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11.34.17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2 14:0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鍾聖一
研究生(外文):
Sheng-I,Chung
論文名稱:
基督教對同性戀倫理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Homosexual Ethics of Christianity─Tong-Kwang Light House Presbyterian Church
指導教授:
蔡維民
指導教授(外文):
Cai Wei 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真理大學
系所名稱:
宗教學系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同性戀
、
同志
、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
倫理
、
價值觀
外文關鍵詞:
Homosexuality
、
Tong-Kwang Light House Prebyterian Church
、
Ethic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1
點閱:4013
評分:
下載:1078
書目收藏:29
基督宗教從事社會弱勢團體關懷,是一種「愛神」、「愛人」宗教信仰表達方式,可從台灣目前基督宗教對國內弱勢團體從事社會關懷得知有「更生團契」、「中途之家」、「未婚媽媽之家」、「育幼院」、「戒毒福音村」、「婦女家暴防治中心」、「伊甸殘障團體」、「雛妓輔導」、「救貧救災」等關懷。在社會上需協助的弱勢團體,基督宗教都願意同心合一從「神愛世人」的博愛信仰付出行動而無異議。
但台灣基督宗教界卻出現另類社會關懷: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國內第一間同光同志長老教會成立,造成台灣傳統教會對「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爭議,爾後二00四年五月一日,同光同志教會又產生首位同志神職人員─牧師。對此現象在基督教傳統社會關懷及教義上產生極大迴響與爭論,使同志教會社會關懷造成傳統教會壓迫及不諒解心結。同時也使從事社會關懷的基督宗教團體產生兩極化現象。
為什麼雙方皆是使用同一本經典。但立場及想法卻有著南轅北轍極大不同看法,是解釋經典教義原則不同,或對聖經詮釋立場不同,或個人對同志看法已有「先入為主」觀念,再從聖經中找出支持或反對的經文陳述己見,進而加強個人信念與態度。對正、反雙方立場是值得深入對話的。
雖然近年來台灣社會「進步」重視人權,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同志也開始走向戶外,勇敢面對異性戀社會。甚至政府於二00三年十二月份,行政院送交立法院審議有關人權基本法草案,訂出「保障同志權,同性男或女組織的家庭,可以依法收養子女」。乍看之下,雖有進展,但身處於台灣的同志及信徒仍被多數傳統社會文化的異樣眼光所排擠。因此他們常是隱藏一群。又加上另一種身份─「同志基督徒」,又比一般同志所面對問題更多、更複雜。因傳統教會對聖經詮釋的看法採「絕對的權威標準」、「傳統的解經」方式。認為具有同性性傾向或有同性性行為是一種信仰上的犯罪,須先悔改且改變其同性戀傾向與行為後,才能成為信徒或加入教會團體生活。因此在傳統教會信仰上的角度來看,對同志基督徒可以說是一種極為不友善的反應與不接納,使得同志基督徒及神職人員,身、心受到多重的打擊與壓迫,既要面對傳統主流教會宗教倫理上的討伐,又要面對一般傳統異性戀社會的排斥。造成〞內憂外患〞的情況發生。
傳傳統教會及同志教會,雙方目前無法找到平衡點,或許永遠也找不到。至於聖經的解經原則與詮釋雙方迴然不同,敵對分明,這是無可避免的。畢竟長時間歷史的傳承、文化背景的變遷、風俗習慣的改變所產生的影響,是一點一滴長時間累積下來的。同時當社會開放至某一程度,接受力及包容性相對增加的同時,特別是在「酷兒文化」性解放的今日,傳統基督宗教的倫理觀是否能經得起考驗?同志基督徒最後的走向是朝向傳統基督徒的倫理觀?或是從自己的經驗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團體倫理觀?這是值得長期再觀察的?
Christianity devotes itself to caring for the disadvantaged minority. Its religious belief is “Love God” and “Love People”. Some Christian groups devote themselves to providing assistance for the disadvantaged minority, such as the “Single Mother’s Home”, “Children’s Home”, “Drug Rehabilitation Centre”, “Assistance for Disabled Groups”, “Assistance for Underage Prostitution”, “Poverty Relief and Disaster Rescue”, etc. These disadvantaged minorities in turn are willing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world in a belief that “God loves the world”.
