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所引之主要參考文獻分為“古典文獻史料”、“近人論著及期刊”及“工具書”三大類。“古典文獻史料”參照《叢書子目類編》分類方式編排,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各部之中,按照撰注朝代順序排列。“近人論著及期刊”及“工具書”二類,按性質分類之後,依出版時間排序,同一出版時間者,再依著者、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 凡有關出版項目之記載,一律省略“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與“出版社”等名稱。
壹、古典文獻史料
一、經部
☆ 《毛詩正義》,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1993。
☆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1993。
☆ 《詩集傳》,朱熹撰,上海:上海古籍,1980。
☆ 《左傳杜註補正》,顧炎武撰,台北縣板橋市:藝文,1965。
☆ 《說文解字注》,雪V撰,段玉裁注,經韻樓刻本,台北:書銘,1986。
☆ 《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二、史部
☆ 《國語》,上海:上海古籍,1988。
☆ 《史記》,司馬遷撰,台北市:藝文,2005。
☆ 《史記》,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7。
☆ 《新校本漢書集注》,班固撰,顏師古注,台北:鼎文書局,1991。
☆ 《漢書》,班固撰,台北市:台灣商務,1996。
☆ 《漢書》,班固撰,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 《新校本後漢書》,范曄撰,李賢注,台北鼎文書局,1991。
☆ 《漢書補注》,王先謙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 《後漢書集解》,范曄撰,王先謙集解,長沙王氏虛受堂校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1。
☆ 《新校本三國志注》,陳壽撰,裴松之注,台北:鼎文書局,1983。
☆ 《新校本晉書》,房玄齡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80。
☆ 《新校本南史》,李延壽撰,台北:鼎文書局,1993。
☆ 《新校本北史》,李延壽撰,台北:鼎文書局,1980。
☆ 《新校本宋書》,沈約撰,台北:鼎文書局,1990。
☆ 《新校本南齊書》,蕭子顯撰,台北:鼎文書局,1980。
☆ 《新校本北齊書》,李百藥撰,台北:鼎文書局,1993。
☆ 《新校本梁書》,姚察、謝炅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92。
☆ 《新校本陳書》,姚察、魏徵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93。
☆ 《新校本隋書》,魏徵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93。
三、子部
☆ 《老子道德經》,老聃撰,王弼注,陸德明音義,台北市:台灣中華,1966。
☆ 《莊子十卷》,莊周撰,郭象注,陸德明音義,台北市:世界,1987。
☆ 《世說新語校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台北:文史哲,1985。
☆ 《容齋隨筆》,洪邁撰,台北:大立,1981。
四、集部
【楚辭類】
☆ 《楚辭》,劉向編,王逸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 《楚辭補注》,洪興祖撰,台北:長安,1984。
☆ 《山帶閣注楚辭》,蔣驥著,北平市:來薰閣,1933。
☆ 《楚辭燈》,林雲銘著,台北市:廣文,1963。
☆ 《楚辭通釋》,王夫之著,台北市:里仁,1981。
☆ 《屈原賦注》,戴震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 《屈子雜文箋略》,王邦采著,(收錄於《離騷彙訂》,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
【總集類】
☆ 《文選》,蕭統編,李善注,新校胡刻宋本,台北:華正書局,1995。
☆ 《增補六臣註文選》,蕭統編,六臣注,宋末刊本,台北:華正書局,1974。
☆ 《樂府詩集》,郭茂倩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 《御定歷代賦彙》,陳元龍等編,康熙四十五年刊本,京都:中文,1974。
☆ 《歷代賦彙續》手抄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 《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嚴可均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58。
☆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溥編,台北:新興書局,1963。
☆ 《七十家賦鈔》,張惠言編,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刊本,台北:世界書局影印,1964。
☆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輯,台北:世界書局,1978。
☆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張溥題辭,殷孟倫輯注,台北:木鐸,1982。
☆ 《古詩源》,沈德潛著,北京:中華書局,1993。
【詩文評類】
☆ 《文章正宗》,真德秀編,台北市:台灣商務(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 《文章辨體》,吳訥撰,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 《詩體明辯》,徐師曾纂,台北市:廣文,1972。
☆ 《藝概》,劉熙載著,台北:廣文書局,1980。
☆ 《藝概》,劉熙載著,台北市:金楓,1986。
