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5: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治慶
研究生(外文):Chih-ching Chen
論文名稱:從批判犯罪學角度探究我國警察與犯罪少年之互動經驗
指導教授:?華 孚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Foucault權力規訓符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3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文從Foucault的權力角度,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方法探究我國警察在與犯罪少年之互動關係中,從鉅觀的社會論述到微觀的互動情形,探究警察人員是否扮演一種形構犯罪少年論述的機制,及如何發動其權力與伸展,而少年又是如何的服從與反抗。
研究結果發現警察人員透過一種二元對立的論述,區分出「正常少年」與「偏差少年」,並透過規訓與檢查的技術,強迫少年符合「正常少年」的行為表與時間表,而少年的行為係自發地,但警察卻不斷地告訴他的「行為」屬於「偏差行為」,少年為維持自身的主體,反抗這「不正確的刻板印象」,而這卻使警察人員更確定他就是犯罪少年,而施以更強制的方式,並進而將少年「排除」送入少年矯正學校,而少年犯罪也就在權力的場域中成為犯罪論述的再生產。
本文冀提供一種對於犯罪少年不一樣的視野與分析,對於當今我國犯罪控制的政策,與警察人員對犯罪少年的執勤態度執行,提供深刻的省思。
目 錄 III
圖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符號互動論 9
第二節 社會建構理論 15
第三節 傅柯(M. Foucault)權力理論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29
第二節 質性研究策略與方法 3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2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7
第六節 研究資料的可信賴性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43
第一節 壞孩子你在哪? 43
一、好孩子的末猁?43
二、你是壞孩子嗎? 47
三、我來告訴你,你有多壞! 50
四、壞小孩,你挺得住嗎? 54
第二節 壞孩子我來了A你不要跑! 58
一、生產壞小孩 58
二、壞孩子,你躲不掉的! 61
三、全在我的「掌握」中,你不用躲了 65
四、照我的話做就沒錯了 67
第三節 壞孩子就是你,一直都是! 71
一、我不是壞孩子! 71
二、還說你不是壞孩子,分明就是! 78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討論 88
第三節 省思 92
參考文獻 95
一、中文文獻 95
二、英文文獻 99
三、網站資料 10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03
一、警察人員訪談大綱 103
二、犯罪少年訪談大綱 104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05
附錄三 逐字稿 106
一、警察人員(P02) 106
二、犯罪少年(J10) 114
附錄四 研究札記 122
警察機關防處少年事件手冊(1991)。內政部警政署頒行。
參見加強預防偵查犯罪執行計畫。
參考內政部警政署訂定偵察犯罪績效配分標準表。
教育部(2003修)。強迫入學條例。參見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sp?
教育部(2004修)。強迫入學條例施行細則。參見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
教育部(2002修)。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參見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
王治河(1999)。福科。湖南教育出版社。
Foucault著、佘碧平譯(2000)。性經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Foucault著、佘碧平譯(2005)。主體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宗佑、陳正國、陳正隆、饒兆興(1994)。標的群體之社會建構:政治與政策上的意涵。中國行政評論,3:3,213-238。
李偉俠(2003)。客觀知識的型塑:權力與認識論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Patton, M. Q. (1990/ 1995).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林娟芬(1997)。從符號互動論的概念來分析和解釋喪偶者的反應。神學與教會,22:2 ,115-124。
林銘宏(2000)。自白與自白筆錄在刑事證據法上之地位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山田(2001)。刑事程序法。台北:五南。
周武昌(2003)。從傅科權力理論看學校權力/知識運作。菁莪,15:2,8-14。
周志豪(2003)。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惠(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侯崇文(1994)。警察對不良少年處理態度之研究。警政學報,25,139-164。
侯崇文(2003)。青少年犯罪問題與政策現況。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台北:法務部,131—148。
侯怡楓(1999)。一位國小女性校長領導實際之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玉真(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人多(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下)。當代,151期,108-133。
姚人多(2002)。傅柯的工作箱《權力篇》。當代,175期,70-83。
徐淑美(2005)。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閉K金(2000)。犯罪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陬塈楚]2004)。傅科(Michel Foucault)對於當代犯罪控制的啟發。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105-147。
陬塈楚]2005)。監獄與社會的排除:一個批判性的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5,191-235。
Thomas Mathiesen,2000.Prison on Trial,陬塈溺間]2005b)。台北:洪葉。
翁秀琪、陳慧敏(2000)。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體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傳播研究集刊,4,090-1 0-4+1-162。
紀慧君(2002)。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平吾(1996)。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登榆(1997)。從社會建構論看網路色情議題的產生。傳播研究簡訊,9,13-15。
黃煜文(1999)。試析傅柯系譜學作品 --《規訓與懲罰》與《性意識史》。歷史:理論與文化西洋史研究通訊第二期。
黃鈴媚(2002)。從「互動觀點」看生活世界:社會建構主義與傳播。中華傳播學刊,1,57-77。
楊永年(1998)。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董娟娟(2003)。從監視社會看新加坡抗SARS戰役。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論文。
葉永文(1998)。排除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Barry Smart著、蔡采秀譯(1998)。傅科。台北:巨流。
蔡松瑜(2002)。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世仁(1994)。淺談貝克[Howard Becker]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1,31-36。
鄭宏財(2003)。從傅科的權力微物理學觀點分析學校行政組織權力的運作與啟示。國民教育研究集刊,9,301-319
鄭博文(2003)。權力場域的三個空間向度之建構--嘉義市、嘉義監獄及身體之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見立(2005)。從傅柯之「生物政治」視角論空軍官校之規訓制度。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鄧煌發(2003)。飆車青少年之休閒需求及因應對策。2003年亞太地區犯罪問題與對策論文集,213-246。
Hubert L. Dreyfus&Paul Rabinow 著,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錢俊譯(1995)。傅科-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台北:桂冠。
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1999)。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蔣東霖(2002)。「少年事件處理法」中的主要犯罪原因論觀點初探。教育社會學通訊,39 ,6-14。
劉峻誠(2002)。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劉肖泓(2003)。犯罪少年再犯之家庭、學校、社會成因研究─以彰化少年輔育院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Michel Foucault,1977,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台北:桂冠。
謝石(1990)。撥開性的歷史迷霧—譯序。性史,1-8。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鍾怡婷(2002)。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天岳、陳仕諺(2002)。新修正「警察機關強化分層勤務督導實施計畫」介紹。警光雜誌,571,71-73。
蕭旭岑(1998)。司法判決書之「法律論述」考察 ~ 以白曉燕案張志輝部分判決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70,59-96。