Recently, a new alternative charity in Taiwan’s Christian community has appeared. On May 5th, 1996, the first homosexual church, Tong-Kwang Light House Presbyterian Church, was established and that caused uproar within the traditional Christian community. Subsequently, the first homosexual pastor was ordained on May 1st, 2004, and sparked a conflict over the religious doctrine and social care of traditional Christians. Also, traditional Christian opposition of homosexuality church resurfaced.
Though both parties follow the same Bible, the traditional Christian Church and the Tong-Kwang Light House Presbyterian Church hold completely different views. Whether or not the conflict between both parties is rooted i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classic religious doctrines, and the Bible, or by “prejudiced impressions” of homosexuality, both parties have their own explanations which can be supported or opposed by the Bible to reinforce their beliefs and attitudes. The individual standpoint of both parties is worthy of discussion.
In recent years, Taiwanese society has started to place increased importance on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values have become diversified. The homosexual groups start to come out of the closet, and bravely face heterosexual society. Although their situation has improved, homosexuals in Taiwan are still the target of much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rest of society. Therefore, homosexuality in Taiwan is still an invisible group. In addition, the homosexual Christian believer has to face more discrimination and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Church uses “dogma”,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to explain the Bible. Traditional Christianity regards “homosexual tendency” or “homosexual behavior” as a crime against religion. Homosexuals cannot become church followers without changing their behavior and sexual tendency. Traditional Christian beliefs produce an attitude toward the homosexual religious believer which is unfriendly and unacceptable, and that make homosexual believers and clerics suffer from oppression and multiple difficulties. The homosexual believers have to face religious ethical pressure from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hristianity and discrimination from traditional heterosexual society. The external pressure and internal revolt make the homosexual believers’ mind and body suffer a great deal.
So far, the traditional Christian Church and the homosexual Christian Church cannot find a balance, and probably never will. Both parties hav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Confrontation between both parties is inevitable. After all, the influence is accumulated with time due to the historical transmission, cultural transition, and customary change. Furthermore, when society is open up to certain extent and the acceptance and tolerance will increase. Can the traditional Christian ethics stand the test of time? Will the homosexual believer follow traditions or deviate from them? This issue deserves long-term observation.
目錄
謝辭4
中文摘要5
英文摘要6-8
第一章 緒論8-2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範圍與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流程
