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6: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淑芬
研究生(外文):Shu-Fen Liang
論文名稱: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指導教授:張家宜張家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lora Chia-I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全面品質管理教學品質教學系統發展教學品質管理系統高等教育
外文關鍵詞:Total quality managementInstructional qualityInstruc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instruc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higher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透過專家一致性的意見,界定出適用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之內涵元素。採用文獻分析、專家意見及模糊德菲法,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之建構,依據國內外相關文獻編成「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元素調查問卷」,發給專家群共24人進行施測。利用模糊德菲法進行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贊同程度排序,進而界定出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之內涵元素。

經由上述研究過程,獲致以下結論:
一、高等教育機構教學品質管理系統之內涵應包含:輸入元素、教育過程元素、
輸出元素、回饋元素等四個面向。
二、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元素重要程度:1.輸入元素重要程度依序為建立教師任用制度、建立招生制度。2.教育過程元素重要程度依序為建立教學資源系統、建立教學行政支援系統、成立專責單位或組織、建立學生學習資源系統、以及建立課程發展系統。3.輸出元素重要程度依序為建立學生學習成果評量制度及建立教師學術成果評量制度。4.回饋元素重要程度依序為建立教師教學資源系統評鑑、建立學生學習資源系統評鑑、建立教學行政支援系統評
鑑及建立課程發展系統評鑑。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研究建議:
一、對高等教育機構的建議
(一)輸出元素應著重:建立學生學習成果評量制度及教師學術成果評量制度。
(二)輸入元素應著重:建立教師任用制度及招生制度。
(三)教育過程元素應著重:1.建立教學資源系統2.建立教學行政支援系統3.成立專責單位或組織4.建立學生學習資源系統5.建立課程發展系統。
(四)回饋元素應著重:建立教育品質系統評鑑制度,包括建立1.教師教學資源系統評鑑2.學生學習資源系統評鑑3.教學行政支援系統評鑑4.課程發展系統評鑑。
二、對高等教育追求教學卓越的建議
(一)輸出元素:建立學生學習成果評量制度為最重要,其次為建立教師學術成果
評量制度。
(二)輸入元素:建立教師任用制度以教師任用與遴選最重要,建立招生制度以招
收符合各系標準之學生。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擴大研究對象範圍,如大專院校高階主管、教師及教學行政人員。
(二)研究內容:對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項目元素之策略做更深一層的規劃與探討。
(三)研究方法:增加訪談次數及提供開放性意見調查,廣泛蒐集相關意見,使研
究內容更具嚴謹與精確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fine the components suitable for instruc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expert review. This study adopted literature, expert review, and Fuzzy Delphi methods to delineate the instruc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A survey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was completed by twenty-four expert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employed Fuzzy Delphi to sort and define these components in instruc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Two major conclusions were yielded from this research:
1. The 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1) output components, (2) input components, (3) educational process components, (4) feedback components.
2. The important degree 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1)The input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administrative faculty and student recruiting systems.
(2)The educational process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system,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ing system,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 student learning resources system,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3)The output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the assessments systems to evaluat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the faculty’s academic performance.
(4)The feedback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the assessment systems to evaluate faculty’s teaching resources system, students’ learning resources system, administrative support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This study suggests:
1. T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1) Output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the assessments systems to evaluat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the faculty’ academic performance.
(2) Input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faculty’s and student recruiting systems.
(3) Educational process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system,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ing system,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 student learning resources system,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4) The feedback components: should include the assessment systems to evaluate faculty’s teaching resources system, students’ learning resources system, administrative support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2. T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lanning to purse quality :
(1) Output component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s to create the assessment system to evaluat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second components is to create the assessment system to evaluate faculty’s academic performance.
(2) Input component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s to build the faculty recruiting system to evaluate and encourage faculty’s performance. The second components is to create student recruiting system through multiple enrollment programs. It is important to recruit faculty and students meeting academic standards.
