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略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台灣學生,1988年5月初版。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2月1版1刷。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增補本)》,上海:新華書店,2005年4月1版1刷。
王運熙、楊明合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新華書店,1989年6月1版1刷。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1刷。
王元化(編):《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4月1版1刷。
王更生:《文心雕龍選讀》,臺北:巨流,1994年10月1版1刷。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3月1版3刷。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1996年4月初版1刷。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1982年12月4版。
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考辨》,臺北:文史哲,1987年3月初版。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修道.方術.煉丹.佛學》,北京:宗教文化,2004年6月1版1刷。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1版1刷。
李立:《漢墓神画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
李澤厚、劉綱紀合著:《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上、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5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1999年9月初版8刷。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共三冊),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3月初版12刷。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1997年8月修訂8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1994年8月初版5刷。
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臺北:臺灣學生,2000年9月初版2刷。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1993年9月初版3刷。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1998年3月初版2刷。
任繼愈(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4月1版1刷。
甫之、狴?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1版1刷。
印順:《學佛三要》,新竹:正聞,2003年4月新版2刷。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1版8刷。
周紹恒:《《文心雕龍》散論及其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月2版3刷。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10月1版4刷。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1990年4月2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1991年9月初版。
林朝成、郭朝順合著:《佛學概論》,臺北:三民,2000年2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2001年12月5版3刷。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9月再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1998年5月初版12刷。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9月初版12刷。
張立文:《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3月1版3刷。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
張少康等(編):《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1版1刷。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臺北:文史哲,1997年6月初版2刷。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11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10月臺2版12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臺北:臺灣學生,1993年2月全集校訂版第2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臺北:臺灣學生,2004年10月全集校訂版3刷。
楊明照(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新華書店,1995年6月1版1刷。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北: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87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1月修訂2版。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3月一版。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9月初版。
陳耀南:《文心雕龍論集》,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89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8月初版。
陳拱:《文心雕龍本義》,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9月初版1刷。
卿希泰(編):《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2版1刷。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著:《經學通論》,臺北:空大,2001年10月初版4刷。
馬宏山:《文心雕龍散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1版1刷。
崔海峰:《王夫之詩學範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1版。
吳汝鈞:《中國佛教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1998年5月初版2刷。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臺北:里仁,1995年8月初版。
劉綱紀:《劉勰》,臺北:東大,1989年9月初版。
劉渼:《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2001年3月初版。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象》,臺北:東大,1994年6月。
羅立乾:《新譯文心J龍》,臺北市:三民2002年6月初版4刷。
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1版2刷。
吳康(編):《中華神秘文化辭典》,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2月1版2刷。
陸侃如、牟世金合著:《文心雕龍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9月初版。
蔣年豐:《與西洋哲學對話》,臺北:桂冠,2005年3月。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2000年8月初版一刷。
華萬忱、李淼合著:《文心雕龍論稿》,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9月1版1刷。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市:東大,1999年5月再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3年8月2版1刷。
龐樸:《文化一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
(二)譯著
小野澤精一等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1999年4月1版4刷。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市:桂冠,2002年6月初版4刷。
泰戈爾著,馮金辛譯:《詩人的宗教》,收於劉安武等編,白開元等譯:《泰戈爾全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2000年1版,第21卷。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1985年。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三)期刊論文(略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更生:<劉勰的文學三原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99年6月第1期。牟宗三:<美的感受>,《鵝湖月刊》第21卷第8期,頁51-56。
