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4 2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怡利
研究生(外文):Yi-li Lu
論文名稱:1993年至2004年嘉南地震之b值
指導教授:歐國斌歐國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wo-Bin 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地震研究所暨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地球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8
中文關鍵詞:最大概似法b值
外文關鍵詞:maximum likelihoodb valu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將1993年至2004年嘉南地區地震目錄,選取具完整性的地震資料,求得a1、b值、地震回復週期及最大可能發生規模。首先挑選地震密集度高的嘉義地區之地震資料,比較最小平方法及最大概似法所求出的b值之差異,並觀察不同規模下限值對b值產生的變化,與採樣時間長短對b值之影響;依上述探討的結果,選定規模上下限值,期望處理地震目錄時可以求出穩定的b值。

綜合分析的結果,以最大概似法所求得b值之結果較最小平方法要來的好。在篩選資料的流程中,本研究將所有地震發生視為均勻分布於震源區內,但事實上,震源分布的深度與密集度,都跟斷層分布相關。所以若要討論活動斷層帶的地震活動特性,在篩選資料時,應將斷層帶地震獨立區分出來求取b值。
摘要…………………………………………………………………… Ⅰ
目錄…………………………………………………………………… Ⅱ
表目…………………………………………………………………… Ⅳ
圖目…………………………………………………………………… Ⅴ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目的……………………………………………………… 1
1.2 文獻回顧……………………………………………………… 2
1.3 研究內容……………………………………………………… 4第二章 研究方法…………………………………………………… 5
2.1 Gutenberg and Richter Law ……………………………… 5
2.2 完整規模 Mc…………………………………………………. 6
2.3 a值與b值…………………………………………………… 9
2.3.1 最小平方法……………………………………………… 11
2.3.2 最大概似法……………………………………………… 11
2.4 地震之復發週期TM值與最大規模MT值…………………… 18
第三章 b值方法之檢驗……………………………………………. 19
3.1 ML法與LS法…………….…………………………………… 19
3.2 規模下限值與b值的關係…………………………………… 22
3.3 採樣的時間長度與b值的變化.…………………………… 26

3.4 結論…………………………………………………………… 29
第四章 嘉義地區地震活動………………………………………… 31
4.1 嘉義地區之地震活動參數a1、b、TM、MT…………………. 31
4.2 a1、 b值在時間上的變化結果……………………………… 34
第五章 嘉南地區地震活動………………………………………… 39
5.1 嘉南地區a1、b值的分布…………………………………… 39
5.1.1 地震資料處理和結果…………………………………… 39
5.1.2 a1、b值的分布…………………………………………… 39
5.2 全區之地震活動參數………………………………………… 43
5.3 a1和b值在時間上的變化…………………………………… 49
第六章 討論與建議………………………………………………… 53
參考文獻……………………………………………………………… 57
Aki, M.(1965).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d of b in the formula log N = a – b M and its confidence limits, Bull. Earthq. Res. Inst. Tokyo Univ. 43, 237-239.
Bender, B.(1983).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b-value for Magnitude Grouped data, Bull. Seism.Soc. Am. 73, 831-851.
Gutenberg, R., and C. F. Richter(1944).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California, Bull. Seism. Soc. Am. 34, 185-188.
Page, R.(1968). Aftershocks and Microaftershocks of the great Alsaka earthqake of 1964, Bull. Seism. Soc. Am. 58, 1131-1168.
Shi , Y., and B. A. Bolt(1982). The standard error of the Magnitude- frequency b value, Bull. Seism. Soc. Am. 34, 1677-1687.
Utsu, T.(1965). A method for determinig the value of b in a formula log n = a – bM showing the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 for earthquakes, Geophys. Bull. Hokkaido Univ. 13, 99-103.
Wyss M., and S. Wiemer(1997). Mapping the frequency- magnitude distribution in asperities: An improved techinque to calculate recurrence tim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2,15115-15128.
Wiemer, S., and M. Wyss(2000).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 reporting in earthquake catalogs: examples from Alaska,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Bull. Seism. Soc. Am. 90, 859–869.
江準熙(2005)∙1999年集集大地震前後地震活動、震源機制及地殼應力分布與變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仕恩(2005)∙利用地震活動性參數統計量探討大地震之前兆現象,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聰哲(2002)∙ 台灣地區1999年集集地震前十年之地震活動,國立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誠(2003)∙地震危害度更新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國斌(1996)∙嘉南地震活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鄭錦桐(2002)∙台灣地區地震危害度的不確定性分析與參數拆解,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