儷辭之特色………………………………………………………...118
(一)宮商協暢……………………………………………………………...118
(二)敍事精雅…………………………………………………….………..121
第三節 顏延之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23
一、顏延之之生平…………………………………………………………...123
二、顏延之儷辭之特色……………………………………………………...124
(一)體裁綺密,造語精工…………………………………………….....125
(二)博麗典雅,隸事繁複………………………………………..……...127
第四節 謝靈運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29
一、謝靈運之生平………………………………………………………...…130
二、謝靈運儷辭之特色……………………………………………………...131
(一)麗情密藻……………………………………………………….....…131
(二)新俊自然………………………………………………….……....…133
第五節 謝惠連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35
一、謝惠連之生平…………………………………………………………...135
二、謝惠連儷辭之特色…………………………………………………...…136
(一)設辭雅麗………………………………………………………….....136
(二)工於體物………………………………………………………….....137
第六節 鮑照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38
一、鮑照之生平…………………………………………….………………..138
二、鮑照儷辭之特色……………………………………….………………..138
(一)選聲煉色,遒勁奇峭……………………………….……………....139
(二)鑄詞精縟,奇麗超絕……………………………….……………....141
第七節 謝莊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43
一、謝莊之生平………………………………………………..…………….143
二、謝莊儷辭之特色………………………………………….………….….143
(一)輕倩柔靡………………………………………………………….....144
(二)清麗流美………………………………………………………..…...146

第五章 蕭齊文士儷辭之特色………………………………………….…..148
第一節 孔稚珪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48
一、孔稚珪之生平…………………………………………………………….148
二、孔稚珪儷辭之特色……………………………………….………………149
(一)典雅精實,筆氣條貫………………………………..…………….…149
(二)鑄辭綺麗,採對精工…………………………………..……….……150
第二節 王儉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52
一、王儉之生平…………………………………………………………..….152
二、王儉儷辭之特色……………………………………………..………….154
(一)辭采樸質,雍容典則………………………………………………….154
(二)音辭暢美,聲調朗麗………………………………………………….156
第三節 沈約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57
一、沈約之生平……………………………………………………………….157
二、沈約儷辭之特色………………………………………………………….158
(一)妍麗崇華,音辭和諧………………………………….………………158
(二)文辭肯切,義理暢達………………………………………………….159
第四節 任昉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61
一、任昉之生平……………………………………………………………….161
二、任昉儷辭之特色………………………………………………………….162
(一)敘致委婉………………………………..…………………….………162
(二)藻麗整練……………………………………………………………….163
第五節 謝朓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65
一、謝朓之生平……………………………………………………………….165
二、謝朓儷辭之特色………………………………………………………….166
(一)情思婉妙………………………..………………….…………………166
(二)清綺俊秀……………………………………………..…….…………167
第六節 王融之生平及其儷辭特色………………….………………………168
一、王融之生平……………………………………………………………….168
二、王融儷辭之特色……………………………………….……..…………169
(一)文藻富麗,儷偶聯篇………………………….………………………169
(二)聲律諧美,雅韻不絕………………………………………….………170

第六章 結論………………………………………………………….………172
第一節 宋齊儷體文總評………………………………………….…………172
第二節 宋齊儷體文於後世之影響………………………………….………173

參考書目………………………………………………………………….……176
參考書目

一、經部

《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初版十三刷。
(清)焦循:《易餘籥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版。

二、史部(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北齊)魏收撰:《魏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版。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唐)魏徵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出版。
(唐)魏徵撰:《隋書》,臺北:鼎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再版。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校釋:《史通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臺一版。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初版三刷。
二、子部(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臺灣:臺灣商務印書管,四部叢刊本。
(漢)王符:《潛夫論》,《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臺二版。
(晉)葛洪:《抱朴子》,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南朝˙宋)劉義慶著、楊勇:《世說新語校牋》,臺北:樂天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九月初版。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知不足齋叢書》。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唐)遍照金剛:《文鏡祕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初版。
(唐)封演等撰:《封氏聞見記》,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六月出版。
(明)王應麟:《困學紀聞》,《學齋佔畢》外六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清)何義門:《義門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徐文珊點校,臺北:臺灣明倫書局,民國六十八年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初版十二刷。

四、集部(依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漢)王逸章句:《楚辭》,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八月臺一版。
(南朝˙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民國六十三年十月臺一版。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范文瀾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南朝˙梁)鍾嶸著、楊祖聿校注:《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一月,初版。
(南朝˙梁)鍾嶸著、廖棟樑撰述:《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版。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初版。
(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唐)釋皎然著、許師清雲新編:《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初版。
(唐)釋皎然撰:《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年四月版。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唐)司空圖撰、祖保泉注釋:《司空圖詩品注釋及釋文》,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二月出版。
(宋)張戒撰、陳應鸞校箋:《歲寒堂詩話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3月第1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12月第1版。
(元)祝堯:《古賦辨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初版。
(明)謝榛:《四溟詩話》,《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初版。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1版。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7月,第1版。
(明)胡應麟:《詩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明)王志堅:《四六法海》,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初版七刷。
(明)張溥著、楊家駱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再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次印刷。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初版。
(清)陳維崧:《四六金針》,《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六月臺一版。
(清)《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1995年11月第3次印刷。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三版。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清)袁枚著、英志編:《袁枚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初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北京第7次印刷。
(清)彭兆蓀:《南北朝文鈔》,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六月臺一版。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許槤評選、黎經誥箋注:《六朝文絜箋注》,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四年十月新一版。
(清)錢大昕著:《潛研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臺版。

