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3)。我國教育制度。載於王家通(主編),各國教育制度,1-69。台北:師大書苑。
大衛.克里斯托(2001)。語言的死亡。周蔚譯。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云惟利(主編)(1996)。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方文霞(2004)。台灣多元語言教育政策之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王玉崙(2003)。美國多元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王延煌(2003)。英語風、瘋英語。師友月刊,428,1-3。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任東屏(2004)。新加坡與瑞士的語言政策及小學語文課程之比較。中等教育,2,97-113。
朱志宏。(1999)。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吳元華(1999)。母語:打開文化寶庫的鑰匙。新加坡:萊佛士書社。
吳文星(2004)。日治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載於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合著),台灣史,169-205。台北:五南。
吳文星(200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變遷。載於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合著),台灣史,243-280。台北:五南。
吳定(1991)。公共政策(全)。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教學部。
吳定(2001)。公共政策(全)。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教學部。
李懿芳(1998)。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之轉變。教育資料與研究,25,56-61。沈珊珊(1999)。新加坡的升學制度。教育研究資訊,7(6),44-60。
沈珊珊、黃政傑(2003)。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市:正中。
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政逸(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正鋒(2003)。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2004年9月16日,取自: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nar/20031112/20031112.htm
柯憲榮(1995)。公共政策研究。台北市:李健。
洪固(1996)。台灣地區的方言與語言政策。東師華文學刊,9,53-76。
洪欽德(2002年9月)。新加坡的語言政策。陳國華(主持人),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淡江大學台北校園中正堂。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台北:揚智文化。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韋宜青(2001)。國民小學教育選擇權政策規劃規準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淑柔(2003)。身心障礙兒童家長參與情形之探討。竹師特教簡訊,36,1-6。
徐明珠(2003)。編印教科書爭議凸顯教改反覆無常。國政分析,1月28日。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市:前衛。
國教司(2001)。鄉土教育之語言教學,教育部應如何落實執行?[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4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eje.edu.tw//data/onell/20014201425/900420鄉土教學.htm
國教司(2003)。國小英語教學起始年級漸趨一致【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140.111.1.192/primary/importance/920818-2.htm
張文榮(2001)。西班牙巴斯克的新族群關係: 巴斯克文化政策與族群認同的重建。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0)。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情形。[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4年12月10日,取自:http://class.eje.isst.edu.tw/files/20000405%E9%84%89%E5%9C%9F%E6%95%99%E8%82%B2%E8%AA%B2%E7%A8%8B%E8%88%87%E6%95%99%E5%AD%B8%E6%83%85%E5%BD%A2.doc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4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E0001/Focus_Policy/article.php?SUBJECTID_EDU=AJ02&UNIT_NAME=九年一貫主題館&CATEGORY_NAME=專文閱覽
教育部(2001)。教育部公布有關「鄉土語言課程時數、師資培訓及認證事宜」最新研議結果。[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4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eje.edu.tw//data/onell/20014162337/教育部公布有關「鄉土語言課程時數、師資培訓及認證事宜」最新研議結果.htm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問題編修版。[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4年12月1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edu_resource/all/教育部資源專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鄉土語言教學推動情形[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4年12月13日,取自http://members.at.infoseek.co.jp/Frank_chang/implementation.doc
教育部(2004)。針對民間出版業對外宣稱依據本部「台灣閩南語300常用詞用字建議表」出版閩南語教材之澄清說明[公告]。臺北市:教育部。2005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importance/930618-1.htm?UNITID=134&CATEGORYID=256&FILEID=107816
許木柱(1990)。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文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127-156。台北:巨流。
郭振羽(1985)。新加坡的語言與社會。台北:正中。
郭振羽(1996)。語言政策和語言計畫。載於云惟利(主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57-67。新加坡: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陳文玉(1997)。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縣開放教育政策個案分析。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
陳美如(1996)。臺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振明(2002)。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淑嬌(1997)。你的語言、我的文化:國小英語教育之困境。載於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論文集,203-21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陳嘉彌、楊承謙(2001)。新加坡與台灣國民教育比較分析之初探。教育研究月刊,84,49-60。陳慶云(1996)。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陳韻如 ( 2004 )。台灣與法國高等教育制度之比較分析研究-以學校結構及入學制度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彭雅君(2004)。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與實踐的斷裂—以互助國小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鄉土語言教學(2004年10月22日)。教育部電子報。2004年12月2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75/
黃以敬(2004年6月9日)。閩南語拼音系統 可望年底定案。自由時報。2004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dang.idv.tw/2004/20040609%E9%96%A9%E5%8D%97%E8%AA%9E%E6%8B%BC%E9%9F%B3%E7%B3%BB%E7%B5%B1%E5%B9%B4%E5%BA%95%E5%AE%9A%E6%A1%88.htm
