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春枝、吳金珠(民89)。健康體適能課程與教育程度對健康體能表現之影響。屏師體育,4,49-56。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民88)。自閉症教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民87):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市:合記。
王天苗(民8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39。王保進(民91)。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再版)。臺北市:心理。
江澤群、林國瑞(民 90)。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北體學報,9 ,105-117。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與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民89)。休閒活動專書。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體委會(民88)。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利慶松(民80)。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佳玲(民92)。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佳賢(民90)。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吳承典(民92)。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吳明隆(民9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初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慧英(民84)。殘障子女的父母親壓力與其因應策略。特教園丁,10(4),28-31。宋麗玉(民 87)。精神病患照顧者之憂鬱程度與其相關因素探討。公共衛生,25(3),181-196。宋麗玉(民88)。精神病患照顧者之探究:照顧負荷之程度與其相關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1-30。李素馨(民86)。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李貴花(民79)。從成年初期、中期探討臺北地區雙生涯婦女之心理壓力與工作、婚姻及休閒間的適應。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沈易利(民84)。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沈易利(民88)。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2),319-370。汪麗真(民83)。自閉症兒童母親的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月清(民 87)。身心障礙者服務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惠琦(民85)。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麗玲(民77)。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文彬(民90)。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科會研究彙刊,11(4),311-330。
邱秀霞(民92)。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邱毓玲(民90)。自閉症者父母之照顧需求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邱瓊慧(民77)。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珮婷(民90)。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翁淑娟(民86)。居家中風依賴病患主要照顧者之負荷、社會支持與因應型態。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馬上鈞(民90)。休閒社會支持與壓力之初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237-248。高俊雄(民 91)。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志軒。
高俊雄(民 93)。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高淑芳(民93)。精神心理衛生照護。空大學訊,93(5)。
高寶蓮(民87)。裘馨型肌肉失養症患孩父母親的社會支持、照顧負荷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常善媚(民92)。自閉症青少年母親的枷鎖。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正芬(民 78)。智障兒的教養。台北:時報。
張玉鈴(民87)。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良漢(民9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蓓莉、蔡明富(民89)。特殊需求兒童親職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學善(民89)。認識災後心理--談憂鬱情緒及其輔導策略。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76期。民國93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pu.edu.tw/~gec/news76.htm
許建民、高俊雄(民89)。以三類型阻礙模式探討都市六年級學童運動休閒阻礙參與阻礙與性別及自尊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第13卷第1期論文摘要。民93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recreation.org.tw/html/402-6.htm#3郭屏萍(民92)。自閉症兒童家長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一蓉(民82)。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其適應關係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育慧(民91)。社會支持對中老年失能者憂鬱狀況之直接與間接影響。臺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皆榮(民84)。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參與休閒活動態度之影響。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8,413-440。陳敬能(民87)。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陳麗欣(民89)。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民國93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cca.gov.tw/imfor/new/imfor_18/html/1-50.htm
陳麗華(民80)。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傅秀媚(民85)。特殊幼兒教育診斷(初版一刷)。台北:五南。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民91)。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報,34(1),61-82。
單小琳(民79)。教師的社會支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曾肇文(民85)。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出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游玉梅(民92)。新時代的關鍵能力-社交能力 再領風騷(上)。游於藝 雙月刊40,(3)。民國93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number40/40-3-1.htm?version=40游宗仁(民91)。全國YMCA運動休閒課程知覺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程紹同(民8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62-70。黃志成、王麗美(民 89)。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服務。台北:亞太。
黃界良(無日期)。關於創傷後遺症。民國93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quake99/document/total6.html
黃郁菁(民85)。自閉症兒童之照顧需要與生活品質研究 : 兼論對其健康福祉照顧體系之政策意義。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淑賢(民91)。復原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黃慈愛、鈕文英、蔡志浩、林月仙(民93)。國小自閉症資源班親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03年刊,293-315。
黃寶園(民93)。結合統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明仁(民86)。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以重工業工廠男性作業員工為例。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3(6),332-341。
楊登雅(民92)。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Crawford & Godbey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葉明莉(民 83)。學齡前自閉兒母親之壓力感受與因應策略。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鄒孟婷、鄒孟文(民92)。健康知識、教育程度與肥胖之關係。台灣衛誌,22(4),295-307。