☆ 《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編,台北:木鐸,1988。
貳、近人論著及期刊
一、專著
(一)詩賦類
1. 《屈原》,郭沫若著,北京:人民文學,1953。
2. 《敘事詩選》,蘇添穆著,台北:神州書局,1956。
3. 《九歌人神戀愛問題》,蘇雪林著,台北:文星書店,1967。
4. 《楚辭概論》,游國恩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
5. 《中國詩學大綱》,楊鴻烈著,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6. 《中國歷代故事詩》,邱燮友著,台北:三民書局,1971。
7.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簡宗梧著,台北市:文史哲,1980。
8. 《楚辭到漢賦的衍變》,張書文撰,台北市:正中,1983。
9. 《歷代敘事詩》,丁力選,喬斯析,廣州市:花城,1985。
10. 《中國歷代著名敘事詩選》,彭打播s,河南:黃河文藝,1985。
11. 《中國詩歌研究》,羅宗濤等著,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12. 《漢魏六朝賦家論略》,何沛雄著,台北:台灣學生,1986。
13. 《史詩本色與妙悟》,龔鵬程著,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
14. 《賦史》,馬積高著,上海:上海古籍,1987。
15. 《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曹淑娟著,台北市:文津,1987。
16. 《中國歷代敘事詩歌-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編》,路南孚編著,山東:山東文藝,1987。
17.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概論》,麻守中著,吉林:吉林大學,1988。
18.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台北:木鐸,1988。
19. 《中國歷代賦選》,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山西:山西教育,1989。
20. 《漢賦-唯美文學之潮》,劉斯翰著,廣州:廣州文化,1989。
21. 《詩論》,朱光潛著,台北市:國文天地,1990。
22. 《歷代敘事詩賞析》,吳慶峰著,濟南:明天,1990。
23. 《漢魏六朝賦論集》,何沛雄著,台北:聯經,1990。
24. 《敘事詩》,簡恩定等編著,台北:空中大學,1990。
25. 《詩歌分類學》,古遠清先生著,高雄:復文,1991。
26. 《賦學研究論文集》,馬積高,萬光治主編,四川:巴蜀書社,1991。
27. 《原始敘事性藝術的結晶──原始性史詩研究》,劉亞湖著,內蒙古大學,1991。
28. 《離騷九歌九章淺釋》,繆天華著,台北市:東大,1992。
29. 《神話與詩》,聞一多著,台北市:里仁,1993。
30. 《漢賦史論》,簡宗梧著,台北市:東大,1993。
31. 《民間敘事詩的創作》,王仿、鄭碩人著,上海:上海文藝,1993。
32. 《三曹與中國詩史》,孫明君著,台北市:商鼎文化,1996。
33. 《全漢賦》,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北京大學,1997。
34. 《辭賦文學論集》,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35. 《楚辭鑑賞集成》,周嘯天主編,台北市:五南,1997。
36.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郭建勛著,湖南:湖南教育,1997。
37. 《抒情與敘事》,洪順隆著,台北市:黎明文化,1998。
38. 《氣象非凡的漢賦》,駱冬青著,瀋陽:遼寧古籍,1998。
39. 《賦與駢文》,簡宗梧著,台北市:台灣書店,1998。
40. 《六朝賦述論》,于浴賢著,保定:河北大學,1999。
41. 《習賦椎輪記》,朱曉海著,台北市:台灣學生,1999。
42. 《辭賦文學論集》,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南京:江蘇教育,1999。
43. 《家國與性別-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鄭毓瑜著,台北:里仁,1999。
44. 《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曲德來、遲文浚、冷衛國注,遼寧:遼寧人民,2001。
45.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孫康宜著,鍾振振譯,台北市:允晨文化,2001。
46. 《新譯楚辭讀本》,傅錫壬註譯,台北市:三民書局,2001。
47. 《中國敘事詩研究》,高永年著,南京:江蘇教育,2002。
48. 《中國古代敘事詩研究》,程相占著,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2。
49.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陵v東海著,台北市:里仁,2003。
50. 《歷代敘事詩名篇賞析》,劉學鍇,趙其鈞,周嘯天著,台北:華成圖書,2003。
(二)敘事學類
1. 《刑名學與敘事學理論》,高辛勇著,台北:聯經,1987。
2. 《敘事的藝術》,孟繁華著,北京:中國文聯,1989。
3. 《敘述學研究》,張德寅編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
4. 《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茨維坦‧托多洛夫著,王東亮、王晨陽譯,蔡源煌校,台北市:久大文化,1990。
5. 《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
6. 《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以色列)施洛米絲‧雷蒙-凱南著,賴干堅譯,福建:廈門大學,1991。
