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本部分】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仙人掌,1969。
黃春明。《鑼》。台北:遠景,1974。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遠景,1975。
黃春明。《小寡婦》。台北:遠景,1978。
黃春明。《我愛瑪麗》。台北:遠景,1979。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大林,1983。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台北:皇冠,1985。
黃春明。《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台北:皇冠,1989。
黃春明。《王善壽與牛進》。台北:皇冠,1990。
黃春明。《我是貓也》。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短鼻象》。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愛吃糖的皇帝》。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毛毛有話》。台北:皇冠,1993。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1999。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皇冠,2000。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皇冠,2000。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2000。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2000。
王禎和。《三春記》。台北:晨鐘,1975。
王禎和。《嫁�菑@牛車》。台北:遠景,1977。
王禎和。《電視•電視》。台北:遠景,1977。
王禎和。《香格里拉》。台北:洪範,1980。
王禎和。《香格里拉》。台北:洪範,1984。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1984。
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1985。
王禎和。《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1987。
王禎和。《兩地相思》。台北:聯合文學,1998。
七等生。《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台北:遠行,1976。
七等生。《隱遁者》。台北:遠行,1976。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台北:遠行,1976。
七等生。《僵局》。台北:遠行,1976。
七等生。《削瘦的靈魂》。台北:遠行,1976。
七等生。《白馬》。台北:遠行,1977。
七等生。《放生鼠》。台北:遠行,1977。
七等生。《城之迷》。台北:遠行,1977。
七等生。《散步去黑橋》。台北:遠景,1978。
七等生。《沙河悲歌》。台北:遠景,1978。
七等生。《耶穌的藝術》。台北:洪範,1979。
七等生。《銀波翅膀》。台北:遠景,1980。
七等生。《老婦人》。台北:洪範,1984。
七等生。《譚郎的書信:獻給黛安娜女神》。台北:圓神,1985。
七等生。《隱遁者》。台北:遠景,1986。
七等生。《僵局》。台北:遠景,1986。
七等生。《情與思》。台北:遠景,1986。
七等生。《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台北:遠景,1986。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續記》。台北:漢藝色研,1988。
七等生。《兩種文體:阿平之死》。台北:圓神,1991。
七等生。《七等生集》。台北:前衛,1993。
七等生。《思慕微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七等生。《沙河悲歌外一章》。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宋澤萊。《打牛湳村》。台北:遠景,1978。
宋澤萊。《糶穀日記》。台北:遠景,1979。
宋澤萊。《骨城素描》。台北:遠景,1979。
宋澤萊。《惡靈》。台北:遠景,1979。
宋澤萊。《變遷的牛眺灣》。台北:遠景,1979。
宋澤萊。《黃巢殺人八百萬》。台北:東大,1980。
宋澤萊。《蓬萊誌異》。台北:遠景,1980。
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台北:前衛,1983。
宋澤萊。《福爾摩莎頌歌》。台北:前衛,1983。
宋澤萊。《隨喜》。台北:前衛,1985。
宋澤萊。 《誰怕宋澤萊:人權文學論集》。台北:前衛,1986。
宋澤萊。《廢墟臺灣》。台北:前衛,1986。
宋澤萊。《弱小民族》。台北:前衛,1987。
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1988。
宋澤萊。《等待燈籠花開時》。台北:前衛,1988。
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台北:自立報系,1989。
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續集》。台北:自立晚報,1990。
宋澤萊。《宋澤萊集》。施淑編。台北:前衛,1992。
宋澤萊。《廢墟臺灣》。台北:草根,1995。
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台北:草根,1996。
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台北:草根,1996。
宋澤萊。《蓬萊誌異》。台北: 草根,2000。
宋澤萊。《熱帶魔界》。台北:草根,2001。
宋澤萊。《變成鹽柱的作家》。台北:草根,2002。
施明正(施明秀)。《魔鬼的自畫像》。台北:文華,1980。
施明正。《施明正集》。台北:前衛,1993。
施明正。《島上愛與死:施明正小說集》。台北:麥田,2003。
舞鶴。《拾骨》。高雄:春暉,1995。
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元尊文化,1997。
舞鶴。《餘生》。台北:麥田,2000。
舞鶴。《鬼兒與阿妖》。台北:麥田,2000。
舞鶴。《悲傷》。台北:麥田,2001。
舞鶴。《舞鶴淡水》。台北:麥田,2001。
舞鶴。《十七歲之海》。台北:麥田,2002。
【外文專著部分】
Georges Bataille,《The Accursed Share: An Essay on General Economy》,New York: Zone, 1993
【翻譯專著部分】
王岳川、尚水編。一九九二。《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
巴特,羅蘭 ( Barrhes, Roland ) 著。一九八九。張裕禾譯。〈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 “Introduction I’analyse structurale du r?cit”) 。收錄於《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二卷.作品系統)。胡經之、張首映主編。頁二七四-三○五。
──。一九九五。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 La chamber claire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 )。台北:台灣攝影季刊。
