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一)圖書
王克先(民7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文建會(民90)。文化博物誌:台灣各縣市地方特色館簡介。台北市:左羊出版社。
朱則剛(民83)。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書苑。
艾莉西亞.茵琵莉瑞歐(Alicia Imperiale)(民91)。建築新表面-數位化建築的表面張力(初版)(邱信賢譯)。台北市:旭營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年)
呂理政(民88)。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
李佳勳(民91)。互動式媒體-以感官多模式探討數位設計環境中人機互動介面設計與應用實例。成大建研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李淼(民82)。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市:麗文文化。
余德章、林文綺、王介丘編著(民90)。劇本導引Scenario-oriented Design --資訊時代產品服務設計新法。台北:田園城市。
邱茂林(民92)。CAAD TALKS1—數位建築發展。台北市:田園文化。
邱茂林(民92)。CAAD TALKS2—設計運算向度。台北市:田園文化。
林盛宏、劉晨旭、林吟美、郭子安(民88)。以電腦動畫情境激發設計構想的案例研究。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1-36。雲林:編者。
林崇宏(民84)。設計訊息之傳達研究。東海學報,36,153-166。祖保泉、張曉雲(民82)。王國維與人間詞話。台北市:萬卷樓。
陳麒(民91)。互動式空間─資訊空間及建築空間的整合設計研究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陳麟(民91)。「可觸及的時間」-人時互動介面於歷史性展示空間中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陳超萃(民92)。認知科學與建築設計—解析司馬賀的思想片段之二。CAAD TALKS2—設計運算向度,34-43。台北市:田園文化。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圖書。
張書詮(民93)。應用多模式人機介面於互動式展示之探索與應用。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中壢市。
曾世裕(民92)。整合企業流程再造與雛形開發法建構知識管理系統之研究-以塗料業與樹脂業為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碩士論文,高雄市。陳韻棟(民92)。油桐花下-談客家‧話苗栗。客家文化鳥瞰,29-45。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立聯合大學編。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民81)。眼與心(劉韻涵譯),135。中國社會科學。
程文郁(民91)。以質性研究方法探討消費者選擇行動電話服務業者之行為。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黃光男(民88)。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世輝、吳瑞楓(民81)。展示設計。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建義(民93)。李騰芳古厝建築之美。桃園縣:達文西瓜。
張譽騰(民89)。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市:南天。
漢寶德(民89)。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劉大成(民93)。互動體感遊戲設計與應用- 以國小學童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中壢市。劉還月(民89)。台灣客家風土誌。入年關,正好嬲—略述客家年俗與福佬人過年的異同,132-141。台北:常民文化。劉還月(民89)。台灣客家風土誌。甜粄好吃菜包香—傳統客家人新年應景的粄,132-141。台北:常民文化。
廖啟超(民91)。多媒體之情境設計探討-以「未來-行的憧憬」創作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數位媒體設計組碩士論文,中壢市。劉還月(民89)。台灣的客家人。居住空間呈現的文化特徵,328-333。台北:常民文化。
蔡英俊(民75)。比興、物色與情境交融。台北市:大安。
鄭毓瑜(民86)。六朝情境美學。台北市:里仁。
藍植銓、伍壽民(民85)。李騰芳古宅之研究與導覽。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二)期刊/會議論文
朱則剛(民85)。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2。朱則剛(民85)。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49,39-45。徐新逸(民87)。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雙月刊,15卷,1,16-24。高熏芳(民85)。情境學習中教師角色之探討--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32-40。高友工(民67,12)。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中外文學,7卷,7,15-19。高友工(民68,4)。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中外文學,7卷,11,10-12。
張美玉(民85)。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7,31-46。
鄭泰昇(民92,10)。媒體、互動與智慧型空間。建築師,96-101。
鄭泰昇(民91,7)。資訊建築—實質與虛擬空間的整合設計。建築師,124-128。羅清水(民87)。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卷,5,1-8。(三)網路資源
楊裕富(民91,12)。講義:展示設計四模式。楊裕富設計教學網。民93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ldes/leccc02.html
地球環境廳(民9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93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nmns.edu.tw/cindex.html
楊裕富(無日期)。金瓜石的再生與懷舊-黃金博物館園區。楊裕富開課:設計專題研討。民94年5月5日,取自: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topre/204leo1.html
林志峰、賀雯萱(民93)。重見天日的本山五坑坑道─金瓜石本山五坑坑道展示設計說明。黃金博物館園區。民94年5月5日,取自:http://www.gep.tpc.gov.tw/pda/ch/about/about_d-content.asp?SN=15
主題設施-本山五坑(民93)。黃金博物館園區。民94年5月5日,取自:http://www.gep.tpc.gov.tw/
館區導覽(無日期)。世界宗教博物館。民93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mwr.org.tw/library/ch.htm
家具空間配置(民93,12)。認識中國傳統家具藝術。民94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tyccc.gov.tw/fur/index.htm
英文文獻
(一)圖書
Abdal-Haqq, I. (1998). Constructivism in teacher education:Considerations for those who would link practice to theory. ERIC Digest.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Washington, DC U. S. , District of Columbia.
Dertouzos, M.L. (2001). 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Human-centered computers and what they can do for 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USA.
Davis. K. L. (1988). Unpuzzling the Past: Critical Thinking in History Museum. Museum Studies Journal, 41-45.
Kenneth C. Laudon&Jane P. Laud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ing the digital firm. seven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322-323.
Linderman, E. W. & Herberholz, D. W. (1972). Developing artistic and perceptual awareness. Dubuque Lowa: WM.C. Brown Company.
Norman, D. A. (1988).The Design of everythings. New York: Currency.
Piaget, J. (1970). Genetic epistem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imons, P. R. J. (1998). New learning: three ways to learn in a new bal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Learning about learning.Helsinki: University of Helsinki, September 7-8.
Steve Alter. Information Systems-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second edition, The Benjamin/ 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 607-612.
Sliver, J. (1988). Astonished and Somewhat Terrified: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Lumley, R. ed., 1988, The Museum Time- Machine: Putting Cultures on Display, London: Routlegde, 188-191.
Screven, C.G. (1999). Information design in informal setting: Museum and other publish spaces. In R. Jacobson (Ed.), Information design. MA: MIT Press. pp. 131-192.
Shedroff, N.(1999).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A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design. In R. Jacobson(Ed.), information design. MA: MIT Press. pp. 267-292
Weiser, M.(1991). 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65, no. 3, pp.94-104, September.
(二)期刊/會議論文
Wolffe, R. J. & McMullen, D. W. (1996). The Constructivist connection:Linking theory, best practi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12 (2), 25-28. EJ 526775.
(三)網路資源
AMO. Rem Koolhaas(1997). AMO. Rem Koolhaas. greatbuildings.com. Retrieved July 10,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greatbuildings.com/cgi-bin/glk?http://www.oma.nl
Jorik Viking Centre(2003). jorvik-viking-centre.co.uk. Retrieved May 10,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jorvik-viking-centre.co.uk/jorvik-navigatio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