四、研究限制
五、各章節摘要說明
第二章 同志問題與發展探討24-40
第一節 同志問題與發展
第二節 國外基督教對同志運動之檢討
第三節 國內基督教對同志運動之檢討
第四節 國內基督教對同志運動批評的焦點
第三章 同性戀倫理觀信仰層次論述41-76
第一節 同性戀倫理觀之聖經基礎
一、舊約相關同性戀之經文正反詮釋
二、新約相關同性戀之經文正反詮釋
三、聖經經文對同性戀倫理詮釋之異同比較
第二節 神學家的觀點
一、保羅
二、傳統神學家的觀點
(一)奧古斯丁
(二)多瑪斯阿奎那
(三)馬丁路德
(四)約翰加爾文
三、當代神學家的觀點
(一)威廉.巴克萊
(二)馬歇爾
(三)約翰斯托得
第三節 某些國外基督教會對同性戀議題觀點之綜整
第四節 現階段台灣教會對同性戀基督徒的互動模式
一、文獻報紙
二、研究結果
三、各教派之做法及觀點
第四章基督教同志教會同性戀倫理議題之調查研究77-91
第一節 基督教牧長對同志倫理議題之訪談
第二節 同光同志教會聚會研究
一、崇拜程序與組織模式
二、牧者證道內容
三、同光同志信徒的心態與互動
第三節 訪談綜合整理
一、性傾向在信仰上的爭議
二、異性戀與同性戀家庭的組成的爭議
三、異性戀信徒與同性戀信徒受洗的爭議
四、異性戀信徒與同性戀信徒工作權與神職人員之爭議
五、傳統教會與同志教會對聖經詮釋的爭議
第五章 對話與研究回應92-102
第一節 對基督教同光同志教會現象之整理
一、台灣教會對同光同志教會的態度
二、台灣教會對同光同志家庭組成的態度
三、台灣教會對同志社會團體的態度
四、台灣傳統教會與同光同志教會聖經詮釋的異同
第二節 對話與回應
一、同光同志長老教會與傳統教會對同志議題之對話
(一)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看法
(二)傳統教會的看法
二、筆者的回應
(一)對同志信徒議題基本的看法
(二)嘗試性的建議
第三節 同志基督徒新倫理的挑戰
一、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
二、未來趨勢的看法
第六章 結論103-107
第一節 回顧研究
第二節 延伸研究
參考書籍107-117
附錄118-163
參考書籍
壹、專書與學位論文
一、中文書目
Bullough , Vern L. & Bullough ,Bonnie
2000,《性態度:神話與真實》,臺北:桂冠。
Barth, Karl著/魏育青譯
1998,《〈羅馬書〉釋義》,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Bernard Ramm著/詹正義譯
1985,《基督教釋經學》,美國:活泉出版社。
Corraze, Jacques
1992,《同性戀》,臺北:遠流。
Field, D.H.,中國神學研究院譯
1997,《聖經新辭典(上冊)》,香港:天道書樓。
Saint Andrew Press,
2003,《每日研經叢書軟體》,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于力工譯
2001,《聖經助讀本》,美國:聖書書房。
王正中
2003,《中希英逐字對照新約聖經》,台中:浸宣出版社。
王雅各
1999,《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臺北:開心陽光出版公司。
方鎮明
2001.《情理相依》,香港:浸會出版
丘恩處
2000,《猶太文化傳統與聖經》,美國:紐約神學教育中心出版。
田俊龍
2001,《台灣的社會變遷與校園倫理的重建》。台灣教育。
台大lambda社
1995,《我們是女同性戀》,臺北:碩人。
朱偉健
1985,《福音與快活人:從聖經真理看同性戀行為》,香港:天道。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2001,《暗夜中的燈塔》,臺北:女書店。
余也魯等
2002,《聖經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
吳蔓玲
1998,《親愛同志─我所愛的人是同性戀》,臺北:雅歌出版社。
吳蔓玲
1998,《給你同志:揮手告別同性戀》,臺北:雅歌出版社。
吳琇瑩
2004,《教會與同性戀》,臺北:道聲出版社。
李幼新
1994,《男同性戀電影》,臺北:志文。
林賢修
1999,《當代同性戀歷史》,臺北:雅歌。
1997,《叫同性戀太沉重?》,臺北:開心陽光。
周華山
1995a,《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5b,《「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4,《同志神學》,香港:次文化堂。
思仁著
1997,《愛的尋覓:一名前同性戀者對同性戀問題探討》,香港:高接觸年版社。
封志理等
2003,《原文編號聖經、字典、彙編軟體》,春港:啟創電腦出版社。
高集樂
1976,《教牧協談概論》,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
徐玉芹
1989,《奧古斯丁懺悔錄》,臺北:志文出版社。
莊慧秋
1991,《中國人的同性戀》,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殷保羅
1998,《慕迪神學手冊》,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許佑生
1995,《認識當代同性戀文化》,臺北:平氏。
孫效智
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遇》,臺北:台灣書店。
陳輝茂
1986,《婚姻的奧秘》,臺北:校園出版社。
陳終道
1978,《新約書信講義─羅馬書》,香港:宣道。
得維遜、斯提比、克凡合編
1975,《聖經新譯》,香港:證道出版社。
彭懷真
1983,《同性戀‧自殺‧精神病》,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
馮蔭坤
1999,《羅馬書註釋(卷一)》,臺北:校園出版社。
傑伊亞當斯著
1994,《婚姻輔導學─談結婚、離婚與再婚》,臺北:大光傳播公司。
聖經公會譯
2000,《聖經》,香港:香港聖經公會。
鄧嘉宛譯
2001,《當代基督徒與同性戀議題》,臺北:校園出版社。
蔡元雲
1983,《同性戀透視》,九龍:同性戀法例聯委員會印行。
鄭美裏
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出版社。
劉鍚惠
2003,《基督教倫理學》,台南:加利利宣道神學院出版。
謝家樹
1983,《基督教歷代別異神學思想簡介》,臺北市:中國主日學會出版。
關啟文
2000《是非、曲直:對人權、同性戀的倫理反思》,香港:宣道出版社。
羅 素
1985,《婚姻與道德》,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份
Cass, V.(1984).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Tes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2), 143-167.
