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23: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施霖
研究生(外文):YU SHIH-LIN
論文名稱:李之藻《天學初函》之研究
指導教授:吳哲夫吳哲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6
中文關鍵詞:李之藻《天學初函》利瑪竇西學中西翻譯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兩個不同文化的接觸與交流,是個創造性轉化的過程。在兩種不同文化接觸的初期,因誤會與成見造成爭執與抗辯,甚至導致彼此衝突逼迫,造成流血,亦所在多有。故在斯時,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眼界、寬容開闊的胸襟,以及忍辱負重的性格者,始有可能成為兩種文化交流之間的橋樑。李之藻是我國十七世紀引進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先驅之一,也是非常著名的科學家、譯著家兼出版家,與徐光啟、楊廷筠等人並稱明末「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他畢生致力於傳引西學、譯撰西學,是當時優秀的學者。其治學觀與治學活動,相當程度凸顯了晚明學術思想的轉變,和開明士大夫學者對西方學術的最初認定。在晚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中間人物。晚年他將當時近五十年間所譯西書別擇精粗,匯為一函,名為《天學初函》。初函所包者,共有二十種,分為理編、器編,每編十種,皆利子等所編著,可視為其一生研究傳播「西學」之總結。論文六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主要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指出文獻翻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佔有相當重要之
地位,遂引起個人深入研究的興趣;期望藉由認識李之藻與《天學初函》,了解
明末清初當時的中西交流情形。接著,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歷來研究成果。希
望從過去對李之藻與《天學初函》的少量研究成果中,整理並運用舊材料,找出
新的議題。如︰李之藻輯錄《天學初函》之背後動機為何?又能否藉由《天學初
函》的子目書籍之輯錄情形,得出上述想要之結果?《天學初函》於後世不傳之
原因?由《天學初函》來看當時的學術思想之流變情形為何?

第二章 介紹明末之前中國的翻譯概況。共分成明清之前的佛經翻譯、明清之前的科學翻
譯、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這三個階段。分別介紹各階段的產生背景、當時重要的
譯者與成果、此階段翻譯的主要特徵及影響。

第三章 首先從李之藻的生平事略談起,包括討論「涼菴」字號由來,其父、其子姓名之
考證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再來,李之藻是如何走上信奉天主教的道路︰從與利氏
等耶穌會人士之交游,到對天主教的認識與貢獻,最終進行雙重身分的建立與融
合。接著介紹李之藻的著作,包括著述與刻書兩部份。最後,李之藻相關評述—
從其師友、門人與後世學者筆下,來看李之藻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四章 首先是叢書概述,介紹叢書可能的十種起源。接著討論《天學初函》之編纂歷
程,包括了編纂旨趣與內容分析這兩部份。最後,針對《天學初函》的版本流傳
情形,作一完整的討論與比較。討論範圍涵蓋海峽兩岸圖書書館所藏之《天學初
函》,將比較之結果製成表格,方便使用。同時回答了下面兩個問題—(1)
《天學初函》輯刻完成的時間?(2)《天學初函》的卷數問題?

第五章 (1)考全書共分理編十種(包括唐景教碑附、西琴曲意九章),器編十種(附
測量異同),合計共二十種,子目書名各據總目所題。(2)每種子目分以下幾
部份考辨:作者,就直至目前還未曾出現之著者生平事蹟做介紹。卷本,記歷代
書目著錄該本之名稱、卷數情形,列舉目前傳本概況,並略依時代先後排列,了
解該書編著之年代。內容,就主要內容作陳述,相對重要之子目書,也略述其重
要性與影響。

第六章 從叢書本身的價值談起(1)古籍叢書於彙輯之功用。(2)古籍叢書於整理研
究之功。(3)古籍叢書於普及之功用。接著談到《天學初函》於中西文化交流
中的價值—《天學初函》的刊刻,可作為李之藻一生研究西學之總結。也代表中
國基督徒學者對「易佛補儒」的信心之體現,及其對傳教士們「文化適應」這一
傳教策略的理性認同。同時,《天學初函》臚作理器二編,可見李之藻不同於當
時一般主張「西學」之學者,其在科學和宗教方面的思想,具有較為鮮明的形而
上學之傾向;也顯示出他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獨立綜合創造之精神。《天學初
函》的翻版者數本,正反應出明末「王學」的衰敗,「實學」(「西學」)的盛
行。但在清初卻被稱為「炫惑人心」之書,這反應出清代「漢學」(「樸學」)
的興起,「實學」(「西學」)的沒落。最後,介紹《天學初函》其後一些西學
相關叢書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一、研究動機 4
二、研究目的 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一、研究範圍 11
二、研究方法 14
第三節 歷來的研究成果 17
一、與李之藻相關方面 17
二、與《天學初函》相關方面 21
第二章 東西方文明的相遇 25
第一節 明清之前的佛經翻譯 27
一、東漢末—西晉(148年—316年) 30
二、東晉—隋(317年—617年) 38
三、唐(618年—906年) 45
四、宋(954年—1111年) 49
第二節 明清之前的科學翻譯 53
一、天文曆法翻譯 56
二、數學文獻翻譯 62
三、醫學文獻翻譯 63
第三節 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 67
一、西學輸入的時代背景 69
二、西學輸入的重要媒介 75
三、西學輸入的影響與成果 87
第三章 中國士大夫兼基督徒—李之藻 101
第一節 李之藻的生平事略 101
一、生平事蹟 106
二、仕宦生涯 111
第二節 李之藻的天主之路 117
一、與利氏等人之交游 123
二、對天主教之認識與貢獻 135
三、雙重身分的建立與融合 139
第三節 李之藻的著作 143
一、著述考 143
二、刻書考 166
第四節 李之藻相關評述 174
第四章 第一套西學叢書—《天學初函》 181
第一節 叢書概述 182
第二節 《天學初函》之編纂歷程 197
一、編纂旨趣 198
二、內容分析 208
第三節 《天學初函》的版本流傳情形 213
一、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217
二、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本 225
三、國家圖書館藏本 235
四、北京圖書館藏本 235
五、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237
六、歷代書目所記藏本 238
第五章 《天學初函》子目書考 253
凡例 253
第一節 「理編」十種 254
一、《西學凡》 254
二、《唐景教碑附》 259
三、《畸人十篇》附《西琴曲意》八章 262
附《西琴曲意》八章: 264
四、《交友論》 265
五、《二十五言》 270
