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Robert, D. Tennyson, 趙寧、單文經(2005)。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連結的教學設計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31,61-75。
丁邦平(2001)。建構主義與面向21世紀的科學教育改革。2004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06/ca470231.htm
于富雲(2003)。網路學習科技的影響與角色之正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99-108。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美鴻(2003)。從建構主義談圖書資訊學網路教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58-64。王曉璿(2004)。「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21(3),15-18。王選發(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面積學習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麗雅、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51(1),41-49。田冠鈞(2004)。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數位學習的瓶頸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25,17-26。朱玉如(2003)。台北市國小學童面積概念學習情形之探討。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建正(1999)。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綱要。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新典範數學(頁1-28)。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1),139-155。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域數位。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吳佩謹(2004)。電腦多媒體製作(二)。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21,2005年5月1日,取自: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30110/tips/tips_1.asp
吳湘儒(2001)。國小學童學習分數概念時常見的迷思。2004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4/24_08.htm
吳輝遠、吳正己(2002)。網際網路的教學應用─以國小數學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8,21-27。何俊青(2003)。國小學生民主與法治先前概念的分析與建構取向教學效果之研究。國教學報,15,29-60。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李文瑞等 譯)(1995)。台北:心理。(原著為1993年版)。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世忠(1989)。學習環境及人機互動系統之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6(4),357-363。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師大書苑。
李昆翰(1998)。國小電腦教育探究芻議。國教月刊,44(9.10),28-35。李昆翰(1999)。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研習資訊,16(5),24-25。李昆翰、許育健、徐愛婷、陳怡君(2002)。正視國民資訊教育素養。國教新知,48(3),1-31。李坤崇(2004a)。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127。李坤崇(2004b)。能力指標轉化教學、評量的理念與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6,122-135。李俊儀、袁媛(2004)。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模組之開發與研究---以國中平面幾何基礎課程教學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9,119-142。李堅萍(2001)。運用電腦影像處理科技之美術模擬功能提昇國小美勞創作學習動機之策略探討。國教學報,13,91-109。李雅婷(2003)。重建教育中的行動主體-從建構論談對藝術課程與教學之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1(3),67-86。李銘川(2004)。中小學學生對生鏽之迷思概念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世宗(2004)。以迷思概念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開發─以國中聲音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育柔(2002)。試題選項特徵曲線分析法-在「國小中年級面積概念」的應用。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劭珍(2003)。運用ARCS動機模式於生活科技教學。教師之友,44(4),104-111。林志隆、邱惠芬(2004)。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後保留的影響。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主編),數位內容理論與應用趨勢論文集(上)(15-38頁)。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林清山(1988)。布魯納的教學理論。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59-70頁)。台北:師大書苑。
林進材(2005)。教學活動設計的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31,5-15。孟瑛如、周育廉、袁媛、吳東光(2001)。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多媒體學習系統的開發與建構:一步驟乘除法文字題。國小特殊教育,32,81-10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林清山 譯)(1992)。台北:遠流。(原著為1987年版)。
岳修平(2005)。混成式數位學習教學策略與實施。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34。2005年5月20日,取自: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40410/prof/prof_2.asp
邱鴻祥(n.d.)。資訊融入教學實物導論。2004年9月22日,取自:http://home.pacbell.net/kevwwang/aaa/teachers.htm#link5
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增訂一版)。台北:師大書苑。
洪榮昭(2005)。E-learning的發展與運用。台灣教育,631,2-10。
凃孝樸、彭信成、黃士恆(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產生的問題與建議。中等教育,55(4),4-13。
胡曉玲(2002)。中小學訊息技術課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踐探討。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蘭州市。
徐凡凡(2003)。以迷思概念研究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開發─以國小電路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世瑜(2003)。自我導向學習對於國小教育之意義。教育研究,116,114-119。徐加玲、張雅芳(2003)。媒體教材之特質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64-76。徐凱(2002)。「面積與周長的比較」教學片斷及其評析。江西教育,12,31-31。
徐新逸(2002a)。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之意義與需求。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技融入領域學習(vii-ix頁)。台北:學富文化。
