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鳳生,2001,『由下往上推動的「就業希望工程」』,永續就業工程經驗交流會大會手冊,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王鳳生,2001a,台灣就業希望工程之經濟分析及治理機制,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中國時報,2002-01-04。
中國時報,2002-08-16。
中國時報,2002-12-30。
江岷欽、林鍾沂編,1995,公共組織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江豐富,1998,台灣當前失業問題之結構及因應措施,台灣經濟與預測,27(2),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朱志宏,1995,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自由時報,2001-11-08。
自由時報,2001-03-28。
自由時報,2002-05-10。
宋世宏,2000,我國國家在失業補償制度中的角色與作為,嘉義: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李庚霈,2002,為因應就業保險法實施:我國就業服務制度轉型及發展,就業安全半月刊,1(2),台北:勞委會職訓局。李健鴻,2001,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促進政策方向之探討,「失業、就業、轉業、創業」研討會,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李誠、孫克難等,2003,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臺灣的失業問題,台北:天下遠見。
狄明德、林桂碧,2001,「從失業現象探討台灣地區發展第三部門(系統)就業方案之需要性」,生活/社會新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
辛炳隆,2001,「從勞務社會價值看就業希望工程」,就業希望工程的社會經濟意義與生活價值研討會論文,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辛炳隆、吳秀玲,2002,對台灣當前失業問題之因應對策,九十年度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官有垣,2000,兩岸非營利組織公共事務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
邱孟堯,2000,推動以工代賑加速災區重建,就業與訓練,18(1),台北:勞委會職訓局。邱秋瑩,2002,當前台灣失業率攀升之分析與對策,自由中國之工業,92(6),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林水波,1978,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傳播模式的角色分析(下),思與言,15(6),台北:思與言雜誌社。林孟彥,1998,「關廠歇業勞工以訓代賑政策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
林國漳,2000,「地方政府組織制度變遷與組織發展之研究—縣市組織人力再造觀點」,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所碩士論文。林瑞鑫,2000,以工代賑就業補助措施政策執行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所碩士論文。林鍾沂,1990 ,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勞委會,1996,就業服務與就業促進相關法規彙編,台北:勞委會。
勞委會,2003,訂頒「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民間團體就業擴展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報,3(6),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柯三吉,1992,政策執行:理論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出版社。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臺灣經驗,台北:時英出版社。
胡幼慧,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徐芳玉,2001,「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個案分析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振昌,1998,勞工失業補助措施與失業保險制度,就業與訓練,16(1),台北:勞委會職訓局。許繼峰,2005,降低失業?抑或降低失業率?--2000-2003年台灣地區促進就業政策的盲點,新世紀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陳蕙璿,2003,「開創在地型產業對促進就業影響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璿仁,2002,「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彩惠,1997,「台灣地區失業者狀況之探討—以製造業關廠歇業失業勞工為例」,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敏傑,2002,永續就業工程審議「綠化」?,自由時報(91.4.18),15版。
曾敏傑,2002a,產業變遷與失業關聯,就業安全半年刊,1(2),台北:勞委會職訓局。曾敏傑,2003,永續就業工程計劃執行成效評估計畫,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曾敏傑,2003a,公立就服機構人力配置與績效指標,就業安全半年刊,2(2),台北:勞委會職訓局。曾梓峰,2001,歐盟第三系統就業工程計畫案例暨執行經驗彙編,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施能傑,1998,公共政策,台北:空中大學。
監察院,2003,國內相關失業問題及其因應對策檢討專案調查報告,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編,台北市:監察院。
蔡宗秀,2001,「就業希望工程與第三系統作用之解析」,就業希望工程的社會經濟意義與生活價值研討會論文,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鄧磊,1999,以工代賑的深層意義,中國勞工(998),台北:中國勞工雜誌社。
盧政春,2001,從就業促進政策論府際關係-政策網絡與政策調控,「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賴佩君,2003,「我國永續就業希望工程方案審議之評估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名錄(Directory of 300 Major Foundations in Taiwan),台北: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編。
劉阿榮,2002,台灣非營利組織之變遷及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4期。鄭讚源,2005,政策創新,制度變革與典範移轉--多元就業方案的「成功」與條件之省思,2005地區就業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蕭新煌,1999,台灣的非營利部門:現狀、新動向和未來發展,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聯合報,1999-10-04。
聯合報,1999-10-17。
聯合報,2001-01-07。
聯合報,2001-09-21。
聯合報,2001-11-08。
聯合報,2001-11-21。
聯合報,2002-03-25。
聯合報,2002-12-24。
聯合報,2002-12-31。
職業訓練局,1998,職業訓練加強年:「以訓代賑」執行情形檢討報告,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職業訓練局,2001a,永續就業工程十四則成功案例,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職業訓練局,2001b,永續就業工程經驗交流會大會手冊,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職業訓練局,2002,多元就業方案簡報資料(2002.3.1),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職業訓練局,2002a,永續就業工程計畫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2002.4.3),台北:勞委會職訓局。
職業訓練局,2005,九二一重建區就業服務相關業務績效,台北:職訓局內部檢討報告。
魏大統,2003,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協力創造就業之初步分析─以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計劃」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藍科正,2002,行政院勞委會就業重建大軍就業重建計畫執行成效訪視成果報告,台北:勞委會中部辦公室。
藍科正,2003,永續就業工程促進就業成效之評估,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藍科正,2003,在地型勞工的就業促進:公益創投的可行性分析,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藍科正,2002,行政院勞委會就業重建大軍就業重建計畫執行成效訪視成果報告,台北:勞委會中部辦公室。
蘇俊豪,2004,「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文獻
Guba, E. G.&Lincoln,Y.S.,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New Bury Park, CA:Sage.
Guba,E.G.&Lincoln,Y.S,1981,Effective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as.
Gidron, Benjamin, Ralph M. Salamon,1992,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llies or Adversaries. in Benjamin Gidron,Ralph M. Kramer, and Lester M.Salamon(Eds.),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 in Welfare State(pp.1-30).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un, Jong S.,1986,Public Administration: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Macmillan.
Nakamura,Robert T.& Smallwood,Frak,1980,The Politics of Policy Lmplementa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Rossi&Freeman,1995,Evaluation-A system approach. New Bury Park, CA:Sage.
Rourke,F.E.,1976,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Sybatier,Paul&Mazmanian,Daniel,1980,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Studies Journal,538-559.
Seibel W. and H.K. Anheier,1990,”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pproaches to the Third Sector,” in Anheier and Seibel(Ed.),The Third Sect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Young D.R.,1999, Complementary, Supplementary, or Adversarial? A Therorical and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Nonprofit-Government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E.T. Boris and C.E. Steules(Eds.),Nonprofits and Government: 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Washington, D.C. : Urban Institute Press.
Compbell, Mike., 1999,The third System Employment and Local Development, Volume 1-Synthetics Report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Leeds UK.
Campbell Mike.,2000,Reconnecting the Long Term Unemployed to Labor Market Opportunity: The Case for a ‘Local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Bronte Hall, Beckett Park Campus, Leeds UK.
ECOTEC,2001, Evaluation of the Third System and Employment Pilot Action-Final Report, Research & Consulting Limited.
ECOTEC,2001a, Special study of third system approaches to service provision and job creation, Research & Consulting Limited.
Jones, Charles E.,197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Mass: Duxburg Press.
T.B. Smith, 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V.4 No.2.
Van Meter,D.S.&Van Horn,Carl E .,1975,The Policy Lmplementation Process; A Conception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6(4),44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