六、《天主實義》 272
七、《辯學遺牘》 276
八、《七克》 280
九、《靈言蠡勺》 286
十、《職方外紀》 291
第二節 「器編」十種 299
一、《泰西水法》 299
二、《渾蓋通憲圖說》 303
三、《幾何原本》 307
四、《表度說》 313
五、《天問略》 315
六、《簡平儀說》 320
七、《同文算指》 322
八、《圜容較義》 326
九、《測量法義》附《測量異同》 328
附《測量異同》: 329
十、《句股義》 331
第六章 結論—《天學初函》的價值與影響 337
第一節 就叢書本身的價值而論 337
第二節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價值 345
一、耶穌會士的儒家思想 346
二、李之藻的回應 350
第三節 《天學初函》之後繼者述評 362
未來研究方向 365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佛教異域譯經名僧表
壹、專書
一、古籍

(一)中譯文獻
丁志麟《楊淇園先生超性事蹟》 載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 台北:
輔大神學院發行,第1冊,1996。
明.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蹟》 載鐘鳴旦,杜鼎克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
教文獻》 台北︰臺北利氏學社,第12冊,2002。
明.艾儒略等撰 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
明.艾儒略撰 謝方校釋《職方外紀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2000。
明.利瑪竇,金尼閣著 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劄記》 桂西︰廣西師範大學,
2001。
明.利瑪竇等述 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明.利瑪竇撰 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
明.李之藻《天學初函》五十四卷 明崇禎年間刊本。
《天學初函》三十八卷 明崇禎中刊本。
《天學初函》一十四卷 明崇禎中刊本。
《天學初函》五十六卷 明崇禎間刊本。
《天學初函》五十七卷 明崇禎中刊本。
《天學初函》五十七卷 明崇禎間刊本。
《天學初函》八卷 明崇禎間刊本。
《寰有詮》六卷 明崇禎元年刊本。
《名理探》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徐光啟等撰 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
明.楊廷筠《代疑篇》 載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
出版社,2001。
明.楊廷筠《聖水紀言》 載鐘鳴旦﹐杜鼎克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
台北:臺北利氏學社,第8冊,1996。
清.胡璜《道學家傳》 載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 台北︰輔大神學
院發行,第3冊,1996。
蕭靜山《天主教傳行中國考》 載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彙
編》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

(二)中文文獻
漢.鄭玄《周禮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鄭玄《禮記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吳.韋昭《國語》 《叢書集成新編》本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唐.陸龜蒙《笠澤叢書》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文天祥《宋文文山先生全集》 明崇禎二年武林鍾越本。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
宋.俞鼎孫,俞經同輯《儒學警悟》 《百部叢書集成》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第1冊,
1966。
宋.秦觀撰《淮海集》 明萬曆四十六年李之藻高郵刊本。
宋.陳造撰《江湖長翁集》 明萬曆間李之藻校刊本。
明.于謙撰《於忠肅公集》 明天啟元年杭州知府孫昌裔刊本。
明.王肯堂《鬱岡齋筆塵》 《續修四庫全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李之藻《頖宮禮樂疏》 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
明.徐光啟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編《徐光啟著譯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明.徐光啟撰;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 台北︰明文書局,1986。
明.徐光啟撰《徐文定公家書墨蹟》 台北:光啟出版社,1962。
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 台北︰國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64。
明.祩宏《雲棲大師遺稿》 《大藏經補編》本 台北:華宇書局,第23冊,1984-1986。
明.虞淳熙撰《虞德園先生集》 《四庫禁燬書叢刊》本。
明.薛應旂撰;朱阜注;許胥明訂補《四書人物考訂補》 明天啟間刊本。
清.王鳴盛《蛾術編》 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 《四部叢刊》正編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86冊,1979。
清.朱記榮編《槐廬叢書》 清光緒丁亥吳縣朱氏家塾刊本。
清.李光元《市南子》 《四庫禁燬書叢刊》本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李清馥等撰《閩中理學淵源考》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法式善《陶廬雜錄》 載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3,第35輯。
清.郁永河《裨海記遊》 載林熊祥主編;方豪校著《臺灣叢書》 台北:東方印刷公司,
1950,第1種。
清.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孫蘭《柳庭輿地隅說》 清光緒十一年蟄園刊朱印本。
清.徐昌治編輯《破邪集》 載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本 北京:北京
圖書館出版社,2001。
清.徐朝俊撰《高厚蒙求》 清嘉慶丁卯至乙亥雲間徐氏刊本。
清.張鈞衡輯《適園叢書》 民國二年至六年烏程張氏刊本。
清.張爾歧《蒿庵閒話》 《叢書集成新編》本。
清.陳訏撰《句股引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陳濟生輯《啟禎遺詩》 《四庫禁燬書叢刊》本。
