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1.天下編輯(2000).長榮-領導、策略、文化,台北:天下雜誌。
2.方至民(2002). 企業競爭優勢,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3.吳思華(1996). 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出版社。
4.張榮發(1997).張榮發回憶錄:長榮集團總裁與海結緣的一生,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郭泰(1995).王永慶的管理鐵鎚,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黃營杉(1999). Hill C. W. L. & G. R. Jones原著, 台北: 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7.黃營杉、楊景傅(2004). Hill C. W. L. & G. R. Jones原著, 台北: 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中文雜誌
1.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天下雜誌,2001年5月。
2.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天下雜誌,2003年5月。
3.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天下雜誌,2004年5月。
4.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天下雜誌,2004年5月。
5.王一芝,「長榮、遠航分別奪得國際、國內線龍頭寶座」,遠見雜誌,2001年6 月1日。6.王正勤,「長榮強勢改造馬公」,天下雜誌,1997年3月1日。7.王永,「台塑搞價格破壞 中油一高全線失守」,商業周刊,2004年2月2日
8.丘美珍,「王文洋巧扮研發火車頭 將南亞推上電子大道」,卓越雜誌,1991年6月。
9.台塑企業,「台塑企業之經營管理與發展經驗」,台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2003年1月。
10.江南蒓,「世異二十大貨櫃公司運力擴充評述」,航貿週刊,2004年6月7日。
11.吳琬瑜,「台朔汽車 逆向行駛?」,天下雜誌,1998年7月1日。12.李明軒,「超細纖維-夕陽產業翻身利器」,天下雜誌,1992年2月1日。
13.李靜,「新一波不景氣開始 國內航空苦撐待變」,新台灣週刊,2003年2月24日
14.沈文慈,「改寫南亞歷史 修正台塑文化 王文洋做自已想做的事」,卓越雜誌,1991年10月。
15.邱美珍,「王文洋巧扮研發火車頭 將南亞推上電子大道」,卓越雜誌,1991年1月6日。
16.洪美娟,「長榮航空高速拚航線」,天下雜誌,1995年1月1日。
17.洪震宇,「王文淵變臉台化」,天下雜誌,2004年3月1日。
18.高聖凱,「南亞科技絕地逢生」,遠見雜誌,2002年4月1日。
19.張幼恬,「長榮航空 顧客第一不是口號」,管理雜誌264期。20.張素璇,「長庚以效率治百病」,天下雜誌,1997年12月1日。21.張素璇,「長榮憑安全領航天空」,天下雜誌,1997年12月1日。22.張殿文,「台塑跨入12吋廠 王文洋會不會回來?」,數位時代雙週,2004年5 月15日。23.莊素玉,「福懋交貨滿檔」,天下雜誌,1989年6月15日。
24.郭大微,「王文洋 跑出新跑道」,天下雜誌,1990年4月1日。
25.郭大微,「福懋興業小量多樣 跨出新步」,天下雜誌,1991年6月15日。
26.郭奕伶,「南科的氣勢就像三年前的威盛?」,商業周刊,2002年1月14日。
27.陳育勳,「TOP500榜首值得投資 南亞塑膠橫跨塑膠、化纖、電子三業」,管理雜誌158期。29.陳育勳,「海運長榮 世界揚名」,管理雜誌158期。
30.楊永妙,「台塑魚骨理論治國」,遠見雜誌,2003年10月1日。
31.楊永妙、魏棻卿,「民眾就醫排行榜,長庚醫院NO.1」,遠見雜誌,2003年7 月1日。
32.楊艾俐,「塑膠巨人掀起原料戰」,天下雜誌,1984年4月1日。
33.楊艾俐,「台塑模式 縱橫美國」,天下雜誌,1988年7月1日。
34.董希傑,「王永慶正悄悄寫下世界紀錄」,商業周刊,1997年6月30日。
35.歐錫昌,「王永慶世紀之爭」,天下雜誌,1997年1月1日。
36.趙珏,「電子級玻璃纖維工業現況及發展」,化工資訊與商情,2005年1月1日。37.齊若蘭,「台塑轉向電子業」,天下雜誌,1984年5月1日。
38.澎漣漪,「長榮獨布海運新棋局」,天下雜誌,1995年10月1日。
39.闕瑞紋,「福懋成功不靠福氣」,管理雜誌149期。
中文論文
1.石賜亮(1999).台灣傳統集團企業多角化與國際化成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司徒達賢、林晉寬(1998).台灣優勢廠商之資源管理模式,管理學報,第十五卷,第二期。3.戴國良(2000).台灣服務業優勢領導廠商關鍵成功因素之探索-以資源基礎理論與知識經濟為觀點。
中文網站
1.民航局http://www.caa.gov.tw/big5/upfile/stat01-20040209110443.xls
2.中央社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3/20/n858017.htm
英文部份
1 Ansoff, H. 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Mcgraw-Hill, New York.
2. Andrews, K. R. (1971).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Dow Jones-Irwin, Burr
Ridge, IL.
3. Grant, R. M. (Spring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pp. 114- 135.
3. Hall, R. (1992). *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 13, pp. 135-144.
4.Hitt, M. A., Ireland, R. D. & Hoskisson, R. E.(1995). Strategic Management
: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West Publishing.
5. Reed, R. and R. J. DeFillippi (1990). *Casual Ambiguity, Barriers to
Imitation,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1), pp. 88-102.
5.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Free Press, New York.
6. Quelin, B., “Appropriability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Capabilities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c 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8(
1997), 139-159.
7. Ramanujam, V. & Varadarajan,P., Research 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
synthesis.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30 (3), pp.380-393, 1989
8. Rumelt, R.,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 pp.359-369, 1982.
9.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2), pp. 17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