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12: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麗雅
研究生(外文):Liya Wang
論文名稱: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hematic Homeland Education 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ects
指導教授:盧東華盧東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ong-Hwa L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鄉土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hematic Homeland Education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Homeland Education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9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學法對鄉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習成就之影響,並探討實驗組性別對鄉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習成就之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鄉土為主題,設計主題式教學課程,實驗節數為19節;以台北縣某國小四年級二個班級的學生做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實驗前,兩組學生皆接受「鄉土學習態度量表」的前測;在教學實驗結束後,兩組學生再接受「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與「鄉土學習態度量表」後測,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組的學生同時接受「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意見調查表」的施測。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的教學法對學生的鄉土學習態度並無影響。
二、接受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的學生,其學習成就高於一般教學組的學生。
三、接受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的學生,其鄉土學習態度不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接受資訊科技融入鄉土主題式教學的學生,其社會領域學習成就不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i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may cause differences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homelan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ocial Studies. Besides, we want to explore whether sexual factor may cause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homelan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ocial Studies.
  This research adopt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using homeland education as a subject and designing thematic homeland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19 sessions. We take tw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forth grade in Taipei country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and divide them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wo groups of students take a pre-test of “Rating Scale of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Homeland Education.” Then, they take post-test of “Rating Scale of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Homeland Education”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of Social Studi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akes another “Teaching Proposal Research List tow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ng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homeland education between students via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2.Students’learning achievement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3.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homeland education on student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hematic homeland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4.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chievement toward Social Studies on the sexual factor of student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hematic homeland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Finally, we propose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v
附錄.............................v
圖目次............................vi
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一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及研究假設.................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論基礎.............9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25
第三節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33
第四節 社會領域主題式鄉土教學...............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理論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設計......................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研究流程......................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的教學法對學生的鄉土學習態度之影響.......63
第二節 不同的教學法對學生的社會領域學習成就之影響.....66
第三節 在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下,性別對鄉土學習態度之影響.........................67
第四節 在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下,性別對社會領域學習成就之影響.......................69
第五節 學生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看法和意見....70
第六節 綜合討論......................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3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87
參考文獻..........................89
附錄.............................97
附錄一、鄉土學習態度量表..................98
附錄二、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100
附錄三、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意見調查表.........101
附錄四、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開放式問卷...........102
附錄五、主題式教學單元架構................103
附錄六、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設計..........104
附錄七、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學習單.........115
附錄八、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12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川正樹(2002)。Introducing IT into Education and Learning in Japan: Policies , Practices and Problems.。資訊與教育,87期,p49-56。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0)。課程統整手冊123。台北:教育部。
天下雜誌(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台北:天下雜誌社。
方德隆(2000)。課程統整的模式與實務。高雄師大學報第11期,p181-212。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p34-38。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期,p23-30。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期,p36-47。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雅、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第51卷第1期,p41-50。
何 欣(1979)。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期,p5-14。
利亞倩(2002)。網路輔助教學在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學習成效、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李坤崇、歐慧敏(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歐慧敏(民89)。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宗薇(1997)。教學科技觀點的轉折對社會科教學的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32期,p3-13。
