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4 22: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清榮
研究生(外文):Lin Ching
論文名稱:新興詐欺犯罪被害歷程之研究~以信用貸款詐欺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Victimization Process of Newly Rising Frauds-with Example of Fiduciary Loan Fraud
指導教授:楊士隆楊士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9
中文關鍵詞:信用貸款新興詐欺犯罪經濟詐欺犯罪警示帳戶人頭帳戶ATM轉帳
外文關鍵詞:Newly Rising FraudsEconomic FraudPhony Account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TransferFiduciary Loan FraudAlarmed Accou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6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新興詐欺犯罪在民國85年起即經常耳聞相關是類詐欺訊息,但至今依舊有釵h民眾受騙上當,每年遭詐騙損失的金額多達幾十億元,詐騙案件給台灣民眾的感受,已成為最大的痛。
雖政府機關及警政單位針對新興詐欺犯罪手法透過報刊媒體宣導,卻仍是防制成效不彰,為此本研究透過受害者被害歷程之探討,試圖想探討受騙者何以受騙。
由研究發現,被害者之所以會被害的原因在於被害者生活裡對於社會事件漠不關心,不知相關詐欺訊息或生活單純,社會經驗不足等現象。此外歹徒熟知並善用科技的便捷,框住一般民眾不懂科技操作與趨利的心。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民眾防制被害之建議:
第一要務就是「勿存貪念」,面對自己不瞭解的事務宜多方查證而非人云亦云或即信以為真,是防止被騙的不二法門,遇事要不怕麻煩,氣定則神閒是防止被騙的秘訣,切勿將個人資料外洩給予陌生人。
二、對政府部門之防制建議:
應嚴格審核及監督平面媒體刊登申請,加強對詐欺集團犯罪手法之宣導,並督促權責單位建立個人資料保密管控機制及提高量刑刑度並追查犯罪所得。
三、對警政單位防制之建議:
強化「一一O」「一六五」報案查證系統弁遄A幫助民眾免於受騙,落實人頭資料庫建置工作,將被利用的渉嫌帳戶做有效的控管。,
四、對電信相關業者防制之建議:
電信公司應對申請電話基本文件、線路安裝工程外包商之嚴格審核,應對電話轉接弁鄍蚑苳熗礞岌Y格把關,預防隨身碼成為歹徒犯案的利器。

關鍵字:新興詐欺犯罪、經濟詐欺犯罪、警示帳戶、人頭帳戶、ATM轉帳、信用貸款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前言………………………………………………………………………1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三節研究目的…………………………………………………………………6
第四節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國內詐欺犯罪現況………………………………………………………9
第二節新興詐欺犯罪模式分析…………………………………………………15
第三節被害相關理論……………………………………………………………36
第四節被害心理相關研究………………………………………………………48
第五節詐欺犯罪法律規範………………………………………………………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55
第一節選擇質性研究之原因……………………………………………………55
第二節研究個案之選取…………………………………………………………57
第三節資料蒐集的方法與工具…………………………………………………59
第四節研究者的角色……………………………………………………………62
第五節資料分析的方式…………………………………………………………65
第六節可信性檢驗………………………………………………………………68
第四章 個案資料……………………………………………………………………71
第一節資料呈現方式……………………………………………………………71
第二節個案訪談資料……………………………………………………………72
第三節研究參與者個案描述與實地札記………………………………………7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81
第一節被害者生活經驗…………………………………………………………81
第二節被害歷程…………………………………………………………………96
第三節詐欺手法…………………………………………………………………130
第四節被害影響…………………………………………………………………148
第五節被害後對尋求刑事司法途徑所持的態度………………………………156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61
第一節研究發現…………………………………………………………………161
第二節研究結果討論……………………………………………………………167
第三節防制詐騙之建議…………………………………………………………172
第四節研究限制…………………………………………………………………180
第五節研究者的省思……………………………………………………………182
參考書目………………………………………………………………………………184
附錄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187
附錄二:訪談綱要……………………………………………………………………188
附錄三:實地札記……………………………………………………………………190
附錄四:訪談逐字稿…………………………………………………………………193
附錄五:主軸編碼與類別摘要整理…………………………………………………202
附錄六:信用貸款詐欺教戰手則……………………………………………………210
附錄七:防詐騙自我安全檢測表……………………………………………………218
一、中文部份(依作者姓名筆劃為序)
刑事警察局(2004)。臺閩刑案統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江淑如(民78)。少年恐嚇被害之研究-「生活方式-暴露」理論之驗證。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 譯(1998)。主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 譯(民88)。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孟維德(民90)。白領犯罪_現象、理論與對策。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洪漢周(民92)。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對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第141-164頁。
胡幼慧(1998)。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馬宏偉(民83)。欺騙心理。台北:新雨出版社。
閉K金(民89)。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陵妧?譯(民89)。金錢心理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富源(民93)。被害者學理論的再建構,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民91)。犯罪學概論。中央警察大學。
張平吾(民89)。被害者學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葉啟政(民80)。台灣主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士隆(民90)。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民91)。犯罪學(修訂再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鄧煌發(民77)。被害者學相關理論之探討,中央警官學校警政學報,(13),203-223。
鄭丞斌(2004)。國中階段自傷青少年成長歷程、自我概念、自傷經驗之研究。嘉義:
鄭健廷(2002)。偽造貨幣犯罪之實證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隆 譯(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 質性研究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簡春安、鄒平儀(1998)。 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一、外文部份(依字母筆劃為序)
Akers,R.L.(1994)Criminological theories: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Los Angeles Roxbury.
Amir﹐M.1971.Patterns of forcible rap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cker,G.S.(1968).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No.77:169-217.
Berg,B.L.(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MA:Allyn and Bacon.Ch5.
Cohen﹐L.E.&Felson﹐M.(1979).Social change and crime trends:Q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August):588-608.
Cornish,D.B.&R.V.Clarke(1986).The Reasoning Criminal,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s on Crime(eds.).New York:Springer-Verlag.
Cromwell,P.F.,Olson,J.N.& Avary.D.W.(1991).Breaking and entering:An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burglary.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
Csikzentmihalyi,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Y:Harper&Row.
Doerner,W.G.&Lab,S.P.(1998)Victimology.(2nd.).Cincinnati, OH:Anderson Publishing Company.
Heide,K.(1992)Why kids lill parent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Hindelang,M.J.,Gottfredson,M.R.&Garofalo,J.(1978)Victims of personal crime:an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a theory of personal victimization. Cambridge,M A:Ballinger.p.241-264。
Kennedy,L.W.&Sacco,V.F.(1998)Crime victims in context. Los Angeles, CA: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Lilly,J.R.,Cullen,F.T.&Ball,R.A.(1989) Criminological theories:Context and consequences.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
Luckenbill﹐D.F.(1977).Criminal homicide as a situater transaction.Social Problems.25(2):176-186.
Miethe,T.D.&Meier,R.F.(1994)Crime and its social contex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parks,R.F.(1981).Multiple victimization,evidence,theory abd future research.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Vol.72(2):772-776.
Tutty, Leslie. M., Rothery, Michael. A. & Grinnel, Jr., Richard. M.(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workers. MA:Allyn & Bacon.
Webster, J & Martocchio, J.J(1992).Microcomputer playfulness: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with workplace implicataions.
Wright,R.& Decker,S.H.(1994).Burglars on the job:Streetlifeand residential break-ins.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