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王甫昌,2000。社會運動。載於王振寰、翟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502- 515。台北:巨流。
王甫昌,2002,<邁向台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討論>《台灣社會學》頁1-10 )
王甫昌,2003,「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頁12-19,台北:群學 。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
石計生,2000,《馬克斯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頁78-84,台北:揚智。
石計生,2003,《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雙葉書廊,台北:揚智。
田弘茂,1989,《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個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3,《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
江運貴著,徐漢彬譯,1996,《客家與台灣》,臺北:常民文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1994,《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
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編,2002,《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多元文化與
族群平等》,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李 喬,1994,〈臺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收錄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
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 喬,1994,〈在民族國家的邊緣∼台灣反對政治中的「客家問題」意識〉,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
李永熾,1993,〈客家人與台灣政治∼客家人未來在台灣的角色扮演〉,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
李永熾,1995,〈客家人與台灣政治〉,收錄於江文瑜編,《人文社會主動出擊》,
臺北:前衛出版社。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報系。
宋楚瑜,2000,〈宋楚瑜客家政策白皮書〉,《客家雜誌》,第117期,頁19-20。
邱榮舉,1994,「論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載於戴明興等編,客家文化論叢。邱榮舉,1999,<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載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
手冊》,台北:正中。
邱榮舉,2002,〈論臺灣客家委員會的角色與定位〉,《客家雜誌》,第141期,頁50-55。邱榮舉,2003,《臺灣客家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邱皓政 ,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崇熙,2001,<誰是客家人?──作為意識型態的族群認同>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1994,〈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吳錦勳,1991,〈客家─作為一種運動的理論性嘗試〉,《客家雜誌》,第18期,頁35-38。
雨 青,1996,《客家人尋根》,臺北:武陵。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書局。
林瑞穗,1990,<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載於詹火生等編,《社會學下》;
台北:空大。
施正鋒,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7,〈客家族群組黨的政治分析〉,《客家雜誌》,第84期,頁18-20。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8,〈台灣族群結構及政治權力之分配〉,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台
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
http://www.peace.org.tw/ethons/ethons_adage06.htm)
施正峰,2002,<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二○○三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高雄。
客家雜誌,1990,〈「政治參與」客家人的政治參與座談會〉,《客家雜誌》,第4
期,頁36-65。
客家雜誌,1997,〈公元二千年的客家人〉,《客家雜誌》,第84期,頁1-3。
客家雜誌,1998,〈建設臺灣成為傳揚客家語言文化的堅強堡壘∼「還我母語」
運動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客家雜誌》,第102期,頁1-3。
范振乾,1999,〈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二)〉,《客家雜誌》,第112期,頁61。范振乾,1999,〈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四)〉,《客家雜誌》,第114期,頁63-65。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前衛出版社。
徐正光,1991,《徘迴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徐正光等編,2002,《台灣客家宗族組織與地方發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徐正光,1994,〈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
徐正光主編,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正光主編,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高宗熹,1993,《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臺北:武陵。
高木桂藏,1992《客家》,臺北:關屋牧。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88)〉,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馨蘭,1998<文化產業再現過程的拉扯焦慮--以美濃為例> ,國立清華大學社
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棟,1988,《客家人》,臺北:東門。
陳運棟,1991,〈客家學研究導論〉,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陳運棟,1992,《台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運棟,1994,〈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客家文化研討會》。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水扁,2000,〈陳水扁客家政策白皮書〉,《客家雜誌》,第117期,頁23-25。
陳石山,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陳秋鴻,1993,〈新客家人的條件∼引領客家族群走向新方向〉,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德禹,(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研究方法(三),台北:正中。
梁榮茂,1997,〈客家與政黨〉,《客家雜誌》,第84期,頁26-27。黃光國,1990,〈台灣社會變遷與倫理重建〉,《中國論壇》,第344期,頁79。黃秋芳,1993,《台灣客家生活紀事》,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書局。
