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梅琪
研究生(外文):Mei-chi Huang
論文名稱:受虐兒在我家-寄養父母主觀寄養照顧歷程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bused children in my family - Studies on the course of taking care of abused children of foster parents.
指導教授:李淑容李淑容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寄養家庭寄養服務受虐兒
外文關鍵詞:abused childrenfoster familyfoster ca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2
  • 點閱點閱:13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寄養父母提供受虐兒寄養服務之歷程,並探討其在整個照顧歷程中所獲得的正面收穫、負面衝擊及服務後的反省。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選擇台灣世界展望會台北市家庭服務中心具有第一次成功照顧受虐兒經驗的寄養家庭為研究對象,共訪談6位寄養媽媽。
依研究目的與問題,將研究結果主要分為「照顧受虐兒之歷程」與「照顧受虐兒後的省思」兩部份。其摘要如下:
一、照顧受虐兒的歷程
照顧受虐兒的歷程係指安置前的準備及認知、安置期間的生活經驗、面臨結束安置前分離的預備及受虐兒離開後家庭的改變等。研究者將其分為「歡喜加入」、「懵懂無知」、「生活動盪」、「依依不捨」及「回歸平靜」等五個階段。寄養父母因著不同的動機加入寄養家庭,並會為擔任寄養家庭而做些準備或與家人討論。在得知受虐兒即將到來,與受虐兒進行奇妙的第一次接觸後,決定接受受虐兒,便為不一樣的家庭生活揭開了序幕。受虐兒的加入,因著其受虐導致的身心問題,衝擊著寄養父母、寄養家庭成員及學校老師,寄養父母也因此承受了許多的壓力。在面對壓力時,他們雖會有萌生退意的念頭,但卻也因不同的理念而堅持下去。最後面臨受虐兒的離去,雖會為其高興,會寄予無限的祝福,但也卻有著小小的擔心與不捨,當然也會因受虐兒的離開,必須重新調適及面對平靜的生活。
二、照顧受虐兒後的省思
對寄養父母而言,照顧受虐兒經驗中,所有的痛苦、負面情緒都在受虐兒離開的那一刻一併帶走,受虐兒留給寄養父母的禮物皆是美好的,受虐兒讓他們自我成長;讓他們學會了更多有效的管教招術;讓他們學會了愛與包容;讓他們開拓了視野;讓他們家人的感情更加融洽、緊密的結合;讓他們孩子有不同的學習機會;最重要的是,受虐兒讓他們變成照顧受虐兒的專家,不再畏懼。
在整理的過程中可發現,成功的寄養父母並非具有高學歷或者高親職能力,他們有的僅是高抗壓性與挫折容忍度;成功的寄養父母並非具有強大的專業支持系統,他們有的僅是一個「不離不棄」的信念,成功的寄養父母並非他們的受虐兒是毫無問題,而是他們勇敢的面對與接受受虐兒的問題;成功的寄養父母並非是改變了受虐兒,而是他們沒讓受虐兒的問題更加的惡化。對寄養父母而言,提供一個短暫的、安全的、充滿愛的、有規律的生活環境讓受虐兒居住是遠比自己專業與否更為重要。因此本研究最後針對寄養父母、寄養服務機構及社會大眾部份給予些許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urse of entrusting abused child to the care of foster family and the harvest and the conflict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course, the introspection after the course were being discussed. This study were adopt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six foster mothers who were from the family service center of World Vision of Taiwan and possessed with first ti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aking care of abused child.
According to the issues of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urse of taking care of abused child” and “The introspection after the course”. The abstracts were shown as following:
I. The course of taking care of abused child
The course of taking care of abused child is referring to the preparation and cognition before the course,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 with the child, th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child leaving foster family and the change of child after leaving. The researcher divided the course into five process: 1.”Joing with happiness”, 2.“Ignorant”, 3.”Turbulent”, 4.”To be reluctant to part”, 5.”Tranquility”. The foster parents with various reasons join the program of foster family who prepare and discuss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With the initiation of the abused child to the family, the family also begins a different life style. Because of the abuse child who has mental and physical problems, which will pound the foster family members and school teacher. It also makes lots of pressure on the foster parents. Some foster parents want to give up when facing the pressure, but also with strong determination and faith to keeping facing the problems. The foster parents are reluctant to let the child leaving them, however, still happy and giving the child blessing. In the meanwhile the foster parent has to readapt to the new coming life.
