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淑女、侯崇文、周愫嫻(2001),青少年問題及防治對策,台北:五南。
史錫蓉譯(2002),防範青少年暴力犯罪,台北:新苗文化。
江亮演、曾華源、田麗珠(1998),社會工作概論,台北:敦繹文化。
李松根(2002),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台北:問津堂出版社。
李松根(2002),文學研究與社會改革,台北:問津堂出版社。
李奉儒等譯(2002),質性教育研究,台北:濤石文化。
李永然、高永昆(2001),社區商場及大樓之保全,台北:永然文化。
余安邦(2002),社區有教室,台北:遠流。
李永展(2005),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台北:五南。
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2), 學校學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旺根(1995),公寓法同居共治,台北:永然文化。
林振春(1999),營造全民參與的社區治安預防體系-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二),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林振春(1996),社區學校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文化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瑞欽(2000),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台北:允晨文化。
林鐘沂(1991),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文化。
林山田、林東茂(2001), 犯罪學,台北:三民。
林怡禮、陳嘉彌(2001),青少年問題行為與對策,台北:揚智文化。
林惠真、廖金春(1999),學校、家長、社區合作教學,台北:聯經。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高金桂(1985),少年犯罪社區防治之構想,社區發展季刊 8,31。高熏芳、林召助譯(2002),質化研究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高永昆、李永然(2001),社區商場及大樓之保全與管理,台北:永然文化。
高永昆、李永然、劉智固(2001),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之管理與保全實務,台北:永然文化。
徐 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啟章(1993),社區工作新程式,台灣商務印書館。
夏林青譯(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張華葆(1995),少年犯罪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華葆(1993),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
張博雅(1999), 社區發展季刊,87,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博雅(2000), 社區發展季刊,90,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博雅(2000),社區發展季刊,92,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聖琳(1999),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台北:遠流。
竟?2005),社區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閉K金、楊士隆(1993),社區與少年偏差行為:社區解組犯罪論之實證研究,警政學報,23。
黃富源譯(1985),都市環境與犯罪之形,警學叢刊,16,1 。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概論,台北:三民。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台北:五南。
郭峰志譯(2001),現代社區精神醫療-整合式心理衛生服務體系台北: 心理出版社。
陶蕃瀛(2002),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90。葉至誠(2000),社會學科概論,台北:楊智出版社。
楊士隆(2001),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士隆(1995),社區解組與少年犯罪:多重層級評量之實證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士隆(1995),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之探討,警學叢刊,25,4。楊瑩、黃源協(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彰化縣鹿港鎮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樂國安(2001),從行為研究到社會改造,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廖金春、張啟隆(1999),學校、家長、社區合作教學,台北:聯經。
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1),犯罪學,台北:五南。
鄭晃二、陳亮全(2000),社區動力遊戲,台北:遠流。
賴國洲(1999),嬝牧幫洁苭x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
龍冠海(1999),社會學,台北:三民。
蕭家興(2002),社區規劃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蘇景輝(2000),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