清.傅澤洪撰《行水金鑑》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盧文弨《抱經堂叢書》 《百部叢書集成》本。
清.錢大昕著;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薛鳳祚撰《天學會通》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徐懋禧編《增訂徐文定公集》 四百年誕辰紀念重刊本,1962。
張奉箴《福音流傳中國史略》 台南︰聞道出版社,1985。

(三)史部
漢.司馬遷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 台北︰鼎文發行,1997。
漢.班固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 台北︰鼎文書局,1986.10。
晉.陳壽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 台北︰鼎文書局,1990.07。
北齊.魏收《魏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後晉.劉昫等撰 楊家駱主編《舊唐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07。
宋.王應麟《唐古今曆書》 《玉海》本 台北︰華聯出版社,1967。
宋.歐陽修,宋祈 楊家駱主編《新唐書》 台北︰鼎文書局,1989.12。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元.王士點撰《秘書監志》 載《元明史料叢編》本,第一輯,第4冊 台北︰文海書局,
1984。
元.脫脫《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台南:莊嚴文化,1995。
明.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 台北:新興書局,1977。
清.阮元《疇人傳》彙編上 台北︰世界書局,1982.04再版。
清.張廷玉《明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閔爾昌《碑傳集補》 載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第100輯。
不著撰者《明神宗實錄》 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勘印行,據國立北平圖書館
紅格鈔本微卷印。
《明熹宗實錄》 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勘印行,據國立北平圖書館
紅格鈔本微卷印。
《明思宗實錄》 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勘印行,據國立北平圖書館
紅格鈔本微卷印。

(四)方志
明.陳所學纂修《隆平縣志》 明崇禎己巳刊本。
清.阮元,陳昌齊《廣東通志》 清同治三年重刊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
清.和珅奉敕撰《欽定大清一統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周邦彬修《大名府志》 清康熙十一年刊本。
清.岳濬等監修;杜紹等編纂《山東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唐執玉,李衛修《畿輔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郝玉麟監修;謝道承等編纂《福建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陳兆麟纂《開州志》 《中國方志叢書》本,華北地方第51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0。
清.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楊宜崙修《高郵州志》 《中國方志叢書》本,華中地方第29號。
清.趙世安等修《仁和縣志》 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
清.趙弘恩等監修;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鄭澐《杭州府志》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
清.謝旻等監修;陶成雋等編纂《江西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覺羅石麟等監修;儲大文等編纂《山西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龔嘉儁,李榕纂《杭州府志》 《中國方志叢書》本,華中地方第199號。

二、今人專著

(一)中文專著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編《中西初識》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中西初識》二編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方 豪《李之藻研究》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中西交通史》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馬相伯先生文集》 載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8輯。
朱維錚《音調未定的傳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朱謙之《中國思想對於歐洲文化之影響》 台北︰台灣時代書局,1977。
《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江文漢《明清間在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士》 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
何 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何芳川,萬明《古代中西文化文流》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吳孟雪《明代歐洲漢學史》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 北京︰中華書局,2000。
吳梓明,吳小新《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北京:中華書局,1998。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到與上帝》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李 儼,錢寶琮《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亞舒,黎難秋《中國科學翻譯史》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李亞寧《明清之際的科學文化與社會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文化關係引論》 成都︰四川大學