徐新逸(2002b)。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技融入領域學習(211-228頁)。台北:學富文化。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徐新逸、吳琬瑩、陳人慧(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STS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1-14。徐新逸、辜華興(1999)。書本VS.光碟:情境學習環境中媒體對學習的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40(6),1-17。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五南。
徐瀝泉 譯(2003)。21世紀初幾何教學的透視—第4部份 計算機使幾何教學別開生面。數學傳播季刊,27(1),75-84。
唐文和、劉向永、 徐萬胥(200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2004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edu.cn/20030910/3090631.shtml
高文(n.d.)。維果茨基心理發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2004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edudns.com/zgjy/xueshu/print.asp?id=358
高中咏、徐德喜(2002)。「面積和面積單位」片斷賞析。小學數學設計,4,27-28。
高敬文、黃金鐘(1987):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I)國科會計畫。計畫編號:NSC-75-0111-S153-01。
高敬文、黃金鐘(1987):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II)國科會計畫。計畫編號:NSC-76-0111-S153-001。
高敬文、黃金鐘(1987):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III)國科會計畫。計畫編號:NSC-75-0111-S153-001-A。
高維華(2004)。從認知負荷理論看減輕學習者的負荷。教育研究月刊(別冊):中外教育新知,55-68。
高薰芳(2002)。師資培育:教學案例的發展與應用策略。台北:高等教育。
張文斌(2002)。資訊融入的統整課程案例─以瑞柑國小的蛙為例。北縣教育,41,50-54。張世忠(2000)。多元智慧與建構教學之統整及應用。中等教育雙月刊,51(6),124-135。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教學與科學。台北:五南。
張世明(2004)。教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北縣教育,50,27-31。張志全(2004)。網路教學動機設計之探究。國教天地,155,24-34。張英傑(2004)。數學教師手冊:南一版,四年級上學期。台南:南一。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2002)。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梅鳳(2004)。資訊融入生物科教學之教材製作與教學策略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55-65。張淑萍(2003)。數位教材設計。載於李進寶(主編),數位學習最佳指引(5-1-5-47)。台北:資策會教育處。
張淑萍(2004)。企業數位學習課程規劃與執行。2004.12.19日,取自: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A86AD24D-F297-417A-A5A8-45ED2094FC2D.htm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清濱(1996)。教科用書的編印、審定與選用:一些理論與實務的探討。研習資訊,13(4)。2004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3n4/1.htm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之模式與過程。菁莪,13(3),2-11。
張鳳燕 (1991)。教導心理學微觀— 從概念學習談國小的數學教育。師友,284,24-29。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2004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
張瓊穗(2004)。資訊融入專題式學習之教學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7,107-116。郭昭佑、林美如(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研究月刊,88,83-93。
陳文利(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教學設計原理(陳正昌等 譯)(1996)。台北:五南。(原著為1992年版)
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班級經營。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1),5-14。陳明溥(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規劃與設計。九十三年教育儲備初級資訊種子學校培訓研習活動手冊(頁58-93)。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陳啟明(1996)。行為主義大師斯金納的教育方法。國教輔導,35(5),48-54。陳旻萃(2003)。線上教學設計。載於李進寶(主編),數位學習最佳指引(1-1-1-24)。台北:資策會教育處。
陳俊汕(1994)。「 ARCS 動機設計」在體育教學上之應用。台灣省學校體育,4(6),6-11。
陳秋雯(2003)。從資訊科技功能論建構教學方案的規劃原則。資訊社會研究,5,261-281。陳萌智(2004)。網路教學理論與實作。臺北:文魁。
陳淑琴(2002)。釣魚與教學。國教輔導,41(3),5-7。陳淑敏(2001)。建構教學之我見。國教天地,145,37-44。
陳雪華(2002)。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直觀面積概念在態態診斷教學下之成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紫婕(2004)。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迷思概念之探究。菁莪,16(3),42-51。
陳義汶(2003)。資訊融入教學:應用Excel試算表軟體融入國中數學課程。研習資訊,21(4),104-113。陳義勳(2000)。探討使用建構主義教學在教學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47-356。
陳嘉皇(2002)。面積公式之運用在數學教學與問題解決上的疑惑和啟示。國教天地,150,24-29。教育部(2003)。國教專業社群網(九年一貫課程)。2004年9月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math_3_1.php
國立編譯館(1995)。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
許立人(2002)。以WWW為基礎的發動機互動式學習教材之研究與製作。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許美華(2004)。教師知識對學生學習之影響。研習資訊,21(3),84-95。許嵐婷(2003)。國小五年級面積概念之教學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許夢虹(2002)。數學教學指引(第七冊:四上)。台北:牛頓。
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五南。
黃文三(1999)。當代的認知心理學與其對教學上的應用。高市文教,65,40-44。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13刷)。台北:師大書苑。
黃柏勳(2003)。認知上的瓶頸─認知負荷論。教育資料與研究,55,71-78。黃雅萍(2003)。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評量規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雅萍(2004)。數位學習產業人才培育之內涵分析與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8,108-119。黃維貞(2005)。E世代的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教之友,56(1),48-51。黃嘉雄(2004)。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及其對未來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修訂與落實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上)(11-34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曾千純(2002a)。數學學習不利學生面積概念的診斷與補救教學。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曾千純(2002b)。學生面積概念錯誤類型分析。南縣國教,5,42-43。曾千純、謝哲仁(2003)。面積概念的診斷與電腦動態化補救教學。南師學報(數理與科學類),37(1),41-61。
