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王增勇(2000),〈誰代表老人發言?台灣老人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2.王德睦(2002),〈台灣的人口轉型、人口老化與貧窮〉,《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3.伊慶春(1991),〈家庭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4.伊慶春、簡文吟(2002),〈台灣的家庭與轉變〉,《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5.李世銘(2005),〈國片消費人口持續減少之探討-批判實在主義之研究取徑〉,東吳大學經濟所碩士論文。6.李國雄(1996),〈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實錄〉,《我國歷次憲改的內容及其影響》,國民大會編印。
7.何金巡(1999),〈財政改革的總體經濟成效評估〉,《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中華經濟研究院。
8.林沁雄(2003),《批判實在主義與經濟學》,台北:致良。
9.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
10.林國明,孫志慧(2000),〈19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11.林萬億(2000),〈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1980年代以台灣的經驗〉,《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12.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13.韋端 (2003),〈政府財政改革成效檢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報告。
14.孫克難(1999),〈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的理論基礎〉,《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中華經濟研究院。
15.徐仁輝(2001),《預算赤字與預算改革》,台北:智勝。
16.徐偉初、歐俊男、謝文盛(2005),《財政學》,台北:華泰。
17.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台北:宏智。
18.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台北:桂冠。
19.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91),〈人口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20.陳聽安(1999),〈稅賦改革與財政健全〉,《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中華經濟研究院。
21.傅立葉(1995),〈我國政府支出的政治經濟分析〉,《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
22.傅立葉(2000),〈老年年金、政黨競爭與選舉〉,《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23.喻長瀛(2001),〈政府收支政策對財政狀況之影響-財政與預算政策實驗室之建構〉,國防財務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4.曾純倩(2001),〈公共債務與財政政策--台灣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5.黃世鑫(2000),《民主政治與國家預算》,台北:業強。
26.黃彥斌(2000),〈政府預算制度與政策的形成--理性或是權力〉,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27.鄭文輝(1999),〈社會福利、經濟發展與財政平衡〉,《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中華經濟研究院。
28.賴清祺(1999),〈近十年來台灣財政的問題、特質與改革內涵〉,《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中華經濟研究院。
二、英文部分
1、Bhaskar, Roy(1979),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Hemel Hemstead:Harvester Press.
2、───(1976),“Two philosophies of science,” New Left Revies, 94:31-55.
3、Danermark, Berth;Ekström, Mats;Jakobsen, Liselotte;and Karlsson, Jan Ch.(2002), Explaing Society:Critical Real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 London:Routledge.
4、Hands, Wade D.(2002), Reflection Without Rules:Economic Methodology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The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Hempel, Carl G. and Oppenheim, Paul.(1948),“Studies in the Logic of Explanation.”Philosophy of Science 15:135-75.
6、Kuhn, Thomas(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Lawson, Tony(1997),Economics and Reality, London:Routledge.
8、───(1994),“A Realist theory for Economics,”in Backhouse, R.(ed), 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 London:Routledge.
9、Pinkstone, Brian(2002), “Persistent demi-regs and Robust tendencies: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Singer-Prebisch Thesi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6,5:561- 83.
10、Sayer, Andrew R.(1992),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A Realist Approach, London:Routledge.
11、───(2000), 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Sage.
三、網站部份
http://www.ly.gov.tw/index.jsp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主計處
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www.mof.gov.tw/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www.nasm.gov.tw/index.jsp 國民大會
http://ceiba3.cc.ntu.edu.tw/course/f07cfd/class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