出版社,1992。
李春光《古籍叢書述論》 瀋陽︰遼寧書社,1991。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李喜所主編,陳尚勝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汪辟疆《目錄學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卓新平《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社,2003。
周 寧《中西最初的遭遇與衝突》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明末清初(1582-1687)的格物窮理之學中國科學發展的前近代形態》 成都︰四
川教育出版社,2003。
林仁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衝突》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林榮洪《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孫尚揚《明末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和衝突》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利瑪竇與徐光啟》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基督教與明末儒學》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席澤宗,吳德鐸《徐光啟研究論文集》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
祝瑞開《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馬泰來《中國圖書文史論集》 台北:正中書局,1991。
馬祖毅《中國翻譯史》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上卷。
《中國翻譯簡史》(增訂版)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科主編 《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1。
《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張永堂《明末清初理學與科學關係再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張國剛《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張維華《晚學齋論文集》 山東︰齊魯書社,1986。
《明清之際中西關係簡史》 山東︰齊魯書社,1987。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張 鎧《龐迪我與中國︰耶穌會「適應」策略研究》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華巨書局,1994。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梅榮照《明清數學史論文集》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許明龍《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從利瑪竇到郎世寧》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陳 垣《陳垣學術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0-1982。
陳受頤《中歐文化交流史事論叢》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陳衛平《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比較》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傅樂成《中國通史》 台北:大中國出版社,1969。
彭斐章編《中外圖書交流史》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曾近義《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 廣東︰廣東省高等教育,1993。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黃大受《中國近代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楊振鍔著;方豪校《楊淇園先生年譜》 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
鄒曉辛,呂延濤《龍與十字架》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靖玉樹編勘《中國歷代算學集成》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德禮賢《中國天主教傳教史》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樊洪業《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潘玉田,陳永剛《中西文獻交流史》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潘鳳娟《西來孔子:艾儒略—更新變化的宗教相遇》 台北︰基督橄欖文化出版社,2002。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民國叢書》本 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9。
蔣繼喬《中國佛教史》 台北:莊嚴印書館,1976。
黎難秋《中國科學文獻翻譯史稿》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3。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羅 光《利瑪竇傳》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2。
羅 芃,馮 棠,孟 華《法國文化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羅新璋《翻譯論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二)中譯專著
A. N.懷特海著;何欽譯《科學與近代世界》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G﹒F﹒穆爾著;郭舜平等譯《基督教簡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北京:人民社出版,1972。
安田樸,謝和耐著;耿昇譯《明清間入華耶穌教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四川︰巴蜀書社,
1993。
米哈依洛夫著;徐新民譯《科學交流與情報學》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0。
