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中時晚報(2004)。8成5民眾 e檢不及格。 2004年10月1日,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30501+132004100101066,00.html
王貴珠(2000)。中央警察大學圖書館使用者資訊素養問題。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王秋絨、張雅鳳(1999)。台北市成人之資訊素養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社會教育學刊,28,161-204。
王曉璿(1998)。從NII對社會的影響—談現代教師的基本電腦素養。菁莪季刊,10(2),10-15。王惠直(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護理人員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白慧如(2004)。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4)。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4
年8月30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307report.doc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2004年10月12日, 取自 http://www.ey.gov.tw/web91/menu_plan/plan890904-8.htm
行政院台灣資訊通信推動小組(2005a)。NICI方案與推動工作。2005年3月30日,取自
http://www.nici.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nici/faq/ guest-cnt-browse.php?cnt_id=137
行政院台灣資訊通信推動小組(2005b)。數位化台灣。2005年3月30日,取自
http://www.etaiwan.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etaiwan/ereduce/index.php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3)大事紀,2004年11月23日,取自
http://www.stag.gov.tw/content/application/stag/option/guest-cntgrp-browse.php?cntgrp_ordinal=000900010002
宋若光(1998)。台北市高工應屆畢業生電腦素養、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進寶(1991)。日本中小學校使用電腦的概況介紹。載於資訊與教育雜誌社(主編),資訊教育與教學(頁93-99)。台中:資訊與教育雜誌社。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昆翰(1999)。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研習資訊,5(16),12-25。李茂能(2002)。教育研究(一)量化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451-457)。台北:學富。
李京珍(2004)。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文斌(2001)。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美如(2002)。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素養之研究—以台南市公共圖書館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青蓉(1999)。學習社會與資訊網路。成人教育,47 ,14-22 。何青蓉(1998)。學習社會與資訊網路。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主編),學習社會(頁339-366)。台北:師苑。
沈俊亨(2002)。中美國小學教師資訊素養進修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美美(1996a)。課程改革和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4,32-39吳美美(1996b)。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吳美美(2002)。 e時代國家現代化指標:資訊素養與資訊政策。圖書與資訊學刊,40,1-9。吳麗花(2002)。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烈(2003)。全球化趨勢中成人教育的挑戰與發展。社教雙月刊,117,22-40。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13-18。吳文琴(2003)。國立空中大學網路學習社群電腦資訊素養析論。隔空教育論叢,15,55-77。林振盈(2003)。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逢慶(2003)消彌數位落差:政府的責任與對策。國家政策季刊,2(1),29-52。林勤敏(2000)。公共圖書館成人讀者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成人教育學刊,4,35-65。林宇玲(2004)。數位機會?數位落差?--從性別觀點反影資訊推廣與訓練計畫。婦研縱橫,69,82-87。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娟(2000)。大學生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7,109-125。
林菁(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以Big6理念架構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5(5),2-6。林生傳(2001,12)。知識經濟與教學創新。論文發表於高雄市教育學會第五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研討會,高雄。
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3,7-12。林玉砥]2000)。全球網上決戰,台灣在那裡。天下雜誌,特刊29,46-51
金生忠(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苡靖(2004)。國民小學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以雲林縣北港鎮各國小為例。
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
屏東縣教育局全球資訊網(2005)。屏東縣國中名冊。2005年1月15日,取自
http://163.24.165.1/。
徐佳士(1997)。資訊爆炸的落塵:今日傳播與文化問題探討。台北:三民。
卓俊良(2000)。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知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等譯(1998)。Jeannette&Gordon著。學習革命。台北:中國生產力中
心。
夏鑄九等譯(2000)。Castells, Manuel著。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姚秀雲(2003)。高中學生的電腦態度調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惠玉(1995)。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
項靖(2004)。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6,127-178。
溫嘉榮、楊榮宗、傍R玲(2004)。校園數位落差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11-335。
張建原(1998)。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校務行政電腦化及網路化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黎慧(2004)。探討臨床護理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棋(2003)。學習型態與電腦網路素養之關係暨網路使用現況調查—
以彰化縣高職教師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勉懿(2004)。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一蕃(1997)。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
教育。2004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4_3.htm
張慧元(1996)。「大眾傳播理論解讀:知識鴻溝論(上)」,新聞鏡周刊,406,56-59。
張雅玲(2001)。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森(2004)。「挑戰二ΟΟ八: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國家政策季刊,3(2)
,135-164。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
黃富順主編(2002a)。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2b)。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65,2-9。黃富順(2003)。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型塑。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頁1-20)。台北:師苑。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久晉(2003)。高級中學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君(2000)。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明堅譯(1994)。Alvin Toffler著。第三波第二部曲。台北:時報。
黃鎮台(2001)。台灣電子資訊產業之展望與未來。2005 年02 月28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Symposium/s90/900713-TE.htm。
孫國珊(2003)。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2004)。2001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4年9月19日,
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03020201.htm
陳春蘭(1999)。成人之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與其運用圖書館之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菱、梁朝雲(2004)。國高中生網路資訊尋求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教學科
技與媒體,67,4-24。
陳志郁(2002)。壽險業務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泰安(2003)。高雄市國中教師資訊素養能力自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伶(2004)。幼教老師之電腦素養與電腦使用現況分析研究 - 以高雄市公立
園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泗正(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的資訊素養對資訊課程與教學領導行為之影響。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哲(2005)。主要國家縮短數位落差的政策與行動。2005年3月30日,
取自 http://www.rdec.gov.tw/res01/digi-dv/sec3-1.htm
郭碧明(2003)。大學生資訊素養與網路認知之探討:以高師大學生為例。圖
書與資訊學刊,46,11-27。
郭汶川(2000)。警察人員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方案(1994)。2004年10月12日,
取自 http://www.ey.gov.tw/planning_old/pz871022-1.htm