曾玉慧(2003)。國小三年級學童數位學習行為及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山城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曾振富(2002)。國民小學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室教學之研究。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台北。
曾銳、張銀(2002)。互聯網信息超載對網路學習的影響。中國遠程教育,190,16-18。
單文經(1997)。提升內在動機的教學原則。教學科技與媒體,35,14-20。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定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鄒秀惠(2004)。年紀愈大,會愈記不住?─從訊息處理理論的觀點談年齡與記憶的關係。社教雙月刊,6,27-38。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91,90-99。楊美惠(2002)。直觀規律對k- 6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9。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臺北:心理。
楊接期(2003)。激發動機的網路個人學習平台之研究與系統建置。國科會科學教育處資訊教育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計畫編號:NSC 912520-S-008-011),未出版。
楊朝順(2002)。探討廣告手法導入產品設計開展下物品意義傳遞過程模式。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楊瑞智(2004)。數學教師手冊:康軒版,四年級上學期。台北:康軒文教。
楊錦潭(2002)。媒體教學與數學教育。載於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教學(第14章)。台北:學富文化。
董素芬(2004)。一個重新設計的學習方案─專題研究暨網頁設計。國教新知,50(4),81-91。詹士宜(2003)。情境式數學教學面面觀。國教之友,54(2),3-10。詹文娟(2000)。臺灣國小資優生對自己能力、目標及挑戰的看法。新竹師院學報,13,281-309。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鄭婉敏(1999)。認知的學習理論的教學意涵及其對教學的啟示。國立臺中師院學報,13,57-72。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遠禎(2004)。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4(6),2-6。
科學學習心理學(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童鑫譯)(1996)。台北:心理。(原著為1991年版)
蔡文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22(2),48-55。蔡秉燁(2004)。從有意義的學習談教材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18,98-107。蔡秉燁、鍾靜蓉(2003)。詮釋結構模式運用於結構化教學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2),1-40。蔡清田(2004)。學校課程實施與課程評鑑。課程網要實施檢討與展望,1,151-174。
賴阿福(2004)。數位化教學與學習環境之變革。國教新知,51(1),19-32。數位時尚月刊(2004)。數位小玩意 教室大發現。2004年9月22日,取自:http://alive.infopro.com/2004Aug/08_alive_3.htm
錢直樹(2001)。「面積與周長的比較」教學片斷及評析。湖南教育,3,50-50。
錢正之(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7-42。歐陽誾(2005)。從學習的觀點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教之友,56(1),3-7。翰林我的網(2004)。教學指引:四上-平方米。2004年10月4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sevenarea/sevenarea_index_Guide.asp?id=11644&p=1&mindex=
儲慧平(2003)。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戴政吉(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戴政吉、劉曼麗(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研究。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757-1788。
蕭錫錡、梁麗珍(2001)。如何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53-165。
謝金助(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四邊形迷思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青龍 (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80,23-29。謝佩宜(2003)。網路數學討論區使用者批判思考表現、參與歷程觀感、動機與程度。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謝貞秀、張英傑(2003)。國小三四年級平面圖形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97-134。
顏永進、何榮桂(2001a)。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7。顏永進、何榮桂(2001b)。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97-215頁)。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40。教育科技融入教學(魏立欣 譯)(2004)。台北:高等教育。(原著為2003年版)
譚寧君(1997)。面積與體積的教材分析。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協助兒童認知發展的數學課程(175-192頁)。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譚寧君(1998a)。高年級面積教材分析。國民小學教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協助兒童認知發展的數學課程(214-229頁)。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譚寧君(1998b)。國小兒童面積迷失概念分析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573-602。
譚寧君(1999)。從兒童的測量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測量知識的了解。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2,407-436。
譚寧君(n.d.)。面積與體積的教材分析。2004年9月29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study/math/newmath3/10.htm
羅綸新(2002)。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博碩。
蘇景進(2004)。高三學生酸鹼鹽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蘇琬淳(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面積與周長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西文部分:
Allen, M. W. (2003a). Michael Allen’s Guide to E-Learning.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en, M. W. (2003b). I Had No Idea: How to Build Creative e-Learning Experien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43(6), 15-20.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3rd ed.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Amirault, R. J. (2003). A Study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Instructional Treatmen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Reasoning Processes in A Complex Concept Domai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Florida, Tallahassee, Florida.
