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平松茂雄(1998),《江澤民與中國軍》,台北:凱侖出版社。
江澤民、王寶玲、王擎天(2003),《三個代表》,台北:啟思出版。
李金銓(1982),《大眾傳播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李金銓(198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茂政(1982),《大眾傳播新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李茂政(1984),《傳播學》,增訂版,台北:時報文化。
汪琪(1984),《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楊國樞(1978),《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慧英(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黃振家等合譯(2003),《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運用》,台北:學富出版社。(原書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楊中美(1996),《江澤民傳》,台北:時報出版。
楊中美(2000),《李登輝VS江澤民》,台北:時報出版。
楊孝濚(198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原書McQuail Denis & Windahl Swen [1981],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楊國樞等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鳴鏑譯(1999),《江澤民傳》,加拿大:明鏡出版社。(原書Bruce Gilley[1998], Tiger on the Brink: Jiang Zemin and China's New Elite. Berkeley, et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談崢、于海江等譯(2005),《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原書Robert Lawrence Kuhn [2005],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 Crown Publishing Group.)
鄭貞銘(2001),《百年報人》,台北:遠流出版。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二)期刊及論文
方美琴(1998),《報禁後台灣報紙報導大陸新聞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為例》,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旭(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大同(2000),《報紙報導候選人新聞之形象設定效果─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精誠(1985),《立法院第七十會期施政總質詢之內容分析-兼論報紙對總質詢新聞之處理》,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史順文(1996),《國軍形象之研究─一個公共關係策略初探》,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田志剛(2001),《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臺明(1988),《報紙內容與民意代表形象之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自立晚報」報導趙少康、朱高正新聞為分析對象》,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姬茹(2002),《台灣報紙對政黨形象的再現:政黨更替前後的觀察與比較》,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璧如(2004),《總統形象塑造之研究─以陳水扁總統之媒體呈現為例》,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李金銓(1998),〈媒介市場與政治衝突:海峽兩岸新聞交流十年〉,《東亞季刊》,台北,第29卷第2期,頁43~57。李郁菁(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義男(1971),《美新處「學生英文雜誌」內容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耀杉(2004),《「漢光演習」新聞報導中國軍形象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青年日報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國屏(1997),〈擁李或反李的人,最後都是宋楚瑜的敵人〉,《新新聞》,514期。邢縱仁(2001),《台北市政府公關新聞稿塑造首長形象之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易治民(1985),《中美斷交前後中共「人民日報」有關台灣報導的比較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瑜霜(2003),《二○○二年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新聞媒體守門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金士秀(1989),《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55。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郁嬿如(1988),《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泰晤士報」為例》,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夏怡萍(1990),《人民日報對胡耀邦形象塑造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惠玲(1981),〈社會中政治事實的建構─大眾媒介議題設定功能之探討〉,《報學》,第6卷第6期
徐瑛君(2003),《媒體呈現之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研究─以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柴松林(1985),〈報業對社會的回饋〉,《報學》,7:5。翁秀琪(1997),〈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傳播論文選集》。
張攏(2004),《新聞媒體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與功能》,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思恆(1980),〈心象世界〉,《輔仁學誌》,第9期。
張植珊(1987),〈看出版界寄望出版業〉,《出版界》第18期,台北: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工會。
張寧民(1993),《前任行政院長郝柏村在報紙形象呈現之研究─以聯合報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永耀(1984),《「中央日報」、「人民日報」在中美斷交前後所塑造之美國形象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藝瀞(2001),《國軍形象之研究─以九二一地震國軍協助救災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珊惠(1999),《從報紙呈現之候選人形象看編輯之守門行為─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宏(2000),《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緋聞事件」的報導-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玲玲(2002),《政黨電視競選廣告對政黨形象塑造之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香(1976),《傳播行為與映象形成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卿(1980),《我國報紙報導省議會新聞型態之研究-以第六屆省議會第三次大會總質詢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國仁(1993),《報紙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台灣時報、民眾日報、中央日報、自立早報六報報導「邱創煥被摑事件為例」》,台北: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游秀齡(1982),《大學生對我國新起政治人物的映像研究─以台籍政治人物邱創煥、林洋港、李登輝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少梅(2003),《前總統李登輝卸任後之媒體形象─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報相關事件報導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惠鈴(1997),《報紙如何報導總統選舉新聞:聯合報、自由時報及中央日報的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粱世武(1994),〈1994年台北市場選舉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1:2,頁97-129。
