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
(1)王俊人、裘錦天(1997),多媒體軟體使用者介面與互動性之研究,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姿莉(1999),網路中虛擬美術館展示方式對美術鑑賞經驗影響之研究,交大應藝所碩士論文。(3)吳安岑(2002),網際網路虛擬教室中學習情境之設計之研究-以楊英風數位美術館為例,交大應藝所碩士論文。
(4)李俊宏、李賢輝(1996),網頁設計原則的研究-以大專院校首頁設計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沈義訓(1998),網路虛擬實境博物館互動展示之研究-以元智大學校史館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p65~66。(6)李傳房、蕭銘宏(1997),全國資訊網操作介面設計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網頁介面設計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7)林千玉(2000),螢幕上長篇內文之每行字數對閱讀速度之關聯性研究。
(8)林佩儀(2000),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9)林志展(2001),虛擬實境網路劉纜器之操作介面分析與設計,台灣科技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10)林家維(2002),網頁瀏覽器指標圖像之研究-以數位博物館圖像介面設計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1)周美娜(2000),衣物洗燙處理標示之洗標圖案在認知上的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12)吳東龍,莊明振(2001),網頁色彩配色與感覺意象之對應關係研究的建構-以個人網頁為例,第六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13)施俊宇(1998),全球資訊網在博物館導覽上之應用,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洪嘉永、李怡寬、林千玉(2000),中文網頁「文字色」、「背景色」、「超連結文字色」三者適配之舒適度及意象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218-E-366-001。
(15)高蓁瑩(2004),不同族群於博物館網站介面操作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PP.5~9。(16)莊錦昌(2001),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象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17)陳雪華(2004),博物館典藏品數位化資訊組織之探討,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pp.3~8。
(18)黃如足(2001),美術館網頁設計及使用性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p.80.~94。(19)黃靜純(2003),旅遊網站介面設計與使用性之研究-以易遊網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20)楊文祝(2002),從使用者觀點建置理想國小網站-以苗栗縣為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1)楊智元(1998),符合使用者個人喜好需求的入口網站介面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2)楊中信(1999):數位化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3(1),pp.77~80。(23)劉家倫(2000),台灣美術館全球資訊網站的內容規劃與品質評估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4)劉雪芬(200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物質世界」展示廳展示說明標示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傳所。
(25)潘美璟(2002),博物館藏品資訊的建立、管理與分享—以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為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6)賴秋梅(2001),運動場館線上虛擬導覽系統之開發研究--以國立體育學院為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所碩士論文。(27)謝玫晃(2002),雕塑品數位化典藏之研究-以雕塑家 謝棟樑的作品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28)蘇振明(2004),20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北市師美勞教育學系暨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出版書籍】
(1)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田園城市,台北。
(2)王受之(2002),世界平面設計史,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3)林孟慧、蔡繕澤(1998),多媒體應用大全-圖像製作+網站實務,博碩文化,pp.155~158。
(4)梁初憲(2000),企劃孫子,遠流出版,pp.74~77。
(5)陳其南(2004),文化公民權運動-文化論壇系列:啟動「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文化視窗66期。
(6)陳其南,啟動「文化公民權運動」,落實第二波民主化工程,文化公民權運動宣言,2004/07/12。
(7)廖鵬文、盧康渝(2004),別讓我的滑鼠迷了路,數位人資訊,台北。
(8)鄭國裕、林磐聳編著(1992),色彩計劃 ,現代設計叢書,臺北市:藝風堂 。
【國外期刊著作】
(1)astman Kodak Company﹝1983﹞.Human Facctor Section,Ergonomic Design for People at
Work:Worlplace,Equipment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Voll,Belmont,CA:Lifetime Learning Publications.
(2)Bitgood, S., Finlay T., & Woeher, D. ,1986,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exhibit labels.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tlanta Georgia.
(3)Carroll,J.M.and Mark,R.L.,1984,Learing to use a word processor:by doing by thinking,and by knowing,in Thomas,J.C.and
(4)Schneider,M.L(eds)Human Factors in Computer System,Ablex,Norwood,New Jersey,pp.13~51
(5)Galiitz,Wilebert O.,1989,”Handbook of Screen Format Design,”Wellesley,MA:QED Information Sciences
(6)Horton,1991,Illustrating computer documantation,”USA,John Wiley&Sons,lns”.
