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書目
Buzan, Barry. 1991. Peopl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2nd ed.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Baldwin, David M. 1997.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3, 1: 5-26.
Cable, Vincent. 1995.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International Affair 71, 2: 305-324.
Calabrese, John. 1998. “China and Persian Gulf: Energy and Security.”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52, 3: 351-366.
Celico, Amy P. 2001. “Chinese and American Views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Lampton, David M. ed. Major Power Rel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23-43. New York: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hang, Felix K. 2002. “Chinese Energy and Asia Security.” Orbis 45, 2: 211-241.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ael Oksenberg. 1999.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Fenny, William R. 1998. “China and Multilate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Kim Samuel. China and World: Chinese Foreign Faces the New-Millennium: 239-263. 4th ed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Friedberg, Aaron L. 1991.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6, 2(Summer): 265-276.
Huntington, Samuel P. 1993. “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7, 4: 69-83.
Jaffe, Amy Myers., and Steven W. Lewis. 2002. “Bejing’s Oil Diplomacy.” Survival 44, 1(Spring): 115-133.
Kim, Samuel. 1998. ed. China and World: Chinese Foreign Faces the New-Millennium. 4th ed.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Lampton, David M. 2001. ed. Major Power Rel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New York: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Lardy, Nicholas R. 1994.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rdy, Nicholas R. 1999.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in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206-230.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Levine, Steven I. 1994. “Perception and Ideology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30-47.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oran, Theodore H. 1991.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National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69, 5(Winter): 75-90.
Naughton, Barry. 1994. “The Foreign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47-69.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earson, Margaret M. 1999.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Regime” in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a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161-205.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Pearson, Margaret M. 2000. “China and the Norm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Regime.”China Studies 6: 147-171.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1994.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oss, Madelyn. 1994. “China’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Behaviour.”in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435-452. Oxford: Clarendon Press.
Tow, William. 2001. 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Singapore: Green Giant Press.
World Bank. 2003. <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2003 -Striving for Stability in Development Finance>. http://www.worldbank.org/prospects/gdf2003/. Latest update.
World Bank. 2003. <Shifting Forms of Equity Fina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GDFINT2004/Home/20177046/gdf_chapter%203.pdf. Latest update 10 May 2004.
Zhang, Xiaodong. 1999. “China’s Interests in the Middle East: Present and Future.”Middle East Policy 6, 3: 150-159.
二、中文書目
劉雪卿譯。渡邊利夫、小島朋之著。1995。《毛澤東與鄧小平》。台北:大展出版社。
何大明譯。Andrew J. Nathan and Robert S. Ross著。1998。《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
大紀元。2000。<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中國盼大幅提升能源安全恐難如願>。http://dajiyuan.com/b5/0/11/7/n8123p.htm。2000/11/7。
于有慧。1998。<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41,6:7-18。兀成章。1999。<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及其影響>。魯毅等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286-295。北京:時事出版社。
于有慧。2001。<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44,2:57-75。于有慧。2001。<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3:45-62。王朝才、傅志華、隆武華。1998。<世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安全>。胡元梓、薛曉源編《全球化與中國》:81-92。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逸舟。1999a。《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1999b。<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瞭望新聞周刊》37:4-5。
王宇。2000。<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證我國經濟安全>。《求是雜誌》 4:19-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2。<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5414.htm。2004/6/3。
中國共產黨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1992。<14大政治報告>。http://edu.madeinlyg.com/dang/14/0014.htm#9。2004/4/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4。<1994年中俄聯合聲明>。
