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5: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佩吟
研究生(外文):Pei-yin Hsieh
論文名稱:產品屬性對創新採用之影響-以網路通路為干擾變項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 of the Product Attributes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 the Web Interaction Channel as a Moderator
指導教授:何雍慶何雍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g-Ching 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網路通路網路特性與弁產品屬性創新採用
外文關鍵詞:network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product attributesinnovation ado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8
  • 點閱點閱:17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如何使消費者對新開發之產品產生興趣並願意採用,是多數企業亟欲了解的一項議題。產品於設計之時就必須將消費者感興趣的產品種類、特性,甚至產品上市時較合宜之定價皆必須加以考量,以避免創新產品研發推出後卻乏人問津的風險;此外,尋求合適的銷售通路亦十分重要,良好的通路不但可以降低企業行銷與營運的成本,更能有效將新產品快速推廣至消費者手中,而目前市場成長率極高的網路通路,對消費者而言有高度的便利性與產品多樣性,對企業而言也能以較實體通路低廉釵h的成本銷售新產品,因此備受青睞。故本研究以產品屬性與網路特性及弁遄A探討其對創新採用之影響,並分析產品屬性與網路特性之交互作用是否會對創新採用程度造成干擾效果。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民眾為對象,發放網路問卷與400份紙本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340份,回收率68.14%;經因素分析與迴歸分析後發現,產品屬性中的品牌知名度與口碑傳播、網路特性中的產品及資訊豐富性與方便性對創新採用有正向顯著影響,而交互作用項中之口碑傳播與網路售後服務、口碑傳播與產品難以接觸性亦對創新採用程度有正向顯著影響;就整體而言,產品屬性與網路特性之交互作用會正向提高創新採用之機率。
How to make consumers become interested in new products and willing to adopt them is a topic that most enterprises would desire to know. When designing new products, the categori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icing must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risk of slow-selling. In addition, seeking suitable channels is also very important. Suitable channels can not only reduce enterprise's marketing and operating costs, but also deliver the new products to consumer's hands effectively. Today the Internet with extremely high market growth rate has both facilitated the circulation of the products and increased the product varieties to consumers; as for enterprise, the Internet has lower costs of selling new products than physical channels. This is why the channel of Internet is so favored these days. Thus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how the Internet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affect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and analyzes whether the interaction of product attributes, Internet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have moderating effects on innovation adop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 consists of 400 Taiwanese people.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survey techniques of both online questionnaires and paper questionnaires. 34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implying a 68.14% recovery rate. The results retrieved from 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brand awareness and word-of mouth of product attributes, the convenience, product richness and information richnes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 adoption. The interaction of word-of mouth and after-sale service, word-of mouth and product touchable difficulty,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 adoption. As a whole, the interaction of product attributes an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will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innovation adoption.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圖目錄………………………………………………………………………………Ⅴ
表目錄………………………………………………………………………………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3
第四節 研究流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台灣網路購物消費現況分析…………………………………………7
第二節 產品屬性…………………………………………………………… 12
第三節 網路通路…………………………………………………………… 26
第四節 產品屬性與網路特性……………………………………………… 33
第五節 創新採用……………………………………………………………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0
第三節 研究變數操作性定義與衡量……………………………………… 52
第四節 前測………………………………………………………………… 59
第五節 抽樣與資料分析方法……………………………………………… 59

第四章 資料分析……………………………………………………………… 61
第一節 樣本結構…………………………………………………………… 61
第二節 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64
第三節 多元迴歸分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1
第二節 對實務界之建議…………………………………………………… 93
第三節 研究貢獻…………………………………………………………… 96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中文文獻……………………………………………………………………… 99
英文文獻………………………………………………………………………109
網路資料………………………………………………………………………115