利奇溫著;朱傑勤譯《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杜赫德編;鄭德弟,呂一民,沈堅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 鄭州︰大象出版
社,2001。
曾德昭著;何高濟譯《大中國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裴化行著;管震湖譯《利瑪竇評傳》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裴化行著;蕭濬華譯《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
稻葉君山撰;但燾譯《清朝全史》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
鄧恩著;余三樂,石蓉譯《從利瑪竇到湯若望︰晚明的耶穌會傳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3。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增補本)—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3。
魏特撰;楊丙辰譯《湯若望傳》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

貳、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一)總論
戈寶權〈中國翻譯的歷史〉 載《文史知識》 1984 第5期 頁15-21。
方 豪〈李之藻輯刻《天學初函》考〉 載《華岡學報》 第2期 1965.12頁177-198。
〈記所見三部《天學初函》〉 載《出版月刊》 第14期 1966.07頁19-20。
〈從中國典籍見明清間中國與西班牙的文化關係〉載《方豪六十自定稿》 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1969,下冊,頁1487-1517。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98.07 頁557-587。
王美秀〈西方的中國基督宗教研究〉 載《世界宗教研究》 1995 第4期 頁132
王揚宗〈「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 載《大陸雜誌》 第90卷第6期
1995.06 頁39。
古偉瀛〈明清兩朝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基督宗教為中心〉 載《歷史月刊》 第10期
1988.11 頁60-71。
〈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 載《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
篇》 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頁231-270。
曲晶晶,汪冰〈基督教東傳與中西文獻交流〉 載《圖書與情報》 1995第2期 頁22-25。
朱亞宗〈科學創造者與文化迷失者-徐光啟歷史角色新探〉 載《自然辨證法通訊》 1990
第12卷第2期 頁62-64。
羊滌生〈中西文化的接觸、交融與中國哲學〉 載《中國文化月刊》第165期 1993.07 頁
85-98。
何佑森〈明末清初的實學〉 載《台大中文學報》 第4期 1991.06頁37-51。
何桂春〈十年來明清在華耶穌會士研究述評〉 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2 第5期 頁12-
17。
呂 澂〈宋代佛教〉 載《中國佛學源流略論》 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頁559-560。
呂明濤,宋鳳娣〈《天學初函》所折射出的文化靈光及其歷史命運〉 載《中國典籍與文
化》 2002 第4期 頁105-112。
李貞德〈明季的西學輸入—從耶穌教會來華談起〉 載《史繹》 第17期 1981.05 頁79-
108。
李素楨〈十六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日中兩國導入西方科技文獻的比較研究〉 載《世界華人
科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1,頁315-324。
施廷鏞〈叢書概述〉 載《圖書館》 1983 第1期 頁45。
唐明邦〈明清之際對待西學的幾種心態〉 載《船山學報》 1989 第2期。
徐光台〈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未清初西學的傳入〉 載《台灣哲學學會2000年會暨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2000 頁92-120。
馬若瑟《耶穌會傳教士馬若瑟至該會傳教士魯.戈比安,1700年11月1日於江西撫州府》
摘自《世界書窗》 2000 第5期 頁89-90。
張先清〈1990-1996年間明清天主教在華傳播史研究概述〉 載《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8 第6期 頁8-17。
〈回顧與前瞻─20世紀中國之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載《宗教文化》(3)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頁109-141。
張蔭麟〈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 載張蔭麟著《張蔭麟先生文集》 台北︰九思出版
社,1977,下冊,頁559-609。
梁崇民〈耶穌會與中西文化交流〉 載《「台灣社會價值觀的追尋、回顧、定位與前瞻—以
人本價值觀為基礎的對談」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台北︰輔仁大學法學
院,2001,頁213-242。
許序雅〈來華傳教士對中西封建社會產生的不同影響及其原因〉 載《浙江師大學報》
1993 第1期 頁7-12。
陳東輝〈中國古籍叢書的價值〉 載《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7 第2期 頁63-66,71。
陳偉明〈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評〉 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 第12期 頁14-
19。
陳進傳〈耶穌會與西學輸入〉 載《歐洲研究》 1981 頁71-105。
陳開華〈《天學初函》在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義〉 載《中國天主教》 1999 第4期
頁40-44。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載《新史學》第7卷第1期 1996.3
頁137-169。
〈明末中西文化衝究之析探—以天主教徒王徵娶妾和殉國為例〉 載《世變﹒群體與
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台大歷史系,1996,頁211-
234
黃于珊《明清之際中國社會各階層反天主教之心態》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8。