7. 《當代敘事學》,(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1991。
8. 《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傅修延著,南昌市:百花洲文藝,1993。
9. 《敘事學》,胡亞敏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4。
10. 《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
11. 《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胡平著,天津市:百花文藝,1995。
12. 《敘事學導論》,羅鋼著,昆明:雲南人民,1995。
13. 《中國敘事學》,浦安迪著,北京:北京大學,1996。
14. 《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台北縣﹞板橋市:駱駝,1997。
15.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申丹著,北京:北京大學,1998。
16. 《中國敘事學》,楊義著,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17. 《先秦敘事研究》,傅修延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18.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美)阿瑟‧阿薩‧伯杰(Arthur Asa Berger)著,姚媛譯,柯平校譯,南京市:南京大學,2000。
19. 《敘述學》,董小英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
20. 《解讀敘事》,(美)J.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譯,北京:北京大學,2002。
21. 《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型態》,(美)詹姆斯‧費倫著,陳永國譯,北京市:北京大學,2002。
22. 《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譚君強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23. 《後現在敘事理論》,(英)柯里著,寧一中譯,北京:北京大學,2003。
24. 《敘事的詩學》,祖國頌著,合肥:安徽大學,2003。
25. 《新敘事學》,(美)戴爾‧赫爾曼主編,馬海良譯,北京:北京大學,2003。
(三)文學史類(包含詩史暨辭賦史)
1. 《中國韻文史》,澤田總清著,王鶴儀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2.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台北:明倫,1970。
3. 《中國詩史》,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台北市:明文書局,1983。
4. 《中國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北京:人文文學,1984。
5. 《中國文學思想史》,青木正兒著,孟慶又譯,春風文藝,1985。
6. 《中國中古詩歌史》,王鐘陵著,江蘇:江蘇教育,1988。
7. 《中國詩史漫筆》,李慶,武蓉著,山西:中國文聯,1988。
8. 《白話文學史》,胡適著,台北市:遠流,1988。
9. 《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台北市:華正書局,1991。
10. 《中國文學史》,葉慶炳著,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0。
11. 《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等所著,台北市:五南書局,1990。
12. 《魏晉南北朝賦史》,程章燦著,南京:江蘇古籍,1992。
13. 《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易生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1993。
14. 《中國詩歌史(先秦兩漢)》,張松如著,高雄市:麗文文化,1994。
15. 《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張松如主編,鍾優民撰寫,高雄市:麗文文化,1994。
16.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聶石樵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4。
17. 《漢代詩歌史論》,張松如主編,趙敏俐著,吉林:吉林教育,1995。
18. 《中國辭賦發展史》,郭維森,陬眶菕A江蘇:江蘇教育,1996。
19. 《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著,山東大學,1996。
20.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羅根澤著,台北市:台灣商務,1996。
21. 《中國辭賦流變史》,李曰剛著,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
22. 《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蔡守湘主編,武漢:武漢,1999。
23. 《詩學史》,(法)貝西埃等主編,史忠義譯,天津:百花文藝,2002。
24. 《先秦詩文史》,揚之水著,瀋陽:遼寧教育,2002。
(四)美學類
1. 《漢代繪畫選集》,常任俠編,朝花美術,1956。
2. 《中國詩歌美學》,蕭馳著,北京:北京大學,1986。
3. 《詩歌形態美學》,盛子潮、朱水涌著,福建:廈門大學,1987。
4. 《中國劇詩美學風格》,蘇國榮著,台北:丹青圖書,1987。
5.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台北市:金楓,1991。
