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
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頁354-376。
丁雁琪(1992) 高學歷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觀經驗研究。東吳社會
學研究所工作組碩士論文。
方紫君(1993) 從詮釋學角度看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建構。批判詮
釋論與社會研究。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王晴美(2002) 媒體報導精神疾患事件之分析與對策。台大衛生
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1) 心理學。台
北:學富。
王沂釗(2000) 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彰師大輔導與諮商
學系博士論文。
王馨梓(1993) 去機構化運動與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分析台灣地
區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工作。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心理復健家屬協會(1994) 成立大會手冊。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2003) 社區模式與充權。第一屆亞太地
區精神疾病研討會。
台北市社會局(2002) 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服務研討會資
料。
台北市勞工局(2002) 九十年度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工作執行成
果研討會會議資料。
文榮光(1988) 精神分裂症之病程與結果:文化精神醫學的透
視。中華精神醫學,2(3),頁152-158。
孔繁鐘、孔繁錦(2000)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台
北:合記。
孔繁鐘(1999) 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
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2002) 92年度協助精神障礙者回
歸社區服務系統表。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2001) 第九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1997) 活泉雜誌創刊號。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2004)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會訊創刊號。
台北市立療養院(2000) 精神疾病漫談:精神疾病會遺傳嗎?精
神疾病的治療效果。網站:http://www.tcpc.gov.tw.
台北市立療養院主編(1994) 走出迷惘。
行政院衛生署出國報告(2002) 社區心理衛生體系及服務。
行政院衛生署(2001) 九十年度台灣地區精神醫療社區復健研習
會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1999) http://www.ey.gov.tw.
行政院衛生署(1997) 行政院衛生署醫政要覽。
行政院衛生署編印(1994) 精神分裂病問與答手冊。
行政院衛生署(1990) 「醫療保健計畫—建立全國醫療網第二期
計畫(核定本)」。
曲同光(2002) 全民健保對台灣精神障礙照護未來努力之方向。
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資料,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辦。
伍曉明譯(1990) 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新華發
行。
朱淑怡(2002) 社區精神病患及家屬之相關支持方案。九十一年
全國精神醫療網研討會。
李明濱(1999) 實用精神醫學(第二版)。台北:台灣大學醫學
院。
李文瑄(1997) 推展台灣地區社區精神醫療復健工作之省思與建
議。台北市立療養院年報,85,頁24-33。
李文瑄、葉英堃、劉蓉台、劉運康、張世靜(1984) 慢性精神病
患出院後社會適應的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頁41-47。
李文瑄(1983) 慢性精神病患之社會復歸。中山憔,頁72-74。
李燦如(1997) 細姨女兒的故事---一個中年婦女的自我建構。輔
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易蓁(2001) 逼上梁山—三位戒酒無名會成員康復歷程分析。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楚文(1996) 新編精神醫學。台北:永大。
余德慧(2001) 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余德慧、呂俐安(1993) 敘說資料的意義:生命視框的完成與進
行。取自楊國樞、余安邦,中國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
篇。台北:桂冠。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3)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
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宋玉麗(2000) 建構台灣慢性精神病患之社區支持體系—醫療模
式與社會心理模式之整合。社區發展季刊,92,頁126-140。
宋玉麗(2000b) 促進社區精神復健服務之使用—一個實驗方案結
果之呈現。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1),頁157-197。
宋麗玉(1998) 精神病患社區照顧之省思—社區化或機構化,選
擇或困局?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頁73-103。
呂春英(1998)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壓力與需求之研究。東海社工
研碩士論文。
阮新邦(1994) 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八方文化。
吳曉明(1999) 精神分裂症者於疾病適應過程中自我力量激發的
過程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吳就君(1995) 精神病患家庭照護者的負荷研究:跨國文化比
較。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1),頁37-52。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 M. Q. 原著(1995) 質的評鑑與研
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2000) 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取自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余德慧(1998) 生活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索。本
土心理學研究,10,頁69-115。
余漢儀(2002) 精障者社區復健模式探討—以台灣地區的四個康
復之友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2,頁1-24。
林鐘淑敏(2002) 走在荊棘路上—精神分裂症青少年病患的疾病
經驗與適應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
士論文。
林惠珍(1993) 精神分裂症主觀性生活品質之探討。國立台灣大
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義(1987) 精神分裂症可以痊癒嗎。台北:橘井文化事業。
