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尹美琪(1989)。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人生意義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方進隆(1997)。有氧運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教育與發展中心。
毛國楠(1994)。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牛玉珍(1996)。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宗吉(無日期)。台北市休閒運動好去處∼健康是一切夢想的基石。民93年10月17日取自:http://tpsport.tp.edu.tw/TPGO/intro.html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寒編譯(1995)。桌球。台北市:益群書店。
世界精神病協會(無日期)。生命中的暗潮-男性與女性的憂鬱指數。2005年6月4日取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網頁,網址:http://www.yuntech.edu.tw/~scc/column/AA/a/a_01/a_01_12.htm
行政院國民健康局(無日期)。認識健康體適能。民93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letter/index.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1年至140年人口推計。2005年4月14取自: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衛生署(1994)。國民健康計畫執行報告—健康體能促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2)。民國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之成果報告。民國九十三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statistics/file/200311121037432ZR5YS/index.htm。
行政院體委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之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何千惠(2004)。第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與遵醫囑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鑫憲(2004)。國民小學教師規律運動行為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吳碧蓮(2002)。國小學童母親運動行為認知及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孟印、謝紫敏、謝錦城(1995)。國小桌球訓練對體能的影響。八十五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166-175。
李國華(1994)。臺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學報,27,307-326。
李惠美(2002)。探討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的關係─以高雄市牙醫師為例。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動機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榮換(1999)。桌球運動的發展與未來展望。中師體育,創刊號,39-44。李蘭、陸玓玲、李隆安等(1995)。台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分佈情、因素結構和相關因素。中華衛誌,14(4),358-367。
沈易利(民87)。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台中:霧峰出版社。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第三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學體育學會。
周文祥(1995a)。接近目標、目標承諾、自我效能、特殊自我效能與足球盤球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4,135-151。周文祥(1995b)。從自我效能的觀點談運動信心的建立。國民體育季刊,24(4),62-70。季力康(2004)。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科學月刊,35(7),518-522。岳海鵬(2003)。乒乓球打法與戰術。台北市:大展出版社。
林世哲(1992)。大台北地區慢速壘球參與者之消費者行為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惠琦(1998)。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護者之附和、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煒迪(2000)。高爾夫球友擊球動機及體驗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樹旺、黃宗成、盧龍泉(2002)。高爾夫球友參與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79-91。林麗鳳、張美娟(2003)。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中臺學報,14,37-60。
林耀豐、丁文琴(2003)。規律運動行為對健康促進效果之影響-以台灣地區論文為析論主體。成大體育,36(3),32-48。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侯淑玲(2003)。桌球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與接發球表現的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洪佳瑝(2001)。休閒運動體驗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初探。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9,249-258。
范智明(1999)。臺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夏淑蓉、盧俊宏(2002)。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動機與運動員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145-156。馬啟偉、張力為(民85)。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高三福(1994)。自我效能與歸因的關係。中華體育,8(1),62-67。參考文獻: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市:漢文書店。
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83-91。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2)。心理學原理。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訓豪(2005)。雲林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身心健康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富貴(2003)。台北市桌球訓練中心桌球運動參與者行為特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瑞泰等(2000)。規律慢跑和桌球運動對老年人生理特質及骨質密度的影響。體育學報,29,127-136。
許泰彰(1999)。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樹淵(1885)。運動技術指導原理。台北市:協進。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2),109-122。陳全壽(1995)。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的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4),4-12。陳秀玉(2003)。人事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坤檸(1997)。體適能與青少年成長發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宏(2002)。桌球初學者基本運能力與技術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春蓮(民93)。從成就目標取向談激發學生體育學習動機之道。大專體育,70,124-129。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某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恆山編譯(1995)。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游恆山譯(2002)。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程俊堅(2002)。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永賢(2002)。運動與心理健康。成大體育,36(2),18-25。黃鈺婷(2002)。大學生對運動項目主觀聲望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路君約等(1983)。心理學。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載良全(民91)。台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克玲譯著(1991)。班度拉。台北市:風雲論壇。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蔣立、張博編著(1999)。桌球。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蔣立琦、郭雅雯、林綽娟(2004)。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67-72。蔡明樞(1991)。乒乓球。台北市:珠海出版有限公司。
蔡欣延(1990)。男子桌球運動員運動能力與成績表現的關係及其體型分析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月(民85)。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復文書局。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師大書苑。
盧俊宏(2002)。規律運動、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60-73。賴子敬(2003)。台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曉蓉(1995):國小學童健康體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旭志(2001)。臺北市太極拳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戴遐齡(1995)。台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佳容(民88)。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堅毅性與其健康狀況相關性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志強(1998)。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雲林縣:雲院書城。
鍾志強(民200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雲科大體育,3。簡曜輝等譯(2002)。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學會。
蘇國興(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襲俊旭(2005)。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AHPERD(1995).Physical best and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A handbook for inclusion in fitness program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1990).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 in healthy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 2, 265- 274.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0).ACSM: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sixth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mes, C. (1992). Achievement goals,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motivation process, In G. Roberts (Ed.),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pp.161-176).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andura, A. (198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344-358.