劉明麗(民87)。天啊!怎麼會這樣!—談障礙兒父母的心理調適歷程。教師天地,95,72-75。潘義祥(民85)。論運動性休閒參與之內涵及其價值。東師體育,5,21-28。蔡淑玲(民90)。自閉症兒童在普通班教育環境中之社會支持系統分析。特教園丁,17(2),27-31。蔡淑美(民92)。智障兒母親之照顧者緊張、社會支持與憂鬱的相關性。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嘉慧(民8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是。鄭麗珍(民77)。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荷和社會支持網絡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黎欣怡(無日期)。漫談壓力。輔導專頁電子版第19期。民92年11月28日,取自:http://love.adm.ncu.edu.tw/MAG/MAG-19/mag-19-1.htm
學會應付「Stress」享受人生(4-4)(民91)。MED123.COM編輯部。民93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med123.com/Med123News/NewsBig5.asp?Category=05-03&ID=5/15/02_14:40&Page=1
賴家馨(民91)。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謝鎮偉(民81):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簡淑伶(民82)。特殊兒童的親直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81-88。藍瑋琛(民91)。高功能自閉症的認知學習指導。臺北市:臺北市立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羅一中(民92)。華人母親的人際義務-以罕見疾病兒童的家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羅淑芬、黃秀黎、姚開屏、劉雪娥(民90)。復健其燒傷病患照顧者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Formosan J Med 2001(5),28-37.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S. Weinberg‧Daniel Gould)。臺北市:運動心理學會。(原著出版年:1999)。
蘇睦敦(民 91)。城鄉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者感受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rown, G.W.(1974).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stress of life events. In B. S.
Butcher,J (1983)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ent girls into physical activity.Adolescence,18,753-766.
Clipp, E. C., & George, L. K. ( 1990 ) . Care giver needs and 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5(3), 102-111.
Cobb, S.(1976).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 or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Hoberman, H.M.(1983).Positive events and social supports as buffers of life change stres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3,99-125.
Cohen,S.,& Wills, T.A.(1985).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98(2),310-357.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Gray, D.E. & Holden, W.J.(1992).Psycho-social well-being among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8(2), 83-93.
Henderson, K. A., & Bialeschki, M. D.(1991). A sense of entitlement to leisure as constraint and empowerment for women. Leisure Sciences, 13, 51-65.
Ivancevich, J.M., & Matteson, M.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New York :Scott,Foresman.
Jessop, D. J., Riessman, C. K., & Stein, R. E. K. (1988). Chronic childhood illness and maternal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and Pediatrics, 9(3), 147-156.
Kanner, L. (1943).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Nervous Children, 2, 217-250.
Kaplan, M.S., Newsom, J.T., McFarland, B.H. and Lu, L. (2001), Demographic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ate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1(4): 306-312.Nobeck, J. S., Lindsey, A. M., & Carrieri, V. L. (1981).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social support. Nursing Research, 30(5), 264-269.
Lau, A., & McKenna, K. (2001). Conceptualizing quality of life for elderly people with stroke. Disabil Rehabil, 23(6), 227-238
Lazarus, R.S., & Folkman, S., ( 1984 ) .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Mastrian, K. G., Ritter, C., & Deimling, G. (1996). Predictors of Caregiver Health Strain. Home Healthcare Nurse, 14(3), 209-217.
Nies, M.A., Vollman, M. and Cook, T. (1998), Facilitators, barriers, and strategies for exercise in European American women in the community. Public Health Nursing. 15(4): 263-272.
Paluska, S.A. and Schwenk, T.L. (2000),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current concepts. [Review] Sports Medicine. 29(3): 167-180.
Pierce, G.R., Sarason, I.G., & Sarason, B.R. ( 1996 ) .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In M.
Rook, K.S. ( 1987 ) . Social support versus companionship: effects on life stress, lone; iness, and evaluation by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6),1132-1147.
Sallis, J.F., Hovell, M.F., Hofstetter, C.R., & Barrington(1992). Explanation of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wo years using social learing variables.Soc.Sci.Med,34(1),25-32.
Sarason,I.G.,Sarason,B,R,Potter,E.H.,&Antoni,M.H.(1985).Life events,social support and illn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47(2),156-163.
Selye, H(1956).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Thoits, P.A.(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Umberson, D. (1987), Family status and health behaviors: social control as a dimens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28(3): 306-319.
Unger, J.B. and Johnson, C.A. (1995),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health club member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9(5): 340-343.
Unger, J.B., McAvay, G., Bruce, M.L., Berkman, L. and Seeman, T. (1999), Variation in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n physical functioning in elderly persons: 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54(5): S245-251.
Viswesvaran, C., Sanchez, J. I., & Fisher, J.(1999).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work stress: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54(2), 31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