3. To future research:
(1) Participants: It is suggested to expand the participants to administrators,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 Research design: It is suggested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f components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3) Research method: It is suggested to adopt interviews and open-ended surveys to collect opinions to increase the correctness of this stud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全面品質管理的義涵 7
第二節 全面品質管理在教學上的應用 13
第三節 教學品質管理系統理論基礎與內涵 17
第四節 國內外教育品質管理系統發展情況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設計 5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式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之內涵元素及重要程度 59
第二節 各構面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元素之分析 69
第三節 綜合討讑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文獻 94
中文部分 94
英文部分 97
附錄 一:「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元素」調查問卷(初稿) 100
附錄 二:專家群(Expert group) 107
附錄 三:「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元素」調查問卷 109
附錄 四:全面品質管理專家及教學特優教師 117
附錄 五:內涵項目統計結果 118
附錄 六:元素內容統計篩選結果 119
附錄 七: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分析比較表 123

表 次
表4-1 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整體內涵項目元素 60
表4-2 整體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元素之重要程度 61
表4-3 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項目元素統計排序結果 62
表4-4 總評分值0.6以上內涵項目元素統計排序結果 63
表4-5 總評分值0.55-0.6內涵項目統計排序結果 65
表4-6 總評分值0.55分以下內涵項目統計排序結果 67
表4-7 輸入元素:學生-建立招生制度 69
表4-8 輸入元素:教師-建立教師任用制度 70
表4-9 教育環境:教育過程-成立專責單位或組織 70
表4-10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課程發展系統 71
表4-11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教學行政支援系統-校務資訊化 72
表4-12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教學行政支援系統-學生選課 72
表4-13 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教學行政支援系統-教師教學 73
表4-14 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教學資源系統-教學資訊服務 74
表4-15 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教學資源系統-發展教師專業 75
表4-16 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學生學習資源系統-學習輔導 76
表4-17 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建立學生學習資源系統-諮商輔導 76
表4-18 輸出元素:建立學生學習成果評量制度 77
表4-19 輸出元素:建立教師學術成果評量制度 77
表4-20 回饋元素:建立教育品質系統評鑑制度-建立課程發展系統評鑑 78
表4-21 回饋元素:建立教育品質系統評鑑制度-建立教學行政支援系統評鑑 78
表4-22 回饋元素:建立教育品質系統評鑑制度-建立教師教學資源系統評鑑 79
表4-23 回饋元素:建立教育品質系統評鑑制度-建立學生學習資源系統評鑑 79

圖 次
圖2-1 以檢驗為導向之教學圖 14
圖2-2 以製程為導向之教學過程圖 14
圖2-3 全面品質的教育過程 20
圖2-4 應用全面品質管理觀念而建構的教學系統 21
圖2-5 工程教育中的全面品質管理元素 22
圖2-6 教學過程管控方式 23
圖2-7 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系統架構 24
圖2-8 教學品質管理系統模式與流程 26
圖2-9 大學教育系統 27
圖2-10元智大學教學品保系統 38
圖2-11 Skibeck”s model fo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40
圖2-12雲林科技大學教學品保系統圖 42
圖2-13銘傳大學教學品保計劃 43
圖2-14樹德技術學院教學品質保證系統 44
圖3-1三角模糊數 55
圖3-2明確值求法示意圖 57
圖5-1理想之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架構表 88
一、中文部份
元智大學校務發展自評報告書(八十四至八十七學年度)(民87)。元智大學秘書室編訂。
王秀槐(民93)。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的啓示。大學卓越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兩岸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吳卓勳(民85)。教學品質之探討。桃縣文教(復刊號),2,38-39。
吳政達(民90)。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政策德菲法與模糊德菲法。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民89)。教育發展研究。台北:元照。
周文光(民93)。提升教學品質之具體措施。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中會手冊。台北:東吳大學。
林公孚(民85)。基本品質理念在高等教育上的應用。品質管制月刊,32(1),17-18。
林公孚(民86)。提昇教學品質-從認識教育系統中之要素及增進轉換過程能力做起。中華民國品質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亞洲品質會議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
林天祐(民87)。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行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22,19-22。
林巧雁(民91年8月29日)。大專教師績效獎金明年開辦。中央日報,第9版。
林志成(民93)。教育部推動教師評鑑淘汰不適任。民國94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kl.com.tw/lk/show_news.php?txtNo=611.