廖敏如(1997),《所有權移轉與報紙內容關聯性之研究─以自立晚報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琮浩(1997),《媒介在自身相關新聞事件的報導方式與其他媒介之分析比較》,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鄧尚智(1987),《「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錢震宇(2003),《檢視台灣報紙兩岸政治新聞的脈絡與演變─以李登輝執政時期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謝向榮(2004),《報紙建構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琬璧(2002),《李登輝的報紙形象─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簡麗婉(1992),《我國報紙對民進黨形象塑造之趨勢分析─以中國時報為例》,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吉尉(2001),《台灣主要報紙對美國總統選舉新聞報導之研究─以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森棟(1970),《傳播媒介塑造映象之實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燦瑛(1982),《記者形象及關聯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嫻雅(1998),《台灣報紙對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事件報導與評論之分析》,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嫻雅(1998),〈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聞學研究》,50,頁5-30。
(三)報紙
聯 合 報:1989.06.25─2002.11.16
自由時報:1989.06.25─2002.11.16
二、英文部分
Bernard Berelson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33:326-335.
Collin, P. H. (1997). Dictionary of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Middlesex: Peter Collin Publishing.
Dawson, Jr. H. G. (1961). Original and Changed Attitude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as Related to the Mass Media Experience of News Foreig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owa.
Fedler, F., Meeske, M. & Smith, R. (1983). Time and Newsweek Favor John F. Kennedy, Criticize Robert and Edward Kennedy. Journalism Quarterly, 60(3), 491-496.
Fedler, F., Meeske, M.& Hall, J, (1979). Time Magazine Revisited: Presidential Stereotypes Persist. Journalism Quarterly,56(3), 354-359.
Fee, F. (2002). News Players and News Values: A Test of Convergence in the New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ors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Miami, Florida.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Pantheon.
Golan, G. & Wanta, W. (2001). Second-level Agenda Setting in the New Hampshire primary : A Comparison of Coverage in Three Newspapers and Public Perception of Candidate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 78(2), 247-259.
Kenneth E. Boulding (1956). The Ima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Kenneth E. Boulding (1969).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rippendo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Free Press.
Marion Just & Ann Crigler (2000). Leadership Image-Building. After Clinton and Watergate.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1. No.1, 179-196.
Markham, J. W. (1967).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Merrill, J. C.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 No. 3, 207-209.
Merrill, J. C. (1965). How Time Stereotyped Three U.S. Presidents. Journalism Quarterly,42, No3.
Michael Kunczik(1997). Images of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iller, W. L. , Sonntag, N. & Broughton, D. (1989). Television in the 1987 British Election Campaign: Its Content and Influence. Political Studies, XXXXVII, 626-651.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Pacific Palisades, Cal.: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Ole R. Holsti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Menlo Park, California: Addison-Westley Publishing Company.
Orman, J. (1993). Image of the Presidency in the Periodical Press.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5, 683-695.
Reese, S. & Ballinger, J. (2001). The Roots of A Sociology of the News: Remembering Mr. Gates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Journalism Quarterly, 78, 4, 641-658.
Robinson, G. J. (1970). Foreign News Selection is Non-Linear in Yugoslavis' Tanjung Agency. Journalism Quarterly, 47.
Seiter, E. (1986). Stereotypes and the Media: A Re-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6(2).
Shawn J. Parry-Giles (2000). Mediating Hillary Rodham Clinton: Television News Practices and Image-Making in the Postmodern Age.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Vol. 17. No.2, 205-226.
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Wanta, W., Stephenson, M. A., Turk, J., & McCombs, M. E. (1989). How president’s state of union talk influenced news media agenda. Journalism Quarterly, 66, 537-541.
Wayne Wolfe (1964).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Press. Journalism Quarterly, 41, No.1, 79-86.
Wimmer Roger D. & Joseph R. Dominick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