五、近人專著(依作品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謝无量:《駢文指南》,昆明:中華書局發行,民國二十九年七月十二版。
錢基博:《駢文通義》,上海:大華書局,1943年出版,頁13。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灣:開明書店,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臺一版。
駱鴻凱:《文選學》,臺北: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六年臺一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九年十月臺五版。
孫德謙:《六朝麗指》,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新一版。
錢基博:《模範文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二月臺一版。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胡適紀念館,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出版。
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初版。
劉師培:《論文雜記》,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初版。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七月初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九月影印版。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3年5月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六十三年三月臺三版。
王國維:《中國戲曲考》,臺南:僶勉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出版。
江菊松:《宋四六文研究》,臺北:華正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初版。
高明:《中國修辭學研究》,《高明文輯》下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初版。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四月初版。
張仁青:《中國駢文析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初版。
成惕軒:《汲古新議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民國七十年版。
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九月初版。
方孝岳:《中國散文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九月初版。
王文濡:《南北朝文評註讀本》,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初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再版。
林尹著、林師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初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彌勒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初版。
蔣伯潛:《駢文與散文》,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四版。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初版。
蕭滌非:《樂府詩詞論藪》,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5月,第1版。
姜書閣:《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第1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出版。
黃師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版。
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臺六版。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年三月臺八版。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
北京大學中國文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一年三月版。
黃師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八印。
詹杭倫、沈時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出版。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詹秀惠:《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一月初版。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初版1刷。
莫道才:《駢文通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尹恭弘:《駢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北京第1版。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初版。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五年三月臺二版,第一次印刷。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第1版,2004年6月北京第3次印刷。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劉師培:《國學發微》,《劉申叔遺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廖志強:《六朝駢文聲律探微》,臺北:天工書局,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三版。
高步瀛:《南北朝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沈鵬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聶石樵:《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第1版。
歸青、曹旭著:《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第1版。

四、期刊論文(依作品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陳寅恪:〈四聲三問〉,《清華學報》,1934年4月,第九卷第二期。
成楚望:〈駢文之產生、構成及各家對駢文之看法〉,《孔孟月刋》,民國六十八年第十七卷第十一期。
李金星:〈齊梁調詩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四期,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林師伯謙:〈傅季友〈為宋公修張良廟教〉〈修楚元王墓教〉述評〉,《中國語文》,民國七十五年第345期。
林師伯謙:〈〈為宋公修張良廟教〉〈修楚元王墓教〉的再探討〉,《中國語文》,民國七十五年第346期。
林師伯謙:〈評傅季友〈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及其詩〉〉,《中國語文》,民國七十五第351期。
沈玉成:〈謝靈運的政治態度與思想性格〉,《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87年2月。
張蓓蓓:〈齊竟陵王蕭子良西邸文士集團考略〉,《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五月第一版第一刷。
馬積高:〈論賦與駢文〉,馬積高、萬光治《賦學研究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11月版。
王澧華:〈論謝靈運巧似與繁富的創作特徵〉,《吉安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李宗長:〈論顏延之的文與賦〉,《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丁福林:〈論謝靈運的辭賦和散文〉,《鎮江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
譚家健:〈台灣之駢文研究一瞥〉,《柳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13卷第1期。
王利鎖:〈駢文瑣議〉,《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3月,14卷第1期。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八年七月版。
李伶俐:〈論晩明駢文的復蘇〉,《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
莫道才:〈近20年駢文研究述議〉,《江海學刊》,2001年04期。
陳順智:〈四聲複議〉,《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九十年十月初版。
汪龍麟:〈二十世紀清代駢文研究述評〉,《滁州師專學報》,2001年12月第3卷第4期。
陳師松雄:〈儷古異同之比較〉,《東吳中文學報》,民國九十一年五月。
陳師松雄:〈古辭間儷之文用〉,《東吳中文學報》,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唐翼明:〈劉宋四學並建考論〉,《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初版。
孫麗:〈王儉與南齊初的儒學復興〉,《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0月,第26卷第5期。

五、博碩士論文(依論文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七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陳師松雄:《齊梁麗辭衡論》,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林師伯謙:《劉宋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梁承德:《沈約及其作品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
陳敬介:《鮑照詩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梁承德:《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陳啟仁:《齊梁新變詩風的發展歷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