Astleitner, H. & Wiesner, C. (2004). An Integrated Model of Multimedia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J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3(1), 3-21.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McKay.
Clark, R. E. (1983).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 445-459.
Clark, R. E., (1991). When researchers swim upstream: Reflections on an unpopular argument about learning from medi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2), 34-40.
Clark, R. E., (1994). 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2), 7-11.
Clerk, D., & Rutherford, M. (2000). Language as a confounding vari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misconce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7), 703-717.
Davis, S. J. H. (1997). How mastering technology can transform math class. Educational Leadership,55(3), 49-51.
Ferrer, B. B., Hunter, B., Irwin, K. C., Sheldon, M. J. et al (2001). By the unit or square unit?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7(3), 132-132.
Flores, A. (2002).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8(6), 308-308.
Gardner, J. (2004). Technology + Planning + Math = Integration. Knowledge Quest,32(5), 26-26.
Higbee, J. L., Ginter E.J., & Taylor W.D. (1991). Enhanc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Seven perceptual styles of learn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1) 2, 5-9.
Kastberg, S. E. (2003). Using Bloom''s taxonomy as a framework for classroom assessment.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96(6), 402-402.
Kevin, K. (n.d.). Introduction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he ADDIE Model. Retrived May 17, 2005 form WWW: http://www.e-learningguru.com/articles/art2_1.htm
Jones, K. (2004). Ideas for Integrat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Into Everyday Learning. Technology and Children,9(1), 19-20.
Kinney, D. P., & Robertson, D. F. (2003). Technology makes possible new models for delivering developmenta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Education,37(3), 315-315.
Lederman, N. G., & Niess, M. L. (2000). Technology for technology''s sake or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00(7), 345-348.
Lemire, D.S. (1998). Three learning styles models: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The Learning Assistance Review, 3 (2), 26-40.
Lindroth, L. (2004). How To... Integrate Math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Pre K-8,34(4), 27-27.
Linn, M. (1987).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base for science education: Challenges, trends, and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4, 191-216.
Linnell, C. C. (2004). Enhancing Children''s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Technology and Children,9(1), 4-5.
Loh, C. S. & William, M. D. (2002). What''s in a Web site? Studen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34(3), 351-363.
Manton, E., Turner, C., & English, D. (2004). TESTING THE LEVEL OF STUDENT KNOWLEDGE. Education,124(4), 682-687.
May, L. (1997). Models of measurement. Teaching Pre K-8, 27(7), 15-15.
May, L. (1999). A new look at area and perimeter. Teaching Pre K-8, 29(8), 28-28.
McGehee, J., & Griffith, L. K. (2004). Technology enhances student learn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9(6), 344-344.
Merrill M. D. (1983). Component Display Theory. In Charles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pp. 279 - 333). Hillsdale, NJ: Erlbaum.
Morton, C. (1996). The modern land of Laputa. Phi Delta Kappan, 77(6), 400-407.
Moyer, P. S. (2001). Using representations to explore perimeter and area.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1), 52-52.
Najjar, L. J. (1996). Multimedia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5 (2), 129-150.
Naylor, M. (2001). Gotcha covered! Teaching Pre K- 8, 31(7), 24-25.
Noll, V. H., Scannell, D. P., & Craig, R. C. (197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Nulden, U. (2001).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7, 363-375.
Osborne, R. J., Bell, B. F., & Gilgert, J. K. (1983). Science teaching and children''s views of the word.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5(1), 1-14.
Reigeluth, C. M. & Beatty, B. J. (2003). Why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3(5), 24-32.
Rich, W., & Joyner, J. (2002). Using interactive Web sites to enhance mathematics learn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8(6), 380-380.
Sherwood, S. (1999). From computer lab to technology class: A formula for transformation. Retrived October 17, 2004 form WWW: http://www.iste.org/LL/27/3/index.cfm
Small, R. (2000).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er Librarian,27(5), 29-31.
Smith, P. L. & Ragan, T. J. (1999). Instructional Design (2nd.). United States: John Wiley & Sons, Inc.
Soledad, M. (2002).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 Is There Only One Way to Make It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e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echKnowLogia],4(4), 57-60.
Spitzer, D. R. (2001). Don’t Forget the High-Touch with the High-Tech in Distance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1(2),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