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王令行(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狀況及其內容之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光復(2000)。訓練成效評估之著眼點及實施方法。就業與訓練,18,60-66。王佩如(2004)。學校製作室志工之培訓-結構化在職訓練」模式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6,46-51。王國展(2002)。製造業直接人員教育訓練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台北:智勝。
朱湘吉(1982)。教學設計於在職訓練上的應用。教學資料集刊,17,269-288。
行政院主計處(1999)。八十八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延伸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訓練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清山、林天佑(1999)。質的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7,67-68。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呂正雄(1994)。改善國民小學教育之方案研究。台北:五南。
余源情(2004)。服務業訓練評鑑實施層次的影響因素。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沈翠蓮(2002)。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李進霖(2004)。國民小學義工組織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某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李隆盛(2000)。克伯屈評鑑模式。人力培訓專刊,2000年2月號,7-8。李燕強(2002)。發展中船公司建造規範知識管理系統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麗君(1998)。終身學理念對教學設計的啟示,教學科技與媒體,41,15-22。邱宏益(1996)。員工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林利俐(2002)。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紀慧(2000)。資訊科技課程融合與師資教育。新竹師院初等教育學報,7,27-44。
林維真、岳修平(2003)。專業網站資源於教學與學習應用及設計之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65,17-33。林麗惠(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許世雨、李長晏、蔡秀娟、張瓊玲、范宜芳譯(2001)。人力資源管理。David, A.D. & Stephen, P.R.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6th ed.。台北市:五南。
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孫琇瑩(民88)。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梭 羅(1992)。世紀之爭:競逐全球新霸主。台北:天下文化。
郭芳煜(1986)。怎樣做好員工訓練。臺北:現代管理月刊雜誌社。
郭瑞霞(2002)。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基成、蔡靜芳(1998)。結構化工作中訓練之實施策略與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39,41-50。陳秋蓉(200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泰元(2002)。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嘉彌(1992)。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初探。國教之聲,25,16-21。莊財安(1991)。企業人力發展實務。台北:管拓文化。
麥可尼夫、懷德海(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朱仲謀譯)。台北:五南。(原出版年:2002)。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曾秀亞(2004)。維修資源管理(MRM)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心理。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志願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78,28-34。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台北:三民。
黃政傑(1995)。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國榮(1996)。成人的心理與學習,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0,1-2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1)。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59,2-11。
黃廼毓(1991)。從成人的學習特性看親職教育,臺灣教育,484,15-16。楊火順(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美雪(1999):教學科技與系統化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1990)。從人類學的觀點談成人教育的意義與成人學習的理念,成人教育,25,44-48。詹棟樑(1996)。成人教育發展的趨勢,臺灣教育,535,13-15。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鄧宜男(1999)。教學系統設計模式之初探與改良。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8, 139-170。蔡清田(2000)。教師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1)。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52,3-18。蔡漢賢(1977)。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省社會福利研究會。
蔣偉善(2004)。國軍救護技術員訓練成效評估。台北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錫濤(2000)。人力資源發展概說。載於李隆盛和黃同圳主編,人力資源發展
(第一章,頁1-24)。台北:師大書苑。
蔡錫濤(2000)。訓練評鑑的焦點與模式。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6,1-12 。劉建彬(2002)。國民小學學校義工工作滿意度及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鍾美英(2001)。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總統府(2001)。志願服務法。華總一義字第9000011840號令。
韓長澤(2001)。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劃。台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台北:五南。
蘇子仁(2004)。國民小學教學資源服務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資訊種子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末出版,台北。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英文
Broadwell,M.M.(1986).The supervisor and on-the-job train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Catherine Sleezer (1996).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Learning. Design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Organizational Work Life: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HRD),Texas,USA.
Dale, E. A. (1969). Audiovisual method in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eJong,J., & Versloot, A. (1994) . 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an Antonio, TX. March 3-16, 1994). ERICED 377324.
DeSimone, R. L., Werner, J. M. & Harris, D. M.,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Third Edition, Harcourt Inc., 2002。
Desimone, R. L. & Harris, D. M. (1994).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t Worth: Dryden Press.
Dick, W & Carey, L (1985)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Harper College Publisher New York , 228.
Estes, B. (1986). Procedures manual for school library media center. Revised. Oklahoma State Dept of Education, Oklahoma C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18479)
Fischer, L. R., & Schaffer,K. B.(1993). 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rch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CA:Sage.
Gagne, R.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izo,E.D.(1984).Proof that supervisory training work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8(3),30-31.
Gallup, D. A. & Beauchemin, K. V. (2000). On-the-job training. In G.M. Piskurch, P.Beckschi, & B. Hall (Eds.), The ASTD Handbook of Training Design and Delivery (chap. 8). New York:McGraw-Hill.
Gillespie, D. F. & King, I. A. (1985). Dem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Socia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2(4), 798-816.
Jacobs, R. L. & Jones, M. J. (1995). 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Jacobs, R. L. (2003). 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2nd ed.).San Franciso: Berrett-Koehler.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2).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Kirkpatrick, D. L.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Kirkpatrick,D.L.(1996).Great ideas revisited: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 Development. Jan 1996. Vol. 50, Iss. 1; p. 54
Lee, W. W., & Owens, D. L. (2000). Multimedia-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uter-based training, web-based training, distance broadcast trai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Pfeiffer.
Parker, B. (1986). Summative evaluation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23(2), 29-55.
Rothwell, W.J., & Kazanas,H.C. (1994). Improving on-the-job trai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els, B. & Glasgow, Z.(1990). Exerci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lumbus, Ohi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Smith, P.L. & Ragan T.J. (1999). Instructional Design. Hoboken: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