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民書局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輯(民78),新辭典。台北:三民。
[2]王振鴻(民89),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3]王國原(民91),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依違態度形成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王湘栗(民86),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伍國雄、鄭燕祥(民82)。學校組織變革的研究路向及策略。教育研究學報,21(1),3-14。
[6]成虹飛、黃志順(民88)。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1,69-97。
[7]余淑如(民92),高中職教師教學關注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論文。
[8]呂正雄、王立行(民83),教育革新:改善國民小學教育之方案研究。台北:五南。
[9]李明正(民92),屏東縣小型國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現況調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0]李復惠(民91),台中市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學範疇之認知與關注程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周勇(民91),國小教師對課程變革關注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2]林天永(民75),國民中學教師教學關注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13]林佩璇(民 8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14]林慧瑜(民84)。傅勒教師關注模式的發展與驗證。台北師範學報,8,31-72。
[15]施良方(民86),課程理論:課程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麗文文化。
[16]洪瑛璘(民9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育變革關注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新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7]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18]范信賢(民92),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19]范信賢、黃茂在(民92)。課程改革中教師關心什麼?-教師敘說的探究。國教學報,15,149-174。
[20]徐毅穎(民91),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關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1]高熏芳(民82)。從「顧慮階段」的發展看教師的學習成長。視聽教育雙月刊,203,39-44。
[22]張如慧(民84),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3]張春興(民8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24]張素真(民93)。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2),63-72。
[25]張善培(民87)。課程實施程度測量。教育學報,26(1),149-170。
[26]張嘉育(民91),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冠學文化。
[27]莊秀鳳(民9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8]陳巧玲(民92),國中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態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9]陳玫妏(民93),國小女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現場經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30]陳宣伯(民91),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1]陳振綱(民9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2]曾文龍(民92),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3]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34]黃政傑(民88),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35]黃雅莉(民91),國中生活科技教師課程改革之教學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6]黃裕婧(民91),學校場域、教師習性與教師對台灣當前課程改革回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7]楊益風(民90),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8]詹焜能(民91),合作開發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9]歐用生、楊惠文(民87),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40]遲嘯川、趙錫如主編(民90),辭海。台北:華文網。
[41]謝淑鈴(民92),國中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2]簡宏江(民87),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開放教育政策的抗拒及其因應策略。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3]饒見維(民86),教育專業化和教育革新的困境與突破之道。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44]Bigge,M.L.,& Shermis S.S.(1992).Learning theories for teachers.N.Y.:Harper Collins.
[45]Field,K.,Holden,P.,&Lowlor,H.(2000).Effective subject leadership. London:Routledfe.
[46]Fuller‚F.F.(1969).Concerns of teacher: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6(2).207-226.
[47]Fuller‚F.F.(1970).Personalized educational for teachers: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 educators. Austin‚T.X.: The University of Texa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048 105)
[48]Hall‚G. E.(1985).A stage of concern approach to teacher preparation. 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49]Hall‚G. E., & Hord‚S.(1987).Change in schools: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Albany : Suny Press.
[50]Hall‚G. E.‚George‚A. A.,& Rutherford‚W.L.(1977).Measuring stages of concern about the innovation: A manual for use of the SoC Questionnai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58 408)
[51]Harvey,T.R.(1990).Checklist for change. Boston:Allyn and Bacon.
[52]Henson,K.T.(2001).Curriculum planning:Intergrating multiculturalism, constructivism,and education reform. McGraw-Hill.
[53]Markee, N(1997).Managing curricular innov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4]Parsons, C.(1987).The Curriculum Change Game. N.Y.: The Falmer Press.
[55]Rogers,E.M.(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