黃心川〈印度佛教哲學〉 載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 台北:穀風出版社,1987,第1
卷,頁457-459。
楊予六〈明清之際西人東來與中西文化的交流〉 載《國立編譯館館刊》 第1卷第3期
1972.06 頁52-103。
楊世文〈叢書的起源〉 載《文獻》 1996 第2期 頁176-179。
葉 瀟〈耶穌會士進入中國—蔽路襤褸至輝煌〉 載《漢學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2,第7集,頁304-320。
葛榮晉〈明清實學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轉變〉 載《哲學雜誌》 第12期 1995.04 頁
164-183。
賈忠勻〈叢書瑣談〉 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1990 第1期 頁62-67。
鄒保祿〈中國禮儀之爭始末〉 載《輔仁大學神學論集》 第21卷第79期 1989 頁81-88。
劉兆祐〈論叢書〉 載《應用語文學報》 第1期 1999.06 頁9-20。
劉君燦〈明清實學研究的現況及展望—科技篇〉 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卷第4期
1992.12 頁9-26。
潘玉田〈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獻在中國的交流〉 載《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1997 第1期
頁43-46。
盧中嶽〈我國叢書刊刻始于佛藏辨〉 載《文獻》 第14輯 1982.12頁11。
錢存訓撰,戴文伯譯〈近世譯書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載《文獻》 1986年 第2期 頁176-
204。
錢寶琮〈浙江疇人著述記〉 載李儼,錢寶琮《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第九卷,頁284。
閻宗臨〈十七、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的關係〉 載《閻宗臨史學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
社,1998,頁30-31。
謝國楨〈叢書刊刻源流考〉 載王國良,王秋桂編《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 台北︰明文書
局,1986,增訂本,頁425-461。
魏書菊,趙新莉〈淺談古籍叢書的價值與開發利用〉 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
版) 第25卷第1期 2002.01 頁110-112。
譚秀英〈淺談古籍叢書的開發與利用〉 載《圖書館學研究》 1999年 第4期 頁29-30。
鐘鳴旦〈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研究的新趨勢〉 載《國際漢學》 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
第4輯,頁477-520。

(二)分述
W.J.裴德生,朱鴻林〈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成為天主教徒試釋〉 載《明史研究論叢》
1993 第5輯 頁477-497。
方 豪〈利瑪竇交友論新研〉 載《方豪六十自定稿》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下
冊,頁1849-1870。
〈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載《方豪六十自定稿》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69,補編,頁2559-2563。
比得信〈楊廷筠、李之藻、徐光啟為何會成為基督徒〉 載《文化雜誌》 第21期 1994 頁
73-82。
王力軍〈簡述李之藻的治學觀及其西學圖籍〉 載《浙江社會科學》1994 第3期 頁85-
89。
朱幼文〈利瑪竇《天主實義》對明末士人社會的影響〉 載《上海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 1994 第1期 頁45-52。
〈析龐迪我的《七克》〉 載《宗教學研究》 2002 第1期 頁92-99。
〈龐迪我[Pantoja, P. Diego de]在中國傳教的策略—對「七克」的研究〉 載
《文化雜誌》 第45期 2002.冬 頁69-75。
朱亞宗〈科學創造者與文化迷失者-徐光啟歷史角色新探〉 載《自然辨證法通訊》 1990
第12卷第2期 頁62-64。
何艾生,梁成瑞〈《幾何原本》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載《中國科技史料》 第5卷第3期
1984 頁32-42。
吳德鐸〈試論徐光啟的宗教信仰與西學輸入者的理想(紀念徐光啟逝世三百五十周年)〉
載《徐光啟研究論文集》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頁151-159。
李一鷗〈利瑪竇年譜初稿〉,載《利瑪竇研究論集》 香港:崇文書店,1971,頁29-43。
李三謀〈徐光啟的農學著述〉 載《北京圖書館館刊》 1996 第3期頁75-79。
杜正國〈《泰西水法》中的物理學知識〉 載《中國科技史料》 1992第2期 頁66-69。
沙季舫〈利瑪竇與明末儒學的交流及其目的〉 載《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 1998.08 頁
91-98。
肖 朗〈近代西方教育導入中國之探源—艾儒略與明末西方教育的導入〉 載《河北師範大
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第2卷第1期 1999.01頁21-29。
阮 煒〈十七世紀的士大夫基督教徒〉 載《鵝湖學誌》 第13期1994.12 頁153-172。
林中澤〈利瑪竇與龐迪我關係辨析〉 載《史學月刊》 2003 第1期頁41-46。
林立樹〈徐光啟〉 載《神學論集》 第91期 1992.04 頁111-117。
林東陽〈有關利瑪竇所著「天主實義」與「畸人十篇」的幾個問題〉 載《大陸雜誌》 第
56卷第1期 1978.01 頁26-44。
林金水〈艾儒略與福建士大夫的交遊〉 載《基督教與近代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4,頁182-202。
〈艾儒略在泉州的交遊與傳教活動〉 載《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台北︰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1994,頁223-247。
〈儒教不是宗教─試論利瑪竇對儒教的看法〉 載《儒教問題爭論集》 北京︰宗教
文化出版社,2000,頁163-170。
金勝惠著,段琦譯〈對《七克》的研究:基督教修養觀與新儒家修養觀的早期交彙〉 載
《世界宗教資料》 1993 第1期 頁27-33。
洪 業〈考利瑪竇的世界地圖〉 載《禹貢》半月刊 第5卷第3、4合期 1935。
洪萬生〈徐光啟〈幾何原本雜義〉雜議〉 載《科學史通訊》 第15期 1997.01 頁28-
29。
胡國楨〈簡介天主實義〉 載《輔仁大學神學論集》 第15卷第56期 1983 頁255-266。
范傳培〈利瑪竇輸入西學的影響〉 載《思與言》 第24卷第2期(「中國科技史研討會」專
號) 1986.07 頁232-248。