林貞如(民87)。高等教育教學品質保證系統架構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欣(民89)。以2000年版ISO 9000 建構高等教育品質管理系統之研究。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黃旭鈞(民84)。提升教育品質的一股新動力:談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74-83。
吳清山、林天祐(民83)。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
張鈿富(民94)。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挑戰與創新:變革世界中的高等教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大陸:中國人民大學。
張家宜、李怡禛(民91)。全面品質管理應用於高等教育行政之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1),29-54。
張瑞菁(民93)。私立大學教師人力資源管理現況與策略研究。台海兩岸私立高等教育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教育部(民87)。維持及提高教育水準的配套措施方案執行調查表彙整結果。民94年5月1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01/1_6/%E5%BD%99%E6%95%B4%E7%B5%90%E6%9E%9C.htm。
教育部(民91)。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五屆第四會期報告。民94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01040010a.htm。
教育部(民92)。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畫研究專案報告。取自http://140.111.1.192/minister/case/920417.htm。
淡江大學教育發展中心簡介(民92)。淡江大學教育發展中心編訂。
陳琦媛(民93)。大學教學評鑑之初探:以七所美國大學為例。高等教育品質管理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
彭森明(民93)。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的啓示。大學卓越政策之檢討與展望兩岸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曾志朗(民87)。改善教學品質及研究設施。八十七學年度大學校院提昇大學教育品質研討會大會實錄。台北:淡江大學。
曾振遠(民74)。全國大專院校教務行政電腦化之系統規劃。大學教育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
曾榮華(民88)。應用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提昇學校營繕工程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31,82-90。
湯堯(民91)。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之建立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5),1-27。
黃旭鈞(民84)。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全面品質管理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91)。迎接大學教育的新挑戰。21世紀大學的新挑戰與新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徐業良、王國明(民84)。提升大學教學品質體系之建立:應用ISO9000系列品質標準之概念。提升大學教學品質整體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張公緒、何國偉、錢仲侯、鄭慧英(民85)。品質管理。台北:曉園。
楊朝祥(民91)。迎接大學教育的新挑戰。21世紀大學的新挑戰與新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葉若春、江行全(民85)。實施教學品保制度經驗談。品質管制月刊,24-31。
廖年淼、侯春看(民92)。大學教學品質系統建構的理論與實務-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為例。第二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蒲介民、戴郁芬、洪明宏、朱元祥(民88)。樹德技術學院教學品保系統之規劃與實施。樹德科技學報,1(1),103-110。
趙志揚(民84)。全面品質管理與教育品質之提升。第一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趙志揚(民87)。教學系統與教學品質。教育輔導季刊,3(4),9-16。
趙政岷、金明(民85)。楊國賜Vs.王國明--高等教育品質提昇面面觀。品質管制月刊,32(1),38-40。
鄭春生(民85)。由品質管理技術模式談教學理念與教育品質。品質管制月刊,32(1),32-35。
戴久永(民76)。品質管理。台北:三民。
戴久永(民83)。全面品質經營。台北: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謝家駒(民85)。全面優質管理。台北市:周知文化。
饒見維(民83)。教學系統發展在小學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18,18-28。
饒達欽、鄭增財(民86)。談教師教學品質。技術及職業雙月刊,42(7-11)。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CNS12889(ISO 8402)中國國家標準-品質管理與品質保證詞彙,民84年。
銘傳大學教務處教學品保計執行計劃(無日期)。民國92年11 月10日,取自:http://www.mcu.edu.tw/admin/academic/teachquality/index1.htm。

二、英文部份
Alenoush, S. & Cheryl, A.(2001). Evaluation university teaching:time to take stock. Assessment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6(4),341-353.
Axline, J.J. (1991).TQM:A look in the mirror. Management Review, 80(7), 64.
Barkley, B.T., & Saylor, J. H. (1994). Customer-driven project management: A new paradigm in total implementation. New York: Prentice-Hill.
Besterfield.(1995).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Chao, C.Y.(1996). The application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p.229-243.
Checkland, P. (1981). Systems thinking,system practice. New York, N.Y.:John Wiley & Sons Ltds.
Crosby, P .B. (1984). Quality Without Tears. New York: McGraw-Hill.
Deming, C.J.(1986). Out of the crisis. Melbourne Sydn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er, W.E.,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Defining Customers and Quality, 1993 ASEE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p.257-263.
