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三民書局,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王國聯,1995,<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頁35-52,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王秋绒,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江亮演,1995,《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頁9-16,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吳 定,1997,《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雅玲,1998,〈學校與社區結合之困境及突破之道〉。《教育資料文摘》41(5):119-127。吳宗立,2003,<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復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1,<策略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1:66。
沈海華、林俊彥,1990,<學校社區化經營的理念與策略>。《中等教育》12:
47-51。
林秀慧,1993,<台中市交通便捷的新興社區資源規劃>。《社教雙月刊》57:
16-17。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7a,<以學校為本位推動社區文化>。《台灣教育》558:10-19。
林振春,1997b<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10-15。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教育行政》。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戶享互惠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 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高強華,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互動新境界>。《中等教育》,48(6):3-12。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秦秀蘭,1999,<美國中小學「社區參與」與學校經營之趨勢>。《北縣教育》27:22-27。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所碩士論文。張在山,1986,<公共關係行銷>。《銘傳學報》23:51-59。張英陣,1998,<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論與原則>。頁70-95,收錄於徐震主編,《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頁165-196,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丁一顧,2002,<美國中小學學校社區化之內涵分析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27:171-189。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梁茂森,1990,<學校與社區關係之探討>。《教育文粹》19:69-81。陳慧玲,1994,《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師大書苑。
陳義明,1992,《學校行政領導》。台中:省立台中第二高級中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榮信,2003,《高雄港務局推動自由貿易港區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國軒,2004,《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水德,1996,<社區學校化—生命共同體的實踐>。頁3-6,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明堂,1990,<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5(4):122-154。
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腳色之探討>。頁248-263,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主編,《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黃振球,1990,《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昆輝,1994,《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頁127-135,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黄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游麗芬,1993,<結合社區資源、推動成人教育的宜蘭高商>。《社教雙月刊》57:6-13。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2-8。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劉仲成,2000,<學校社區化新探討>。《南投文教》13:76-83。劉子利,2002,<衝突理論在學校社區化之運用>。《教育資料集刊》27:35-44。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頁83-107,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6-10。蔡漢賢,1977,<無形資源與有形資源>。《社區發展季刊》2:38-42。蔡漢賢,1992,《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戴維‧賈里等著,1999,《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蕭玉煌,1996,〈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頁105-133,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台北:心理出版社。
二、西文書目:
Calderwood, P. ,2000, Learning Community: 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lliday, A.E.,1988,In Search of an Answer,What is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ublic Relations,11(2),12-16。
Jones, J.J.,1966,School Public Relations. N.Y: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Kindred, L.W.,1963,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 Association,1985,Evaluating Your School PR Investment.VA: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 Association。
Poston, R. W.,1953,Democracy is you:A Guide to Citizen Action, N.Y.:Harper & Row。
Sergiovanni,T.j,1994,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