國科會 (2002)。 數位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書 。台北:作者。
郭閔然(2001)。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大高雄地區
為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曾淑芬(2002a)。數位落差。資訊社會研究,2,234-237。曾淑芬(2002b)。社會公平與數位落差。研考雙月刊,26(1),56-62。曾淑芬、吳齊殷(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程良雄(2001)。淺談公共圖書館讀者的資訊素養。書苑季刊,48,1-11。蔡明蒼(2002)。高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寧忠湘(2004)。軍校生網路使用現況與網路素養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校為例。
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仁興(2001)。國民中學教師科技及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
學報,12,75-105。
楊瑞華(2001)。桃園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及專業成長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涵如(2004)。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及其教育因應策略。國立暨南
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榮宗(2004)。校園數位落差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
網路脈動(2004)。行政院「台閩地區九十一年數位落差調查」。2004年5月25
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110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關於計畫。2005 年3月30日。取自
http://elnpweb.ncu.edu.tw/index.htm
賴建源(2004)。高職美容科學生資訊素養與美容美髮業經營管理需求之探討。
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英(2005)。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的資訊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志洋(2002)。台灣地區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鄭欽文(2003)。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娟(1998)。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組碩士論文。
劉杰明(2002)。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態度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2002)。偏遠地區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討研究—以台東縣國中生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劉窈吾(2002)。提昇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令芳(2003)。大學資訊素養課程之研究。7(1),119-143。謝宜芳(2001)。資訊素養的相關概念。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7(4),
91-103。
謝靜慧(1998):國民中小學教師之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電
腦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
謝宜芳(2004)。圖書館與數位落差。研習資訊,21(4),64-71。關淑尤(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碩士論文。
游婉琳(2001)。資訊素養教學之研究-以Big6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份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9)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2004,9/28. 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htm#bib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8).Information power: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Chicago:Auther.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1).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A Model Statement for Academic Librarians 2004/9/28.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rds/objectivesinformation.htm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00).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Chicago:ALA.
Bjorner, S. N.(1991).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a working Model. IATUL Quarterly, 5 ,151.
Behrens, S. J. (1994).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55(4),309-322.
Clark, I. L.(1995).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writing center. Computer and Composition,12(2),203-209.
Curran, C. C. (1990)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librarian . Public Libraries, 29, 349-355.
Candy,P.C.(1992).The problem of currenc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 Australia asa learning society. In D. Brooder(Ed.),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ustralian agenda.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Library. (ERIC Document Reprocuction Service No. ED365336)
Casey, J.(1997).Early literacy:The empowerment of technology. Englewood, CO:Libraries Unlimited.
Dolyle, C.(1992).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 Final Report to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ummary of Finding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 033).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9).Teaching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kill:The big6 in elementary schools. Worthingt on, OH: Linworth Publishing.
Henri, J. & Dillon, K.(1992). Learning to Learn :Reflection Upon Enquiry.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riticalThinking. The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 ,106.
Merriam&Caffarella(1999)。Learning in adulthood: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Jassey-Bass.
Kuhlthau,C.C.(1987).Information Skills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Researc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297 740)
Kastsinas, S. G., & Moeck, P.(2002).The digital divide and rural community colleges:Problems and prospects.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26,207-224.
Leckie, Glorial J., et al.(1996).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of
professionals: A general model derived from research on engineer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Lawyers. Library Quarterly, 66(2), 183.
M. Warschauer(2003).Technology and Social Inclusion: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Drucker, P. F. (2002).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St. Martin Press.
McClure, C. R.(1994).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Morahan-Martin, J.,Olinsky,A & Schumacher, P. (1992) Gender difference inComputer experience. Skills and attitude among incoming college students.Collegiate Microcommputer. 10,1-7.
OECD(1996).The Knowledge Economy. Paris:OECD.
OECD(2001)。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2005/3/20,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OECD(2005)。Regulatory Reform as a Tool for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2005/3/20,http://www.oecd.org/dataoecd/40/11/34487084.pdf
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 McGraw-Hill.
Spitzer, K. L., Eisenberg, M. B.& Lowe, C. A.(1998)Information literacy: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Syracuse, 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tanding Conference of Nationaland University Libraries(1999),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2004/10/12
http://www.sconul.ac.uk/activities/inf_lit/seven_pillars.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4).A Bright new era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