附錄-正式問卷…………………………………………………………………117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 5
圖2-1 以產品表現方式為分類標準之產品屬性類型…………………………16
圖2-2 相對創新接受時間為基礎之採用者分類………………………………39
圖2-3 Bass 擴散模式之觀念架構……………………………………………41
圖3-1 研究架構…………………………………………………………………49

表目錄
表2-1 2001至2007 年台灣線上購物市場規模表…………………………… 7
表2-2 消費者曾在網路購買之商品與服務…………………………………… 9
表2-3 與創新採用速率相關之新產品屬性文獻整理………………………… 17
表2-4 國內產品屬性與創新採用實證研究彙整……………………………… 19
表2-5 網路特性相關研究文獻整理…………………………………………… 27
表2-6 產品類型、消費者行為與網路購物關係之文獻……………………… 34
表2-7 創新採用定義與類型…………………………………………………… 38
表2-8 創新採用國內相關實證研究…………………………………………… 42
表2-9 創新採用國外相關實證研究…………………………………………… 46
表3-1 產品屬性相關變項衡量與問卷設計…………………………………… 53
表3-2 網路特性相關變項衡量與問卷設計…………………………………… 55
表3-3 創新採用類型衡量與問卷設計………………………………………… 58
表4-1 樣本結構資料…………………………………………………………… 62
表4-2 產品屬性之Bartlett球形檢定及KMO係數………………………… 64
表4-3 產品屬性之因素分析…………………………………………………… 65
表4-4 網路特性之Bartlett球形檢定及KMO係數……………………………68
表4-5 網路特性之因素分析…………………………………………………… 68
表4-6 產品屬性對創新採用程度之複迴歸分析……………………………… 73
表4-7 網路特性對創新採用程度之複迴歸分析……………………………… 75
表4-8 網路特性對產品屬性之干擾分析……………………………………… 76
表4-9 網路特性與產品屬性交互效果共線性診斷…………………………… 79
表5-1 假設檢定結果表………………………………………………………… 81
表5-2 簡化模型之層級迴歸分析……………………………………………… 9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王永裕(2002),「影響消費者採用WLAN行為意向之因素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王佩盈(2003),「代嶺鼠~創新購買意願市場調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
3.王坤仲(2004),「取代性新產品購買意願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王淑賢(2001),「消費者創新採用之研究-以第三代無線通訊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5.王嘉鵬(2000),「以生活型態區隔之台北市民對第三代行動電話接受意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王樹德(2004),「創新電子產品消費者評估及購買行為之研究—以照相手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司徒達賢(1985),企業概論,台北:教育部空中大學委員會。
8.石憶茹(2001),「個人數位助理(PDA)之創新擴散模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何育秀(1999),「影響消費者選擇電子商務購買決策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何明純(2002),女性在網路上購買化妝保養品之行為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何昭賢(1999),「產品屬性、訊息來源對廣告溝通效果的影響」,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2.余國維(1997),「消費者特性與產品特性對網際網路購物之影響」,成大交管所碩士論文。
13.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14.吳書儀(2004),「消費者產品涉入與購買決策應用於連鎖便利商店鮮食產品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5.吳惠君(1999),「網路商店之商店印象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吳萬益、林清河(2002),行銷研究,台北:華泰。
17.吳靜宜(1999),「購買過程中運用網際網路與實體商店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奶j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吳韞德(2002),「網際網路消費者購物意願之跨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李永年,丁惠民譯(1996),彼得,寇韓著,Net Profit:網路金字塔的獲利模式與企業定位,台灣:遠擎。
20.李佳凌(2003),「消費者特性、消費者創新性與新產品採用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1.李振妮(1999),「網路消費者購買決策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李毓芳(2000),「購買決策情境對產品屬性選擇偏好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李維如(2001),「電子軟體通路消費者購買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李鴻志(2002),「電子商務網站消費者信賴程度與採購意願之探討—以農產品網站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5.李雙華(1998),「網路購物消費者降低知覺風險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6.沈建良(2001),「影 響 網 路 購 物 行 為 的 因 素 - 從 理 性 與 非 理 性 觀點探討」,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7.阮世昌(2000),「創新採用、關係品質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以網路產品為分析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巫政祐(2001),「產品屬性與設計屬性之連結-以手機市場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9.卓秀娟、陳佳伶譯(1996),Tapscott, D.著,數位化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30.周文賢(1999),行銷管理-市場分析與策略規劃,台北:智勝。
31.周立軒(2004),「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32.周玲媛(2004),「牙科患者對醫療創新產品採用意願之研究-以人工植牙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林中玉(2002),「消費者創新產品之接受意願與產品屬性評估之研究—以網路電話盒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林玉棠(2002),「虛實通路特性與顧客價值關係之探討-以數位影像沖印產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35.林宏道(2004),「影響P2P網路電話早期消費者採用時間之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國際經貿組碩士論文。
36.林志宸(2002),「探討消費者對多媒體簡訊服務的消費意願」,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林志豪(2002),「台灣地區大型食品業採用生物技術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林宜洵(2003),「消費者採用電腦無線上網之行為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林亮德(2000),「消費者創新產品之採用行為與產品屬性評估之研究-以數位影音光碟機(DVD)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0.林俊宏(2001),「消費者特性、新產品屬性及環境變數對創新購買意願之影響」,國立成奶j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1.林茂興(2001),「以生活型態區隔台北地區ADSL消費者對多媒體服務接受意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林晉寬、樊台聖,「網際網路的行銷特性分析」,第一屆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論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大葉大學,2000(4),345-353頁。
