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人本基金會網站(2004)。為孩子常態編班。2004 年 5 月 10 日,取自http://
hef.yam.org.tw/index01.htm
公視新聞部紀錄片(2004)。魔鏡記錄觀點。2004 年 5 月 10 日,取自http://
www.pts.org.tw/~viewpoint/arch/ 93.6.10
牛文菡(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其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惠美(2003)。商職學生選校評估準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白秀玲(1985)。職業輔導對高中男生職業決策及職業成熟之影響研究。國立台
灣教育研學院碩士論文。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6。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
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報,27(1),233-261。
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89-124。
吳芝儀譯(Vernon G. Zunker著)(1988)。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文化。
李東實(2003)。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李俊良(1999)。青少年職業偏好設限現象之探討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
李淑媛(1994)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之狀態相關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沈彩梅(1994)。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金英(1994)。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之性別角色及其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秀燕(1998)。國民中學技藝教育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職業決策行為
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蓉 (2004)。影響農業相關學系應屆畢業生選擇農業職業意願因素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林孟皇(2000)。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幸台(1993)。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怡青(2001)。國中生選擇甄選入學之決策歷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江(1981)。社會教育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
大學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1975)。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新生入學前後升學意願及學業成就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金樹人(1998)。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洪素蕙(2003)。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國峰(2001)。原住民職業重點學校學生實施進路輔導現況、檢討與改進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寶蓮(1994)。國民中學生涯輔導探討。學生輔導通訊,30,49。許錦文(2003)。學校文化與社區文化互動之研究─台灣一所鄉村國中的個案分
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1b)。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教育部。
教育部(2002b)。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教育部。
教育部(2002c)。九十二年度五專多元入學方案。教育部。
曹春隆(2001)。專科學生升學與選擇校系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莊珮真(2003)。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陳欣怡(2000)。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
--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
陳淑丹(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榮裕、石文南(2003,2月20日) 半數國中未常態編班。中國時報,第13版。
陳聰吉 (2001)。高雄市國中生選填志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源管理研究所。
黃惠惠(1994)。五年制商業專科學生生涯成熟度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敏玲(1984)。高中生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期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朝祥(1984)。生計輔導--終身的輔導歷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豪森(2000)。綜合高中學生學程選擇分化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碩士論文。
劉明秋(1989)。生計決策理論與實徵研究之分析。臺南師院學報,22,109-133。劉瓊宜(1995)。高中生生涯動機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蔡蕙華、簡正儒(1999)。影響專科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因素之探討。技術學刊,
14,3,471-478。
鄧志平(1996)。高中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孟芳(2002)。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影
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定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斐敦(2003)。德國與臺灣教育分流制度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
鍾雅儷(2004)。中部縣市商業技職學生升學考量因素之分析。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國梁(1998)。由政策執行的觀點論影響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執行成效的因素及其
因應策略。教育政策論壇,1,1,38-63。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Blustein, D. L. (1989). The role of career exploration in the career decision ma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0, 111-116.
Coccari ,R.L.,and Javalgi, R. G.(1995).Analysis of student’s needs in selecting a college universi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6(2), 27-39.
Gallagher, K. S. & Hossler, D. (1987). Studying student college choice :A three-prase model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62, 207-221.
Galotti, K. M.&Kozberg, S. F. (1996). Adolescent’s experience of life-framing decis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5(1). 3-16.
Gati, I. (1986). Making Career Decisions- A Sequential Elimin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3(4), 408-417.
Gelatt, H.B. (1962). Decision-making: A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9, 240-245.
Gelatt, H.B. (1989). Positive uncertainty: A new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6, 252-256.
Gottfredson, L. S. (1996).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tlse. In. D. Brown & L.Brooks (Eds. ),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 , pp. 179-232).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Hannon, L. K., & Robinson, L F. (1990). Survey report :How college help freshmen select courses and career. Journal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1(4), 53-57.
Jackson, G. (1981). Sociallogic, economic, and policy influences on college-going decisions. Stanford Uinv., Calif. Inst.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Finance and Governance.
Joyce, B. A. (2000). Young Girls In Science: Academic Ability, Perceptions and Future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Roeper Review,22(4),261-262.
Kostakis, A.(1987). Differences among school outputs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onfunc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232-241.
Krumboltz, J.D & Hamel, D.A. (1977). Assessing career development. Palo Alto, CA: Mayfield.
Litten, L. (1982). Different strokes in applicant pool: Some refinements in a model of student choic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4, 383-402.
McCornick, John, F. (1995). "But Nobody Told Me About" A Program for Enhancing Decision Making by College-Bound students. School Counselor, 42(4),48-246.
Pitz,G.,&Harren, V.A.(1980). An analysis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ecision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320-346.
Post-Kammer, P., & Perrone, p.(1983). Career perceptions of talented individuals: Afollow-up study.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31(3), 203-211.
Schmit, J. L. (1991). An empirical look at the search stage of the studentcollege choice model. Indiana University Dissertetion.
Shelley, A.(1983). Freshman sex role self concept,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career choi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4,6-B.
Super, D. E. & Crites, J. O. (1957).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Tiedeman, D. V. & O’Hara, R.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 Choice and adjutment. New York: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