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書目
王仕圖,2000,〈個人社會支持的網絡結構:以快速成長的郊區社區為例〉。《台灣社會學刊》(23):141-178。
王明玲,2002,《學校志工領導行為影響志工組織發展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志工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王貴瑛,200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 ---以學校義工為例》。台中: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嘉琪,2003,《超級媽媽的拉鋸戰場—工作媽媽參與志願服務時所經歷的家庭壓力》。台北: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0(1):43。
石計生等著,2003,《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台灣資料庫的運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主計處編,199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受雇員工動向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朱敏蓮,2001,〈充分運用社區資源、有效服務病患兒童〉。《關心兒童的志願服務》。台北市:中國社會行政學會。
伊慶春,1985,《都市社會網絡與地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探討都會區社區發展方向探討與社區組織系統》。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李宜芳,2002,《關係與連結-- IF態的提出:由電子市集為例分析網路新工具的社會學意義》,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宗勳,2001,〈從「新公共服務」及「組際學習」新視野檢視台北社區、學區安全聯防行動方案〉。《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李美華等譯 Earl Babbie 著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
李進霖,2004,《國民小學義工組織之各案研究—以屏東縣某國民小學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烈洲,2000,《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平興國小學為例》。台北: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寶秀,1990,《台灣製造業員工個人社會網絡分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瑜瑾,1999,〈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林利俐,2002,《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玫、張晉芬,1999,〈性別〉。頁200-238,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林秀英,2003,《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勝偉,2000,〈結社組織中的「遊戲規則」與人際網絡----以國際獅子會領導核心的產生與運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胡守仁譯 布侃南(Mark Buchanan)著,2003,《連結—混沌、複雜之後,最具開創性的「小世界」理論》。台北市:天下遠見。
夏鑄九譯 Manuel Castells著,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社。
馬財專,1992,《快速成長社區影響力結構的社會網絡分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鳳吟,2004,《故事媽媽的社會支持之探究—以高雄縣中崙社區快樂故事劇團為例》。高雄:高學師範大學成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明侃,1998,《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台北: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苙雲,1998,《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菁芬,2002,《九十一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現況調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志福,1990,《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
陳昌文等著,2004,《社會心理學》。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陳秋蓉,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松,2002,《志願服務整合模式建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志弘,2003,《成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其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體意識》。台北市:巨流。
馮燕,1998,〈托育政策與托育服務網絡的建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趙長寧,1996,〈獻身與參與的背後—美國成人義工服務動機的探討〉。《佛教圖書館管訓》(7)。
廖宮凰,2004,《婦女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熊瑞梅,1994,〈影響情感與財務支持聯繫的因素〉。《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6(2):303-333。
1995,〈社會網絡的資料收集〉收錄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前瞻之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團體與組織〉。頁122-154,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潘美玲、張維安,2001,〈彈性生產與協力網絡:協力廠觀點的個案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5)
劉秀珠,2003,《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志工管理之研究-以國立桃園啟智學校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頁185-226,收錄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店。
蔡采秀,1988,《影響台灣地區家庭親屬網絡因素的分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讚源,2005,《志願服務之法律環境:新世代志工運用與管理的衝突與挑戰》。摘錄自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網址--http://vol.moi.gov.tw)。
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
2005,《志願服務資源結合與運用》。摘錄自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網址--http://vol.moi.gov.tw)。
賴玫凰,2002,《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市:巨流。
羅家德,2003,〈以網絡理論研究產業區為選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之中外管理導報》。(1)。
顧忠華,1999,〈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頁30-57,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英文參考書目
Ascoli, U. and R. Cnaan. 1997. “Volunteers for Human Service Provisions: Lessons form Italy and the USA.” Sociology of Industrial Relation 40: 299-327.
Astin, A. Sax and J. Avalos. 1998. “Long-term Effects of Volunteerism during the UndergraduateYears.”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2: 187-202.
Broadbridge, A. and S. Horne. 1996. “Volunteers in Charity Retailing: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Nonprofit Management Leadership 6: 255-70.
Brown, Eleanor. 1999. “The Scope of Volunteering and Public Service.”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62:17-42.
Brudney, J. 1990. Fostering Volunteer Programs in the Public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astells, Mannuel. 1998. 《網路社會之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ssachusetts: Blackwell.)夏鑄九等譯。台北:唐山出版。
Cnaan, R. and L. Amrofell. 1994. “Mapping Volunteer Activity,” Nonprofit and Volunteer Sector Quarterly 23: 335-54.
Field, D. and I. Johnson. 1993. “Satisfaction and Change: a Survey of Volunteers in Hospice Organization.” Social Science of Medicine 36: 1625-34.
Fischer, L. R. and K. B. Schaffer. 1993. 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bury: Sage.
Gora, J. and G. Nemerowicz. 1985. Emergency Squad Volunteers: Professionalism in Unpaid Work. New York: Praeger.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1380.
Ilsley, P. J. 1989. “The Voluntary Sector and Adult Education.” Pp.99-111, in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edited by S. B. Merriam & P. M. Cunningha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eighley, J. 1996. “Group Membership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Politics 58: 447-64.
Pearce, J. L. 1993. Volunteers: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Unpaid Workers London: Routledge.
Putnam, R.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Rotolo and John Wilson. 2003. “Work Histories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 Memberships.” Sociological Forum 18(4).
Smith, C. 1998.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Embattled and Thriving.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Smith, D. H. 1981. “Altruism,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0(1): 21-36.
Simmel, Georg. 1950.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Translated by K. Wolff and I. Glenceo. New York: Free Press.(originally written in 1902-1917)
Wellman, Barry. 1997. “An Electronic Group is Virtually a Social Network.” In Culture of the Internet, edited by Sara Kiesler.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Wilson, J. and T. Janoski. 1995. “The Contribution of Religion to Volunteer Work.” Sociology of Religion 56: 137-52.
Wuthnow, R. 1998. Loose Connections: Joining Together in America’s Fragmented Communit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