周天賜(譯)(2003)。問題引導學習PB。(原作者:Robert Delisle)。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建仲、鄭宗文(2001)。合作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85期,p55-62。
林瑞榮(1997)。國小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院。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發行。
范德媛(2004)。國民小學實施主題式統整課程之教學探討-以桃園虎頭山公園戶外教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期,p68-84。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秦葆琦。(2000)國民小學社會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研習資訊,17卷第4期。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期,p2-9。
張新仁等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市。台北:五南出版社。
郭實渝(2000)。現代科技在教學上之應用與生態教育理念之推動產生的兩難。歐美研究,第三十卷第二期,p111-144。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p11-15。
陳佩正,林文生等(譯)(2002)。與統整課程共舞:教學實務與理論。(原作者:Chris Stevenson & Judy F.Carr)。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勝文(2003)。台北市市立國小自然科教師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陳新轉(1999)。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新轉(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p25-44。
陳麗虹(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學童製作專題作業之研究。輯於楊宜瑾主編: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會議論文集--新千年代的教與學(第一卷),p248-255。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統整的行動研究-一組教師團隊的經驗。論文發表於花蓮師院國教所主辦「學校本位經營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301-324。
黃政傑(1995)。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筱娟(2000)。大礁石與小漁村–論鄉土教育發展策略之可能。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p616-633。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第5期,p33-39。
楊宏珩(1996)。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坤堂(1980a)。合作學習(上)。研習資訊,第67期,p12-15。
楊明達,盧秀琴(2003)。合作學習的教學觀與道德意義。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
甄曉蘭、周立勳和洪美齡(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11卷4期。p25-26。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期,p60-66。
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與科技媒體,57期,p88-94。
歐用生(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志展(1996)。鹿港清代碑記及科名人物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期,p53-85。
鄭俊明(2003)。主題探索戶外教學活動實施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宜蘭市南屏國小鄉土教育「河與人」教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鄧天德(1993):怎樣培養學生喜歡鄉土教學。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鄉土教材教法,p152-160。
盧建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賴阿福(2004)。數位化學習與學習環境之變革。國教新知。第51卷第1期,p19-32。
賴錦緣、吳正己、何榮桂(2001)。新加坡資訊科技建設計畫。資訊與教育,81期,p93-104。
鍾喜亭(1993)。如何編選鄉土教材。載於台北市八十二學年度鄉土教學學術研討會手冊,p7-11。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期,p7-12頁。
顏永進,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88期,p47-55。

西文部份
Barbara, T.(1994).Inves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A constructivism enquiry. Studi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series 5. (ERIC document # ED381350)
Beane, J.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8).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rcher,18(1),p32-42.
Bruner, J.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rnbleth, C. (2001). Climates of constraint/restraint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In E. W. Ross (Ed.),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Purpose,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Fogarty, R. (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2): p61-65.
Heinich, R., Nolenda M., & Russell J. D. (1989).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opf, Ted, (1998). The Prom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elations Theory, Vol. 23, No. 1.
Jacobs, H. H. (1989).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 model: A step-by-step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integratedunits of study. In H. H. Jacobs (Ed.), Interdiscin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53-65. Alexandr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Allyn and Bacon.
Jonassen, D.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Columbus, OH: Merrill/Prentice-Hall.
Kagan, S. (1985). "Co-op co-op: A flexibl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ertz-Lazarowitz, C. Webb and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437-452). New York: Plenum.
Meng-Jung Tsai & Chin-Chung Tsai (2003).Student computer achievement, attitude, and anxiety: the rol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Vol. 28(1), p47-61.
Merryfield, M. M. (1994). Shaping the curriculum in global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on teach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9(3),p233-249.
Moursund, D.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ugene, OR: ISTE.
Ruggie, J.(1998), ‘What Makes the World Hang Together? Neo-util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2:4, 855-885.
Seng Chee Tan & David Hung (2002). Beyond Information Pumping: Creating a Constructivist E-Learning Environment.Educational Technology,p48-54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 J.: Prentice-Hall.
Taylor, P. & Campbell-Williams, M. (1993). Discourse towards a balanced rationality. In Malone, J. & Taylor, P. (Eds). Constructivist interpreta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lever, R., K. P.Scott (1988). Ac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顏永進,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88期,p47-55。
2.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期,p7-12頁。
3. 賴錦緣、吳正己、何榮桂(2001)。新加坡資訊科技建設計畫。資訊與教育,81期,p93-104。
4. 賴阿福(2004)。數位化學習與學習環境之變革。國教新知。第51卷第1期,p19-32。
5. 蔡志展(1996)。鹿港清代碑記及科名人物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期,p53-85。
6.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期,p60-66。
7. 甄曉蘭、周立勳和洪美齡(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11卷4期。p25-26。
8. 楊坤堂(1980a)。合作學習(上)。研習資訊,第67期,p12-15。
9.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第5期,p33-39。
10. 陳新轉(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p25-44。
11. 郭實渝(2000)。現代科技在教學上之應用與生態教育理念之推動產生的兩難。歐美研究,第三十卷第二期,p111-144。
12.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期,p2-9。
13. 秦葆琦。(2000)國民小學社會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研習資訊,17卷第4期。
14.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期,p68-84。
15. 林建仲、鄭宗文(2001)。合作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85期,p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