──,一九九八。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 Mythologies )。台北:桂冠。
巴赫金 ( Bakhcin, M. M.)著。一九九八。曉河等譯。《巴赫金全集》(卷一∼六)。石家莊:河北教育。
卡林內斯庫,馬泰 ( Calinescu, Matei ) 著。二○○二。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 (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北京:商務。
布雷德伯里,馬爾科姆 ( Bradbury, Malcolm )、麥克法蘭,詹姆斯 ( McFarlane, James )編。一九九二。胡家巒等?。《現代主義》。( Modernism, 1890-1930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布爾格,培德 ( Burger, Peter ) 著。一九九八。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 Theorie der Avantgarde )。台北:時報文化。
布魯姆,哈羅德 ( Bloom, Harold ) 著。二○○○。吳瓊譯。《批評、正典結構與寓言》( Criticism, Canon-formation, and Prophecy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 Freud, Sigmund ) 著。一九八五。《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
——。一九八九。李展開譯。《摩西與一神教》( Moses and Monotheism )。北京:三聯。
──。一九九五。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北京:商務。
──。一九九六。孫名之譯。《釋夢》( Die Traumdeutung )。北京:商務。
──。一九九八。邵迎生譯。《圖騰與禁忌》( Totem And Taboo )。收於《弗洛伊德文集》第五卷。車文博主編。一九九八。長春:長春。
本雅明 ( Benjamin, Walter ) 著。一九八九。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德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北京:三聯。
——。二○○二。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
──。一九九八。漢娜.阿倫特 ( Hannah Arendt ) 編。張旭東、王斑譯。《啟?:本雅明文選》(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香港:香港牛津大學。
——。一九九八。《說故事的人》。林志明譯。台北:台灣攝影。
——。一九九九。《本雅明:作品與畫像》。上海:文匯。
卡勒,喬納森(Jonathan Culler)。一九九六。張景智譯。《索緒爾》(Saussure)。台北:桂冠。
伊格頓,特里 ( Eagleton, Terry ) 著。一九八七。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台北:南方。
──。二○○○。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印書館。
包曼,齊格蒙(Bauman Zygmunt)著。二○○二。楊渝東等譯。《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南京:譯林。
包曼,齊格蒙(Bauman Zygmunt)、泰斯特(Keith Tester)著。二○○四。楊淑
嬌譯。《與包曼對話》。台北:巨流。
西蘇,埃萊娜 ( Cixous, H?l?ne ) 著。一九九二。黃曉虹譯。〈美杜莎的笑聲〉(“The Laugh of the Medusa”)。收錄於《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張京媛主編。
拉康,賈克(Lacan, Jacques)。二○○一。《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
利奧塔,讓-弗朗索瓦 (Lyotard, Jean-Fan?ois ) 著。一九九七。談瀛洲譯。《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利奧塔訪談、書信錄》。上海:上海人民。
──。二○○○。羅國祥譯。《非人:時間漫談》( L''Inhuman: Causeries sur le temps )。北京:商務。
李歐梵 ( Lee Leo Ou-fan ) 著。一九九五。尹慧譯。《鐵屋中的吶喊》( 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 )。台北:風雲時代。
克莉斯蒂娃,朱利亞(Kriateva, Julia)。二○○三。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The Power of Horror)。台北:桂冠。
韋伯,馬克斯(Max Weber)。二○○一。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
紀登斯、克里斯多福皮爾森(Christopher Pierson)著。二○○二。尹弘毅譯。《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台北:聯經。
貝爾,丹尼爾 ( Bell, Daniel ) 著。一九八九a。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台北:桂冠。
──。一九八九b。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台北:久大。
周蕾(Rey Chow)。二○○一。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電影》(Primitive Passions: 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台北:遠流。
威廉斯,雷蒙( Williams, Raymond ) 著。二○○二。閻嘉譯。《現代主義的政治:反對新國教》(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Against the New Conformists )。北京:商務。
班納迪克,安德森 ( Benedict, Anderson ) 著。一九九九。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台北:時報。
亞歷山大。(Jeffery C. Alexander)等主編。一九九四。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梅奎爾(J.G Merquior)著。一九九八。陳瑞麟譯。《傅柯》(Foucault)。台北:桂冠。
張京媛主編。一九九二。《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傅柯。二○○二。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台北:桂冠。
——。二○○三。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一九八九。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台北:桂冠。
葛蘭西。二○○○。曹雷雨等譯。《獄中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詹明信,弗雷德里克 ( Jameson, Fredric ) 。一九九九。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一九九八。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台北:時報。