(7)Horton,1994,”The Lcon Book,”USA,John Wiley & Sons,Inc”.
(8)Jakob Nielsen(1993),Usability Engineering,Margan Kaufmann,San Francisco.
(9)Jared M.Spool,1999,Web site usability:a designer’s guide,Margan Kaufmann Publi Web Sites,Roto Vision.shers,San Francisco.
(10)J akob Nielsen(2000),Designning Web Usability,New Riders Publishing,Indianapolis.
(11)Laurel.B.,Oren,T.,& Don,A(1992)Issues in multimedia design:Media integration and interface agents.InM.M.Blattner &R.B.Dannenberg
(12)Mandel,Theo.The element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New York:Wiley,1997,pp.149~153
(13)Marcus,Aaron﹝1992﹞.Graphic Design for electronic document and user interfaces.New York,NY:Acm Prss
(14)Mok,Clement﹝1996﹞.Design Business:Multiple Media,Multiple Disciplines.Mountain View.CA.:Adobe Press,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15)Nielsin,J.,and Molich.r.,1990,Heuristic evaluation of user interface.Proc.ACM CHI”90 Conf.,pp.249~256
(16)Preece、Jenny.A Guide to usability: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Woringham, England.Reading,Mass:Addison-Wesley
(17)Preece.J,1992,.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8)Rubens,1986,”A Reader’s View of Test and Graphics,”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Vol.16,pp.73~86
(19)Shackel B. Usability(1991)“Context,framework,definition,design and evaluation”In Homan Factors Informatice Usa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K,21-27.
(20)Steve Krug,2000,Don’t make me think,New Riders.
(21)Trollip,,S. & G.Sales,1986,”Readability of Computer-Generated Fill-Justified Text,”Human Factors,Vol:28,pp.159~164.
(22)UCS Workshop.,1997:”Guideline of Good Web Design,”Design Usable Web Page-A User-Centered Approach,URL:http://www.Indiana.edu/~res/guide.html
(23)White,Jan V.,1988,”Graphic Design for the Electronic Age ”New Yourk:Watson-Guptill
【參考網站】
(1)大觀 北宋書畫(2004),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tech2.npm.gov.tw/sung/下載時間:2005/4/11pm:20:30。
(2)中研院(2002),數位化典藏之時代意義,http://w2.world.net.tw/~dlproj/show/dlcon/dlcon12.htm
(3)中原大學(2002),鶯歌陶瓷數位典藏,http://yingko.mis.cycu.edu.tw/F/m_IndF.asp。下載時間:2004/7/12
(4)文建會-公民美學論壇,http://www.cca.gov.tw/,下載時間:2004/10/10。
(5)李賢輝(1999),http://www.cc.ntu.tw/~hlee/88-05-11/,下載時間:2001/9/10。
(6)美麗之島-空大網路面授班討論版(2000),人機介面第六章重點整理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boards/CAI/M.942537695.A.html
(7)國立台灣美術館-創意抽屜,http://www.tmoa.gov.tw/art/index.php
(8)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2004),http://aps.csie.ntu.edu.tw/index.php,下載時間:2004/7/12pm24:38。
(9)國家圖書館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readopac.ncl.edu.tw/ndap/ndap-doc-03.htm,下載時間:2004/9/16.
(10)陳章甫(2003),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陶藝鄉土教學單元設計研究, http://www.aerc.nhctc.edu.tw/paper/%B3%AF%B3%B9%A8j/p2.htm,下載時間:2004/12/07。
(11)數位典藏與產業前景(2004),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http://aps.csie.ntu.edu.tw/intro.html,下載時間:2004/7/12pm:14:20。
【參考資料】
(1)林芳吟(2000),林風眠-百歲紀念光碟,頑石創意有限公司。
(2)林芳吟(2001),來法國藝術一下多媒體光碟,頑石創意有限公司。
(3)林芳吟(2002),色彩的魔法師-Matisse多媒體光碟,頑石創意有限公司。
(4)張善政(1999),數位博物館(Digital Museum)背景與構想簡報,台北市:國科會企劃考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