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17: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宗倫
研究生(外文):Tzong-Luen Wang
論文名稱:論民眾不為醫療上急難救助之刑事責任
論文名稱(外文):Criminal Liability of Laypersons in Neglect of Emergency Rescue
指導教授:林東茂林東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on-Mau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急難醫療救助責任善良撒瑪利亞人法律遺棄罪不為救助罪不作為犯危險犯
外文關鍵詞:emergency medical rescueGood Samaritan lawAussetzungUnterlassene HilfeleistungUnterlassungsdelikteGefahrdungsdelik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8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痌瘝在抱、己飢己溺的「悲天憫人」胸懷,本為我國儒家思想之最高境界,亦為自古以來,吾人所以能以萬物之靈自居之根本。然近代科學昌明,生活步調緊促,人際關係反不及農業時代熱絡,以致對門而居,老死不相往來者,亦所在多有。猶有甚者,視他人急難如無物,隔岸觀火,見死不救者,更屢見不鮮。然而見死不救,該當何罪?對於以上種種,我國素來至多僅有道德非難,而無刑責相求,不僅有違人性倫理基本要求,亦與社會大眾法感背離。
比較各國對該等問題之立法例,可知在英美法系國家,美國與加拿大為代表者,對於民眾急難醫療救助,採取雙重立法考量。一則對主動提供救助者,在不求回報及無重大過失前提下,由法律保障其免除民事賠償責任,以及刑事責任;此即「善良撒瑪利亞人法律」。二則認為民眾對於他人陷於危難,負有急難醫療救助義務;違背義務者,可能受到刑事責難。在大陸法系國家,德國立法者,將「不為救助罪」,列於「危害公共安全罪章」,足以顯示其認為「不為救助罪」恐生公共危險,其所欲保護的法益,屬於「社會法益」;將「不為救助罪」,列於「公共危險罪章」,也透露著德國立法者將其定位為「危險犯」(依條文為抽象危險犯)的範疇。日本則與我國相近,並未如德國設有「不為救助罪」,而須將「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在「遺棄罪」章中論斷。
本文以為,無論由法理學、憲法,以至於犯罪論角度,皆不能否定「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刑事可責難性。而論斷「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刑事可責難性,則可由兩處著手;一為就其與「遺棄罪」之罪質異同,討論成立「遺棄罪」之可能性;一為仿德國立法例,創設「不為救助罪」。
首先,依我國現行通說,必然難將「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論以「遺棄罪」。然本文以為,欲將「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排除於「遺棄罪」之外,應經過六項檢驗;亦即,欲說明「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何以不能成立「遺棄罪」,須先考慮:
一. 「遺棄罪」之遺棄態樣,是否言之有據?依現行我國遺棄罪章,無義務者遺棄罪(§293)之文義解釋,並不能當然將「無義務者遺棄罪」之「遺棄」態樣,解為僅限於「積極遺棄」。甚且前清法律館草案第三百二十四條修正案,原將無義務者之「遺棄」態樣,兼含「積極遺棄」及「消極遺棄」,可見我國遺棄罪章中之無義務者遺棄罪,不能單以文義解釋,即排除「消極遺棄」之成立。惟通說依現行遺棄罪之立法理由,由目的解釋,而將「消極遺棄」排除於「無義務者遺棄罪」之外。然前清法律館草案與現行刑法之目的解釋,能有天壤之別;不禁令人質疑,已近百年之現行刑法「遺棄罪」,是否亦應因時代變遷,而修正其立法目的!
