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參考書目依照排序,依照中(英、日)文作者姓名「筆畫」遞增方式排序。
1.Larry. W. Canter。1994。《環境影響評估》。黃光輝譯。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滄海書局。
2.中國環境科學。2004。《環境保護基礎教程》。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3.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編。1990。《環境影響評估講習教材及參考資料》。台北:淑馨。
4.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王瑞珠。1992。《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北京:淑馨出版社。
6.丘如華。2004。《從世界遺產的產業遺產談台灣文化資產發展的趨勢》。嘉義:嘉義林業文化產業與嘉義市城市發展研討會。
7.北京市環保科學。2004。《環境影響評價典型實例》。北京: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8.台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1913。《阿里山木材案內》。臺北:台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
9.台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1935。《阿里山年表》。嘉義:台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
10.永山止米郎。1925。《阿里山事業ノ概況》。
11.田村剛。1929。《阿里山風景調查書》。
12.石守謙。2003。《古蹟、史料、記憶、危機》。當代。頁10-19。13.任效乾、王信守、張永鵬、王榮祥編著。2002。《環境保護及其法規》。北京:演金工業出版社。
14.地景編輯部。1993。《環境影響評估簡明教程》。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5.朱斌妤、李素貞。1996。《環境影響評估中民眾參與機制之檢討》。中國行政評論。頁85-114。1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認識古蹟日瀏覽手冊》。台北:文化事業。
17.行政院文建會。2000。《英美日法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及制度簡介》。文化建設委員會。
18.何玉麗。1994。《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之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12期,頁106-112。
19.余坤龍。王薏瑄。1999。《森林鐵道傳奇》。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20.佚名。1993。《國家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化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21.吳仁傑。1999。《阿里山森林鐵道經營之研究(1896-1916)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22.吳育臻。1996。《臺灣地名辭書•卷二十•嘉義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3.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 以臺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4.李豐楙、辛晚教。1996。《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 / 原住民文化類》。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5.李豐楙、辛晚教。1996。《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 / 鄉土雜技類》。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6.林秀姿。1993。《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年到1940年間的嘉義市街》。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所。27.松本謙一等著。1985。《阿里山森林鐵路》。東京:株式會社出版部。
28.河合鈰太郎。1909《阿里山森林經營費參考書》。
29.邱上嘉。2002。《嘉義市歷史建築清查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0.邱上嘉。2004。《傳統建築文化與保存之研究》。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31.青木繁。1925。《阿里山所感》。
32.青木繁。1928。《所謂國立公園と阿里山の將來》。
33.姚鶴年。1997。《台灣省林務局誌》。台灣省林務局。
34.洪文雄。1987。《古蹟保存序說》。台北:明文書局。
35.洪敏麟。1991。《田野調查方法論》。八十年冬令青年自強活動「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講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6.孫全文、盧圓華。2004。《嘉義市材竹工藝品加工廠等四棟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調查研究》。嘉義:嘉義市文化局。
37.徐明福。《歷史性建築的保留與增建》。空間。第17期,頁15-17。
38.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03。《台南市公園路321巷日本宿舍區歷史建築調查測繪與再利用規劃》。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39.國立中央大學。1997。《嘉義市綜合發展計畫7:東區發展綱要計畫》。嘉義市政府。
40.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1986。《嘉義市都市建設與發展之研究》。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
4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0。《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培訓價值》。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監督管理司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43.張世賢。1997。《如何作好預防性文物保存》。博物館利用叢書。台北:五南出版社。
44.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2004。《嘉義市定古蹟阿里山鐵路北門驛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嘉義市文化局。
45.許淑君。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發展歷程之研究(1895-2001):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之探討為主》。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46.陳志華。2004。《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台北。
47.陳亮洲、王俊昌、李建興。2002。《嘉義市發展史》。嘉義市文化局。
48.陳翼漢。2003。《歷史事件、意義與史蹟之探討:以臺灣事件及琉球民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49.傅朝卿(譯)。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50.傅朝卿。1993。《老建築的第二春-談台灣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契機與問題》。建築師特輯。11月,頁93-115。
51.傅朝卿。2001。《文化資產分類與範圍》。台南文化。第2期,頁1-14。
52.皓宇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4。《嘉義市桃城風貌整體發展計畫》。嘉義:嘉義市政府。
53.雲林縣政府。2000。《雲林縣湖山、湖南水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系。
54.黃三榮。1989。《論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律師雜誌。第260期,頁29-39。55.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56.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嘉義市傳統建築與近代建築調查》。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57.嘉義市政府。1992。《嘉義市府簡介》。嘉義市政府簡介編輯委員會。
58.嘉義市政府。2003.《嘉義市口述歷史叢書(1):嘉義市木材業口述歷史》。嘉義市文化局。
59.嘉義市政府。2003.《嘉義市文獻17:歷史建築專輯》。嘉義市文化局。
60.嘉義市政府。2003。《嘉義市文獻 第十七期╱歷史建築專輯》。嘉義市文化局。
61.漢寶德。1999。《文化資產叢書系列。古蹟類》。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62.臧振華 編輯。1995。《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上下冊。中央研究院李使語言研究所。
63.劉還月。1996。《田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常民文化。
64.蔡榮順。1991。《阿里山森林鐵道機關群之研究(嘉義市營林事業調查)》。金龍文教基金會。
65.蔡榮順。2004。《珍視諸羅城(十)嘉義市營林事業》。金龍文教基金會。
66.蔡榮順。2004。《發現一百年前的阿里山》。金龍文教基金會。
67.賴志彰。1998。《嘉義市傳統建築與近代建築調查》。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68.閻亞寧。1994。《為歷史性建築找出路》座談意見。雅砌四月,頁14-22。
69.戴慧琪。2001。《古蹟文化資產價值判定之研究-以文化資產價值的論述為依據》。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70.薛琴。1993《要前瞻得先顧後-本審古蹟保存現況與檢討》。建築師雜誌。1993年四月,頁78。
71.薛琴。2000。《嘉義營林俱樂部(阿里山林場招待所)調查研究》。嘉義:嘉義市文化局。
72.顏尚文。1999。《嘉義市志》。嘉義:嘉義市政府。
73.羅家明。2004。《中國世界遺產管理體系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
74.蘇昭旭。2001。《阿里山森林鐵道》。台北:人人月曆。
75.蘇睦喬。2002。《珍視諸羅城(八)阿里山營林機關群巡禮》。金龍文教基金會。
【網站資料】
1.文化建設委員會 http://www.cca.gov.tw/
2.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3.行政院環保署 http://www.epa.gov.tw/welcome.html
4.英美日法文化資產法規與制度簡介http://www.cca.gov.tw
5.嘉義市文化局 http://www.cabcy.gov.tw/
6.嘉義市政府 http://www.chiay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