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維新(1998):警察勤務新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丁道源(2000):最新少年事件處理法釋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內政部警政署(2005):警政統計通報,全般刑案嫌疑人概況。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6):台灣少年犯罪統計分析資料。
內政部警政署(2003):警政白皮書。
內政部警政署(2004):警政白皮書。
內政部警政署(2005):警政白皮書。
內政部警政署(2005):警察機關防處少年事件規範。
行政院主計處(2004):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田洪明(2002):高雄市實施社區警政策略與犯罪偵防績效之研究,碩士論文。江裕宏(1985):我國少年警察組織及其弁鄐妤敦Q,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15期。頁47-54。
江慶興(1998):破窗理論與犯罪偵防-以美國紐約市警察局為例,警學叢刊第29卷3期。李郁華(1982):警察勤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湧清(1998):警察勤務之研究3版。
林鍾沂(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瑞興圖書公司。
周愫嫻(1999):少年犯罪的空間模式─地點與距離的分析,犯罪學期刊4期。
周愫嫻(1997):變遷社會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孟維德(2005):警察與犯罪控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錄之分析與運用,犯罪學期刊,第8期,頁27-64。孟維德(1997):犯罪偵查管理之有關研究與議題,警學叢刊,第28卷第3期,頁89-118。孟維德(1997):社區警政與預防犯罪,中國行政論評,第7卷第1期。
孟維德(1998):都市社區犯罪與地點-一個犯罪預防措施的重要考量、社區發展季刊。侯崇文(1995):社會失序、自我保護與害怕犯罪,犯罪學期刊,創刊號,頁51-75。唐筱雯(1997):譯MacDonald, J .E,& Gifford, R.(1989).Territory clues and defensible space theory. The burglar’s point of view.。(領域線索和防禦空間理論-小偷的觀點),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4期。
徐 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張甘妹(1996):犯罪學原論,三民書局。
閉K金(2000):台灣地區犯罪被害經驗調查研究,法務部與內政部警政署委託專案研究。
閉K金(2000):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閉K金(2001):犯罪學,三民書局。
陳明傳(1993):論社區警察的發展,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2000):警察行政專題(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孟洛、廖福村(2000):警政基礎理論~警政哲學與倫理,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1992):論社區警察的發展,中央警察大學。
陳明傳(1997):論警政新取向,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與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合辦之「行政學術與警政實務研討會」
陳明傳(1997):社區警政之意義與發展一未來派出所經營方向之芻議,警學叢刊,第28卷第2期,中央警察大學。陳明傳(2000):警察行政專題(二),中央警察大學。
黃富村(2001):犯罪預防績效評估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源(1985):都市環境與犯罪之形成,警學叢刊,16卷1期。
黃啟賓(1998):社區警政警民合作效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士隆(2002):犯罪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士隆(2004):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清江(1990):警察勤務六版,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葉毓蘭、王文忠、李政峰(2001):社區警政台灣模式---試辦專責勤區制度初探,警叢刊第32卷第2期。
葉毓蘭(1996):警政新取向---談社區警政的理論與實際,警學叢刊,第27卷第3期,中央警察大學。葉毓蘭(1998):警民共治的新警政---社區改善治安的策略聯盟模式,社區發展季刊,第82期。葉毓蘭(1998):策略聯盟觀念運用於改善社區治安初探:以台北縣林口鄉麗林社區聯誼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
葉毓蘭(1998):傳統與挑戰一社區警政中的派出所警員做些什麼?新知譯粹,第27卷第4期。
葉毓蘭(1999):21世紀之社區警政,第6屆警察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21世紀的警政管理論文集。
葉毓蘭(1999):警民共治的新警政:社區改善治安的策略聯盟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葉毓蘭(2000):台北市「警政社區聯防體系」的建構與落實---「公共經理人」的啟示,壹北市政府研考會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295輯。
葉毓蘭(2001):台北市政府警察局89年度研究案---台北市執行社區警政預防犯罪成效研究。
蔡德輝、楊士隆,(2001),犯罪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2002):青少年暴力行為,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1983):犯罪預防之定義,文載於犯罪學辭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鄧煌發(1997):犯罪預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簡華明(2004):「社區警政組織溝通之研究-以新竹市警察局發行定期刊物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貳、網站資源:
大紀元e報: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1/27/n794614.htm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i.gov.tw/home/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npa.gov.tw/stats.php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http://www.cib.gov.tw/index.aspx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治安全球資訊網:http://www.npa.gov.tw/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192.83.186.1/theabs/01
法務部調查局網站:http://www.mjib.gov.tw/
嘉義市警察局網路服務中心:http://www.ccpb.gov.tw/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page.htm
美國聯邦政府專責推廣社區警政策略的「社區警政服務中心」(Community Oriented Policing Service,COPS)網站:
http://www.communitypolicing.org.
參、西文部份:
Bayley, D. & Garofalo, J. (1989). “The Management of Violence by Police Patrol Officers.” Criminology 27: 1-25.
Block, R.L.(1981)Security and Crime Prevention, Torento:Mosby.
Cohen, Lawrence E., and Marcus Felson.(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 44.
Buerger, E. Michael(1995).Defining the Hot Spots of Crime:
Operationalizing Theoretical Concepts for Field Research in Crime and Place. Washington, D. C.: Criminal Justice Press
Clarke, V. Ronald (1997):”Introduction.”Sitional Crime Prevention:Successful Case Studies,2 nd ed.
Clarke, V. Ronald(2000), Policing Communities: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P196
Eck, E. John(1997)”Preventing Crime at Place”:University of Maryland, Department of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Gottfredson, M .R .& T. Hirschi(1990):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d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ries,Keith(1999),Mapping Crime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K.H.(Ed.),Mapping Crime:Principle and Practice,http://www.ncjrs.org/html/nij/mapping//ch4.html(2006/58/9)。
Koper, C(1992)”The Deterrent Effects of Police Patrol Presence upon Criminal and Disorderly Behavior at Hot Spots of
Crime.” M.A. thesis, Institute of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Kelling, George L. and Watson Elizebeth M. Creativity with Accountability,in Hoover, Larry T.(ED),Police Management:Issues and Perspective,Chapter 6.
Lab, S.P.(2000).Crime Prevention:Approaches, Practices and
Evaluations, Fourth Edition O.H. Anderson.
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 New York, NY: Macmillan.
Reckless, W.C.(1973).The Crime Problem, NJ:Prentice-Hall.
Sherman, L. W. (1992). “Attacking Crime: Policing and Crime Control.” In: Tonry, M. & Morris, N. (eds.), Modern Policing.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erman, L. W. & Weisburd, D. (1995). “General Deterrent Effects of Police Patrol in Crime ‘Hot Spo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ustice Quarterly 12 (4): 625-648.
Sherman, L. W.& Gartin, P. R. & Buerger, M. E. (1989). “Hot Spots of Predatory Crime: Routine Activities and the Criminology of Place.” Criminology 27:27-55.
Vignola, H.P.(1982)Crime Prevention a Necessity,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Review Vol.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