二. 「民眾」是否即係「不為急難醫療救助遺棄罪」中所謂「無義務者」?倘若「民眾」乃「有義務者」,則可逕以有義務者之遺棄罪(§294)論斷。本文雖認為於急難現場,凡鄰近受難者之民眾,受難者即為其「管領範圍」內(如前清法律館草案第三百二十四條修正案,原無義務者可「於自己經管地內」論以「消極遺棄罪」),因此應有急難救助義務;而以當前地球村觀念及前述急救實證,亦應使人人負有急難救助義務。然以現行通說,有義務者之遺棄罪之義務來源,以法令及契約為本,則「民眾」似難以「有義務者」論斷。
三. 即便如上所述,依學說,有對「不純正作為犯」採肯定說者;則原本以「作為犯」為表現之「無義務者遺棄罪」,是否可依此法理,而能以「不作為」為表現之「消極遺棄」,使能成立「遺棄罪」?
四. 若仍不採以上觀點,則依學說,有認為「積極遺棄」態樣,包括「移置」、「積極棄置」及「消極棄置」者,則「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是否實係「消極棄置」,而仍能成立「無義務者遺棄罪」?
五. 即便認為「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不能成立「無義務者遺棄罪」,則若對之以現行刑法第294條(「有義務者遺棄罪」之「不為保護罪」)及刑法第15條論斷,其效果如何?又就「有義務者」者而言,「不為保護」是否實為其他「積極遺棄」之不純正不作為犯,能否逕依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法理,論以「有義務者不為保護罪」?
六. 再者,「遺棄罪」中,「無義務者」及「有義務者」之區分,是否即為身份犯之適用?則能否依「罪責身份」論斷「不純正身份犯」之法理,而將「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論為「不為保護罪」之「不純正身份犯」,在依「罪責身份」論責?
總之,本文主張,「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本質上為抽象危險犯與不作為犯,依據我國現行刑法,應成立「有義務者消極不顧(或不為保護)罪」之不純正身分犯,依「無義務者遺棄罪」刑罰論處。但以社會法益觀點,「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所侵害者,已非少數人之生命、身體個人法益,實為大多數不特定人之共同利益,則應仿德國例,創設「不為救助罪」。
Mutual aid in emergent situations is the essential part of Confucianism, and also the critical reason that we, human beings, are superior to other animals. However, in the era of science, human interac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parated. Few people would intend to give immediate assistances to others in danger. Such kind cool-blooded behavior is merely criticized in the viewpoint of morality instead of criminal liability in our country. We believe it be contradictory to legal conscience of the public.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legal policies to manage such problems. First, they make so-called “Good Samaritan Law” that means a legal principle that prevents a rescuer who has voluntarily helped a victim in distress from being successfully sued for 'wrongdoing' except with gross negligence or intention. Its purpose is to keep people from being so reluctant to help a stranger in need for fear of legal repercussions if they made some mistake in treatment. Second, even the laypersons who abandon the rescue obligations may be criminally liable. In German, such a misbehaver belongs to so-called “Crime on Neglect or Non-assistance” (or “Unterlassene Hilfeleistung”)that is one of the Chapter “Crime against Public Safety” (or Achtunddzwanzigster Abschnitt. Gemeingefährliche Straftaten). In other words, it is a kind of crime against social legal interest (or “Rechtsgut”). In Japan, there is no such a statute, and the only possibility is to ascribe to “Crime of Abandonment” ( or “Aussetzung”) tha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ersonal legal interest. The situation is similar in our country.
We think that there is no criminal immunity for any laypersons who neglect the obligation of emergency aid in the viewpoints of jurisprudence, constitution or criminal theory (or “Die Lehre vom Verechen od. Verbrechenslehre”). Either “Aussetzung” or “Unterlassene Hilfeleistung”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such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and its related theory in our country, it is difficult to ascribe the criminal liability for those who refuse to help others in danger to “Aussetzung”. However, we think there are at least six critical points to be considered before we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Aussetzung” from such cases.
