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雁琪(1996)美國婚姻暴力工作模式—由被虐婦女運動談起。福利社會,(52),13-17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2004)「醫務社會工作人員因應家庭暴力防治法—
專家證人與交互詰問制度研討會」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4)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工作研討會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2004)家庭暴力之家庭治療取向處遇工作坊。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2004)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教育訓練與實務工作坊:初階訓練—北區。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2004a)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教育訓練與實務工作坊:進階訓練—北區。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網站:家庭暴力相關迷思http://www.moi.gov.tw/violence/
王行(2004)不利於「施暴者」輔導的婚暴論述:從不一樣的認識主體發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209-224王行(2003)世間琉璃:文化政治下「施暴者」輔導的理路之辨。性別、權力與暴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王行(2003a)爲惡男說話。性別、權力與暴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王行(2003b)變的知識:從系統觀談改變。東吳社工所碩士班課程講義
王行、馬宗潔(2002)作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劇本、類比、婚姻暴力。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大性別所。
王浩威(2003)自戀或者憎女—為何男人憎恨女人。為何男人憎恨女人導讀。台
北:正中書局
內政部(2003)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正草案對照表草案
王樂民(2003)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對遭受婚姻暴力婦女脫離受暴關係成效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中正大學犯防所論文王梅英(2000)專家在法庭上的角色---鑑定或參審?。律師雜誌(253),29-37朱若蘭(2004)六成受暴婦女不信任警察,聯合報,地方新聞,2004年5月13
日。
成蒂著(2004)終結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與諮商。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宜靜(2001)婚姻暴力加害人心理經驗之研究。高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李芬芳譯(1997)暴力失樂園。台北:時報出版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2)家庭暴力防治實務國際研討會
沈方維(2000)有關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保護令之核發及落實。全國律師。4(11),29-37沈慶鴻、郭豐榮(2003)。家庭暴力加害人之保護令經驗及處遇計畫之研究。高
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性別、暴力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189-210。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沈旭凱、顏明達(2000)婦人慘遭丈夫刺39刀身亡,聯合報,地方新聞,2000年8月5日
林明傑、黃志中(2003)。他們怎麼了—家庭暴力加害人的評估與輔導。嘉義:
濤石文化。
林明傑、沈勝昂 (2003) 我國婚姻暴力加害人之危險評估:DA量表在我國適用之研究。犯罪學期刊,6(2) ,177-216林明傑、史玉山(2003)婚姻暴力加害人再犯危險與致命危險評估量表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林明傑(2001)。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美國與我國之現況探討。律師雜誌, (267),63-76。
林明傑等譯(2000)。家庭暴力者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明傑(2000)。努力向前,一起成長。家庭暴力者輔導手冊譯序。台北:張老
師文化
林佩瑾(1997)台灣反婚姻暴力行動的研究-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觀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姿、林韋萱(2004)讓家不再咆哮。遠見雜誌,219,
尚--路易.傅尼(2000)爸爸沒殺人。(吳美慧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吳就君(2000)。婚姻與家庭。台北:華騰出版。
吳錦松(199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黃埔學報,(25) 105。
吳庶任(2003)為何男人憎恨女人導讀。台北:正中書局
周月清(2003)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社會工作研究法課程講義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周煌智(2002)。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裁判前鑑定、家庭暴力相對人審前鑑定與涉
案之精神病犯精神鑑定比較。刑事法雜誌,46(5),33-58。
周煌智(2003).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制度實施目的、與後續處遇計畫的
連結:處遇計畫究竟是處罰?還是輔導教育與治療?。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性別、暴力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325-329。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規範(2001)
柯里斯、林為正譯(2003)。富爸爸不如好爸爸—父親在孩子一生中可扮演的角
色。台北:智庫
洪文龍(2004)瑞典男性危機處理中心:協助男性看見自己。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59-62。
洪遠亮(2003)家庭暴力防止法處遇計畫修正淺見(一)。司法週刊(1551),3
洪遠亮(2003a)家庭暴力防止法處遇計畫修正淺見(二)。司法週刊(1552),3
洪遠亮(2003b)家庭暴力防止法處遇計畫修正淺見(三)。司法週刊(1554),3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
徐震、林萬億(1988)。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徐綺櫻(2002)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方案。台北市立療養院九十一年年報,164-171
高鳳仙(2002)論我國之鑑定及鑑定證人制度與美國之專家證人制度在性騷擾與
家庭力事件之角色扮演。法令月刊,53(12),988-1006
郭麗安、潘才學(2001)。婚姻暴力的脈絡研究—從家暴違法者的眼光。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0-155。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研究所。
郭豐榮(2004)家庭暴力非自願性案主的心理治療經驗。九十三年度台北地區精神醫療網: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研習工作坊講義。台北市立療養院編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若璋編(1993)。家庭暴力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陳若璋(1995)。台灣處理婚姻暴力體制之改革方案。理論與政策,9(2),28-44陳若璋(1992)台灣婚姻暴力高危險因子之探討。台大社會學刊,21,123-160。
陳美燕(2003)第三路徑:司法處遇與家庭復原之間。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
性別、暴力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331-339。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陳柏璋(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高德(2003)台灣婚姻暴力之男性加害人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文(1999)衛生署公告:四類家暴加害人須強制治療,中國時報,焦點新聞
1999年6月28日。
張秀鴛、韋愛梅(2001)。談台灣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建構。律師雜誌,267,49-62。
張秀鴛(2003)「從心出發」談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
所,性別、暴力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341-359。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張碧君譯(2003)危險關係:色情、污衊女性與強暴。台北:韋伯文化
張雅富(2004)保護令保護婦女?從受暴婦女與警察的觀點出發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卿(2003)鑑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97),126-140張麗卿(2001)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台北:五南
張宏哲、林哲立譯(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書廊
畢恆達(2002)男性氣概與性別暴力。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性別、暴力與
