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12: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雀階
研究生(外文):shu-zhong Shi
論文名稱: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ve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指導教授:胡夢鯨胡夢鯨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教學互動策略成人教師社區大學教學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collegeadult teacherinteractive strategiesteaching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8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的現況,不同背景變項之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的差異情形,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及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預測情形;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參考依據。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先蒐集整理國內外之相關研究與文獻,陳述社區大學之發展現況;剖析成人教師之教學互動策略、教學滿意度的意義、理論與層面,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實證研究之架構。依據文獻資料、相關實證研究發展成「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關係研究之調查問卷」,自72所全國社區大學中抽樣24所進行問卷調查,取得有效問卷376份,將蒐集所得問卷資料利用統計方法加以分析,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及討論,歸納出研究發現與結論,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所得結論與建議如下:

結論:
一、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現況屬於中上程度;以回饋互動情形最好。
二、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滿意度屬於中上程度;以學員繼續學習意願最好。
三、社區大學「40歲~49歲」、「年資5~6年」、「碩士」、「受過成教訓練」之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情形較優。
四、社區大學「50歲以上」、「年資5~6年」、「生活藝能課程」、
「受過成教訓練」之成人教師,教學滿意度較高。
五、教學互動高的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滿意度比較高。
六、社區大學成人教師「回饋互動」是教學滿意度的最佳預測變項

建議:
一、對社區大學建議:
(一)建立教師接受成人教育訓練機制
(二)營造鼓勵成人教師教學策略運用成長之組織文化
二、對社區大學成人教師建議:
(一)教師應具備自我充實成人教育專業能力的觀念
(二)發掘學員學習需求以修正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
(三)教學活動中融入其他類型課程要素
(四)盡量給予學員教學與生活上的回饋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研究對象擴大至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社區大學學員。
(二)研究方法方面:可考慮以訪談或是觀察法等質性研究研究之。或是採用實驗研究法,操弄不同的教學互動策略。
(三)研究變項方面:加入其他變項,如:教師心理、教師理念、社區大學組織等。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1) underst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teractive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2)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active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3)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4)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active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5)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predicting the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based on their interactive strategies. (6) according to abov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nd advanced researchers.
This study used th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method. The effective sample size was 376 piec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 had examined the data by using the Statistic Descriptive, t-test,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concluded :
1. The interactive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is above average. They have the highest score of『feedback interactive』.
2. The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is above average, too. They get the best score of『contiuning learning』.
3. The interactive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were related to age, level of educ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4. The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were related to age,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5.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active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 adult teachers.
6. The teaching satisfaction can be predicted based on teachers’ interactive strategies.
This study made a suggestion to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dult teacher, as well as future studies.
目 次 I
表 次 III
圖 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社區大學成人教師現況分析 15
第二節 教學互動策略研究 26
第三節 教學滿意度內涵探討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9
第一節 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現況 7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學互動策略與滿意度差異情形 83
第三節 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之相關 10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16
第二節 結論 120
第三節 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8
一、中文部分 128
二、西文部分 135
附錄一 專家學者審查問卷 138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45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49
附錄四 全國社區大學列表 153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課程與教學論。台北: 五南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 五南出版社。
王美文(1995)。教師對成人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瑞宏(1996)。高雄市成人基本教育教師教學型態之調查研究。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王錦玲(2002)。成人學習理論。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朱文揚(2004)。台北市公立高中女生體育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虹慧(1999)。成人基本教育教師教學專業知識應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秀梅(2002)。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婉如(1993)。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2,211-225。
吳清基(1880)。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隆、猁鱁鞳]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李咏吟(1984)。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遠流。
杜紹萍(1999)。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天助(1992)。女性主義教育學與Mezirow觀點轉化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頁197-216)。台北:師大書苑。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宛諭(2004)。大學生合球課學生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幸璇(2004)。社區大學教師成人教學評鑑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
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新益(2004)。嘉義縣國小教師應用網路學習資源及其教學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淑敏(2004)。改善學生評鑑教學結果分析之研究。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363-375)。
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麒棟(2001)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岳修平(2005)。混成式數位學習教學策略與實施。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40410/prof/prof_2.asp。
胡夢鯨(1996)。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台北﹕師大書苑。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台北:東華書局。