43.林素儀(1997),,「網路購物族消費行為剖析」,網路通訊, 53-59頁。
44.林崇賢(2002),「影響地政資訊擴散因素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邱毓蘋 (2000),「資訊豐富度對網路購物意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46.侯東儀(2003),「新產品創新擴散模式-以行動電話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47.姚基仁(1999),「影響消費者網路購買行為之因素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8.施比棋(2000),「網路通路弁鉬P消費者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9.施志暐(2001),「影響消費者對數位化產品購買意願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0.洪永旭(1996),「網際網路的運用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1.洪富凱(2002),「網站及產品認知品質與消費者特性對網路購物意願及決策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企業管理學系碩碩士論文。
52.胡佳吟(2000),「電子商務對行銷影響力之實證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3.胡敏怡(1998),「網際網路事業經營之成它]素研究-以網路書店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4.孫中璽(2003),「具網路外部性產品之擴散模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55.袁如岡(2000),「影響台灣地區製造業廠商採用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之因素研究-以製造業前一千大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6.高榮嶽(2002),「大台北地區消費者對數位攝錄影機(Digital Video Camera) 接受意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張國洲(1999),「產業創新行為之擴散研究-以統一超商之時空發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8.張惟淑(2002),「農民接受創新行為之研究-以微生物肥料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博士論文。
59.張凱雲(1999),「產品特殊屬性與共同屬性對消費者選擇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0.張嘉訓(2001),「高科技產品多代擴散模型之研究-以DRAM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1.張瓊文(1999),「網路商店中線上人員服務弁鉆黈禷O者商店象與其購買意願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2.張耀云(2004),「專櫃保養品架設購物網站之關鍵成它]素」,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3.曹珩堉(2003),「電視購物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意圖-以搜尋品及經驗品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64.莊妙華(2000),「網路商店使用智慧型店員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陴Q娟(2003),「消費者新產品採用時機之影響因素研究─以數位照相機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6.章躓?2000),「購物行為因素與網際網路購物接受度之關係研究─以行動電話為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67.連正芳(2003),「創新產品採用之研究-以第三代行動電話為例」,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8.郭崑謨(1984),行銷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69.陳一德(2004),「消費者對3G應用服務偏好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0.陳正平編譯(2000),Geoffery A. Moore 著,跨越鴻溝,台北:臉譜。
71.陳志偉(2001),「第三代行動電話市場區隔及轉移意願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大學生族群為例」,國立成奶j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2.陳宗志(2002),「消費者對創新產品購買意願因素之探討—以無線網路產品(WLAN)為例」,國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73.陳怡如(2002),「線上購物行為與顧客價值關聯性之實證研究-以網路互動管道為干擾變數」,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4.陳柏宏(2002),「從創新擴散理論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中小型企業採用新事物之因素分析-以IP-VPN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75.陳盈德(1997),「WWW電子商店之市場區隔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6.陳盈儒(2003),「台灣地區電子產業導入行動化決策因素之研究」,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77.陳時奮(1997),「品牌行銷的社會效益」,世界經理文摘,第127 期,60-66頁。
78.陳雅如(2004),「產品屬性與生活型態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之研究-以寢具用品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79.陳瑞斌(2000),「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網路購買行為激勵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80.麥倍嘉(2005),「產品特性對電子商務營運模式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81.曾鈐潮(1999),「大學生購物方式偏好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2.曾齡玉(2004),「價格敏感度與知覺主流設計對延遲購買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數位相機產品為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3.游明輝(2003),「影響消費者網站特性認知、線上購物接受程度及線上購物意圖因素之研究-以嬰兒紙尿褲產品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4.游純瑜(2001),「混合產品來源國資訊組合效果之研究-產品種類之干擾影響」,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5.游彗菁(2003),「網路水貨化妝保養品之消費者特性、態度及購買行為之關係」,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碩士論文。