二、英文文獻

Becker, H.S. (1963). The Outsiders, New York: Free Press.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London: Prentice Hall
Charon, J.M.(1989).Symbolic Interactionism—An Introduction,
An Interpretation, An Integration(3 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Edelman, M. (1964).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ucault M.(1988). Truth, power, self: an interview. In: Martin LH, Gutman H, Hutton PH eds.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Amherst, MA: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6-49.
Goode, E. & Ben-Yehuda, N.(1994)“Moral Panics: Culture, Politic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149-171
Grabe, Maria Elzabeth(1999). Television news magazine crime stories: 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6,155-171.
Hycner, R. H. (1985). Some Guidelines for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Human Studies, 8, 279-303.
Lemert, E. (1951). 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Margaret Betz Hull(2000). Postmodern Philosophy Meets Pop Cartoon: Michel Foucault and Matt Groening.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 34: 2, 57.
Menno Pradhan & Martin Ravallion(2003).Who wants safer streets? Explaining concern for public safety in Brazil.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4,17-33.
Patton P.(1988). Foucault’s subject of power, In: Moss J ed. The later Foucault,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London: SAGE, 64-77.
Philipson, T. J.,& Posner, R. A.(1996). The economic epidemiology of crime. Journal of Law and conomics,39,405-433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Sarah Winch(2005)。Ethics, Government and Sexual Health: Insights From Foucault。Nursing Ethics 12(2)。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

三、網站資料

Ingeborg Breuer , Peter Leusch , Dieter Mersch著,王歌譯(2004)。福柯的話語、權力和存在。取自http://www.ouline.com/wengxue/story.php4?story_id=4863
內政部警政署,民94年。取自 http://www.npa.gov.tw/stats.php?page=content06_1&id=70
司法院計,2005。司法統計年報:地方法院少年暨兒童事件收結件數
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
民視,2005年12月12日。
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051212/44/2ms06.html
東森新聞報,2005月12日17日,
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051217/195/2ngwa.html
Peter Tepe(1992). Postmoderne Poststrukturalismus.Wien 285-299;林志遠譯(無日期)。傅科的權力分析。取自http//www.geocities.com/Paris/Cafe/9642/21in2.htm。
徐韻翔報導,中廣新聞網 - 2006/01/03 11:30 ,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60103/4/2pwne.html
郭于華(2005年1月26日)。“弱者的武器”與“隱藏的文本”——研究農民反抗的底層視角。中國法律思想網。
取自http://blog.sociology.org.cn/guo%20yuhua/articles/285.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