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5419.htm。2004/6/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與中共中央文獻室編。1994。《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1996。《中國外交199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1996。《中國外交1997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1996。《中國外交1998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山石。1996。<淺論中國經濟安全問題>。《世界知識》20:4-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9。
<江澤民在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http://www.fmprc.gov.cn/chn/wjdt/zyjh/t5238.htm。2004/5/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0。<江澤民在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第七次領導人會議上談話>。http://www.fmprc.gov.cn/chn/wjdt/zyjh/t5218.htm。2004/4/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5380.htm。2004/11/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0。<中東和平進程>。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xybfs/dqzzywt/t5001.htm。2004/11/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1。<錢其琛在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上的講話>。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quzzywt/t5201.html。2004/4/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1。<中越發表聯合聲明>。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5349.htm。2004/11/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中國與吉爾吉斯聯合新聞公報>。
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5327.htm。2004/11/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關於進一步發展兩國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係的聯合聲明>。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5407.htm。2004/11/30。
北方網。2002。<江澤民在16大政治報告的全文>。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2/11/18/000455436.shtml。2004/11/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世代睦鄰友好 共同發展繁榮-胡錦濤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24652.htm。2004/6/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聯合聲明>。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24456.htm。2004/11/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7700.htm。2004/8/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中韓聯合聲明>。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57973.htm。2003/6/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23718.htm。2004/11/30。
中國經濟信息網。2003。<伊拉克危機對我經濟的影響>。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2281906.htm。2003/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共同開創中美經貿合作的新局面>。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bmdyzs/xwlb/t55869.htm。2004/6/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4<中越發表聯合公報>。
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wzlcfyn/t163636.htm。2004/11/30。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經貿交往之于中美關係:壓艙石?暗礁?>《世界知識》3。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4021712732.html。2004/3/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4。<中國代表團提交的工作文件:關於中東核問題的建議>。http://www.fmprc.gov.cn/chn/linshiwj/jkswdbf/cjjk/1146/t93864.htm。2004/11/30。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歐盟課題組。2001。<中國對歐盟政策研究報告>。《現代國際關係》8:1-9。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2002。《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
石之瑜。1994。《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出版社。
巴忠倓編。2003。《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曲明。1995。《2010年兩岸統一:中共邁向海權時代》。台北:九儀出版社。
朴鍵一。2001。<中日夥伴關係的確立與未來發展>。張蘊岭編《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202-252。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玉珍。1997。<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0,7:18-30。李瓊莉。1997。<當前美國亞太政策中的『經濟安全』>。《問題與研究》36,4:15-28。李瓊莉。1999。<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8,2:39-54。李靜杰。2001。<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張蘊岭編《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144-201。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琦、倫昕義、俞以平。2001。<保障石油供應 維護石油安全>。
http://www.spc.com.cn/spcspc/Chinese/tep/2001/200104/jishu3.htm 。 2004/3/27。
李五一等編。2002。《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心伯。1997。<冷戰後的國家安全與中國外交>。劉山、薛君度編《中國外交新論》:224-23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吳興南、林善瑋。2002。《全球化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宋國誠。2002。<全球化與中國:機遇、挑戰與調適>。《中國大陸研究》45,2:1-33。柳劍平。1998。<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經濟安全戰略的選擇>。
www.gmdaily.com.cn/0_gm/1998/08/19980816/ GB/17786%5EGM3-1603.htm。
2003/8/26。
邱坤玄。1999。<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0,3:23-38。金榮勇。2000。<亞洲金融風暴與東亞經濟安全體系的建立>。《問題與研究》39,1:1-14。林曉光。2003。<日本的對華開發援助與中日關係>。《中國外交》3:20-26。
姜彥福編。2000。《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態勢觀察報告「1999-2000」》。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洛卡其參考消息。2001。<2000年中國國防白皮書>。
http://netcity5.web.hinet.net/UserData/lukacs/news40.htm#1。2004/4/1。
胡元梓、薛曉源編。1998。《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胡敏遠。2002。<中共開採中亞能源之研究>。《國防雜誌》17,1。http://www.ndu.edu.tw/new/koei/index.htm。2004/7/10。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2002。<安全新概念>。http://www.ap.nhu.edu.tw/cybersun/aps/cs/csindex.htm。2003/9/10。
