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坦、羅石群(1994)。田徑運動技術基礎理論。載於『文超』編田徑運動高級教程(一版)(319-329)。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朱耀康(1994)。優秀男子短跑運動員百米後程減速的運動學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8(1),61-67。
杜少武、吉娜薇、徐國根、吉沙麗(2001)。瓊斯百米決賽技術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4(4),573-574。
李昭慶(2003)。著釘鞋與不著釘鞋百公尺途中跑之動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萱俊(2003)。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信息放大百米速度素質功能。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3(2),48-50。
周鐵民、袁榮凱、陳曉娩、吳亞存(2002)。對國外優秀女子百米運動員的加速距離個人最大速度與運動成績關係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1),126-128。
徐茂典、吳雪山(2003)。短跑途中跑支撐階段擺動腿某些運動學特徵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6(1),122-123。
徐國營(2000)。短跑運動員途中跑支撐期擺動腿作用的運動相關分析。
中國體育科技,36(5),8-10。
馬湘君(2000)。對百米全程中加速跑途中跑名稱距離與強度的探討。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1(1),88-92。
閔凡亭、李武緒(2002)。短跑全程技術變化的內在原因淺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8(53),58-60。
黃承國(2000)。折疊對影響跑速因素的生物力學分析。體育科學研究,4(2),14-17。
陶武訓(2002)。優秀短距離選手百公尺跑之分段速度步頻步幅分析。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建、張豐。(1997)。析百米加速跑速的兩個階段。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1(增刊),56-57。
湯定福(1996)。屈蹬式短跑技術的生物力學探究。體育學刊,3,116-117。
程明霞(1998)。對劉易斯百米步頻耦合作用的生物力學分析。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5(1),58-61。
張仲景、張玉榮、李軍安(2000)。優秀百米運動員某些速度動態特徵給予我們訓練中的啟示。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1),78-80。
張武軍(1999)。短跑擺動支撐技術時相特徵生物力學分析。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1(4),34-37。
張輝、羅建英(2001)。對百米途中跑擺動腿擺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浙江體育科學,23(3),53-56。
張輝(2002)。百米途中跑騰空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浙江體育科學,24,(4),58-61。
趙國茹(2001)。影響短跑運動員運動成績的要因。體育學刊,4,66-67。廖愛萍(2003)。對中外百米優秀運動員途中跑技術的分析。廣州體育
學院學報,23(2),44-47。
劉劍榮(1999)。對短跑擺動支撐技術的生物力學的再認識。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7(1),83-86。
盧建功、周成之、張貴敏。田徑運動技術基礎理論。載於『文超』編田徑運動高級教程(一版)(26-29)。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駱建、王全會、吳向明、李曉峰(1995)。對短跑途中跑著地緩衝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1(1),29-35。
駱建、吳向明、田嘉、江敏(1995)。對百米途中跑後蹬階段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1(4),79-83。
簡鴻玟(民85)。黃信平跑百公尺技術之生物力學研究。體育學報,二十輯,頁225-236。縱豔芳(2002)。中外優秀女子百米跑運動員步頻步幅的比較與分析。浙江體育科學,24(1),21-23。
二、外文部分
Coh,M., Jost, B., & Stuhec, S. (1998). Kinematic and dynamic structure of the sprinting stride of top female sprinters. Biology of Sport Warsaw, 15(4), 237-243.
Coh, M., Mihajlovic, S., & Praprotnic, U. (2001). Morphologic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sprinters. Acta Kinesiologiae Uniersitatis Tartuensis Tartu, 6 (Suppl), 100-103.
Slocum, D. B., & Bowerman, W. (1962)The Biomechanics of Running. Clinical Orthopedics, 23, 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