郝貴遠〈從利瑪竇《交友論》說起〉 載《世界歷史》 1994 第5期頁131-135。
馬若瑟《耶穌會傳教士馬若瑟至該會傳教士魯.戈比安,1700年11月1日於江西撫州府》
摘自《世界書窗》,2000年,第5期,頁89-90。
康志傑〈明末清初的傳教士畢方濟及其政治活動〉 載《歷史月刊》1998年07月號 頁98-
101。
張 錯〈利馬竇[Matteo Ricci]之死—中西文明相互的折衷與排斥〉 載《當代》 第135
期 1998.11 頁94-115。
張西平〈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對基督教倫理學的介紹〉 載《宗教比較與對話》第3輯
2001 頁172-233。
〈明清間西方靈魂論的輸入及意義〉 載《哲學研究》 2003第12期 頁28-34。
張奉箴〈利瑪竇的摯友李我存〉 載《輔仁大學神學論集》 第2卷第4期 1970 頁247-
266。
〈西學凡與天學十誡解略〉 載《輔仁大學神學論集》 第4卷第11期 1972 頁149-
155。
〈利瑪竇與中國耶穌會士〉 載《輔仁大學神學論集》 第15卷第58期 1983 頁
507-519。
〈利瑪竇與中國士人〉 載《教育學刊》 第5期 1984.02 頁1-39。
張柏春〈明末《泰西水法》所介紹的三種西方提水機械〉 屬「中國科學院青年基金項
目」 1995 頁146-153。
張祖林〈論《幾何原本》在中國的傳播及意義〉 載《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第34卷第2期
2000.06 頁245-249。
張鳴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述略〉 載《中原文獻》 第29卷第3期 1997.07 頁1-
9。
梁子涵〈李之藻研究評介〉 載《出版月刊》 第16卷 1966.09 頁78-80。
梁元生〈求索東西天地間—李之藻由儒入耶的道路〉 載《九州學刊》第3卷第1期
1988.12 頁1-14。
梅榮照,王渝生,劉頓〈歐幾裏得《原本》的傳入和對我國明清數學的影響〉 載《明清數學
史論文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頁53-83。
郭慕天,董太和〈紀念李之藻《畸人十篇》390週年〉 載《中國天主教》 1998 第4期 頁
40-42。
陳占山,黃定平〈十六至十八世紀入華葡籍耶穌會士述考〉 載《文化雜誌》 第32期
1997.秋 頁97-106。
〈葡籍耶穌會士陽瑪諾[Manuel Dias Junior]在華事蹟述考〉 載《文化
雜誌》 第38期 1999.春 頁87-96。
陳戎女〈耶儒之間的文化轉換—利瑪竇《天主實義》分析〉 載《中華文化研究》 2001.夏
之卷 頁138-142。
陳明生〈李之藻信奉天主教的緣由探考〉 載馬泰來等著《中國圖書文史論集》 台北︰正
中書局,1991,下篇,頁313-319。
曾 崢〈利瑪竇對中西方數學文化融合的貢獻〉 載《自然辯證法研究》第20卷第1期
2004.01 頁92-94。
湯一介,孫尚揚〈徐光啟為什麼是天主教徒〉 載《中國文化》 第3期 1980.12 頁39-
45。
馮錦榮〈明末清初知識分子對亞裏士多德自然哲學的研究—以耶穌會士傅汎際與李之藻合
譯的《寰有詮》為中心〉 載《世界華人科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淡江大
學歷史學系,2001,頁379-387。
黃蘭英〈論李之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要活動和貢獻〉 載陳村富主編《宗教文化》
(1)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頁300-315。
楊澤忠〈利瑪竇中止翻譯《幾何原本》的原因〉 載《歷史教學》 2004第2期 頁70-72。
〈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的過程〉 載《數學通報》2004 第4期 頁36-
38。
鄒振環〈利瑪竇《交友論》的譯刊與傳播〉 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第3期
頁49-55。
蓋瑞忠〈「會通」與「超勝」—試析徐光啟的科技思想〉 載《嘉義師院學報》 第7期
1993.11 頁409-443。
裴化行〈利瑪竇和中國科學〉 載《利瑪竇研究論集》 香港︰崇文書店,1971,頁181。
趙 毅〈論徐光啟的西學觀〉 載《史學集刊》 1988 第2期 頁9。
趙建海〈李之藻和《渾蓋通憲圖說》—比較天文學的地平〉 載《中國文化》 1995 第12
期 頁196-210。
齊民友〈中國人眼中的歐幾裏得《幾何原本》〉 載《數學教育學報》2003 第1期 頁1-
6。
劉 鈍〈從徐光啟到李善蘭(以《幾何原本》之完璧透視明清文化)〉 載《自然辯證法通
訊》 1989 第3期 頁55-63。
劉月蓮〈李卓吾與利西泰—萬曆中西超儒之晤〉 載《文化雜誌》 第43期 2002.夏 頁
153-168。
潘鳳娟〈文化交流史的一個新觀點—從晚明天主教士人李九功論天人關係談起〉 載《中原
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1 頁260-296。
錢林森〈利瑪竇[Metteo Ricci]與儒家文化接觸的歷史經驗〉 載《中西文化研究》 第2
期 2002.12 頁52-61。
霍有光〈《職方外紀》的地理學地位及當時地理知識的中西對比〉 載《中國科技史料》
第17卷第1期 1996 頁16-25。
默 聞〈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載《澳門雜誌》 1990 第24期 頁75-79。
謝 方〈艾儒略及其《職方外紀》〉 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總第15.16期 1991 頁
132-139。
〈利瑪竇及其譯著〉 載《學林漫錄》(3) 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86-97。
韓 琦〈李之藻〉 載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1992-
1993,下冊,頁914-915。
羅華慶〈會通中西哲思的利瑪竇[Matteo Ricci]—《天主實義》評析〉載《文化中國》
第1卷第3期 1994.12 頁98-104。
顧 寧〈艾儒略和他的《西學凡》〉 載《世界歷史》 1994 第5期頁101-105。

二、西文期刊
Catherine Jami〈Image and Patronage︰the Role of Portugal in 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Europe to
China〉 載黃時鑒主編《東西交流論譚》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Rae, Ian著;張偉譯〈尋找文化的契合點—論早期天主教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傳教方式〉
載《文化雜誌》 第21期 1994 頁113-121。
中村久次郎著;周一良譯〈利瑪竇傳〉 載《利瑪竇研究論集》 香港:崇文書店,1971,
頁5-28。
市來京子著;索介然摘〈明末天主教徒楊廷筠的思想〉 載《中國史研究動態》 1985 第1
期。
弗朗索瓦.奧班著;梁星海譯〈有關16~18世紀入華耶穌會士的四部著作簡介〉 載《中國
史研究動態》 1989 第8期。
謝和耐著;耿昇譯〈入華耶穌會士和中國明末社會〉 載《漢學研究》北京︰中國和平出版
社,第6集,2001,67-76。

參、工具書
丁 丙《善本書室藏書志》 《書目叢編》本 台北:廣文書局,1967。