林美伶(2001) 精神分裂病患烙印之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伶、胡海國、林淑蓉、熊秉荃(2003) 精神分裂症患者烙印之
因應策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頁49-69。
林知遠(2002) 職業復健—支持性就業模式。精神衛教專欄13。
林知遠(1999) 去機構化的省思。中化藥訊,41,頁8-13。
林淑蓉、林美伶、熊秉荃、胡海國(2002) 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烙
印處境。慈濟醫學,14,頁381-388。
林淑蓉(2002) 精神疾病、藥物與身體經驗。發表於醫療與文化
學術研討會。
林淑蓉(2000) 精神疾病的文化建構與實踐:一個人類學的研
究。八十八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林淑蓉(2000) 精神疾病、藥物治療、及再妥協的自我與認同。
八十九年度國科會研究期中報告。
林淑蓉(2000) 情緒、自我與精神疾病。發表於「情感、情緒與
文化研討會」。
林長杰(2000) 窮人的烙印:以台北市安康平宅為例。政大地政
學系碩士論文。
林綺雲(1999) 社會學與醫護現象。台北:洪葉。
林淑芬(1997) 精神分裂病患之社區適應、自我概念與社會支
持。高醫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義、Kleinman,A.、林克明(1996) 華人社會文化的心理疾病
概況: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回顧。取自林宗義、Kleinman,A主
編;柯永何、蕭欣義譯: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常與不正
常行為。台北:曉園。
金樹人(1997) 生涯諮商與輔導。台灣:東華出版。
邱惟真、丁興祥(1999) 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
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2,PP211-249。
邱祐鈴(1999) 比較訊息內容對精神病人烙印程度的影響—以某
大學學生為例。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玟琪、葉琇珊等譯(1995)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
台北:五南。
周玲玲(1987) 精神科出院病患之工作適應。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永河、蕭欣義譯(1996) 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常與不正
常行為。林宗義、Arthur Kleinman編著。台北:曉園。
范燕燕(2000) 精神病患者生活經驗與主體性之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取自胡幼慧
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 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取自胡幼慧編,質性研
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海國(1998) 精神分裂的治療。當代醫學編:治療新進展—當
代醫學創刊二十五週年紀念演講全集,頁49-98。台北:橘井。
胡海國(1997) 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後一年追蹤之病程
與病情。當代醫 學,24(10),頁91-94。
胡海國(1995) 精神分裂症之惡化與生活壓力事件。當代醫學,22(12),頁1038-1042。
胡海國、陳信珍、林憲、陳建仁、張素凰、黃梅羹、葉玲玲
(1996) 台灣精神科床位分佈。中華精神醫學,10(1),頁
45-53。胡海國、黃梅羹、黃曼聰(1994) 都會地區發展精神
分裂病患在社區復健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
刊,4,頁117-139。
胡海國、余雲明、孫美奇、顏焉焉、李淑鋰、蕭翠娥、陳永興、葉英堃(1982) 出院病人的追蹤:台北模式社區精神醫療的發展。
台北市立療養院年報70年年報,頁41-50。
胡海國(1997) 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病患者出院後一年追蹤之病程
與病情。當代醫學,24(10),頁91-93。
胡幼慧(2001) 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
理。
洪昭安、林靜蘭、蕭淑貞(2000) 支持性團體於社區慢性精神分
裂症患者的應用。榮總護理,17(1),頁33-40。
洪曉菁(2000) 說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1997) 「質性研究概論」。Strauss,A.&Corin,J.原著
(1990),台北:巨流。
徐震、林萬億(1998) 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畢恆達(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取自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0) 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取自中正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唐文慧(1997) 精神衛生法之立法過程—政體取向分析。中華心
理衛生學刊,10(1),頁1-27。
孫淑強、金築雲譯(1994) 瘋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
台北:淑馨。(Michel Foucault原著)。
孫淑柔(1994) 支持性就業面面觀。特殊教育季刊,51,頁23-28。
翁開誠(1997) 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
誌—文學院之部,26,PP261-274。
翁開誠(2002) 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
美。台大演講。
許樹珍、游棕祺、林秋雯、魯思齊(2003) 精神病患生活世界之
時間現象。本土心理學研究,19,頁149-200。
許殷宏(1998) 高夫曼「偏差行為社會學」的教育蘊義。教育研
究資訊,6(4),頁82-99。
許耀文、戴傳文(1991) 社區居民與病患家屬對精神病患態度之
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1,頁35-48。
夏林清(1990) 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
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景瑞、胡海國、葉玲玲、張洪俊(1995) 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社區生活適應的預測因子。中華精神醫學,9(3),頁29-34。
張笠雲(1998) 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張依虹(1999) 家屬面對精神病患暴力行為因應之研究。東吳社
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慈莉(1999) 生命主題的敘說與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葦譯(2003) 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障礙者人權。台北:心
靈工坊。
陳惠敏(2001) 「瘋狂的劇場」--精神病人的互動與表演初探。
清華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綠(1994) 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台北:
桂冠。(譯自Kleinman,A--The illness narrative:
suffering,healing ,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陳華、黃新美(1992) 醫學人類學。台北:桂冠。(譯自George