Frazier, A. & Frazier, M.A.(1997). A Roadmap for Quality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A Guide for Local Educational Reform Leaders. Boca Raton:STLC(St Lucie Pr).
Freed, J.E.(1995).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n campus:Pipe dream or new paradig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 636).
Hargrove, S.K., 1994, Can TQM Improv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SEE Gulf-Southwest Section Meeting, 780.
Herman J.J. & Hermann J.L.(1994). Making change happen:Practical planning for school leaders. California:Crowin Press.
Jablonski, J.M.(1989). Juran on leadership for quality-An executive handbook. New York:Free Press.
Jerome S. A.(1995). The Baldrge Award for Education, St.Lucie, Delray Beach.
Johne, J.and J. Taylor(1990). Performance Indicatiors in Higher Education:UK Universities, UK:SRHE & Open University, Buckingham.
Juran, J.M.(1988). Juran’s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New York:Free.
Kano, N.(1993). A perspective on quality activies in American firms. Car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5(3),31-37.
Law, J. E.(1993). TQM and me:Why is it important? School business affairs.59(4), 24-27.
Lawn, M(1991). Social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i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5(2),67-77.
Lincon, Y.S. & Guba, E.G.(1985). Naturalistic inqury. Beverly Hill, California:Sage.
Linstone&Turoff(1975).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 Advanced Brook Program.
Linstone&Turoff(2002).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trieved February 5,2003,from http://www.is.njit.edu/pubs/delpibook/index.htm/
Macchia Jr., P.(1992). Tot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uly, 17.
Mark, M.(2001). An attempt to evaluate teaching quality:one department’s story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6(6), 563-578.
Melan, E,H,(1995).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iger education: TQM i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In B. D. Ruben(eds.). Quality in higer education(pp.209-218).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McKenzie, K.(1991). Schools adapting business method. Commercial Appeal. 10(27), 1-4.
Sallis E.(1994).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Kogan Page.
Saylor, J.H.(1992). TQM field manual. New York:McGraw-Hill.
Travers, R.M.W.(1981). Criteria of good teaching, In J. Millman(Ed.)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pp.14-22)Bevevly Hills, CA:Sage.
Trinczek, R. & West, A.(1999). Using statistics and indicators to evaluate universities in Europe:Aims, fields, problems and recommend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Paris: UNESCO.
Wilson, J.O.(1988). Appraising Teacher Quality. Kent:Hodder & staughton.
Mission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December 3, 2000, fro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Web site: http://www.uwstout.edu/direct/
Oregon Quality Assurance in Teaching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3, from Oregon-State University Web site: http://www.ous.edu/aca/T2/aboutT2.htm
Quality Assurance Handbook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3-2004 Retrieved December 5, 2003, from University of Bradford Web site:http://www.brad.ac.uk/admin/
acsec/QA_Hbk/index.html
Queenslan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hancement Plan Retrieved December 5, 2003, from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Web site: http://www.uq.edu.au/teaching_
learning/index.html?page=7421
Qual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April 1, 2004 , from University of Sydney Web site http://www.usyd.edu.au/about/publication/pub/annual/index.s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鈿富(民94)。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挑戰與創新:變革世界中的高等教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大陸:中國人民大學。
2. 饒見維(民83)。教學系統發展在小學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18,18-28。
3. 吳清山、黃旭鈞(民84)。提升教育品質的一股新動力:談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74-83。
4. 鄭春生(民85)。由品質管理技術模式談教學理念與教育品質。品質管制月刊,32(1),32-35。
5. 蒲介民、戴郁芬、洪明宏、朱元祥(民88)。樹德技術學院教學品保系統之規劃與實施。樹德科技學報,1(1),103-110。
6. 葉若春、江行全(民85)。實施教學品保制度經驗談。品質管制月刊,24-31。
7. 湯堯(民91)。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之建立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5),1-27。
8. 張家宜、李怡禛(民91)。全面品質管理應用於高等教育行政之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1),29-54。
9. 曾榮華(民88)。應用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提昇學校營繕工程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31,82-90。
10. 林天祐(民87)。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行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22,19-22。
11. 林公孚(民85)。基本品質理念在高等教育上的應用。品質管制月刊,32(1),17-18。
12. 吳卓勳(民85)。教學品質之探討。桃縣文教(復刊號),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