1. The patterns of “Aussetzung” described by current theories are not absolutely accurate. It is difficult to exclude “neglect” or “non-assistance” from the patterns of “Aussetzung” by persons with no obligations from the words (or “Wer einen Menschen”) expressed in Article 293 in our criminal law. The original draft of our criminal law ever definitely documented that the persons with no obligations are liable in both “abandonment” and “neglect”. Current popular theory adopts 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stead of 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thus concludes that “neglect” is excluded from the scope of “Wer einen Menschen”. However, it is still reasonable for us to re-evaluate if such definitions are accurate at present when the concept of emergency medicine has made such advances in recent decades.
2. The second question is if the laypersons are free from the obligations of emergency aid. If the answer is no, Article 294 (or “Auf Freiheitsstrafe von einem Jahr bis zu zehn Jahren ist zu erkennen, wenn der Täter”) would apply to the scenerios we are discussing. We think that anyone in the nearby has the obligations of emergency rescue and aid because the person(s) in danger is (are) under control or surveillance of the former. The obligation for laypersons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by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lthough current popular theory still suggests that it only comes from statutes and contracts.
3. In the viewpoint of “Unechte Begehungsdelikte”, it is questionable that if the laypersons may commit the crime of Article 293 by the means of “Unterlassen”.
4. The patterns of “abandonment” includes “active abandonment” and “passive abandonment”. Some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patterns of so-called “active abandonment” include “moving to the danger zone”, “active separation from rescue” and “passive separation from rescue”. It is therein questionable that if the “neglect of emergency rescue” is in fact a kind of “passive separation”, because there is no clear-cut distinction between “passive separation” and “neglect”.
5. The combined use of Article 294 and Article 15 (“Unterlassen”) may be another alternative in discussing criminal liability for the laypersons who do not provide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rescue at emergency situations. Besides, the behavior of “neglect” or “non-assistance” may be also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active abandonment” committed by an “unechte Unterlassungsdelikte”.
6. Last but not least, it should be questioned that if the obligation mentioned in Articles 293 and 294 is the criterion in defining “Sonderdelikte”. If the answer is yes, the laypersons can be imputed to an “unechte Sonderdelikte” of Article 294 and their liability be analyzed by the theory of “Sonderdelikten’ or “Pflichtdelikten”.
In conclusion, “neglect of emergency rescue” committed by the laypersons is a crim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strakte Gefahrdungsdelikte” and “Unterlassungsdelikte”. Such a crime should be judged as an “unechte Sonderdelikte” of Article 294 by our current criminal law. Otherwise,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Unterlassene Hilfeleistung” in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legal interes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各國對於民眾急難醫療救助責任之立法例 10