M. Foster原著Medical Anthropology.)
陳靜江(2002) 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身心障礙者就
業轉銜之社區化就業服務理念與實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
局。
陳永興(1997) 國家醫療與精神醫療政策。台灣精神醫學,11
(1),頁3-15。
陳金鈴、劉蓉台、葉英堃(1985) 慢性精神病患之社會復健(復旦
之家模式的評估)。中華心理衛生期刊,2(1),頁59-68。
莫黎黎(2002) 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
連鷺役(1997) 撐起一片天—一位低階層女性生存的故事。輔大
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朝霖譯(2001) 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
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2,頁25-48。
游恆山、李素卿譯(1999) 心理學(第三版)。台北:五南。
游恆山(1996) 變態心理學。台北:五南。
曾文星、徐靜(1996) 現代精神醫學。台北:水牛。
黃元亭(2001) 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
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
文。
黃愛齡(1997) 慢性精神病患社區支持性就業的行動分析。東華
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連謙、郭葉珍編譯(1991) 家屬與精神病患。台北:合記。
楊明仁(2002) 台灣精神健康照護模式之探討(南部模式)。台灣
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資料,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辦。
楊延光(1999) 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台北:張老
師文化。
葉英堃(1992) 我國醫院—社區精神醫療服務的發展:回顧與展
望。中華精神醫療,6(1),頁47-59。
葉英堃、吳英璋、陳朝灶、林幸魄(1981) 北市居民對精神病的
態度。心理衛生,24,頁56-63。
楊大春(1995) 傅柯。台北:生智。
萬心蕊(2003) 強調啟動力量觀點的精神病患社區復健方案。第
一屆亞太地區精神疾病研討會『社區模式與充權』研討會講
義。
萬育維(2002) 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新思維:突破困境、發展資
源、充權自立。社區發展季刊,97,頁29-38。
萬育維(1999) 慢性精神障礙者安置照顧模式之初探—以台北市
領以殘障手冊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5,頁1-40。
萬育維(1997) 衛生福利對精神病患社區照顧規劃應有的方向。
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活泉雙月刊,2,頁1-3。
趙蓮居譯(1998) 變態心理學。台北:桂冠。
廖士程、胡海國、林信男(2000) 精神分裂症預後研究的方法
論。台灣醫學,4(5),頁562-574。
潘英海(1991) 文化的詮釋者—葛茲、黃應貴編,見證與詮釋。
PP278-413。台北:中正。
鄧明宇(2000) 現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
大學應用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言(2002) 唱不停的離合?!--一個女性單親家庭的敘說分
析。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
鄭若瑟(2002) 台灣精神障礙者照顧之現況分析與未來發展—醫
療層面。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資料,國家衛生研究
院主辦。
鄭泰安(1985) 台灣地區精神患者之社會文化特徵及療養結果研
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頁117-133。
蔡佩芬(1998)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患壓力源、因應行為及生活
相關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8) 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店。
劉蓉台(1991) 社區工作復健方案--「清新坊」康復商店實驗
報。台北市立療養院年報,頁125-134。
劉運康(1984) 慢性精神科個案之社會復歸—談「去機構化」與
「現代精神醫院之社區化」。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頁1-6。
劉運康(1985) 慢性精神科個案之社會復歸:談社會復歸之意
涵、基本條件與類型。職能治療學會雜誌,3,頁9-14。
魏椘珍(2002) 房門之內的故事---我看異性戀男人在親密關係
中的「受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雅婷(2000) 呂格爾的隱喻類比意涵。哲學與文化,27(8),頁796-805。
龔卓軍(2001) 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
的倫理基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主辦之「現代生死學理論
建構」學術研討會。
龔卓軍(2001) 當現象學走進醫病田野。醫院裡的哲學家。台
北:心靈工坊。
英文部分:
Bruner, J. (1991)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Critical Inquiry,18(1),P1-21。
Breeke, J. S. & Levin, S. & Wolkon, G. H. & Sobel, E. &
Slade, E. (1989) Psychosocial Functing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9
(3), P599-608.
Bearman, P. S. & Stove, K. (2000)Becoming a Nazi: A
model for narrative networks.Poetics, 27, PP69-90。
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2000) Making it Work!
A Resource Guide to Supporting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the Wokrforce.
Cutting, J. & Dunne, F. (1989)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2), P217-231.