II. The introspection after the course
For foster parents, all the painful experience, negative feelings will be disappearing with the leaving of the abuse child. The gifts to the parents were beautiful memories and irreplaceable experience which makes them learned more things. Things like how to discipline efficiently, love and tolerance. The experience also makes the family members widen their field of view, enhancing the family affection, and also provides the different opportunity of learning for the family membe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 experience makes them not to be afraid to taking care of the abuse chil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uccessful foster parents were not necessary to possess 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r occupational abilities but only high abilities to facing pressure and frustration. The faith “Never give up” is the key for the successful foster parents, however, not necessary having profound professional support. The successful foster parents were who can face the problems of abuse child, not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child but not to make things worse. A temporary, safety, full of love, regularly living environment that provided by foster parents are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proces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r not. In the end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advices for foster parents, foster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虐待…………………………………………………………… 7
第二節 寄養服務的意涵…………………………………………………… 11
第三節 家庭寄養服務的現況……………………………………………… 14
第四節 寄養服務相關議題………………………………………………… 18
第五節�國內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質化研究方法……………………………………………………… 3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5
第三節 研究過程…………………………………………………………… 37
第四節 研究的嚴謹性……………………………………………………… 39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41

第四章�六位寄養媽媽的故事
故事一�EQ高手……………………………………………………………… 44
故事二�勞碌的生活照顧…………………………………………………… 55
故事三�神啊,請賜給我無比的力量……………………………………… 60
故事四�走出家庭外的主婦………………………………………………… 72
故事五�忍字頭上一把刀…………………………………………………… 79
故事六�驚喜、意外接踵來………………………………………………… 86
第五章�研究結果
第一節�受訪者及受虐兒基本資料………………………………………… 96
第二節�照顧受虐兒之歷程………………………………………………… 98
壹、歡喜加入………………………………………………………………… 98
貳、懵懂無知………………………………………………………………… 104
參、生活動盪………………………………………………………………… 109
肆、依依不捨………………………………………………………………… 126
伍、回歸平靜………………………………………………………………… 132
第三節 照顧受虐兒後之省思……………………………………………… 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145
第二節�建議………………………………………………………………… 149
第三節�研究限制…………………………………………………………… 153




參考文獻……………………………………………………………………… 155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60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61
中文部份
丁碧雲(1975)。兒童福利通論。台北:新潮。
王宜芬(2002)。寄養家庭環境對先天成癮兒童行為發展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棻(1986)。台北市寄養父母困擾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2)。家庭寄養服務工作報告書。台中: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會。
內政部(1983)。兒童寄養辦法。內政部。
內政部(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內政部。
內政部(1995)。兒童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內政部。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主編(1995)。努力突破-台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工作回顧與展望。
台北市政府(1998)。臺北市兒童寄養家庭標準及輔導辦法。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2001)。臺北市少年寄養家庭標準及輔導收費自治條例。台北市政府。
田美惠(2002)。影響寄養家庭流失因素之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省政府(1997)。台灣省兒童、少年家庭寄養辦法。台灣省政府。
台灣世界展望會編(1999)。寄養父母心情寫真集。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編(2002)。拾一個家。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2002)。九十一年家庭寄養服務實務工作研討會彙編。內政部兒童局。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2003)。九十一年度兒童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成果報告書。內政部兒童局。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2004)。九十三年度寄養服務國際實務經驗交流工作坊-受性侵害寄養安置兒童少年照顧技巧國際實務經驗交流。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李玉瑾(1993)。從兒童虐待談兒童保護,社教資料雜誌,176,頁9-13。
李鶯喬(1992)。兒童虐待,台灣醫界,35(4),頁45-47。