丁福保﹐周雲青同編《四部總錄.演算法編》 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
文史哲出版社編《叢書子目類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再版。
王重民編《中國善本書提要》 台北:明文書局,1984。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任繼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5。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
呂夷簡《景祐新修法寶錄》 載《中華大藏經第一輯.宋藏遺珍目錄》 臺北︰中華大藏經
會,第199冊,1966。
李國慶《明代刊工姓名索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汪憲編《振綺堂書目》 民16排印本。
祁承熯《澹生堂藏書目》 《續修四庫全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19冊,
1995。
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徐 渤《徐氏家藏書目》 《續修四庫全書》本。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9。
徐海松〈耶穌會士與中西文化交流論著目錄〉 載《東西交流論壇》第2集 上海︰上海文藝
出版社,2001,頁455-494。
徐乾學《傳是樓書目》 《續修四庫全書》本。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 台北:中央圖書館,1986,增訂
二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 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2。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典藏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 台北:國立中央圖書
館,1969。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 台北︰國家圖書館,1996-2000。
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2。
張星烺編《中西交通史料匯篇》 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張振鐸編著《古籍刻工名錄》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莫友芝《持靜齋藏書記要》 清同治六年蘇州文學山房印本。
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 台北:廣文書局,1967,第6冊。
陳 第《世善堂書目》 《續修四庫全書》本。
無名氏《近古堂書目》 《叢書集成續編》本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第3冊。
費房長《歷代三寶紀總目》 《書目類編》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 北京︰中華書局,1995。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總目、書名索引、作者索引》 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86。
董其昌《玄賞齋書目》 載馮惠民,李萬健等選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
版社,1994。
鄒愛蓮,吳小新主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 北京︰中華書局,2003。
榮振華著;耿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5。
趙用賢《趙定宇書目》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趙琦美《脈望館書目》 《叢書集成續編》本。
錢 曾《也是園藏書目》 《叢書集成續編》本。
《述古堂藏書目》 《叢書集成新編》本。
錢謙益《絳雲樓書目》 《續修四庫全書》本。
姜亮夫主編《歷代人物年裏碑傳綜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薛福成編《天一閣見存書目》 台北:古亭書屋影印本,1970。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 《古逸叢書》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釋智昇《開元釋教錄》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
1051冊。
釋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大正新修大藏經.目錄部全》本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1987,第55冊。
釋道宣《大唐內典錄》 《大正新修大藏經.目錄部全》本。
釋靖邁《古今譯經圖記》 《大正新修大藏經.目錄部全》本。
釋僧祐《出三藏記集》 《大正新修大藏經.目錄部全》本。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東陽〈有關利瑪竇所著「天主實義」與「畸人十篇」的幾個問題〉 載《大陸雜誌》 第
2. 林立樹〈徐光啟〉 載《神學論集》 第91期 1992.04 頁111-117。
3. 張鳴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述略〉 載《中原文獻》 第29卷第3期 1997.07 頁1-
4. 范傳培〈利瑪竇輸入西學的影響〉 載《思與言》 第24卷第2期(「中國科技史研討會」專
5. 洪萬生〈徐光啟〈幾何原本雜義〉雜議〉 載《科學史通訊》 第15期 1997.01 頁28-
6. 劉君燦〈明清實學研究的現況及展望—科技篇〉 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卷第4期
7. 陳占山,黃定平〈十六至十八世紀入華葡籍耶穌會士述考〉 載《文化雜誌》 第32期
8. 劉兆祐〈論叢書〉 載《應用語文學報》 第1期 1999.06 頁9-20。
9. 羅華慶〈會通中西哲思的利瑪竇[Matteo Ricci]—《天主實義》評析〉載《文化中國》
10. 錢林森〈利瑪竇[Metteo Ricci]與儒家文化接觸的歷史經驗〉 載《中西文化研究》 第2
11. 劉月蓮〈李卓吾與利西泰—萬曆中西超儒之晤〉 載《文化雜誌》 第43期 2002.夏 頁
12. 蓋瑞忠〈「會通」與「超勝」—試析徐光啟的科技思想〉 載《嘉義師院學報》 第7期
13. 梁元生〈求索東西天地間—李之藻由儒入耶的道路〉 載《九州學刊》第3卷第1期
14. 葛榮晉〈明清實學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轉變〉 載《哲學雜誌》 第12期 1995.04 頁
15.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載《新史學》第7卷第1期 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