潘恩,麥可(Michael Payne)。一九九七。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西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台北:書林。
【中文專著部分】
王 拓。一九七七。《街巷鼓聲》。台北:遠景。
王德威。一九八六。《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台北:時報。
──。一九八八。《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時報。
──。一九九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一九九八。《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
──。一九九八。《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
──。二○○二。《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家》。台北:麥田。
古繼堂。一九九二。《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
朱壽桐主編。一九九八。《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下卷)。南京:江蘇教育。
呂正惠。一九九三。《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李宜靜。一九九四。《王禎和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論。
李桂芳。一九九八。《逆聲與變奏的雙軌——現代詩語言觀的典範化與延變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李俐瑩。二○○三。《臺灣寫實小說中的風塵書寫——以王禎和、黃春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李歐梵。一九九六。《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
呂文翠。一九九七。《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林增益。二○○三。《王禎和小說創作風格析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英雄、劉紀蕙編。二○○○。《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洪英雪。二○○○。《宋澤萊小說中原鄉題材的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邱幗婷。二○○一。《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吳榮鐘。二○○二。《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形象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淑。一九九○。《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台北:新地。
施淑。一九九七。《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
范銘如。二○○二。《眾�奡M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
徐秀慧。一九九八。《黃春明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尉天驄編。一九七八。《鄉土文學討論集》。自印。
高全之。一九九七。《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
梁竣權。一九九九。《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大春。一九九二。《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
——。一九八八。《四喜憂國》,台北:遠流。
張新穎。一九九六。〈堅硬的河岸流動的水──《紀實與虛構》與王安憶寫作的理想〉。收錄於王安憶。一九九六。《紀實與虛構》。頁三三一-四二。
張誦聖。二○○一。《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張錦德。二○○一。《鄉土之愛•人物之情──黃春明作品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寶玲、邵玉銘、?弦主編。一九九五。《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
曾月卿。二○○三。 《舞鶴的小說美學》。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松棻。一九九三。《郭松棻集》。林瑞明、陳萬益編。台北:前衛。
陳正芳。二○○一。《臺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平原。一九九○。《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
陳芳明。一九九八。《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陳芳明。二○○一。《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陳芳明。二○○二。《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
陳季嫻。二○○二。《「惡」的書寫——七等生小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美美。二○○三。《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瑞文。二○○四。《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左岸。
陳建忠。一九九六。《宋澤萊小說(1972-1987)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嘉煥。一九九四。《自我與面具:黃春明小說的比較文學研究》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錦樹。二○○三。《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
彭 歌。一九七八。《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清溪。
葉石濤、鍾肇政編。一九七九。《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
葉石濤。一九八一。《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
楊小濱。一九九五。《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 北:麥田。
楊照。一九九五。《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一九九八。《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
楊澤主編。一九九四。《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
