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編,《第卅六期初級授信業務講習班講義》,台北,2004年2月。
2.王濟川、郭志剛著,《Logistic 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3年3月。
3.王麗淑 (1994),「以財務比率建立銀行放款信用評估模式」,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李命志 (1999),「從轉投資揭露資訊探討台灣股票上市公司之財務危機」,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李婉慈 (2000),「銀行往來關係與公司經營績效及財務危機之關聯性分析」,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6.何素素 (2001),「財務比率分析應用於企業診斷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上市櫃公司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7.李懷義與陳彰文 (2001),「波段轉折分辨的技術-邏吉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的運用」,證券金融月刊,民國90年10月,頁57-71。
8.邱碧芳(2001),「公司財務危機預警資訊之研究-考慮現金流量因素」,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班論文。9.林素菁(2002),「可轉換公司債發行時機與營運績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論文。10.林傑斌、劉明德編著,《SPSS與11.0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11.林銘琇 (1992),「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之實證研究-以台灣地區上市公司為
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呂紹石 (2002),「財務危機企業預測模型之研究-以我國上市櫃公司為
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呂美慧 (2000),銀行授信評等模式-Logistic Regression 之應用」,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4.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編,《財務分析》,台北,2004年1月。
15.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編,《證券法規》,台北,2004年1月。
16.張碧波編著,《統計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九月。
17.陳肇榮(1983),「運用財務比率預測企業財務危機之實證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8.陳明賢 (1986),「財務危機預警之計量分析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陳清祥(1980),「從公司監察委員會(Audit Committee)之研究論我國公司監察人功能之強化」,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許瑜娟(2003),「公司治理與財務危機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班論文。21.黃一清(1989),「銀行授信之違約機率預測-以上市櫃建築公司為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2.黃小玉 (1988),「銀行放款信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最佳模式之選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3.黃美月 (1997),「上市公司營運危機預測模型建立之研究」,管理會計雜誌,第41期,P53--P82。
24.鄒香蘭 (2001),「我國股票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之比較」,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5.葉銀華(2004),「蒸發的股王」,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葉淑玲(2004),「我國上市公司自願性聘任獨立董監事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系論文。
27.蔡戊鑫 (2003),「建構台灣大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8.蔡金豐,「類神經網路於台灣股市預測之應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
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29.潘玉葉 (1990),「台灣股票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英文部分
1.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 Journal of Finance, September 1968, pp589-609.
1. Beaver, W. H., 1966,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P72--P102.
2. Collins, Robert A. and Richard D. Green., 1982,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bankruptcy forecasting,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34, No.4, P349--P354.
3. Deakin, E., 1972, A Discreminant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business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of Research. Spring 1972, P166-P179.
4. Donaldson L. and J. H. Davis, “Stewardship Theory or Agency Theory: CEO Governmance and Shareholder Retur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 1991, pp49- 64.
5. Kimoto, T. and W., Asakawa , “Stock market predication system with modular network”, Proc. IEEE int. Joint Conf. Neural Network, 1, pp.1-6, 1990.
6. 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1997, pp1131-1150.
6. Lo, A. W., 1986, “Logit versu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 Specification Test and 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Bankruptci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March, P151-P178.
7. Lee T.S. and Y.H. Yeh, 2004,”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Taiwan.”, Corporate Governance, Vol.12, P378-P388.
8. Ohlson, J. A., 1980,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8, No.1) ,P109--P131.
9. Opler, T., and S. Titman, 1994, “Financial Distres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49, 1015-1040.
10. Patton, A. and J. C. Baker, ”Why won''t Directors Rock the Boat”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87, pp10-18.
11. Schipper, K, 1989,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3, 91-102.
12. Tam, K., and M. Kiang, 1992,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of Neural Networks: the Case of Bank Failure Predic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38, 926-947.
13. Yeh, Y. H., 2002, Board Composition and the Separate of Ownership from Control, The 2002 Asia Pacific Finance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Tokyo, Japan.
13. Zahra S. A. and Pearce J. a., ”Board Composition from a Strategic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 p.p. 41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