權力研討會,專題演講。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畢恆達(2004)男性研究與女性主義:揭露好男人與壞男人的共謀。台大社工論
壇講義。
張耐、章珍貞(1993)親密敵人:談婚姻暴力中的男性施暴者。107,社會福利,28-30曾淑芬譯(1999)惡意的侵入—女性受虐經驗。台北:書泉出版社。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黃囇莉(2000)。是盟友還是對手?男性研究vs女性主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12),20-23。
黃鳳嬌(2004)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之工作經驗分享。九十三年度台北地區精神醫療網: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研習工作坊講義。台北市立療養院編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2000)民國八十九年一月至六月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分析報案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 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新竹市政府社會局(2003)九十二年家暴暨性侵害防治研習計劃講義。
鄧純芳(2000)藍鬍子現身:揭開加害人面具的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 台灣
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台北:女書文化
劉燕芬譯(2001)大性別。台北:商務印書館
簡成熙(2000)。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及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0-23。
鄭瑞隆、王文中(2002)家庭暴力加害人特質與處遇評估工具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羅洛.梅(2003)哭喊神話。(朱侃如譯)。台北: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年)
謝臥龍、吳慈恩(2003)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制度之評估。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謝臥龍、吳慈恩、黃志中(2003)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制度發展的共識-
德懷研究。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性別、暴力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211-240。高雄:高師大性別所。
內政部家暴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編(2002)九十一年度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專業人員培訓基礎訓練。
二、英文部分
Arlene N.Weisz,Richard M.Tolman&Daniel G,Saunders(2000)Assessing the risk of
severe domestic violence:the importance of survivors’ predictions.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15(1):75-90
Carlson B.E.(1984)Cause and Mainta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 An Ecological
Analysis.Social Service Review.58(4):569-587
Dutton,D.G.,&Browning,J.(1988)Concern for power ,fear of intimacy,and aversive
stimuli for wife assault .In G.Hotaling ,D.Finkelhor,J.T.Kirkpatrick,&M.A.Straus
(Eds.),Family abuse and its consequence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113-121.Newbury Park:Sage
Dutton,D.G.(1995)The Domestic Assault of Women:Psychological and Criminal
Justice Perspectives. Vancouver.UBC Press .
Dutton,D.G.(1998)The Abusive Personality Violence and Control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Eather Crain(1998)Can abusive men be made over?Cosmopolitan,224(6):213
Gayla Margolin,Richard S.John&Louise Foo(1998)Interactive and unique risk factors
for husbands’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 of their wive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13(4):315-344
Hara Estroff Marano(1993)Inside the heart of material violence,Psychology Today,
26(6):48-91
Holtzworth-Munroe&Stuart(1994)Typologies of Male Batterers :Three Subtypes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6)3,476-497
Hiday,V.A.(1995)The Social context of mental illness and violenc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36(2):122-137
Ira W Hutchison(1999)Alcohol,fear,and woman abuse.Sex Role ,40 (11/12):893-920
Jenifer R&Deborah A(1994)Rethinking 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Absence of Social Rol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20(1):34-44
Jeffrey L.E.&Richard M.T.(1992)Intervention for Men Who Batter. Newbury
Park:Sage
John E.Kesner,Teresa Julian,Patrick C.McKenry(1997)Application of Aaatchment
Theory to Male Violence Toward Female Intimate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 12 (2):211-228
John E.Kesner&,Patrick C.McKenry(1998)The Role of Childhood Attachment
Factors in Predicting Male Violence Toward Female Intimate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13(4):417-432
Moore,Wilson&Kok(1997)Toward a Taxonomy Of Batterers. Family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78( 4):352-360
Martie P.Thompson,Linda E.Saltzman&Holly Johnson(2003)A Comparson of risk factors f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related injury access two national surveys 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Violence Against Women,9(4):438-457.
Martie P.Thompson,Linda E.Saltzman&Holly Johnson(2001)Risk factors for physical injury among women assaulted by current or former spouses. Violence Against Women,7(8):886-899
Nancy Talbot (2001) Book Reviews: The Abusive Personality Violence and Control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37(4):375-376
Silverman&Williamson(1997)Social Ecology and Entitlements Involved in Battering by Heterosexual College Males Contributions of Family and Peers.Violence and Victims.12(2):147-164
Stith,S.M.,Farley,S.C.(1993).A predictive model of male spousal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8:183-201
Straus,M.Hamby,S.L,Boney-McCoy,S.,&Sugarman,D.B.(1996)The Revise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CTS-2)Development and Premliminary psychometric data .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7(3):283-272
Telch,C.,Lindquist ,C.(1984)Violent versus nonviolent couples: Acomparison of
patterns.Psychotherapy,211:242-248.
Edited by Pieter Spierenburg(1998)Men and Violence:Gender,Honor,and Rituals
inModern Europe and America . The Ohio Stat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Walker,L,E.(1979) The Battered Women.New York;Hape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