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9: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宏祥
研究生(外文):Hung-Shiang Liau
論文名稱:米崙斷層淺層震測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指導教授:石瑞銓石瑞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Chuan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地震研究所暨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地球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斷層活動震波測勘震測米崙斷層
外文關鍵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25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1951年花蓮地震造成花蓮市區相當嚴重災情,與米崙斷層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了解米崙斷層的位置及掌握其活動特性,是目前刻不容緩的工作。本研究利用淺層反射震測法,以六條測線個別對米崙斷層確切位置及米崙台地淺部構造進行探討。
米崙台地西側斷層崖上的剖面中可明顯看出地層受到錯動,對照地形變化可得知斷層存在位置。而由橫跨米崙台地的測線了解台地淺部構造外,也針對民意斷層的存在性加以探討,剖面顯示斷層線兩側構造差異性大,一邊地層較連續呈水平狀,另一邊則因受到錯動而有地層不連續產生,中間主斷層位置因橫移特性而產生相當寬的破碎帶。
綜合地形、地質與地球物理等結果,本文結論簡述如下:
1. 米崙斷層緊鄰米崙台地的西緣邊界活動,斷層走向為北偏東35度,為一高角度左移逆衝斷層,上、下盤的岩性截然不同。
2. 民意斷層確實存在,斷層走向為北偏東35度,且因斷層特性為左移為主、逆衝為輔,故具有相當寬之破碎帶。
3. 米崙台地除近地表為近代沉積外,以米崙礫岩為主體,無層狀沉積,故震測無法求得台地深部構造。
摘 要…………………………………………………………………….i
目 錄………………………………………………………………….…ii
圖 目……………………………………………………………………iv
表 目…………………………………………………………………....v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區域地質概述………………….………....…..…………………4
1.2.1 地形………………...………………………………..…..….4
1.2.2 地層……………….…………..………..…………...………6
1.2.3 斷層活動……………………………………………………9
1.3 本文內容……...…………………………..…...…………….…11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原理
2.1 研究方法………..…….…………………………………..……13
2.2 野外資料收集………….………………………………....……15
2.3 震射資料處理流程………….…………………………..…..…17

第三章 資料處理結果與剖面解釋
3.1 測線設計…………….……………..…………………………..37
3.2 測線簡介與剖面解釋.……………..…………………………..43
測線01P-MLF-HL-1……………..………………………….43
測線01P-MLF-HL-2………………………………………...46
測線04P-MLF-HL-1………………………………………...49
測線04P-MLF-HL-2………………………………………...55
測線04P-MLF-HL-3………………………………………...59
測線04P-MLF-HL-4………………………………………...65
第四章 結論與討論
4.1 討論………………….……………..…………………………..71
4.1.1 米崙斷層存在位置與地下構造特性……………………..71
4.1.2 民意斷層存在性與米崙台地淺部地下構造特性………..77
4.2 結論………………….……………..…………………………..78
參考文獻………………………………………………………………81
Yeats, R. S., Sieh, K., Allen, C. R.,(1997), The Geology of Earthquakes.
Sheriff, R. E.,Geldart, L. P.,(1995), Exploration Seismology(second edition).
Doherty, S. M.(1987), Seismic Data Processing:SEG.
Badley, M. E.,(1985), Practic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IHRDC.
石再添、楊貴三、張瑞津(1993),台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慨要,地工技術雜誌,第44期,26-51頁。
石瑞銓、陳平護(2001),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劃(4/5)九十年度報告--台灣東部地區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03頁。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4),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劃:地球物理探勘計劃(3/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60-86頁。
朱傚祖、游明聖(1995),花東縱谷活動斷層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共186頁。
朱傚祖、游明聖(1997),臺東縱谷地震與斷層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共133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 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22頁。
張舜傑(1994),以淺層反射震測法調查花蓮市地區地下地質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9頁。
陳文山、王源(1996),台灣地質之七—台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01頁。
陳文山、顔一勤、陳勇全、蔡坤智、朱耀國、楊志成、楊小青(2004),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劃:槽溝開挖與古地震計畫(3/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
陳沼輝(2002),利用淺層反射震側評估美崙斷層向南延伸的可能性,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4頁。
游明聖(1994),臺東縱谷斷層帶中之橫移斷層特徵。地質,地十四卷,第一期,第121-147頁。
游明聖(1997),台東縱谷活動斷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41頁。
潘玉生、陳讚煌、鍾火盛、游銘銳(1992),石油探勘技術一測勘偏(一),震測資料之認識與解釋,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海域及海外石油探勘處與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印行。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