6. 《中國繪畫史》,張朝暉,徐琛著,台北市:文津,1996。
7. 《中國繪畫通史》,王伯敏著,上冊,台北市:東大,1997。
8. 《新古典浪漫主義之旅》,張心龍著,台北市:雄獅,1998。
(五)比較文學類
1. 《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張漢良著,台北:東大,1986。
2. 《中外比較文學譯文集》,周發祥編,北京:中國文聯,1988。
3. 《比較文學方法論》,劉介民著,台北市:時報文化,1990。
4. 《從比較神話到文學》,陳慧樺,古添洪編著,台北市:東大圖書,1993。
5. 《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美)丁乃通著,陳建憲、黃永林、李揚、余惠先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4。
6. 《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周發祥著,江蘇:江蘇教育,1997。
7. 《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余虹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六)其他
1. 《觀堂集林》,王國維著,台北:中華書局,1959。
2.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丁山著,上海市:上海龍門聯合書店,1961。
3. 《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朱義雲著,台北市:文史哲,1971。
4. 《西洋文學術語叢刊》(下)冊,John D. Jump編作,顏元叔翻譯,台北市:黎明文化,1978。
5. 《中國文學研究》,鄭西諦等編,台北:國泰文化,1980。
6. 《文學美綜論》,柯慶明著,台北市:長安,1983。
7. 《文心雕龍注釋》,劉勰著,周振甫注,台北市:里人書局,1984年。
8. 《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陶建國著,台北市:文津,1986年。
9.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著,上海:上海人民,1987。
10. 《文學概論》,王夢鷗著,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
11. 《文學概論》,本間久雄著,台北市:台灣開明,1989。
12. 《浪漫主義》,利裏安‧弗斯特著,李今譯,北京市:昆侖,1989。
13.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郭紹虞等編,台北市:新文豐,1989。
14. 《文學概論》,張健著,台北市:五南圖書,1990。
15.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蔡源煌著,台北:雅典,1991。
16. 《昭明文選譯注》,陳宏天等譯注,長春:吉林文史,1994。
17. 《文學批評術語》,張京媛等譯,香港:牛津大學,1994。
18. 《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盧盛江著,天津:南開大學,1994。
19. 《魏晉六朝文學與玄學思想》,袁峰著,西安市:三秦,1995。
20. 《文學與美學》,龔鵬程著,台北:業強,1995。
21. 《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于迎春著,北京:東方,1997。
22. 《求真‧求善‧求真:王國維文選》,王國維著,徐洪興編選,上海市:上海遠東,1997。
23. 《新譯昭明文選》,周啟成等註譯,台北市:三民,1997。
24.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廖蔚卿著,台北:大安,1997。
25. 《尹灣漢墓簡牘》,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中華書局,1997。
26. 《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李生龍著,湖南:岳麓書社,1998。
27. 《西洋通史》,王德昭著,台北市:五南,1999。
28. 《中國抒情傳統》,蕭馳著,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
29. 《西洋文學導讀》,黃晉凱等編著,台北市:昭明,2000。
30. 《老莊學說與古希臘神話》,楊亦軍著,成都:巴蜀書社,2001。
31. 《小說面面觀》,佛司特著,台北市:志文,2002。
32.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陳平原著,北京:北京大學,2003。
33. 《詩學》,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34. 《小說地圖‧從外在到內在──意識流》,鄭樹森著,台北:一方,2003。
二、學位論文
1. 《唐代敘事詩研究》,梁榮源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2. 《中國敘事詩研究》,吳國榮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3. 《吳梅村敘事詩研究》,黃錦珠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4. 《白居易敘事詩研究》,林明珠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5. 《中國敘事詩的傳承研究-以唐代敘事詩為主》,田寶玉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6. 《魏晉詩歌賦化現象之研究》,賴貞蓉著,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7. 《漢魏敘事詩研究》,林彩淑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8. 《白居易敘事詩研究》,邱曉淳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9. 《晚唐五代敘事詩研究》,游佳容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10. 《賦的敘事成素研究──自漢迄唐為範圍》,梁淑媛撰,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