第一節 英美法系 10
第一項 「善良撒瑪利亞人法」或「善良撒瑪利亞人法則」 10
第二項 美國立法例 11
第一款 心肺復甦術之法律面 16
第二款 使用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之法律面 17
第三項 加拿大立法例 18
第二節 大陸法系 21
第一項 大陸法系現行法有關見危不救的態樣 22
第一款 報告他人危難義務 22
第二款 救助他人危難義務 22
第三款 不應公務員請求協助救難 22
第四款 不為他人申冤 23
第五款 拒絕協助追捕罪犯 23
第二項 德國立法例 23
第一款 不為救助罪 24
第二款 緊急避難 27
第三款 與「遺棄罪」之競合 28
第四款 與「不作為殺人」或「不作為傷害」之競合餘地 29
第三項 日本立法例 30
第一款 遺棄罪 30
第二款 由危險犯觀點論「遺棄罪」與「不為急難救助」之關係 31
第三款 構成要件中之「疾病」情狀及其與「不為急難救助」之關係 32
第四款 遺棄行為的態樣及其與「不為急難救助」之關係 33
第五款 「作為義務」與「保護義務」 34
第六款 對發生危險的認識:主觀構成要件 35
第七款 「不作為殺人」或「不作為傷害」之競合餘地 36
第三章 「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罪質分析 37
第一節 論「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保護法益 37
第一項 保護法益種類 37
第二項 有法益斯有人?有人斯有法益? 39
第二節 「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危險犯性質 40
第三節 「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不作為犯性質 46
第一項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構成要件 46
第一款 不純正不作為既遂犯之構成要件 47
第二款 主觀構成要件 52
第二項 民眾在急難醫療救助之保證人地位之排除 52
第三項 民眾在急難醫療救助態樣 53
第四章 「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與遺棄罪之異同 55
第一節 遺棄罪之罪質 58
第一項 遺棄罪為危險犯 58
第二項 遺棄罪之作為與不作為 60
第二節 遺棄罪之保護法益 61
第三節 遺棄罪之構成要件 61
第一項 無義務者之遺棄罪與「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關係 62
第一款 無義務者遺棄罪之客觀構成要件:論無義務者惟成立積極棄置遺棄罪之合理性 62
第二款 無義務者遺棄罪之主觀構成要件 65
第二項 有義務者之遺棄罪與「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關係 66
第一款 有義務者遺棄罪之客觀構成要件:論有義務者遺棄罪之義務範疇(要件) 66
第一目 基於法令規定之保護義務 67
第一點 民法上之保護義務及扶養義務 67
第二點 醫療法及緊急醫療救護法之救護義務 69
第三點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之救護義務 69
第四點 海商法之船長救助義務 70
第二目 基於刑法上危險前行為之作為義務 70
第三目 基於契約(或自願承擔保護義務)所生之保護義務 70
第二款 有義務者遺棄罪之主觀構成要件 71
第三項 「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為有義務者遺棄罪之不純正身份犯 72
第五章 探討「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刑事責任之社會意義 81
第一節 法理學觀點 83
第一項 「人本主義」法律觀 83
第二項 科技發展對法之影響 85
第三項 由正義的觀點討論「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非難性 90
第四項 自由與節制 94
第五項 由法之繼受觀點論我國應否採德國「不為救助罪」立法例 96
第一款 法之繼受觀點 96
第二款 我國刑法之繼受 98
第六項 經濟分析法學觀點與實證醫學 106
第一款 經濟分析法學之盲點 106
第二款 實證醫學之角色 109
第二節 憲法觀點:基本人權保護優先性 114
第一項 憲法上基本權利的分類 114
第二項 前國家權利及後國家權利之分際 116
第三項 整體性的人權概念 117
第四項 基本人權衝突及保護優先性 117
第一款 基本權限制理論 118
第二款 「基本權第三人效力」以及「基本權衝突」 119
第一目 基本權第三人效力 119
第二目 基本權衝突 124
第五項 比例原則與社會法益之關係 125
第三節 由犯罪論體系論「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刑事可責難性 130
第一項 犯罪論體系中法益的保護 130
第一款 由緊急避難推演法益保護之優先性 130
第二款 由特別刑法推演刑法所欲保護法益之優先性 131
第二項 由犯罪論體系理論探究「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刑事非難之依據 133
第一款 古典犯罪論體系:「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客觀經驗分析133
第二款 新古典犯罪論體系:「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實質違法分析 135
第三款 目的體系:「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目的理性分析 137
第四款 新古典與目的體系的結合:對「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不作為之評價 138
第五款 目的理性體系 139
第三項 「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刑罰依據:與行政罰之分野 140
第一款 行政罰之概念 141
第二款 行政秩序罰與刑罰之區別 144
第一目 質的區分理論 145
第二目 量的區分理論 146
第二目 質量區分理論 149
第六章 「民眾不為急難醫療救助」之社會法益侵害性 152
第一節 前言 152
第二節 危險犯與社會法益之關係 153
第三節 刑事政策之考量 155