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andura, 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eard, J. G. & Ragheb, M. 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Blair, S. N.(1988). Exercise within a healthy lifestyle. In R. K. Dishman (Ed.),Exercise adherence,75-90.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Books.
Chen,A.(2001).A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for motivation research in physical education: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Quest,53(1),35-58.
Cohen,E.(1991).Leisure-The last resort:A Comment.In B.L. Diver. , P. J. Brown & G.L.Peterson (Eds.),Benefit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Courneya, K.S.,& McAuley, E.(1994).Are there different determinants of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al Medicine, 20, 84 - 90.
Deborah, L. F.(1992).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in sport: A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In Glyn C. Roberts (Ed.),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pp93-105).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 Inc.
Dishman, R. K. (1986).Mental health. In V. Seefeld(Ed.),Physical activity and well being (304-341).Reston,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Diver,B.L.,Brown,P.J.,& Peterson,G.L.(1991).Benefit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PA:Vebtyre Publishing.
Edward, M. Melissa,M. P. and Gerald,J.J.( 2001).Self-Efficacy As a Determinant and an outcome of Exercise. In Glyn C. Roberts (Ed.), Advances in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pp.235-261).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Inc.
Ewart, C.K., Taylor, C.B.,Reese, L.B., & DeBusk, R.F.(1983). Effects of early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exercise testing on self-perception and subsequent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51,1076-1080.
Feltz, D.L.(1988).Understanding mwtivation in sport: A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In G.C.Roberts(Ed.)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Feuerstein,M,Labbe,E.E.,& Kuczmierczyk,A.R.(1985).Health psychology. N.J. & London.
Frogner,E.(1991).Sport in Lebensraum. Stuttgart: Ferdinanad Enke.
Iso-Ahola,S.& Allen,J.(1982).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53(2),141-149.
Kear,M.(2000).Concept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Graduate Research in Nursing,2(2),No pagination.
Maibach, E.,& Murphy, D. A.(1995).Self-efficacy in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0(1),7-50.
McAuley, E.(1992). The role of efficacy cognitions in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in middle-aged adul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5,65-88.
McAuley, E., coumey, K.S.,& Lettunich, J.(1991).Effects of acute and long long-term exercise on self-efficacy responses in sedentary, middle age males and females. The Gerontologist, 31(4),534-542.
McAuley, E., Katyka, J.,Mihalko, S., Blissmer, B., Duncan,T., Pena, M.,& Dunn, E. (1999).Mode of physical activity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self-efficacy in older adults: A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54B,283-292.
North . T. C., McCullagh, P., & Tran, Z. V. (1990).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In K. B. Pandolph and J. O. Holloszy(Eds.),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Payne, L. (1983). Health: A basic concept in nursing theor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8, 393-395.
Rovergs , R. A. & Roberts, S. O.(1997).Exercise physiology : Exercise , performanc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St.Louis, Missouri:Mosby-Year Book.
Sallis, J. F., Hovell. M. F.& Hofstetter, C.R.(1990).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bdhavior.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18,307-330.
Sallis, J. F.,Pinski, R. B.,Grossman, R. M.,Patterson, T. L.& Nader, P. R.(1989).The development of self-efficacy scales for health diet and exercise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3(3),283-292.
Sallis,J.F.,Hill,R.D. , Fortman,S.P.,&Flora,J.A.(1986).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t the Worksite :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In M.Herson , R.M.Eisler &P.M. Miller (Eds), Progress in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161-197.
Stage,G. (1977).Introduction to motor behavior :A neutro- psychological approach(2nded .).Reading ,MA:Addison -Wesley.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1996)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eyerer,S., & Kupfer,B.(1994). Physical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ports Medicine, 17(2), 108-116.
Wilfley,D.E.&Brownell,K.D.(1994).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361-394.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8). WHO definition of Health. Retrieved April 24, 2005, from http://www.who.int/about/definitio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