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書豪
研究生(外文):Liu Shu Hao
論文名稱:No.14&15記憶公園
論文名稱(外文):NO.14&15 The Parks of Memory
指導教授:曾成德曾成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eng Cheng D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中文關鍵詞:公園記憶考古
外文關鍵詞:parkmemoryarchi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案藉由台北市14、15號公園之整體規劃設計,探討公園類型公共空間與城市記憶之關聯。

1932年日本在台灣殖民政府公佈「台北市區計畫」,首度以兼顧交通、景觀與城市意象之觀念規劃台北市,計畫公園16處,並以「公園道」連結大型公園,大致決定台北市公園與都市結構之關係,國民政府來台以後繼承原先計畫發展,在不同階段分別完成計畫中之大型公園建設。

14、15號公園歷經三個時期,分別為共同墓地期(1900~1945年)、違章聚落期(1945~1997年)、大型公園期(1932年~)。共同墓地期為日本人專屬之公共墓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此地成為基層軍人與眷屬暫時棲身之所。直到2000年的「簡易綠地」完成。此地由地理上的邊緣(墓園)演進到中心(1932年計畫中之14、15號公園),再由空間品質的邊緣(違章聚落),再至中心(理想的公園綠地)。此基地空間特質轉變與該地區城市發展關係緊密,使本基地成為極富戲劇性之設計對象。

本論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 藉由基地不同時期的地圖找出該基地空間的變遷。
(二) 以考古的方式發掘空間中設計概念的線索。
(三) 以現今之時空背景完成都市公共領域的設計策略及No 14, 15號公園設計。
Through the integral design of No. 14 & 15 Parks in Taipei, the project probes in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ublic space and city memories.

In 1932, Japanese authority announced “Taipei City Plan”. For the first time, Taipei was mapped out with ideas considering traffic, landscape and the image of the city. Sixteen parks were planned out and large ones were connected by “Park Avenues”. It roughly determin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aipei City’s parks and its urban structure. Since 1945, the plan continu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parks has been completed in different phases.

No. 14 & 15 Parks have gone through three phases, which are named The Common Cemetery (1900~1945), Illegal Village (1945~1997) and Big Parks (1932~). In The Common Cemetery phase, they were public cemeteries exclusively for Japanese. After the arrival of KMT government, they became the temporary residence for low rank soldiers and their families.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emporary Green Land in 2000, this place developed from the edge (cemeteries) to center (parks) of geography, and from the edge (illegal village) to center (ideal green land) of space quality. The transition of its characteristic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area’s development, making the base a dramatic subject for designing.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1. Based on maps of different periods, to find out how the space has changed,.
2. To discover clues for the designing concepts of space in an archaeological way.
3. To complete the designing strategies for urban public domain and the project for No. 14 & 15 Parks in today’s context.
1.基地環境調查
2.歷史與脈絡
3.疊圖考掘
4.台北市公園變遷
5.策略
5.設計發展
一、中文部份
1.Daniel L. Schacter,李明 譯,(2002),The Seven Sins of Memory(記憶七罪),大塊文化。
2.Relph. E.,謝慶達譯,(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田園城市文化。
3.Lynch. K.,宋柏欽譯,(1973),The Image of the City,台隆書店。
4.Alicia Imperial,邱信賢譯,(2002),New Flatness: Surface Tension in Digital Architecture(建築新表面-數位化建築的表面張力),旭營文化。
5.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玉山社。
6.莊展鵬,(1992),台北古城之旅,遠流出版。
7.葉肅科,(1993),日落台北城,自立晚報出版部。
8.黃俊銘,(2004),總督府物語,國家圖書館。
9.黃仁宇,(1985),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社。
10.中華顧問工程公司,(1988),台北市七號公園規劃案,中華顧問工程。
11.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1993),台北市公園綠地配置圖,台北市政府。
12.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1999),台北市公園綠地配置圖,台北市政府。
13.李麗雪,(1989),由都市公園發展的觀點探討台北市都市公園之演變,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14.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之都市過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15.趙玲瑜,(1999),台灣都市公園空間內容變遷之探討,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
16.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7.黃宇元,(1981),台北市發展史,台北市文獻會。
18.廖大鏞,(2000),台北市公園綠地常用法令彙編,地景企業。
19.皓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1),圓山風景區細部規劃設計,皓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劉淑瑛,(2000),都市公園設計評析-以大安森林公園、中山美術公園、萬華民俗公園為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二、外文部分:
1.Ed. Fenri Stierlin,Ancient Mexico,Benedikt Taschen。
2.Xaveer De Geyter Architects,(2002),After-Sprawl,NAI de Single。
3.Quaderns,(1996),D’Arquitectura I Urbanisme 214-Forum International-2,UIA Barcelona。
4. Quaderns,(1996),D’Arquitectura I Urbanisme 213-Forum International-1,UIA Barcelona。
5.Onder Redactie Van Urban Affairs,(2002),City Branding-Image Building & Building Images,NAI Uitgevers。
6.CHORA,(2002),Public Spaces-Architecture & Urbanism 4,Black Dog Publishing Limited。
7.Robin Middleton,(1996),The Idea of The City,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8.Archiprix 1997,(1997),The Best Plans by Dutch Students。
9.Topos,(1999),Barcelona in Progress,Callwey Munchen。
10.TOTO,(2003),建築MAP東京2,TOTO出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麗珠,〈清代學術對宋明義理的突破〉,《故宮學術季刊》,民國八十五年三月,第十三卷第3期,頁131-149。
2. 李紀祥,〈入道之序--由「陳(淳)、黃(干)之歧」到李滉「聖學十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民國九十年十二月,頁241-337。
3. 張立文,〈宋明新儒學與現代新儒學形上學之檢討〉,《哲學與文化》,1996年7月,第二十三卷第7期,頁1796-1818。
4. 林久貴,〈《宋元學案》纂修的學術文化背景〉,《中國文化月刊》,2003年10月,第274期,頁13~19。
5. 徐洪興,〈宋學的由來及其過程〉,《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6期,頁25-38。
6. 雷家聖,〈從經學到理學──略論北宋儒學學術取向之轉變〉,《史耘》,2003年9月,第9期,頁29-48。
7. 董金裕,〈讀《宋元學案》附錄看宋儒風范〉,《幼獅月刊》,民國六十七年六月,第四十七卷,第6期,頁12-15。
8. 楊祖漢,〈宋元學案導讀〉,《鵝湖》,民國七十年六月,第6卷第12期,頁17─22
9. 楊玉峰,〈艾軒漁仲交誼述略─兼補《宋元學案之闕失》〉,《大陸雜誌》,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第81卷第6期,頁23─27
10. 黃進興,〈「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民國七十三年六月,第二卷第1期。
11. 李紀祥,〈「經世」理念與宋明理學〉,《中國書目季刊》,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第二十三卷第3期。
12. 李紀祥,〈「近思」之「錄」與「傳習」之「錄」〉上,《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第20期。
13. 李紀祥,〈「近思」之「錄」與「傳習」之「錄」〉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民國八十九年六月,第21期。
14. 錢穆,〈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全謝山的宋元學案〉,《文藝復興月刊》,民國六十一年六月,第30期,頁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