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建明 2004,《慈湖大溪陵寢管理處與駐地社區公共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1998a,《溪遊記闖大溪》。桃園: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1998b,〈溪遊記闖大溪導覽手冊〉。桃園: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2004,《大溪文化導覽手冊》。桃園: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文化環境基金會 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時報文教基金會編 1997,《老街風華展》。台北:時報文化。 文建會 2001,《90年度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2003,《社造全國年會.新願景的開創─社區文化產業》。台北:文建會。 2004,《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文建會。 2005,http://www.cca.gov.tw。 王珩 2003,〈永續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探討〉,《蘭陽學報》,第2期,宜蘭:蘭陽技術學院,頁:95-104。 王本壯 2002,〈社區總體營造過程的造力運─以竹東美之城為例〉,《聯合學報》,第21期,頁:69-85。 王美文 2001,〈哈伯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在非營利組織管理上的應用〉,《社教雙月刋》12月,頁:32-37。 王順民 1999,〈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題的討論─兼論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季刋》,第85期,頁:36-61。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2005,內政統計資詢服務網,5月24日,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毛玉華 2001,《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司徏達賢 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頁210-213。 石永宏譯(富永編,大溪郡役所發行。) 2003,《大溪誌》。桃園:大溪鎮公所。 行政院主計處 2004,《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社會參與》。台北:主計處。 江明修 1996,〈社區意思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刋》,第51期,頁:41:52。 江明修主編 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艾耆 1982,《大溪鎮誌》。桃園:大溪鎮公所。 朱立君 2003,《社區總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國立高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良 1999,《日治時期台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肇修編 2001《產業、文化、藝術─產官學合作下的社區總體營研會論文集》。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李侑芳 2004,《社區文化商品的符號運用─以湖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國立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育誠 1998,《社區自主意識提高對地方行政生態的影響》,修憲後地方政治與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5月2日,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與台灣省政府經研會合辦。 呂文皓 2003,《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元雄譯 1994,〈大嵙崁盛衰記〉,《回首大嵙崁》。桃園:桃園文化工作室。 吳培儷、陸宛蘋 2002,〈台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第4期,頁:159-211。 吳佩雯 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社區發展季刋 2004,〈社論: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植基土地與關照人民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刋》,第107期,頁1-4。 林振春、王淑宜著 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陽昇教育基金會發行,師大書苑總經銷。 林振春 1992,《社會調查》。台北,五南。 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刋》,61期,頁:31-39。 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第47卷第1期,頁:66-77。 林明玲 1998,〈悠悠大溪行〉,《鄉城生活雜誌》,頁:7-23。 林經甫 2002,〈社區營造與市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理想〉,《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頁:30-38。 林妍君 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蕙苓 2002,《民眾參與社區環營造合作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豐 2002,《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土論文,未出版。 林志寰 2002,《北投非營組織對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官有垣 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頁:75-110。 施教裕 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期,頁:2-8。 施能傑 1999,《政府的績效管理改革》,載於孫本初主編,《公共管理論文精選》。台北:元照,頁:105-127。 施秋娟 2003,《非營利組織在社區健康營造之角色─高雄市經驗剖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康旻杰、楊清芬著, 2001,《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台北,遠流。 徐震 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文化建設》。台北: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刋》,第107期,頁:22-31。 徐木蘭.楊君琦.劉仲矩 1998,〈非營利組織公關策略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04期,頁:1-25。 孫煒 2002,《公共政策與教育規劃》。台北:翰蘆。 2004,〈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策略管理之體系建構〉,《中國行政評》,第13卷第3期,頁:119-138。 翁文蒂 2002,《非營利組織推動九二一重建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翰華、吳郁萍 2000,〈社區總體營造的闡釋〉,《社區發展季刋》,第90期,頁:170-181。 陳金貴 1995,〈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在公共部門的探討(上)〉,《人事月刋》,21卷3,頁33-37。 陳其南 1996,〈終生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a,〈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青年社區成長營參考手冊》,台北市藝術管理學會,文建會,頁:3-4。 1998b,〈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頁:5-7。 1998c,〈學習組織的經營藝術與實務〉,台北:1997全國在地方文化社團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研討會紀實。 2002,〈社區總體營造概述〉,《台灣林業》,第29卷第1期,頁:15-21。 陳其南、陳瑞樺 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期,頁:21-37。 陳薏平 1999,《大溪傳統家具研究─以供桌為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定銘 1999,〈非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刋》,第85期,頁:128-141。 2004,〈第三部門與國家發展─以全國性社會團體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8期6月,頁:85-119。 陳怡如 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甫 2001,〈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北投社雜誌》,第20期 6月,頁:14-15。 