Esterberg, K. G.(1997). Lesbian & bisexual identities: Constructing communities, constructing selves.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 E.(1963). 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Grotevant, H. D., Bosma, H. A. De Levita, D. J., & Graafsma, T.L.G.(1994). Introduction. In H. A. Bosma, T.L.G. Graafsma, H. D Grotevant, D.J. De Levita(Eds.), 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pp.1-20). CA:Sage.
Meyer, I. H.(1995). Minority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in gay me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36, 38-56.
Richardson,D.(1983). The dilemma of essentiality in homosexual theory.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9, 79-90.
Rhoads, R. A.(1994). Coming out in college: The struggle for a queer identity.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Troiden, R. R. (1989). The formation of homosexu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17, 43-73.
三、學位論文
孔守謙
2000,《說你,說我,說我們同性戀的故事團體的嘗試》,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吳瑞元
1997,《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建州
1973年,《新約中性與婚姻之倫理觀》,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
莊景同
2000,《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陳錦華
2001,《以本土同志運動在網路上的集結與動員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張銘峰
2002,《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真
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汙名處理之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系博士論文。
賴鈺麟
2002,《台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商熱線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麒中
1997,《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家欣
1997,《九o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四、一般文章
Jones
1994,〈同性戀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中信月刊,33冊,3卷,P28。
Stanton
1996,〈愛中責備--談同性戀帶給教會的危機〉,校園月刊,38冊,1卷,P4。
白嘉靈
1996,〈關懷同性戀者切勿本末倒置〉,中華福音神學院院訊,308卷,P14。
朱偉誠
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何志滌
2001,〈同性戀的衝擊〉,天倫樂季刊,93期,P7-8。
何 強
1993,〈基督徒看同性戀〉,曠野雙月刊,43卷,P6。
李耀全
2001,〈從父母的角度看同性戀〉,天倫樂季刊,93期,P11-13。
李景邦
1990,〈聖經真的譴責同性戀嗎? 〉,時代論壇,157卷,P7。
沈紡緞
1997,〈基督徒看同性戀─研討會綜合討論紀實〉,新使者,39卷,P69。
明 德
1999,〈從基督教倫理看同性戀〉,海外校園,38卷,P42-43。
林杏霞
2002,〈認識同性戀〉,新使者,68期,P63-67。
周功和
1996a,〈同性戀先天性的科學依據?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訊,308卷,P12-13。
1996b,〈如何在同性戀課題上防避律法主義〉,中華福音神學院院訊,308卷,P15。
周永生
1996,〈對同性戀的認識〉,導向月刊,126卷,P10。
邵正宏
2000,〈同性戀的同玩節〉,宇宙光月刊,27冊,11卷,P21。
屈偉豪
1999,〈同性戀者的教牧關顧〉,山道期刊,2冊,2卷,P125-151。
思 浩(1990),〈基督徒可以贊成同性戀嗎? 〉, 時代論壇,153卷,P7
柯志明
2001,〈聖經─對同性戀的雙面倫理觀〉,神學與教會,26冊,1卷,P67-95。
1997,〈同性戀合理?》,使者雙月刊,39卷,P63。
1996,〈信倒錯的性神學─讀同志神學的一點反應〉,曠野第84期,頁14-7。
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
