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丁惠芳(2000)社會工作的增權目標。何國良、王思斌主編(2000)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p227-239。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市,東大。
方紫薇 馬宗潔等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Irvin D. Yalom(1995)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BaicBooks , A Member of the Perscus Books Group.
王行(2003)世間琉璃:文化政治下「施暴者」輔導的理路之辨。「性別、權力與暴力」研討會。高雄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
王行(2004)策略(家族)治療。家族治療研習會『策略取向的研討與操作』講義。
王郁甯 劉珠利(2004)酒癮病患住院戒酒經驗之探討。『醫療弱勢與社會工作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93,5,28台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系主辦。
王敏如 (民79)酒癮患者配偶之社會心理適應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孔繁鐘 孔繁錦(民87)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台北市,合記。
江思穎(2002)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安辰赫(2004)治療社區中成年男性藥癮者戒癮復原歷程之改變因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何玉娟 洪榆棋(2003)成癮者復健歷程之社會支持探究。衛生局研究計畫-自行研究。
李易蓁(2001)逼上梁山-三位戒酒無名會成員康復歷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李貞德(1999)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李素卿譯(民85)上癮行為導論。台北,五南。Dennis L. Thombs(1994)Introduction to Addictive Behaviors. The Guilford Press.
李島鳳 (民82)酒癮患者配偶團體的團體過程與效果分析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李麗慧(民89)關於兩個女人的「變」─受創婦女轉捩現象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余伍洋 朱清月 陳明招 楊寬弘 林清華(1994)精神科護理人員對藥癮、酒癮、精神病患者認知態度之比較。公共衛生,第21卷第1期,頁23-29,中華民國83年4月。沉宏穗 李文貴(2003)酒精依賴的藥物治療現況。當代醫學,92年,30卷,第9期,p63-68。
林文源(2001)「醫療化」再思考。台大社會學刊第29期,2001年2月,213-250。
林信男(民83)藥物濫用。台北市,菊井。
林美珠(民89)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民89年12月,第36卷4期,p27-34。周志建(民91)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的敘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市,張老師文化。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 (1999)Narrative threapy :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8)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嚴祥鸞主編(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p183-225。台北,三民。
胡海國(民76)酒癮問題研討會資料選輯。中華民國醫務社會服務協會編印。
柯慧貞等(2001)酒癮的戒癮模式-Naltrexone與心理治療之結合。行政院衛生署科技發展計畫書,1996。
酒癮問題研討會資料選輯(民78),第四篇及第五篇,p132-227。中華民國醫務社會服務協會編印。
翁開誠. (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 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26, 261-274。
翁開誠. (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 第16期,2002冬,p23-69。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blications,Inc.
高淑宜 劉明倫譯(2003)「BRENDA取向」戒癮手冊:結合藥物與心理社會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民國89.12,第36卷,第4期,p17-26。許盧萬珍(2000)從弱能人士增權的經驗探討社會工作的本質。何國良、王思斌主編(2000)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p240-261。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郭峰志(民91)走出憂鬱王國。台北市,健行文化。
陳月娥(2002)掙脫酒鏈的枷鎖-探究酒精成癮及戒酒之歷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光中 秦文力 周愫嫻合譯(民84)社會學。臺北,桂冠。Neil J. Smelser原著。Sociology.
陳怡青 (民84)酒癮患者的婚姻關係及其酗酒行為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陳漢湘(民84)酒論-酒的文化與健康。中化藥訊,民84.4,26期,頁10-13。陳喬琪 游正名 廖琪郁 郭千哲 蔡尚穎(1999)男性的酒癮患者:分類及兩年預後。台灣精神醫學,第13卷,第2期,p27-34。
陳瑞麟譯(1998)傅柯。台北,桂冠。J.G.Merquior原著,Foucault.
陳華 黃新美譯(1992)醫學人類學。台北市,桂冠。George M. Foster (1978)Medical Anthropology.
