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丁碧雲(1975)。兒童福利通論。台北:新潮。
王宜芬(2002)。寄養家庭環境對先天成癮兒童行為發展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毓棻(1986)。台北市寄養父母困擾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內政部、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2)。家庭寄養服務工作報告書。台中: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會。
內政部(1983)。兒童寄養辦法。內政部。
內政部(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內政部。
內政部(1995)。兒童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內政部。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主編(1995)。努力突破-台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工作回顧與展望。
台北市政府(1998)。臺北市兒童寄養家庭標準及輔導辦法。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2001)。臺北市少年寄養家庭標準及輔導收費自治條例。台北市政府。
田美惠(2002)。影響寄養家庭流失因素之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省政府(1997)。台灣省兒童、少年家庭寄養辦法。台灣省政府。
台灣世界展望會編(1999)。寄養父母心情寫真集。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編(2002)。拾一個家。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2002)。九十一年家庭寄養服務實務工作研討會彙編。內政部兒童局。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2003)。九十一年度兒童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成果報告書。內政部兒童局。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2004)。九十三年度寄養服務國際實務經驗交流工作坊-受性侵害寄養安置兒童少年照顧技巧國際實務經驗交流。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李玉瑾(1993)。從兒童虐待談兒童保護,社教資料雜誌,176,頁9-13。李鶯喬(1992)。兒童虐待,台灣醫界,35(4),頁45-47。
何素秋(1999)。兒童寄養父母之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之寄養家庭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何依芳(2003)。寄養家庭壓力與調適。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汪阿姨(2002)。我的教養妙招。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拾一個家,頁9-10。
杜慈容(1998)。童年受虐少年「獨立生活」經驗探討-以台北市少年獨立生活方案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漢儀(1995)。兒童受虐-現象檢視與問題反省。台北:巨流。
余漢儀(1997)。家庭寄養照顧-受虐孩童的幸抑不幸,台大社會學刊,25,頁105-140。
余漢儀(2000)。台灣地區寄養家庭照護服務之探討。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余漢儀(2002)。親屬寄養之迷思。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亮吟(1991)。兒童虐待與配偶虐待。臨床醫學,28(4),頁284-287。周慧香(1992)。社會工作過程對寄養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周麗香(1988)。寄養安置後常見的問題與輔導,社會工作實務-兒童寄養專業服務特輯。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吳淑惠(2003)。原住民寄養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財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0)。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手冊。內政部。
翁慧圓(1993)。兒童寄養服務的理論基礎,李欽湧主編,社會工作實務-兒童寄養服務專業特輯。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阿梅(1985)。都市社區推行兒童家庭寄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阿梅(1988)。寄養家庭的覓取與輔導,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11,頁92-96。陳若璋(1998)。兒童、青少年性虐待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陳運台、林福靈(1999)。分享的喜悅。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寄養父母心情寫真集,頁67。
陳意文(2000)。社會工作的個案管理者與諮商輔導者合作經驗之初探-以輔導受虐兒童案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陳錫欽(2004)。寄養父母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美滿(1991)。寄養服務。周震歐主編,兒童福利。台北G巨流。
郭靜晃(2001)。家庭寄養服務之另類思考-家庭維繫及家庭重聚模式之探討,兒童福利期刊,1,頁209-219。曾怡芳(2001)。家庭寄養服務之社會工作處遇模式探討。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必宜(1998)。社工員與施虐父母工作關係的形成及其內涵-以台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個案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燕華(1993)。寄養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美蘭(1999)。一個寄養媽媽的蛻變,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寄養父母心情寫真集,頁23-24。
楊葆茨,(1998)。寄養兒童社會行為、社工處遇與安置穩定性、內外控信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素雲(2004)。寄養家庭困擾因應之研究-提前終止後並持續寄養服務之角色調適。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樂洋如、黃瓊妙、蔡雅娟(1999)。中美寄養服務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3,頁80-134。鄧啟明(2000)。受虐兒童後續處遇模式之探討。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可屏(1993)。兒童虐待個案案童及其家長環境之特徵,輔仁學誌,25,頁35-58。
劉可屏(2002)。寄養兒童少年生活適應促進,於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主編,91年家庭寄養服務實務工作研討會彙編,頁57-90。
劉美芝(1999)。機構安置受虐兒童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邦富(2003)。兒童保護個案寄養安置服務之探討,兒童福利期刊,4,頁209-218。蔡柏英(2002)。迢迢的回家路-高雄市受虐兒童安置於寄養家庭生活適應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簡美蘭(1994)。探討一個青少年個案提前終止寄養的因素。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麗華(2002)。走過十年寄養歲月,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拾一個家,頁9-10。
英文部份
McFadden, E. J. (1996). `Family-centered practice with foster-parent families', Families in Society, 77(9): 545-558.
Oume, J, & Buehler, C. (2001). `Foster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 foster children: A narrative review'. Family Relations, 50(1): 3-15.
Palmer, S. E. (1996). `Placement stability and inclusive practice in foster care: An empirical stud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8(7): 589-601.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Rhodes, K. W., Orme, J. G., & Buehler, C. (2001). `A comparison of family foster parents who quit, consider quitting, and plan to continue fostering'. Social Service Review, 75(1): 84-115.
Rubin, A., & Babbie, E. (1997).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3rd Ed.). CA: Wadswoth.
Seaberg, J. R. & Harrigan, M. P. (1997). `Family Functioning in Foster Care'. Families in Society. 78(5):464.
Triseliotis, Johm, Moira Borland. & Malcolm Hill. (1998). `Foster Cares Who Cease to Foster'. Adoption and Fostering. 22(2): 540-561.
Wilson, K., Sinclair, I. & Gibbs, I. (2000). `The Trouble with Foster Care: The Impact of Stressful Events on Foster Carer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