牟宗三:<以合目的性之原則為審美判斷力之超越的原則之疑竇與商榷>,該文收於氏(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臺北:臺灣學生,2000年9月初版2刷。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317-344。伍振勳:<兩種「通明意識」——莊子、荀子的比較>,《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1-30。伯梅著,何乏筆等(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2003年4月,頁10-33。
李明輝:<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哈佛燕京學社主編:《儒家傳統與啟蒙心態》,南京:江蘇教育,2005年7月1版1刷,頁228-269。
沈立岩:<由「文」字意義之演變看周代尚文思潮>,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與文化》編委會(編):《文學與文化第四期》,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1版1刷。
邰守霞:<劉勰為何肯定「般若絕境」——兼論劉勰思想並非「以佛統儒」>,《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頁65-68。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頁185-211。洪順隆:<梁武帝蕭衍作品的宗教風貌>,《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2期。
張少康、笠征合著:<劉勰《文心雕龍》和佛教思想的關係>一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4期,2005年7月。
張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臺大文史哲學報》1971年,第20期,頁175-217。
張亨:<《論語》論詩>,收於氏著:《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11月初版。
張亨:<《論語》中的一首詩>,收於氏著:《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11月初版。
張亨:<試從黃宗羲的思想詮釋其文學視界>,收於氏著:《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11月初版。
張亨:<儒家文學觀新探(二)>,國科會研究成果,編號:NSC84-2411-H-002-016。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月刊》第27卷第2期,頁11-23。袁保新:<老子思想在現代文化中的意義——以唐君毅先生有關存在主義之省察為線索>,《鵝湖月刊》第14卷第8期,頁21-28。陶禮天:<《出三藏記集》與《文心雕龍》新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
黃端陽:<《文心雕龍‧原道篇》之「道」義析辨>,《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四期,1997年4月。
黃文宏:<海德格的「共屬」與天台宗的「即」——試論詭譎之說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頁467-484。黃媛:<劉勰為什麼肯定「般若絕境」>,《專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36-39。
黃景進:<《文心雕龍.原道篇》之思想淵源與文藝美學>,《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1期,頁1-29。斯波六郎:<《文心雕龍》札記>,該文收於王元化(編):《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4月1版1刷,頁39-113。
陳漢:<劉勰是「虔誠的佛教徒」嗎?>,《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二輯)》,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6月1版1刷,頁305-323。
程天祜、孟二冬合著:<《文心雕龍》之「神理」辨——與馬宏山同志商榷>,《文學遺產》,1982年第3期,頁12-19。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對孔子的理解>,《鵝湖月刊》第28卷第10期,頁15-22。楊儒賓:<先秦思想的明暗象徵>,收於何寅主編:《中國文化與世界》(第6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楊儒賓:<《易經》與理學的分派>,收於洪漢鼎(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2004年12月1版1刷,頁158-182。
楊儒賓:<生生的自然觀——體現的觀點>,該文收在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9月初版,頁141-183。
楊儒賓:<中國經典名著選讀,儒釋道——道家經典(二)>,國科會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89-2420-H-007-F21。
楊儒賓:<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該文在氏(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3月一版,頁415-449。
楊儒賓:<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問題——一個孟子學的觀點>,刊在《鵝湖學誌》第13期,1994年,12月,63-105。楊儒賓:<儒家身體觀的原型>,該文收在氏著:《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1月修訂2版。
楊儒賓:<知言、踐形與聖人>,該文收在氏著:《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1月修訂2版。
楊儒賓:<論孟子的踐形觀>,該文收在氏著:《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1月修訂2版。
楊儒賓:<孟子與冥契主義>,《儒學與二十一世紀——紀念孔子誕辰2545周年暨國際儒學討論會會議論文集》,北京:國際儒聯會,1994年,頁1199-1221。
楊儒賓:<理學家與悟——從冥契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思想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2年,頁167-222。
楊儒賓:<新儒家與冥契主義>,收於王邦雄等著,陳德和(編):《當代新儒家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1997年,頁317-363。
劉晟:<<滅惑論>撰年新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頁65-66。
鄭毓瑜:<劉勰的原道觀>,《中外文學》,14卷3期1985年8月,頁119-132。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頁285-318。關永中:<美的形上學——文心雕龍原道篇>,《臺大哲學論評》第十期1987年1月,頁199-210。
蔣年豐:<「原始語言」與儒家文學觀>,該文收於氏著:《與西洋哲學對話》,臺北:桂冠,2005年3月,頁147-161。
蔣年豐:<憂患意識與「天之明命」——從海德格的現象學論中國先秦儒家的天命觀>,該文收於氏著:《與西洋哲學對話》,臺北:桂冠,2005年3月,頁163-182。
蔣年豐:<從「興」的觀點論孟子的詩教思想>,該文收於氏著:《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2000年8月初版一刷,頁177-202。
蔣年豐:<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涵義之重探——從「克明克類」的世界著眼>,臺中東海大學文學院編:《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先秦儒法道思想之交融及其影響》,1989年12月。
賴錫三:<《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年5月,頁1-34。賴錫三:<從牟宗三到海德格的《老子》形上學詮釋之轉進——反省當代學者關於《老子》形上學的詮釋系統>,該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海德格與中國思想的相遇」研討會,2004年10月29日。賴錫三:<熊十力體用哲學的存有論詮釋——略論熊十力與牟宗三的哲學系統相之同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頁81-120。賴錫三:<《莊子》精、氣、神的奶狻M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21-154。賴錫三:<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1期2004年11月,頁139-178。賴錫三:<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之存有論詮釋——純粹經驗、形上實在、倫理之善、宗教之神的一體觀>(未刊稿)
興膳宏:<《文心雕龍》的自然觀——探本溯源>,該文收於王元化(編):《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4月1版1刷,頁191-216。
謝大寧:<湯用彤玄學理論的典範地位及其危機>,《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五期,2003年12月,頁121-140。戴璉璋:<《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月刊》第15卷第8期,頁12-24。聶振斌:<理學家的理趣與藝術情趣>,《哲學研究》2004年第6期,頁66-70。
龔鵬程:<道教七論>,該文收於鄭志明(編):《道教的歷史與文學》,嘉義:南華大學宗教中心,2000年,頁27-71。
龔鵬程:<道.道家.道教.道教史>,該文收於氏著:《道教新論二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頁1-20。
(四)學位論文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