廖淑芳。一九八九。《七等生文體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乃慈。二○○一。《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劉心皇選編。一九九七。《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
劉玟伶。一九九七。《王禎和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清華大學中文所碩 論。
劉紀蕙。二○○四。《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立緒。
黎湘萍。一九九四。《台灣的憂鬱》。北京:三聯。
謝肇禎。二○○一。《群慾亂舞—論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期刊論文部份】
王文興。 一九七八。〈鄉土文學的功與過〉。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自印。
王禎和。一九七八。<作品與社會>。見《大學雜誌》第119期(一九七八年)。
王禎和等人。一九七三。<文學對談:五月十三節──從紅樓夢到王禎和的小說>。余素記錄整理,《大學雜誌》第70期,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王德威。一九九七。<從鄉土想像到國族論述>,發表於文建會主辦「青少年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回顧研討會」,1997年10月24~26日。
——。二○○○。〈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王曉波。一九八三。<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說話了──三部寫實電影觀後感>,見《文季文學雙月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水晶。一九九○。<死人的陽光照不到活人的身上>。中時晚報,1990年9月4日。
江 放。一九七四。<失去的桃花源>。《書評書目》,15期(一九七四年七月)。
江 迅。一九八七。〈鄉土文學論戰:一場迂迴的革命?〉。《南方》第九期,1987年七月。
江 嘆。一九七七。<鄉土呢?還是迷舊?──從「青番公的故事」談黃春明的鄉土意識>。《仙人掌雜誌》第2期(一九七七年四月)。
吳而斌。一九七七。〈七等生的《放生鼠》〉。收入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
李鴻瓊。二○○二。〈創傷、脫離與人世靈恩──宋澤萊的小說《血色蝙蝠降臨 的城市》〉。見《中外文學》第三○卷第八期(二○○二年一月)。頁二一七-五○。何 欣。一九七三、一九七四。<論黃春明小說中的人物>(上、下)。載《書評書目》第二卷,第八期(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出刊。和第三卷,第九期,(一九七四年一月)出刊。東方既白。一九七七。<黃春明式的嘲諷──從「我愛瑪莉」說起>。中國時報12版,1977年10月4日。
林依伶記錄。一九八一。<聽!那一聲「鑼」>。《文壇》雜誌252期,1981年6月。
林清玄記錄一九七四。<黃春明,小說,黃春明>。《書評書目》第十四期,1974年6月1日。
林載爵。一九七三。<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奎與鍾理和的比較>《中外文學》二卷七期,1973年12月。林載爵。一九七四。<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回歸>。《文季》第三期,1974年5月。胡為美。一九九三。〈代序──在鄉土上掘根〉。收於王禎和,《嫁妝一求車》,台北:洪範,1993年初版。
孟 樊。一九九四。<台灣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創世紀》100期,四十週年紀念專號,1994年4月。
柯慶明。一九九五。〈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收於《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張寶琴、邵玉銘、?弦主編。頁八五-一四六。
施 淑。一九九七。<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台灣鄉土觀念問題>。《聯合文學》158期,1997年12月。
尉天驄。一九七七。<王禎和小說的現實意義>。婦女雜誌103期,1977年4月。
——。一九七七。<王禎和小說中的人物與語言>。小說新潮1卷2期,1977年10月。
——。<消費文明下的屈辱和憤怒──談王禎和的「小林台北」>。《聯合文學》第7卷第2期,1990年12月。
高天生。一九九四。〈新生代的里程碑──論宋澤萊的小說〉。收錄於《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頁一八九-二○四。
高全之。一九七六。<黃春明作品中人的尊嚴問題>。收於《幼獅文藝》43期,1976年5月。徐秀慧。一九九五。<「孤獨者」的吶喊──看魯迅小說扭取的自我與國族寓言>。淡大中研所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論文研討會,1995年12月9日。
陳正樑記錄。一九七八。<來自故鄉的歌手──黃春明小說座談會>。《幼獅文藝》48期,1978年9月。
陳正醍。一九八二。<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路人譯,《暖流》2卷2∼3期,1982年8∼9月。
陳映真。一九八七。<台灣第一部「第三世界電影」──電影「莎喲娜啦.再見」隨想>。中國時報,1987年1月26日。
陳映真。 一九九七。<一個私的歷史之記錄和隨想>。中國時報,1997年6月19日、6月20日。
陳映真。一九九七。<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58期,1997年12月。陳國城(舞鶴)。一九七七。〈自我世界的追求〉。收於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1977年9月初版。
張系國。一九八二。<理想與現實:論台灣小說裡的理想世界>。中國時報,1982年5月28日。
張恆豪等。一九八一。〈靈魂的搏動──從廖偉竣到宋澤萊的變奏和迴響〉。《自立晚報.自立副刊》。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四至十六日。
楊 照。一九九七。<鄉土文學與農村經濟>。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二十週年回顧研討會,1997年10月24日∼26日。
楊 澤。一九九七。<回歸的可能與不可能──現代鄉土文學中的土地經驗與社群意識>。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回顧研討會,1997年10月24日∼26日。
廖朝陽。二○○一。〈災難與希望──從〈古都〉與《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看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三期(二○○一年九月)。頁一-三九。
蔡源煌。一九七七。<小人物面具:試論黃春明小說中的表意衝突>。《中華文化復興文刊》10卷9期(1977年9月)。
劉紀蕙。二○○三。〈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斯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懼結構〉。收於克莉斯蒂娃,《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台北: 桂冠。
齊益壽。一九七九。<一把辛酸淚──「我愛瑪莉」序>。《我愛瑪莉》,遠景,1979年3月。
顏元叔。一九七四。<台灣小說裡的日本經驗>。中華日報,1974年10月11日∼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