第四節 立法裁量與社會法益之關係 158
第五節 社會法益危險犯之限縮 160
第七章 結論 164
參考文獻 172
專書
本國專書
刁榮華(1976年初版)。中國法學論著選集。漢林出版社。
王伯琦(1993年初版)。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法務通訊雜誌社。
王澤鑑(2002年初版)。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契約、代理權授與無因管理)。台大法學叢書(自刊)。
王澤鑑(2002年初版)。侵權行為法(一)。台大法學叢書(自刊)。
甘添貴(1996年初版)。刑法之重要理念。自刊。
甘添貴(2001年修訂再版)。體系刑法各論(一)(二)。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念祖(2002年初版)。案例憲法(一):憲法原理及基本人權概論。三民書局。
李念祖(2003年初版)。案例憲法(二):人權保障的程序。三民書局。
李建良(1998年初版)。環境議題的形成與國家任務的變遷-「環境國家」理念的初步研究。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一)。三民書局。
李建良(2000年初版)。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出版社。
李惠宗(2004年二版二刷)。憲法要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沈宗靈(2002年初版三刷)。法理學。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斌、董保城(1998修訂再版)。中華民國憲法。國立空中大學。
林山田(1981年修訂三版)。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三民書局。
林山田(2001年七版)。刑法通論(上)(下)。自刊。
林山田(2002年七版)。刑法各罪論(上)(下)。自刊。
林山田、林東茂(1995年修正再版)。犯罪學。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東茂(2002年初版三刷)。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東茂(2004年三版)。刑法綜覽。一品文化出版社。
林紀東(1998年修訂七版)。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一至三冊)。三民書局。
吳庚(2003年增訂八版)。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
邱文達、陳杰峰(2004年初版)。實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方法之應用。台灣醫務管理學會。
殷海光(1972年初版)。思想與方法。香港:文藝書屋。
孫森焱(2002年修訂版)。民法債編總論(上)(下)。三民書局。
馬克昌、楊春洗等編(1993 年初版)。刑法學全書。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陳子平(1992年初版)。共犯處罰根據論。自刊。
陳子平(2005年初版)。刑法總論(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陳志龍(1999年三版)。法益與刑事立法。台大法學院圖書部。
陳志龍(1998年三版)。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大法學院圖書部。
陳新民(1999年)。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下)。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新民(2001年修正四版)。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書局。
陳慈陽(2000年初版)。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翰蘆出版社。
陳樸生(1977年初版)。實用刑法。三民書局。
陳樸生(1988年三版)。刑法專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梁恆昌(1961年初版)。刑法各論。自刊。
許玉秀(1997 年初版)。主觀與客觀之間。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許宗力(1997 年初版)。憲法與政治—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許慶雄(2000年初版)。憲法入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張君邁(1971年重印)。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佛泉(1971年初版)。自由與人權。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嘉尹等(2002年初版)。當代公法新論(上)(中)(下)。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照出版有限公司。
張麗卿(2002年)。交通刑法。
黃常仁(1995年初版)。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上)(下)。漢興出版公司。
黃榮堅(1999年初版)。刑罰的極限。元照出版公司。
黃榮堅(2001年初版)。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出版公司。
葉俊榮(2002年初版)。環境政策與法律。元照出版公司。
楊奕華(1997年初版)。法律人本主義—法理學研究詮論。漢興書局。
楊鴻烈(1970年)。中國法律思想史。商務印書館。
褚劍鴻(1990年五版)。刑法分則釋論(上)(下)。商務印書館。
鄒文海(1994年初版)。自由與權力。三民書局。
趙琛(1960年初版)。刑法分則實用。三民書局。
劉慶瑞(1999年修訂二版)。中華民國憲法要義。三民書局。
蔡墩銘(1990年)。中國刑法精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蔡墩銘(1993年)。德日刑法典。五南圖書出版社。
韓忠謨(1976年三版)。刑法各論。三民書局。
韓忠謨(1992年增訂十五版)。刑法原理。自刊。
顏厥安(1997年初版)。基礎規則與法律詮釋:一個理論與實的綜合檢討。固有法制與當代民事法學。戴東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蘇俊雄(1998年初版)。刑法總論(一)(二)。自刊。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