何素秋(1999)。兒童寄養父母之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之寄養家庭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依芳(2003)。寄養家庭壓力與調適。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阿姨(2002)。我的教養妙招。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拾一個家,頁9-10。
杜慈容(1998)。童年受虐少年「獨立生活」經驗探討-以台北市少年獨立生活方案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漢儀(1995)。兒童受虐-現象檢視與問題反省。台北:巨流。
余漢儀(1997)。家庭寄養照顧-受虐孩童的幸抑不幸,台大社會學刊,25,頁105-140。
余漢儀(2000)。台灣地區寄養家庭照護服務之探討。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余漢儀(2002)。親屬寄養之迷思。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亮吟(1991)。兒童虐待與配偶虐待。臨床醫學,28(4),頁284-287。
周慧香(1992)。社會工作過程對寄養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香(1988)。寄養安置後常見的問題與輔導,社會工作實務-兒童寄養專業服務特輯。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吳淑惠(2003)。原住民寄養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財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0)。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手冊。內政部。
翁慧圓(1993)。兒童寄養服務的理論基礎,李欽湧主編,社會工作實務-兒童寄養服務專業特輯。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阿梅(1985)。都市社區推行兒童家庭寄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阿梅(1988)。寄養家庭的覓取與輔導,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11,頁92-96。
陳若璋(1998)。兒童、青少年性虐待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陳運台、林福靈(1999)。分享的喜悅。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寄養父母心情寫真集,頁67。
陳意文(2000)。社會工作的個案管理者與諮商輔導者合作經驗之初探-以輔導受虐兒童案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陳錫欽(2004)。寄養父母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滿(1991)。寄養服務。周震歐主編,兒童福利。台北G巨流。
郭靜晃(2001)。家庭寄養服務之另類思考-家庭維繫及家庭重聚模式之探討,兒童福利期刊,1,頁209-219。
曾怡芳(2001)。家庭寄養服務之社會工作處遇模式探討。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必宜(1998)。社工員與施虐父母工作關係的形成及其內涵-以台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個案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燕華(1993)。寄養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蘭(1999)。一個寄養媽媽的蛻變,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寄養父母心情寫真集,頁23-24。
楊葆茨,(1998)。寄養兒童社會行為、社工處遇與安置穩定性、內外控信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素雲(2004)。寄養家庭困擾因應之研究-提前終止後並持續寄養服務之角色調適。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樂洋如、黃瓊妙、蔡雅娟(1999)。中美寄養服務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3,頁80-134。
鄧啟明(2000)。受虐兒童後續處遇模式之探討。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可屏(1993)。兒童虐待個案案童及其家長環境之特徵,輔仁學誌,25,頁35-58。
劉可屏(2002)。寄養兒童少年生活適應促進,於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主編,91年家庭寄養服務實務工作研討會彙編,頁57-90。
劉美芝(1999)。機構安置受虐兒童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邦富(2003)。兒童保護個案寄養安置服務之探討,兒童福利期刊,4,頁209-218。
蔡柏英(2002)。迢迢的回家路-高雄市受虐兒童安置於寄養家庭生活適應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簡美蘭(1994)。探討一個青少年個案提前終止寄養的因素。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麗華(2002)。走過十年寄養歲月,於台灣世界展望會主編,拾一個家,頁9-10。

英文部份

McFadden, E. J. (1996). `Family-centered practice with foster-parent families', Families in Society, 77(9): 545-558.
Oume, J, & Buehler, C. (2001). `Foster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 foster children: A narrative review'. Family Relations, 50(1): 3-15.
Palmer, S. E. (1996). `Placement stability and inclusive practice in foster care: An empirical stud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8(7): 589-601.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Rhodes, K. W., Orme, J. G., & Buehler, C. (2001). `A comparison of family foster parents who quit, consider quitting, and plan to continue fostering'. Social Service Review, 75(1): 84-115.
Rubin, A., & Babbie, E. (1997).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3rd Ed.). CA: Wadswoth.
Seaberg, J. R. & Harrigan, M. P. (1997). `Family Functioning in Foster Care'. Families in Society. 78(5):464.
Triseliotis, Johm, Moira Borland. & Malcolm Hill. (1998). `Foster Cares Who Cease to Foster'. Adoption and Fostering. 22(2): 540-561.
Wilson, K., Sinclair, I. & Gibbs, I. (2000). `The Trouble with Foster Care: The Impact of Stressful Events on Foster Carer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0:2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