黃 娟,1997,〈客家子弟與客家運動∼講於北加臺灣客家同鄉會〉,《客家雜誌》,
第89期,頁54-57。
黃世輝,2000,<文化產業需要另一種思維──社區重建與文化產業發展>,《勁草社區協力報》,第.3期,頁7-9。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許泰悠,1997,《台灣的「閩客」關係─歷史、政治與人口區位之面向探討》,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 戰,2000,〈連戰的客家政策主張〉,《客家雜誌》,第117期,頁27-29。
張維安等著,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世賢,1996,〈客家雜誌與寶島客家電台∼寄望於臺灣歷史轉類階段的兩大媒體〉,《客家雜誌》,第77期,頁23-25。
張茂桂,1995,〈語言、族群意識與政治傾向-「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比較〉,
《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報告》,頁111-132。
張茂桂,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
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129-209 。
張茂桂,1997,〈台灣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錄於施正鋒編,
《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茂桂,1997,〈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收錄於游盈隆主編,《民主
鞏固或崩潰》,臺北:月旦。
張茂桂,1998,〈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
轉型?台灣現象》,臺北:桂冠。
張茂桂,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
《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張茂桂,1996,<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教育與中國國家民族
認同》學術研討會。
張俊龍,1994,〈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日正,1995,〈自立是客家族群的特質∼立法委員游日正民意調查報告〉,《客家雜誌》,第58期,頁6-14。
楊孝榮,1996《社會研究實務國立編譯館》,頁30,台北:正中。
楊長鎮,1991,〈族群運動的理念重建∼從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的成立談起〉,《客家雜誌》,第13期,頁58-63。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楊長鎮,1993,〈羅香林的客家描述∼重建台灣客家論述的一個起點〉,收錄於《台
灣客家人新論》,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北:臺原。
楊長鎮,1994,〈在民族國家的邊緣∼台灣反對運動中的「客家問題」意識〉,《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長鎮,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楊國樞,1987,〈自力救濟與社會運動何其多〉,收錄於立法院圖書館編,《請願與自立救濟》,臺北:立法院圖書館。
楊國樞,1996,〈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
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翟灝,<臺陽筆記>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種,頁3。
劉幼俐,1998,〈客家族群對廣電媒體之使用與滿足調查與評估〉,《客家雜誌》,第94期,頁14-20。
蕭新煌,1988,〈客家意識〉,《客家風雲雜誌》,14期,頁70-71。蕭新煌,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新煌,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仁釗,2000,<負向生活事件因應歷程中性格與族群因素之影響──以客家族群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鍾肇政,1991,〈新客家人〉,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謝麗君,1997,〈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香林,1975,《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崇文書局。
龐建國,1995,〈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收錄於詹火生等著,《社會學概論》,
臺北:匯華。
蘇裕玲,1995,〈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台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 蘅,1993,〈語言(國╱方)政策形態〉,收錄於鄭瑞成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臺北:澄社。
蘇秀琴,2001,〈挽救客家文化全看客委會〉,《新台灣新聞周刊》,第267期,頁77。
關尚仁,2002,<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客家廣電傳播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份:
Annamalai, E., 2002., “Language Policy for Multilingu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n Language Policies, Barcelona, 18-20 April. (http:// www.linguapax.org/congres/plenaries/annamali.html)
Barth,Fredrik,1969,.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Easman,M.J.,1994,. Ethnic Politic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Jekins,C. J., 1983,.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Kriel, Mariana. , 2003., “Approaches to Multilingualism in Language Planning and Identity: A Critique.” Society in Transition, Vol. 34, No. 1, pp. 159-77.
Kymlicka, Will. , 1998., Finding Our Way: Rethinking Ethnocultural Relations in Canada. Don Mills, O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vement.In Ralph Turner and James Short(ed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9: 527_542.
Jekins,C. J.& Perrow, C. ,1977,.Insurgency of the Powerless.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42(1):266.
Marx,G.T.& McAdam,D.,1994,.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Movements. Chicago:Prentice_Hall Press .
McAdam,D.,1982,.Political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Black nsurgency,1930-197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arthy,J.&Zald,M.(1977).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a
Partial Theor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2:12-15.
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1973;1987,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