86.游勝章(2001),「台灣地區消費者對128位元遊戲機接受意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7.湯嘉恆(1999),「消費者之網站購物資訊環境態度、購買涉入、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購物意願之影響探討—以國立大學學生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8.黃兆震(2000),「網路購物意願之研究 ─ 以電腦通訊產品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89.黃振嘉、蘇偉仁(1997),「網路商店的經營策略」,資訊與電腦,第202 期,94-100頁。
90.黃智強(2000),「影響採用網路購物因素之研究─以網路書店為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1.黃鴻順(2003),「消費者對創新產品接受意願與產品屬性之研究-以網路攝影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2.黃瓊瑩(1999),「產品的特殊屬性、共同屬性與屬性重要性對消費者偏好選擇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3.黃鈺瑜(2003),消費者對實體通路與網路之服務重視傾向探討-以保養品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4.楊笆?2003),「消費者對創新產品購買意願之研究-以DVD錄放影機為例」,國立台北j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5.楊淑貞(2001),「創新特質與網路購物採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96.萬恒鈞(2002),「網路購物環境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97.葉柏均(2004),「產品屬性、生活型態興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創新性產品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8.詹秀惠(2004),「影響消費者採用電子錢包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9.廖子賢(2003),「從網路效用觀點探討網路購買意願之影響因素」,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00.廖文正(2002),「球鞋業產品涉入程度與促銷活動對產品屬性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101.榮泰生(1995),「Internet 與競爭優勢」,自動化科技,131-137頁。
102.劉水深(1984),產品規格化與策略應用,台北。
103.劉書蘭(2001),「消費者採用行動商務之行為研究─以行動銀行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104.劉嘉豪(2003),「消費者價值觀及新產品屬性對創新產品購買意願的影響-以電動刮鬍刀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5.蔣惠蓮(2002),「網站環境特性與產品特性對消費者網路購物行為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6.應志偉(2001),「零售市場之線上購物意願與叛離因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07.蔡玉萍(2002),「產品屬性與行銷策略對採用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8.蔡東晃(2002),「大台北地區電視機消費者對平面顯示器電視(FPD-TV)接受意願及其產品屬性評估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9.蔡政澄(2002),「青少年對行動電話產品屬性偏好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0.蔡鈺貞(2002),「產品資訊強度、廣告訴求與定價方式對消費者創新採用行為之影響-以互動式多媒體服務(MOD)為例」,東海大學管理所碩士論文。
111.鄭力嘉(2004),「影響網路使用者採用線上購物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2.鄭富馨(2001),「降低風險策略對消費者知覺風險和網路購物意願的影響」,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3.鄧博尹(2000),「消費者購物導向、產品種類對網際網路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4.盧冠育(2003),「網站特性對消費者再瀏覽意圖與購買意圖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15.盧風而(2003),「產品創新對行銷績效與顧客滿意影響之研究-以行動電話手機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116.盧靜琦(2003),「創新擴散效應之研究:消費者採用程序觀點」,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117.賴士葆(1989),「研究發展 / 行銷 / 製造三部門互動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中華經濟企業研究所研究叢論,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118.賴志豪,「電子商務市場產品特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9.賴俊宏(2000),「網路購物再惠顧行為模式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0.賴哲亨(1999),「參考群體建議類型對消費者決策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1.戴劍文(2000),「國內辦公文具業者電子商務經營模式探討」,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2.薛慧鳳(2000),「台灣地區網際網路行銷趨勢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23.謝宛儒(2000),「台灣地區消費者線上購買食品消費行為分析」,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
124.謝政益(2003),「網路電話接受度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125.鍾佑德(2000),「網站特性對網路購物知覺風險、資訊搜尋策略影響之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學位論文。
126.顏君聿(2004),「有意願接受雷射視力矯正LASIK手術之近視、遠視或散光民眾市場區隔研究—以台北市七家醫學中心眼科門診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7.魏淑慧(2004),「創新產品之附加弁鉆黈禷O者購買意願之研究 -以DVD錄放影機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8.羅文坤、鄭英傑(1994),廣告學:策略與創意,台北市:華泰。
129.羅玉臣(2001),「台灣地區網際網路使用者採用線上購物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0.羅宇倫(2000),「實體商品類型、科技消費者類型與網路購物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131.蘇席儀(1999),「商品資訊搜尋任務暨網際網路特性之配適程度對網站接受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2.顧宜錚(1998),「網路商店的擴散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1.Aaker, A. David (1996),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2.Agarwal, R.& J. Prasad (1997),“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ecision Sciences ,Vol.28 , No.3, pp.557-582.
3.Ainscough, T. L. and Luckett, M. C.(1996),“The Internet for the rest of us:Marketing on the World Wild Web,”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13,Iss.2,pp.36-47.