三、期刊論文
1. 〈「辭」、「賦」關係新證〉,李師立信著,香港中文大學研討會發表。
2. 〈寫詩的佩刀人──溫瑞安詩中的史詩性〉,齊邦媛著,《中外文學》三卷一期,1974.6。3. 〈語言視野中的古典敘事詩〉,余松著,《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1994.4。
4. 〈以中國小說史的眼光讀漢賦〉,竹田晃著,《文學遺產》,第四期,1995。
5. 〈魏晉六朝賦中戲劇型式對話的轉變〉,蘇瑞隆著,《文史哲》,第三期,1995。
6. 〈談一個文學史上的問題──我國先秦時代真的沒有敘事詩嗎?〉,李師立信著,《中華文化學報》第3期,1996。
7. 〈新訂尹灣漢簡神烏賦釋文〉,周鳳五著,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1996。
8. 〈《詩經》中的敘事詩文學類型及其發展〉,江乾益著,收錄於《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夜間部學報》第三期 ,1997.11。
9. 〈《神烏賦》初探〉,裘錫圭著,《文物》第一期,1997.1。
10. 〈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虞萬里著,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訓詁學會主編,《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11. 〈論賦的文體屬性〉,李師立信著,南京大學主辦《第四屆國際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
12. 〈試析中國古典敘事詩沈潛之因〉,劉軍著,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四期,1998。
13. 〈史詩問題和周族的史詩-論《詩經》中的史詩〉,張應斌著,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8卷第一期,2000.2。
14. 〈中國敘事詩研究與批評綜述〉,王榮著,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卷第3期,2001。
15. 〈發現與重估:中國古典敘事詩藝術論析〉,王榮著,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1.6。
16. 〈中國敘事詩早期發展的限制-從中國敘事詩的定義談起〉,朱我芯著,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2期,2001。17. 〈西語奇幻文學專輯弁言-死生如來去,夢幻映真實〉,張淑英著,《中外文學》,第三十一卷,第五期,2002.10。
18. 〈試論《詩經》敘事詩的小說因素〉,王穎著,齊魯學刊,第三期,2003年。
19. 〈中國古典長篇敘事詩的戲劇化傾向〉,呂崇齡著,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1期,2003。
20. 〈「詩經」之敘述視點及視點、聚焦模糊詩篇詩旨問題探討〉,呂珍玉著,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4期,2003。21. 〈古詩英譯中的敘事視點〉,魏家海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四期,2003。
22. 〈中西詩歌的差異及其哲學審視〉,周昭宜著,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2004。
23. 〈論敘事詩的兩種情節模式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侯迎華著,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4。
24. 〈論雅詩中的敘事詩及中國古代敘事詩與史詩之不發達〉,劉俊陽著,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四期,2004。
參、工具書
1.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廖瑞銘主編,台北市:丹青,1987。
2. 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詞典),Longman Group UK Limited(朗文出版集團),1988。
3.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8。
4. 《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光復書局,1991。
5. 《西洋文學辭典》,顏元叔主編,台北市:正中,1991。
6. 《歷代賦辭典》,遲文浚、釦茩銵B宋緒連主編,瀋陽:遼寧人民大學,1992。
7. 《世界散文詩鑑賞大辭典》,杜紆主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1992。
8.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周祖譔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9. 《辭賦大辭典》,霍松林主編,江蘇:江蘇古籍,1996。
10.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杜建民編撰,濟南:齊魯書社,1998。
11. 《大英簡明百科》,大英百科全書公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主編,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台灣分公司編輯部編譯,台北市:遠流,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