Czarniawska, B. (1998)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Stud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43. CA: Sage.
Dudley, J. R. (2000) Confronting Stigma within the
Services System. Social Work,45(5), P449-455.
Davidson, L. & Stayner, D. A. & Lambert, S. & Smith, P. &
Sledge, W. H. (1997) Phenomenological an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on Schizophrenia: Recovering the
Pers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3(4), P767-784.
Davidson, L & Strauss, S (1992) Sense of self in
recovery from severe mental illnes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65, P131-145.
Devries, M. W. & Delespaul, P. A. E. G. (1989) Time,
Context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2), P233-244.
Esso, L. (1989) How I Perceive and Manage My Illness.
Schizophrenia Bulletin,15(2), P197-200.
Estroff (1989) Self, Identity,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Schizophrenia: In Search of the Subject.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2), P189-196.
Estroff, S. E. (1981) Normals, Crazies, Insiders, and
Outsiders. Making it Crazy,Ch7, P147-194.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94)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臨床醫
學的誕生),劉絮愷譯,台北:時報出版。
Fisher, D. B. (1994) Health care reform based on an
empowerment model of recovery by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Hospital and Community psychiatry, 45(9),
P915-931.
Fernando, S. (1991) Mental Health, Race and Culture.
London; Tavistock & Routledge.
Fabrega, H. (1989) The self and schizophrenia: a
cultural persective.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2), P277-
290.
Keith, S. J. (1993) 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 of
Schizophrenia. American Journal Psychiarty, 150(11),
1616-1617.
Kleinman, A. (1985) Culture and Depression: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and Cross-Culture Psychiatry of Affect
and Disorder.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vy, A. J. (1993) Stigma Management: A New Clinical
Service.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74(4), P226-231.
Liberman, P. B. (1989) Objectivemethods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s.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2), P267-275.
Lally, S. J. (1989) Does being in here mean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e?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2),
P253-265.
Laing, R. D. (1994) The Divided self. (1967年出版)分裂
的自我:對健全與瘋狂的生存論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Labove, W. (1982) Speech action and reactions in
personal narrative. In D. Tannen(Ed.).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 and talk(PP219-241).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PP105-117). CA: Sa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CH11: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PP289-331).
Beverly Hills: Sage.
Michele, Crossley (1998) “Sick role”or
“empowerment”? The ambiguities of life
with an HIV positive diagnosis.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0(4), P507-531.
Marley, J. A. (1998) People Matter: Client-Reporte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Its Impact on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Social Work, 43(5), P437-443.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Newbury Park, CA: Sage.
Murry, K. (1989)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the
narrative of romance and comedy. In J. Shotter, & K.J.
Gergen(Eds), Texts of identity. (PP176-205). Lond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
Patric, C. & Robert, L. (2003) Don’t Call Me Nuts (不
要叫我瘋子),張葦譯,台北:心靈工坊。
Payne, M. (1991)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 Macmillan.
Padgett, D. P. (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Thousand Oasks, CA: Sage.
Polkinghorne, D. E.(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 Hatch, & Wisniewski(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6-20), London: Falmer
Press.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30. CA: Sage.
Ricoeur, P. (1994) Time and Narrative.Vol. 2. (K.
McLaughlin & D. Pellauer, 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ubin, A. & Babbie, E. (2000) Research method for
social work. (4th ed). CA: Brooks / Cole.
Strauss, J. (1989)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Schizophrenia: Toward a new dynamic psychiarty—II.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2), P179-188.
Segal, G. S. (1987) In defences of state hospital.
Hospital and Community Psychiarty, 35: 12, P1234-1236.
Spicker, P. (1984) Stigma and Social Welfare. London:
Croom Hel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zasz, Thomas, S. (1974) The Myth of Mental Illn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Torgalsboen A. K. & Rund B. R. (1998) “Full recovery”
from schizophrenia in the long term: a ten-year follow-
up of eight former schizophrenic patients. Psychiatry,
1998, Spring , 61(1), P20-34。
Toombs, S. K. (1993) The Meaning of Illness: A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Physician and Patient.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中譯本見邱宏鍾、陳蓉霞、李劍譯,青島:青島出
版社,2000年。中譯本將Illness翻譯為「病患」,略顯不妥,因
此我使用龔卓軍老師修改的譯文為「生病」,temporality譯文為
「時間性」、horizon譯文為「視域」。)
Torrey, E. Fuller (1988) Surviving schizophrenia: A
family manual (rev. ed.).New York: Harper & Row.Warner,
R. (1985)Recovery from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Padstow, Cornwall.
Zurcher, L. A. (1987) Social Role: Conformity,Conflict
and Creativit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