4.Alba, Joseph, John Lynch, Barton Weitz, Chris Janiszewski, Richard Lutz, Alan Sawyer and Stacy Wood(1997),“Interactive Home Shopping:Consumer, Retailer, and Manufactur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ournal of Marketing , Vol.61, July , pp.38-53.
5.Batra, Rajeev, and Olli T. Ahtola(1990),“Measuring the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Sources of Consumer Attitudes,”Marketing letters,Vol.2, No.2,pp.159-170.
6.Berger, L.(1997),“Net PR taking over traditional media relations:companies save money, time Web bureaus,”Advertising Age’s Business Marketing, Vol.82,p.21.
7.Boyd,Thomas C.and Charlotte H. Mason(1999), ”The Link Between Attractiveness of‘Extrabrand’Attributes and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27,pp. 306-319.
8.Brown, Jacqueline Jounson and Peter H. Reingen(1987),“Social Ties and Word-of-Mouth Referral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4,pp.350-362.
9.Buselle,Rick, Joey Reagan, Bruce Pickleton & Kim Jackson(1999),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et Use in a Saturaed-Access Populatio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on , Vol.16 ,pp.45-58
10.Carter, J.R. & Fredenall, L. D.(1990) , ”The Dollars and Sense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pp.22-25.
11.Cooper, R. G. and Kleinschmidt, E. J. (1987) "New product: W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 4, No. 3, pp.169-184.
12.Davis, F.D., Bagozzi, R. P. and Warshaw, P.R.(1989),”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5,pp.982-1003.
13.Dertouzous , M.L.(1997),What Will Be: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 New York:Harper Edge.
14.Dhar, Ravi and Steven J. Sherman, (1996),“The Effect of Common and Unique Features in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23 ,pp.193-203.
15.Gilly, Mary C. ,John L. Graham, Mary Finley Wolfinbarger , and Laura J. Yale(1998),“A Dyadic Study of Interpersonal Information Search ,“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 Vol. 26 ,pp.83-100
16.Greenleaf, Eric A. and Donald R. Lehmann(1995),”Reasons for Substantial Delay in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ch ,Vol.22, pp.186-199.
17.Gobeli, D. H. and Brown J,(1987),”Analyzing Product Innov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2nd ed.
18.Guiltinan, Joseph P. (1999),“Launch Strategy, Launch Tactics, and Demand Outcomes,” Journal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16, pp.509-529.
19.Herr, Paul M. , Frank R. Kardes and John Kim (1991),”Effects of Word-of-Mouth and Product-Attribute Information on Persuasion : An Accessibility-Diagnostic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7.No.4,pp.454-462.
20.Hirschman, Elizabeth C. and Morris B. Holbrook (1982), “Hedonic Consumption : Emerg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6,Summer,pp.92-101.
21.Hoffman, L.D. & Novak, P.T.(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 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pp.50-68.
22.Holak, Susan L. ,(1988).”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Durables Ado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Early Product Screening,”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 Vol.5, pp.50-69.
23.Holak, Susan L. and donald R. Lehmann (1990),“Purchase Intentions and the Dimensions of Innovation : an Exploratory Model,“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7,pp.59-73.
24.Jeff Papows(1998),Enterprise.com:Market leadership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erseus Books.
25.Keeney, R.L.(1999),“The Value of Internet Commerce to the Customer,” Management Science , Vol. 45 , No. 4 , April , pp.533-542.
26.Kent,M.L.and Taylor,M.(1998),“Building dialogic relationship ,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 Vol. 24 ,No. 3 ,pp. 321-334.
27.Kolter,P.(1996).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8.Kotler, P. (2004), Marketing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29.Lefkoff-Hagius, Poxanne and Charlotte H. Mason (1993),“Characteristic, Beneficial, and Image Attributes in Consumer Judgments of Similarity and Prefer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20,pp.100-110.
30.Li, H. and Kuo, C and Russell(1999),“The Impact of Perceived Channel Utilities, Shopping Orientations, and Demographics on the Consumer’s Online buy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Vol. 5 , No. 2.
http://jcmc.indiana.edu/vol5/issue2/hairong.html
31.Liang, T.P. & Huang, J.S.(1998),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nsumer Acceptance of Products in Electronic Markets: a Transaction Cost Model ,”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Vol.24,pp.29-43.
32.Liao, S., Shao,Y. P., Wang H.& Chen, A.(1999),”The Adoption of Virtual Banking:an Empiric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Vol.19,pp.63-74.