黃元亭(民89)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黃名琪 劉士愷 游正名 黃智佳 陳俊興 黃碧琴 林式穀(2002)酒癮患者使用Disulfiram之副作用評估。台灣精神醫學,第十六卷,第三期,P213-221。
黃碧琴(1994)寓居於世的受苦生命-現象學取向的心理病理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育萍(1999)臨床護理人員對酒精相關問題患者之態度與處理自信。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董淑鈴(民89)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楊大春(1995)傅科。台北,生智。
楊筱華譯 (民84)動機式晤談法—如何克服成癮行為戒除前的心理衝突。台北,心理出版社。Willian R. Miller & Stephen Rollnick (1991)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 Preparing People to change Addictive Behavior. The Guilford Press.
廖世德譯(民90)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1990)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趙善如 趙仁愛譯,Enid O.Cox & Ruth J. Parsons原著(2001) 老人社會工作-權能激發取向。揚智。Empowerment-Oriented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the Elderly。
劉麗珠 (民77)酗酒問題及其對家庭功能影響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鴻徽(民88)酒癮的社會文化成因初探-一個本土的質性研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衛生署(民92)酒癮防治手冊。行政院衛生署編著。
蔡長哲(民88)藥物濫用醫療模式及流程。八十八年度藥癮治療人員研習班講 義基礎班。
蔡佩真等著(2003)家在求救,蔡坤衛。P38-48。家人吸毒怎麼辦?藥物濫用之家庭輔導。台北,晨曦出版社。
蔡佩真 (民79) 「宗教戒毒」之探討 – 以基督教戒毒輔導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櫻媛 (民84) 酒癮個案的家庭功能與其自我概念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春美 吳就君(民88)藥癮者求助行為之研究。公共衛生第二十六卷第二期,頁91-102。錢駿譯 曾慶豹校閱(199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簡美玲(2003)阿美族人的疾病經驗與童年生活:敘述文本的閱讀、結構、主題。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03.6,第二期。慈濟大學出版。顏婉娟(2000)烏來泰雅族婦女飲酒經驗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蘇以青 (民83)酒癮配偶之壓力源、因應行為與心理健康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資料
Cherian RR. (1989)Towards freedom : treatment approaches to drug dependence at TTK Hospital . Br J Addict . 1989 Dec ; 84(12): 1401-1407.
Crisp , Arthur H ; Gelder , Michael G ; Rix , Susannah ; Meltzer , Howard I ; Rowlands , Olwen J .(2000)Stigmatisation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Vol 177 Jul 2000 , 4-7.
Jerry P. Flanzer (2005) Chapter10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Are Key Causal Agents of Violence(p163-173)。Editors : Donileen R. Loseke ;Richard J. Gelles ;Mary M. Cavanaugh (2005)Current Controversies Family Violence second edition . Sage Publications.
H. Thomas Milhorn, Jr.(1994)Drug and Alcohol Abuse:The Authoritative Guide for Parents , Teachers , and Counselors。Plenum Press. New Yourk and London.
Hennien , Vilma;Koski-Jannes , Anja(1999)Narratives of recovery from addictive behaviors . Addiction , Dec99 , Vol.94 Issue 12 , p1837-1849.
Kearney HM.(1998)Truthful self-nurturing :a grounded formal theory of women’s addiction recovery . Qual Health Res . 1998 Jul ; 8(4): 495-512.
Miller,Norman S. &Sheppard,Lorinda M. & Magen, Jed.(2001)Barriers to improv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ddiction medicine.Psychiatric Annals Vol31(11)Nov 2001,649-656.。
Mim J Landry(1994)Understanding Drugs of Abuse-The Processes of Addiction、Treatment、and Recovery。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Inc.
Padgett,D.K.(1998)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challenges and rewards。Thousand Oaks, CA:Sage.
Prochaska JO ,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1992)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 Applications Addictive behaviors . Am Psychol . 1992 Sep ; 47(9): 1102-1104.
Schober,Renate;Annis,Helen M(1996)Barriers to help-seeking for change in drinking:A gender-focused review of the literarure.Addicitive Behaviors.Vol 21(1) Jan-Feb 1996,81-92.
網站資料
http://www.tcpc.gov.tw/article.asp?channelid=K2&serial=1017&click=4(市療網站-酒癮治療模式)-2004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