侯君明。2002。<中印關係>。李五一等編《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216-26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梁勇。1999。<對外開放與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學術月刊》7:11-16。
梁守德、劉文祥。2003。《鄧小平的國際政治理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秦亞青。1997。<冷戰後中國的安全意識和戰略選擇>。劉山、薛度軍編《中國外交新論》:76-8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秦俊。2000。<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的地位>。《共黨問題研究》26,5:35-41。唐希中等。2003。《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馬仲可(韓國)。2004。<朝核六方會談:危機和機會>。《東南亞研究》1:45-48。
徐斯儉。2000。<全球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43,4:1-26。卿文輝、孫輝。2001。<後冷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與管理》1:1-9。
殷天爵。1999。<透視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研析>。《共黨問題研究》15:6:82-93。孫通強編。2000。《中國經濟安全報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孫壯志。2001。《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雲華。2004。<在東亞新格局中的中國-東盟合作>。《東南亞研究》2:18-24。
陳朝政。2001。<強權在中亞以及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15,1:117-152。陳文。2003。<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東南亞縱橫》3:1-7。
陳德照。2003。<東亞經濟合作發展新階段>。《國際問題研究》6:51-54。
陸忠偉。1999。<鄧小平國家安全理論與經濟安全>。魯毅等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155-165。北京:時事出版社。
張萬年編。1999。《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張漢林、劉光溪。1999。《經濟全球化:世貿組織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蘊岭。2000。<中國安全環境觀察>。《中國外交》7:2-3。
張蘊岭編。2001。《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也白。2001。<中美戰略夥伴關係>。張蘊岭編《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80-143。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漢林。2001。《解讀中國入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張登及。2001。《冷戰結束後中共大國外交的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許博彰。2001。《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安全戰略發展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濤。2002。<論新形勢下的上海合作組織>。《現代國際關係》6:6-13。
斐堅章編。1994。《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游豐吉。2000。<影響大陸經濟安全因素之探討>。《中共研究》34,6:35-45。湯廣輝。1996。<冷戰後安全問題斷想>。《世界知識》19:8-9。
馮赤櫻、周青。1999。<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係>。魯毅等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306-313。北京:時事出版社。
傅夢孜。1999。<從經濟安全角度談對『非傳統安全』的看法>。《現代國際關係》3:1-4。
傅耀祖。1999。<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時代精神>。魯毅等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114-123。北京:時事出版社。
雲南信息網。2003年。<日本削減對華政府開發援助的背後>。http://news.yn.cninfo.net/pinglun/pinglun/2003/11/1068174706_2/。2003/11/12。
黃虹堯。2002。<中共亞太多邊外交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28,12:34-44。黃虹堯。2003。<911事件對於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1 ,4:40-55。雷家驌、姜彥福。1999。<政府結構與經濟安全>。《內部文稿》19:9-13。
楊志恆。1999。<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10:29-43。楊開煌等編。2002。《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空中大學用書。
趙英。1996。<國家經濟安全淺議>。《世界知識》20:4-5。
趙崇明。1999。<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共黨問題研究》25,9:4-17。趙干城。2003。<論中印關係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中國外交》2:32-39。
趙銀亮、華洪業。2003。<建構東亞經濟合作的新視角: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東南亞縱橫》4:51-55。
蔡政修。2003a。<國家安全概念分析-兼論經濟安全內涵>。《中華戰略學刊》春:29-62。蔡政修。2003b。<國家安全的經濟因素分析-以美國為例>。《中華戰略學刊》冬:87-142。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福建之窗。2003。<歐盟公布對華的新戰略>。http://www.icn.com.cn/Fujian_w/jsxw/20030912t/2_123294.html。2004/9/12。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研究所。1999。《中國的WTO之路》。廣州:廣州經濟出版社。
魯毅等編。1999。《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魯維廉。1999。<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5,12:59-71。魯維廉。2001。<中共經濟安全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27,10:53-65。劉向東。1994。<繼承毛澤東對外經濟交流思想>。斐堅章編《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26-3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山、薛君度編。1997。《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復國。1999。<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2:21-37。劉靜波、夢祥青。1999。<鄧小平的國家安全觀>。魯毅等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166-176。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山。2000。<世界經濟變化對未來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問題研究》1:1-8。
劉金質。2003。<全面發展中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中國外交》2:40-48。
遲福林編。1999。《世紀之交:中國的金融開放與金融安全》。北京:外文出版社。
謝桂梅。2003。<當前國際貿易的幾點思考>。《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29-33。
閻學通。1996。<冷戰後的中國安全觀念>。《世界知識》19:4-5。
閻學通。1999。<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30,2:97-110。閻學通。1997。《中國的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閻學通。1998。《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蘇長和。1996。<安全觀的演變>。《世界知識》19:6-7。
鐘堅。1995。<南海主權紛爭與國際合作>。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10-9/m115_4.htm。2004/7/28。
三、網路資料
人民日報:www.people.com.cn。
北方網:http://news.enorth.com.cn。
中國社會科學院:www.cass.net.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www.pb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www.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www.stats.gov.cn。
中國經濟信息網:www1.cei.gov.cn。
世界銀行:www.worldbank.org。
新華網:http://news.sina.com.cn。
福建之窗:www.fujian-window.com。
雲南信息網:http://www.yn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