陳錦煌、翁文蒂 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刋》,第2卷第3期,頁:63-90。 陳俊宏 2003,《台灣傳統住居空間組構型態研究—以外埔農宅與大溪、淡水街屋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宏 2004,《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彥 2004,《學生參與大學校園空間規劃程序之探─以中原大學活動中心廣場規劃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梓峰 1998,〈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文化視窗》,第2期,頁:14-17。 曾銘傑 1998,《從社區發展的歷程探究社區成人教育推動的內涵─以大溪老街社區為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燕 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頁:1-42。 黃世輝著 2001a,《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出版。 2001b,〈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刋於李肇修編《產業.文化.藝術─產、官、學合作下的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黃世輝、宮崎清 2002,〈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台灣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收入:黃世輝《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建築情報,頁58-76。 黃卓權 1994a,〈大嵙崁的滄桑〉,《回首大嵙崁》。桃園:桃園文化工作室。 1994b,《回首大嵙崁》。桃園:桃園文化工作室。 黃煌雄等編 2001,《社區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晴文 1996,〈如何做好社區文化的總體營造工作〉,《文訊雜誌》9月,頁:42-43。 黃德舜、邱義興 2003,〈非營利組織資金成本與價值基礎管理係之研究〉,《非營利管理學刋》,第2期,頁:1-37。 黃源協 2004,〈社區工作何去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刋》,第107期,頁:78-87。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5,國內非營利資料庫查詢,6月15日,http://www.npo.org.tw/NPOInfo/list.asp?。 楊秋煜 1999,《大溪的「店」之空間構成探討》,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秀梅 2003,《草根型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以社寮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珠譯,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著 2003,《城鄉總體營造之路》。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楊孝濚 2004〈社區營造條例、社區法與社區發展實質運作〉,《社區發展季刋》,第107期,頁:32-41。 張朝博 1999,《1945年以前大溪舊街區聚落空間之構成與發展》,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文德 2003,《社區文教基金會方案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雪梅 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惠敏 2003,《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淑芬 2003,〈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高苑學報》,第9卷,頁:167-186。 蔣玉嬋 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玉嬋 2001,〈社區總體營造與學習型組織之探討〉,《社教雙月刋》,105期,頁:33-39。 蔡鈺鑫譯,美國都市與土地協會(The Urdan Land Institute)著 1992,《社區參與及發展:開發者指南》。台北:創興。 蔡宏進 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合譯,Ranjit Kumar 原著 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蕭思文 2000,《非營利組織綵善因行銷行為之研巷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嘉玲譯,Peter F.Drucker著 1998,《杜拉克看亞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謝登旺 2003,〈大學與社區總體營造之關係〉,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知識份子與社區總體營造學術研討會,2003年8月2日。 顧忠華 2000,〈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4期,頁:145-189。 二、西文部份 Bitter, B.J.and George,K.R 1976,“The Exemp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rom Federal Income Taxa-tion.”Yale Law Journal,85. Cohen, A.P. 1985,The Symob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ew York:Tavistock Publication and Ellis Horwood Limited. Fellin, p. 1987,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 Itasca, IL:F.E.Peacock. Hakin, Jo Ann and Alan G. Seidner and John T. Zietlow. 1998,Financial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ew York:John Wiley. Kramer, R. M. 1981,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Welfare State. 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In Powell, W. 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PP.240-257. 1990,“Nonprofit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and the Welfares State:Some Research Considerations”,in Helmut K. Anheier and Wolfgang Seibel(eds.). The Third Sector: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ongton, S. 1978,“What Is Citizen Planning?” In S. Longton(ed.),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Lexington,MA:Lexington. Margolin,J.B. 1991,Foundation Fundamentals,New York:The Foundation Center. Paul, S. 1987,Commuin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ment Projects: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6.Washington, DC:world Bank. Salamon, Lester M. & Helmut, k. Angeier(eds.) 1997,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Scott, Richard W. 1992,Organizations: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3rd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Thomas,John C. 1995,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San Francisico:Jossey-Bass Publishers. Webler, T. and Tuler,S. 2000,“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oretical Reflections From A Case Study,”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32:566-595. Wolf,Thomas 1990,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A Fireside Book.pp.6. White, A.T. 1982,“Wh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ssignment Children,59/60,pp.1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