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 考 文 献 】 Ⅰ中国語の部分 書籍 丁聲樹等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 1980.『漢語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湯廷池 1979.『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灣:學生書局. 范 曉 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pp.402-416. 黎錦熙 1924.『新著國語文法』、台灣:里仁書局.
論文 古川裕 1997.「談現象句與雙賓句的認知特點」、『語言文字學』第5期,pp.83-86. 古川裕 2001.「外界事物的“顯著性”與句中名詞的“有標性”」、『當代語言學』第3 卷 第4期,pp.264-274. 朱德熙 1979.「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pp.151-168. 宋玉柱 1996.「論“准雙賓句”」、『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pp.227-236. 沈家煊 1999.「“在”字句和“給”字句」、『語言文字學』,第6期,pp.16-24. 沈家煊 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第5期,pp.367-380. 李宇明 1996.「領屬關係與雙賓句分析」、『語言文字學』第2期,pp.77-85. 沈陽1995.「領屬性範疇及領屬性名詞短語的句法作用」、『語言文字學』第12期,pp.43-50. 邢福義 1984.「關於“給給”」『中國語文』第5期,pp.347. 李臨定 1986.「雙賓句類型分析」、『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pp.27-40. 貝羅貝 1986.「雙賓語結構從漢代至唐代的歷史發展」、『中國語文』第3期.pp.204-215. 周國光 1995.「動詞“給”的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發展」、『安徽師大學報』第23卷 第1期,pp.107-113. 馬慶株 1983.「現代漢語的雙賓語構造」、『語言學論叢』第10輯, 商務印書館,pp.166-196. 張伯江 1999.「現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語言文字學』第8期,pp.122-131. 張國憲 2001.「制約奪事成分句位實現的語義因素」、『中國語文』第6期,pp.508-518. 張國憲2002.「三價形容詞配價分析與方法思考」、『語言文字學』第8期,pp.13-18. 張寧2000.「漢語雙賓語句結構分析」、『面臨新世界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pp.212-223. 陸儉明 1988.「現代漢語中數量詞的作用」、『語法研究和探索4』,北京大學出版社,pp.172-186. 劉丹青 2001.「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的類型學考察」、『中國語文』第5期,pp.387-396. 顧 陽 2000.「試論漢語雙賓語結構的語義和句法特徵」、『語法研究和探索10』,北京大學出版社,pp.12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