洪秋如(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琦婷(2004)。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初體驗-從電影關懷多元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瓊惠(2003)。「成人教師/師生關係/課堂經驗」之探討。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徐心浦(2004)。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孫春在、任萬萍(2000)。網路合作學習策略:小組合作設計。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28)。台北縣:空大。
秦夢群(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莊文華(2004)。台中市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純璿(2005)。成人教師教學型態學習者學習型態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以救國團台中學院社會教育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莊璧菁(1995)。成人教學原則。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曹曉文(2001)。個案教師之性別、教師信念、師生互動及其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概念學習之研究─以國小自然科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姚真(2000)。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成人自我導向式教學系統設計與成效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3,73-100。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際。高雄:復文書局。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
陳嘉彌(1997),網路互動式遠距教學策略之構念與其可行性(上),教學科技與媒體,84,19-38。
陳瓊如(1999)。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屏萍(2002)。自閉症兒童家長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釣|典(2003)。社區大學法制化的探討。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
張正仁(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菀珍(1996)。大臺北區成人職業進修班教師教學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蔡秀媛、傢藥~、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書局。
黃明月(1994)。成人教育教學互動行為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3,81-107。
黃宜雯(2003)。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富順(1993)。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1995)。成人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及教學原則。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書局。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黃武雄(1998)。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兼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入學與選課手冊。
黃武雄(2000)。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定位。載於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 (頁85-102)。台北巿:台北巿政府。
黃政傑(1995)。成人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師大書苑。
黃鈺雯(2004)。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國德(1995)。成人教師的專業訓練與培育。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91)。成人教育的理論與模式發展初探。成人基本教育。台北:臺灣書店。
監察院(2003)。社區大學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彙編。
詹棟樑(1995)。成人教學法探討。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蔡秀美(1995)。成人學習評量。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蔡亮長(2001)。應用諾爾斯(M.S.Knowles)成人教學模型於我國文官在職訓練機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爾司(2002)。台灣地區大學生木球課程學生滿意度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崇元(2001)。網路教學者教學互動策略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教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培村(1994)。成人教學策略。成人教育雙月刊,19,2-7。
蔡培村(1996)。有效的成人教學策略。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高雄:麗文。
蔡傳暉、鄭秀娟(2002)。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http://www.napcu.org.tw/Napcu/News/Detail.aspx?id=518。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蓁蓁(1997)。國小實施遠距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習策略及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賴素華(1995)。成人教學原則與技巧。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鄭善福(2000)。弗雷勒對話教育在社區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應用-以上楓社區成教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媛文(2004)。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鄧運林(199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台北:五南。
謝月香(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蕭玉香(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現況與舞蹈教學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惠娟(1995)。個案研究法在成人教學上的應用。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蘇靜芬(2004)。教師教學互動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二、西文部分
Francken, D. A.& Van Raaij, W. F.(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ilbert, L.S & Moore,D. R.(1999). Building interactivity into web courses:Tools for social an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29-35。
Hertz-Lazarowitz, R. (1992). Understanding interactive behaviors: Looking at six mirrors of the classroom. In R. Hertz-Lazarowitz & N. Miller (Eds.) nteraction in cooperative groups, 77-10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ule, C. O.(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Jarvis, P.(1987). Twentieth thinke's in adult education.
London:Croom Helm.
Keegan (1990). The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Kidd, J. D. (1973). Interactivity: From agents to outcomes.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1, 19-26.
Knowles, M., Holton, E.&Swanson,R.(1998).The adult learner:the definitiv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ouston,Tex:Gulf Pub. Co
Lawler, E.E. (1970). Job attitudes and employee motivation: 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ersonnel Psychology, 23, 223-227.
Lindeman, E. C.(1926).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New Republic.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oore, M. G., (1989).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A presentation of the NUCEA Forum: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Interactiviy, National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
Perraton, H. (1987). The role of theory and gener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No. ED290015)
Stephen D. Brookfield. (1990). The skillful teacher :on technique, trust, and responsiveness in th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Tough, A.(1982). 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 (2nd ed.) Ontari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Vroom, V.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Holy Wiley & Sons. Inc.
Vygotsky, L.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vrad University
Press, 79-91.
Wagner, E. D. (1994). In support of a functional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8(2), 6-29.
Wagner, E. D. (1997). Interactivity: From agents to outcomes.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1, 19-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