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大台北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世界的歷史回顧座談會紀錄。台北文獻,130,1-41。
瓦歷斯.尤幹(1994)番刀出鞘。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增勇(2002)原住民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收錄於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甫昌(2000)族群關係與族群認同,取自http://hsc.social.ntu.edu.tw/program2000/course/000711-1.html
王金永、李易蓁、李婉萍、邱慧雯、許如悅、陳杏容、梁慧雯、劉昭君、 簡憶鈴、蘇英足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出版)。台北:洪葉。
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2003)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平埔族。原香原情.原住民電子報,61,取自http://web.my8d.net/m5a07/volem001/vol1body.htm
白勝光(1999)原住民紅皮書。台北:布農文教基金會。
全國成(2001)原住民社會服務人才培育,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兒童福利政策與福利服務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157-170,2001.9.5-5,台北、台灣。
李明政(2000)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政策之前瞻。收錄於「對新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建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李明政(2001)文化福利權: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台北:雙葉。
李明政等(1998)原住民族福利體系之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明政等(1999)原住民福利需求之調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明政、莊秀美(2001)原住民社會工作倫理。收錄於徐震(編),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
李亦園等(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等(1984)山地社會問題。收錄於臺灣的社會問題,249-397。
夷將•拔路兒(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台灣史料研究,5,114-122。
利格拉樂•阿女烏(1997)紅嘴巴的VuVu。台北:晨星出版社。
汪明輝(1999)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地理研究學報,31,83-110。
邱汝娜(2000)從多元文化觀點談台灣原住民處境與社會福利政策。前瞻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
邱汝娜(2001)縮短原漢差距-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政策規劃導向。新世紀、新人類、新希望-展望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策劃與管理研討會。
邱慧雯(2003)『門裡的故事、門外的解讀』-兒童虐待與疏忽行為的認定、父母性別角色與責任歸屬。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
林翰生(1997)山地社工員的心聲。社會福利,131,46-50。
馬宗潔(2001)「原住民兒童福利需求之調查」研究之過程與反思。東吳大學文學院第十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馬宗潔(2003)當原住民遇到非原住民-原住民接受服務者和非原住民服務提供者的接觸經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馬宗潔(2004)當非原住民遇到原住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10,35-72。
夏鑄九(1999)「幽靈社區,三鶯橋下野草花?」-台灣都市原住民的住宅問題。新故鄉,1。
孫大川(1995)文化多元性與原住民生活輔導間的困擾。收錄於社會工作倫理研討會實錄。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經。
莫那能(1989)美麗的稻穗。台北市:晨星出版社。
袁志君(1999)貧窮家庭的福利探討-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莊益增譯(2002)我們部落的被殖民經驗,取自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
許木柱(1989)少數民族的社會心理適應—以加州華人為例的人類學探討。海外華人研究,1,89-105。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收錄於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市:巨流。
許木柱(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許俊才(2001)原住民部落(社區)照顧服務輸送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埔里鎮居家服務暨送餐服務為例。濟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萬育維、陳志軒(2000)由國家專業的依存關係探討社會工作在多元文化應有的體認。前瞻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
程健教、黃森泉(1997)泰雅族的Ga-Ga及其社會規範功能。台中師院學報,11,291-313。
陶東風(1996)後殖民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駿逸、孫健忠(1999)原住民老人需求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穆儀(2001)從社工員的實務經驗思考原住民社會工作教學內涵。濟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美英(1996)從部落到都市-汐止三光社區。台北:文建會。
黃順利(1999)以社會心理學理論解析原住民困境。原住民教育季刊,14,86-94。黃淑玲(2000)變調的“ngasal”:婚姻、家庭、性行業與四個泰雅聚落婦女,1960-1998。台灣社會學研究,4,97-144。
黃淑玲、林方皓、吳佩玲等(2001)都市原住民婚暴狀況及社工處遇初探—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15,113-160。黃盈豪(2004)當社工遇到部落-從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的社區工作實踐經驗談起。收錄於「多元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
黃源協、詹宜璋(2000)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建構山地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黃靖淑(2002)「我的宇宙,妳的世界」與都市阿美族婦女相識的旅途對話。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隗振琪(1999)都市原住民婦女就業生涯之研究聚合型態與孤雛型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詹火生、楊銀美(2002)我國原住民社會福利政策-以國家干預觀點分析。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1-017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7.htm
劉映晨(2004)從族群認同危機看原住民青少年社會網絡。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8,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8/
蔡建誠(2000)專業倫理的政治功能-社會工作的例子。收錄於專業交叉點-專業倫理的理念與執行。香港:香港哲學會。
蔡瓊嬅(2002)現代國家中的族群文化與族群認同-台灣族群現象的理論分析,取自http://www.geocities.com/Paris/Cafe/9642/3tsai.html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二、英文部分
Bowels, D. D. (1995). Development of ethnic self-concept among blacks.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1. 39-47.
Davis, L. & Srinivasan, M. (1995).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battered woman:what helps them escape violence. Affilia, 10(1), 49-69.
Goldberg, M. (2000). Conflicting principles in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 Families in Society, 8(1), 12-21.
Gross, E. R., (1995). Deconstructing Politically Correct Practice Literature: The American Indian Case. Social Work, 40, 206-213.
Goodman, M. (1952). Race consciousness in young children.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Press.
Lee.S. A. (1997). Communication stydles of Wind River Native American clients and th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of their clinicians.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 68(1), 57-81.
Legault, G. (1992).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Situations of Intercultual Misunderstangs, XXV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chools of Social.Work, Washington.
MavKinnon, L. K. (1998). Trust and betrayal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 abuse. New York: Guilford.
Morrissette, V., McKenzie, B., & Morrissette, L. (1993) Towards an aboriginal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practices. Canadian Social Work Review, 10(1), 91-108.
Proctor, E. K. & Davies, L. E. (1994). The challenge of racial difference: Skills for clinical practice. Social Work, 39(3), 131-135.
Ross, M., & Glisson, C. (1991). Bias i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with battered woma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14(3/4), 79-105.
Sue, D. W(1981). 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Van Hook, M. P. (2000). Help seeking for violence:Views of survivors. Affilia, 15(3). 390-408.
Weaver, H. N. (1997). The challenges of research in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ies: Incorporating principle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3(2), 1-15.
Weaver, H. N. (1999).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Defining culturally competent services. Social Work, 44(3), 21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