黃以敬(2005年6月15日)。杜正勝:閩南語拼音 八月底統一。自由時報。2005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15/today-life6.htm
黃政傑(1995)。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2004)。母語課程結構。2004年12月18,取自:http://www.stp.nie.edu.sg/course%20structure.htm
新加坡教育部(2004)。2004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moe.gov.sg/press/1997/pr00597.htm
新加坡教育部(2004)。2004年始的教育概覽--提供學生更多選擇機會。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moe.gov.sg/corporate/pdf/MOE-Educational-18dft.pdf
新加坡教育部(2004)。母語教師訓練方案。2004年12月18,取自:http://www.moe.gov.sg/teach/Olevels.htm#mtl
新加坡教育部(2004)。新加坡學校教育制度。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moe.gov.sg/corporate/pdf/MOE-brochure-7dft.pdf
楊惠芳(2000年12月2日)。曾志朗:新加坡教改值得借鏡。國語日報。2004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mdnkids.org.tw/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415
楊惠芳(2002年3月5日)。鄉土語缺師資馬祖地區教師赴對岸取經。國語日報。2005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16600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葉玉賢(2002)。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台北:前衛。
葉兆褀(2003)。從語言學習理論探究國小英語教學之現況。南投文教,19,85-88。
葉錦棟(2004)。中國大陸與歐洲聯盟的區域政策比較—政策制定的觀點。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詹姆士.安德生(1979)。公共政策制定。湯詢章譯。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3-28。劉蔚之(1992)。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真宜(2002)。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真宜(2002)。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戴維揚(2002)。評析/規畫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英語文教材。中等教育,3,24-43。
謝佳雯(2003)。現行母語師資培育課程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謝澤文(2001)。新加坡華文第一語文的課程設計。中國語文通訊,59,9-21。謝繼昌(2003)。文化、接觸與族群。現代化研究,33,87-96。謝繼昌(2003年10月)文化、族群與認同。李壬癸(主持人),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羅肇錦(1990)。語言與文化。台北:國文天地。
譚光鼎、湯仁燕(1993)。台灣原住民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459-500。台北:台灣書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恵(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貳、西文部分
Annamalai, E. (2002). “Language policy for multilingu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n Language Policies, Barcelona, 18-20. Retrieved November 5,2003,from http:// www.linguapax.org/congres/plenaries/annamali.html
André, T.K. (1985).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s. Act of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Banks, J. A. (1988). Multiethnic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 and Bacon.
Calvet, L.J (1996). La politique linguistique. 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34-35.
Carol, H. W. (1988). Evaluation research: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 N.J:Prentice-Hall.
Dudley, D. S.(1980).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Language planning in Singapore. In E.Kuo. Language and socie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Ш, G. C. (1980).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Jones, C. O.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C.A:Wadsworth.
Keyes, C. F. (1981). The Dialects of Ethnic Change. In C.F. Keyes (ed) . Ethnic Change, (pp 4-30).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elman, H. C. (1971). Language as an aid and barrier to involvement in the national system. In J. Rubin& B. Jernudd. Can language be planned?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Kloss, H. (1969). Research possibilities on group bilingualism: a report. Quebec: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Bilingualism.
Leichter, H. M. (1979).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health care policies in four n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Lewald, H. E. (1974). Theory and practice on culture teaching on the second-year level in French and Spanish. Foreign Language Annals,7(6), 660-668.
Marie-Louise Moreau.(1997).Sociolinguistique- les concepts de base. Sprimont: Mardaga, 291-292.
Parekh, B.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 Retrieved October 15th, 2003, from http://culturemachine.tees.ac.uk/Reviews/rev10.htm
Stewart, W. A.(1968). An outline sociolinguistic typology for describing national multilingualism. In J. Fishman.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The Hague :Mouton.
Tisdell, M. (1998).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language policies: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5(2-4), 134-142.
Weimer, D. L. (1993). The current state of design craft:Borrowing, tinker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 110-120.
William, N.D.(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N.J:Prentive-Hall.
Wallman , S. (1983). Identity Options. In C. Fried ed. Minorities:Community and Identity. NY: Springer-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