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丁力清(1993),臺灣地區製造業聚集經濟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行政院主計處(1999),「中華民國88年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3.行政院主計處(2000),「中華民國89年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4.行政院主計處(1999),「中華民國88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5.行政院主計處(2000),「中華民國89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6.行政院主計處(1999),「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88年」,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7.行政院主計處(2000),「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89年」,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8.行政院主計處(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88年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9.行政院主計處(200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89年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10.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11.林盛輝(2000),產業與都市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2.吳惠林(1984),「工資理論及相關文獻的回顧與檢討」,台灣銀行季刊民國72年10月,頁82-94。
13.吳家聲(1986),「台灣地區個人薪資決定因素分析」,台灣銀行季刊民國75年12月,頁175-217。
14.周一燮(1976),「都市經濟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15.姜樹翰(2001),台北都會區就業之動態研究-經濟基礎與移轉份額分析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6.徐旻穗(1995),聚集經濟與都市發展關係之檢證–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7.徐育珠(1978),「經濟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18.晏儀華,(1998),台灣工資所得不均度的實證研究,暨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高 長(1991),「台灣地區不同規模廠商間之工資差異分析」.台灣經濟研究論叢第三輯,頁333-356。
20.張昌吉(1992),「我國勞工薪資所得與決定因素之分析」,勞動學報,第二期,頁111-126。
21.莊奕琦、李鈞元(2003),「如何衡量人力資本:理論與台灣實証」經濟論文叢刊第31卷第一期,頁51-85。22.陳明郎(1999),經濟成長,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陳記章(1999),產業專業聚集化與地方都市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4.劉錚錚(1974),「都市經濟學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25.歐俊隆(1994),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分佈與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6.謝欣玲(1995),工資差異研究1941-1943台灣的實證分析, 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7.韓 乾(2001),「土地資源經濟學」,台中:滄海書局。
28.譚崇台主編、林金源校定(2004),「發展經濟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9.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站,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30.行政院勞委會網站,http://163.29.140.85/cgi-bin/SM_theme?page=41d35566
二、英文部分
1.Becker, Gary S. (1975), Human Capit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Brown, C. and M. James (1989), The Employer Size-Wage Effect. NBER Working Paper, No. W2870, 97(5), pp.1027-1059.
3.Cotton, J. (1988),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Wage Differential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2), pp.236-243.
4.Ehrenberg, R., and. R. Smith (1988), Modern Labor Economics, 3rd edition, Addison Wesley.
5.Evans, D. S. and L. S. Leighton (1988), “Why Do Small Firms Pay Les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4(2), pages 299-316.
6.Freeman, C. (1995),”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 pp.5-24.
7.Harvey, A. and J. Taylor (2000),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 3r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8.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pp.483–99.
9.Keeble, D. and F. Wilkinson (1999),”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High-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 Regional Studies, 33(4), pp.295-303.
10.Lilach, N. and D. Keeble (1999), Neo-Mashallian Nodes, Global Networks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 ESRC Center for Business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38, Cambridge University.
11.Mellow, W. (1982), “Employer Size and Wag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4, pp. 495-501.
12.O'Sullivan, A. (1996), Urban Economics, 3rd edition, Irwin McGraw-Hill.
13.Robert, C. F. (1996),”Trade and Uneven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9, pp.229-256.
14.William, C. W. and J. L. Mark (2002),”Urban Wages and Labor Market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1, pp.54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