33.Lionberger, H. F.(1960) , ”Adoption of New Ideas and Practices,”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5 .
34.Lynch, P. D., Kent, R. J. & Srinivasan, S. S. (2001), “The global Internet shopper: Evidence from shopping tasks in twelve countri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Vol.41,No.3,pp.15-23.
35.Marken, G. A.(1998),“The Internet and the web:the two-way public relations highway”,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 Vol. 43 ,No. 1 , pp. 31-34.
36.Midgley, David F. and Grahame R. Dowling (1993)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duct Form Innovation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edispositions and Social Messag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 Vol.19 ,pp.611-625.
37.Miracle, G. E.(1965),”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ing Strateg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29, pp.18-24.
38.Newell & Swan (1995),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s Inportant Mediators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Science Communication,Vol.16, No.4,pp. 371-387.
39.Olshavsky, Richard W. ,Andeew B. Aylesworth and Deanna S. Kempf (1995),”The Price-choice Relationship : A Contingent Processing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33,pp.207-218.
40.Park, C.W, B.J Jaworski and D.J. Maclnnis(1986),”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Journal of Marketing,Vol.50,Oct., pp.135-45.
41.Peterson, Robert A.,Sridhar Balasubramanian, and Bart J. Bronnenberg (1997)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Consumer“,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25, No.4, pp.329-346.
42.Phau, I. and Poon, S. M. (2000),”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ypes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purchased over the Internet,” Internet Research, Vol.10,pp.102-113.
43.Rayport,J.F.& Sviokla,J.J.(1995),“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3, Nov.-Dec.,pp.75-85.
44.Richardson,P.S., Dick A. S., & A. K. Jain(1994),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Cue Effects on Perceptions of Store Brand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8,No.4,pp.28-36.
45.Richmond, A. (1996),“Enciting Online Shoppers to Buy:A Human Behavior Study,” Fif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May 6-10,Paris,France.
46.Roberston(1985),Consumer Behavior,Illinois : Scott and Fresman.
47.Robertson, T.S. (1967),“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Vol.31,pp.14-19.
48.Rogers, Everett M. (1983),Diffusion of Innovation,3rd ed. New York :Free Press.
49.Salomon, I. and Koppelman ,F. (1988) , “A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eleshopping versus Store Shopp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 Vol.22A ,Iss.4 ,pp.247-255.
50.Michal Strahilevitz and John G. Myers (1998), “Donations to Charity as purchase Incentives : How Well they Work May Depend on What You are Trying to Sell, ”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24,No.4, pp.434-446.
51.Strutton, H. David and Lumpkin,James.R.(1994),”An Applied Investigation of Rogers and Shoemakers’s Perceived Innovation Attribute Typology When Marketing to Elderly Consumers,”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Vol.10,No.1, Winter,pp.118-131.
52.Takacs, S. J., & Jon, B. F.(1998),”Changes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Growth and Opportunity of the World-Wide Web,”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arctice, Summer,pp.24-37.
53.Tellefsen, Thomas, and Hirokazu Takada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Media Availability and The Multicountry Diffusion of Consumer Produ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Vol.7, pp.77-96
54.Veryzer ,Robert W., Jr.(1998),”Key Factors Affecting Customer Evaluation of Discontinuou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15,pp.136-150.
55.Zeithaml, V. A.(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2,No.3,pp.2-22.
56.Zeng, M. & Reinartz, W. (2003), “Beyond Online Search: The Road to Profitabili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5, Winter, pp. 107-130.

網路資料
1.ComputerWorld,eBNews電子報
www.ebnews.com.tw.
2.Jupiterresearch
http://www.jupiterresearch.com/bin/item.pl/home
3.TWNIC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http://www.twnic.net.tw/about/about_01.htm
4.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5/7/13/n984767.htm
5.台灣101市場
http://www.tw101.com.tw/lesson.asp?id=13
http://www.tw101.com.tw/lesson.asp?id=17
http://www.tw101.com.tw/lesson.asp?id=19
6.東方線上
http://www.isurvey.com.tw/
7.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index.jsp
8.資策會FIND網站
http://www.find.org.tw
9.資策會ITIS資訊產業服務網
http://www.itis.org.tw/
10.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11.蕃薯藤2004網路大調查結果
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4/chart/index.php

12.聯合新聞網數位文化誌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5574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3&f_SUB_ID=529&f_ART_ID=155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