2002,〈宗教與婚姻學術研討暨座談會〉,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
孫寶玲
1999,〈保羅對「同性戀」的教導: 孰重孰輕? 〉,山道期刊,2冊,2卷,P49-62。
教育部主編
2003,〈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二十三期。
黃順成
2001,〈談子女如何面對同性戀朋友〉,天倫樂季刊,93期,P9-10。
黃穎航
1996,〈從聖經倫理看同性戀〉,中華福音神學院院訊,308卷,P12-13。
陳南州
1997,〈基督教會對同性戀的態度之研究〉,臺南神學院,第22卷第二期,頁82-98。
陳韻琳
1996,〈女性、同性戀與基督教信仰〉,宇宙光月刊,23冊,10卷,P46。
康來昌
1996,〈有路可走--教會與同性戀〉,中華福音神學院院訊,308卷,P10-11。
黃伯和
1999,〈本土神學的倫理關懷〉,臺南:教會公報。
張道儀
2000a,〈同性戀怎麼來的? 〉,宇宙光月刊,27冊,11卷,P22-24。
2000b,〈同性戀者是罪大惡極的? 〉,宇宙光月刊,27冊,11卷,P24。
2000c,〈同性戀者可以改變嗎? 〉,宇宙光月刊,27冊,11卷,P24-26。
楊高俐理
1997,〈同性戀的自白〉,使者雙月刊,40冊,3卷,P7。
楊雅惠
1996,〈評羅秉祥的「黑白分明」〉,同志之光月刊,第3期,頁5-8。
趙伯宏
2001,〈愛中多關懷─如何輔導有同性戀傾向的子女〉,天倫樂季刊,93期,P14-15。
葉敬德
1999,〈一九八零年代香港基督教對同性戀非刑事化問題之回應〉,香港:浸神山道期刊─同性戀
研究。
蔡麗貞
1996,〈聖經是教會處理同性戀問題的唯一根基〉,曠野雙月刊,81卷,P
黎頌強
1996,〈同性戀者〉,思雙月刊,42卷,P8。
鄭順佳
2002,〈書評─當代基督徒與同性戀議題〉,中國神學院期刊,32期。P225-228。
1999,〈〝新眼光「新」在哪裡?〞〉,新使者第51期,頁5-8。
鄧博仁
1997,〈基督徒看同性戀--精神醫學的觀點〉,新使者,39卷,P66。
謝娜敏
1996,〈基督教倫理看同性戀與自慰座談會--談同性戀〉,新使者,32卷,P17。
關啟文
1999,〈曲直是非--從神學及倫理學看同性戀〉,山道期刊,2冊,2卷,P63-100。
羅慶才
1999,〈舊約聖經與現代同性戀〉,山道期刊,2冊,2卷,P11-48。
羅淩思
1999,〈評─同性戀的神學及教牧回應〉,山道期刊,2冊,2卷,P185-193。
羅裕賓
1997,〈從聖經性愛倫理學看「同性戀者」〉,新使者,39卷,P55。
蘇穎智
1990a,〈一個同性戀基督徒的內心世界〉,時代論壇,157卷,P1。
1990b,〈對聖經真的譴責同性戀一文〉,時代論壇,159卷,P7。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
2.
在行動中與同志父母相遇-一個同志組織工作者的實踐與反思
3.
踏入彩虹國度: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
4.
同志基督徒宗教經驗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
5.
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
6.
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
7.
說你,說我,說我們同性戀的故事∼一個同志相互敘說團體的嘗試
8.
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
9.
河邊春夢:台灣高雄愛河畔男性間性慾地景的人文地理學研究
10.
跨越女男的愛情界線--從女同志生命敘說看到雙性戀女同志
11.
一九九○年代吳天章作品中的女性寓意
12.
偷著樂------性污名的內化
13.
台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
14.
文學中的同性戀─以德中文本為例
15.
蔣勳藝術中的情慾認同
1.
27. 黃懿慧(1999a)。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的競爭與辯論,廣告學研究,12(1),1-37。
2.
29. 黃懿慧,林穎萱(2004)。公共關係之關係策略模式初探:在地與文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9(4),135-195。
3.
21. 徐木蘭,楊君琦,劉仲矩(1998)。非營利組織公關策略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04(2),1-25。
1.
台灣基督教徒對同性戀之觀念探討
2.
兩位同性戀者改宗基督教歷程之研究
3.
同志基督徒宗教經驗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
4.
台灣教會對同志議題之聖經詮釋探討
5.
同志基督徒的性、愛戀與信仰經驗
6.
愛與信仰:同志基督徒的自我認同歷程
7.
同志基督徒的身分認同歷程探究
8.
論基督徒在同性婚姻合法化之立場及其反思
9.
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
1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關心同性婚姻議題之牧函〉的神學爭議及其對其屬下教會與信徒牧養之影響—以其對性別與大專委員會事工的影響為例
11.
同性戀婚姻法律問題之研究
12.
女同性戀者在基督教信仰中追求自我認同的經驗歷程-以心理劇歷程分析為例
13.
同志在宗教信仰中的自我認同歷程:以基督教徒與佛教徒為例
14.
基督徒諮商員在同志諮商 信仰與諮商專業之觀點與實踐
15.
我是同志,但我也是基督徒-談同志的教會經驗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