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2: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靜如
研究生(外文):Ching-ju Li
論文名稱:彰化縣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組織領導角色學習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Female Leaders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o Organize the Leadership Role Learning in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蔡秀美蔡秀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u-mei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9
中文關鍵詞:組織領導角色學習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社區組織
外文關鍵詞:organizing the learning of leadership rolecommunity organizationfemale leaders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12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旨在探究彰化縣社區女性領導者組織領導角色學習的歷程,以三位社區發展協會女性領導者為對象,說明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的領導方式與面臨的領導情境,瞭解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實現領導目標的歷程中領導角色的扮演,探究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在組織領導工作中的學習歷程,並探討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性別意識的發展與性別角色的轉變歷程。研究者以質性研究深入訪談的方式,配合文件分析與相關網站搜尋,將研究資料分析彙整後,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社區女性領導者產生的原因包括本身背景條件的優勢、積極參與社團組織受到注意、他人的遊說以及領導職務乏人問津等因素。
二、組織運作、居民結構與家庭三方面是社區女性領導者所要面臨的領導情境。
三、社區女性領導者的領導方式:運用口耳相傳,相互帶動、培養團隊合作、增加他人的參與感、以身作則、運用做未w的觀點並樹立典範、鼓勵但不強迫。
四、帶動社區營造、組織內外溝通協調、凝聚社區中的人與心,以及促進人際的互動是社區女性領導者在實現領導目標的歷程中,所需扮演的角色
五、組織領導的過程中產生對領導角色與領導工作的認知,學習如何帶領組織成員、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自我的成長。
六、男女社區領導者存在差異,相較之下女性佔有優勢,而兩性共同領導是社區領導的理想狀態。
七、擔任社區領導者後,傳統女性性別角色的扮演沒有改變。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作為成為有志擔任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的婦女朋友及規劃社區女性領導人培訓課程之參考。
一、對有心擔任社區女性領導者的建議
(一)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與社區組織,以增加生活的視角,並從中學習擔任領導者。
(二)參與社區相關培訓課程,以儲存社區領導者之先備知識。
(三)尋求家人的支持,以提供領導過程中實質與精神上之支持力量。
(四)認知女性應有的自覺,並提升權力意識。
(五)強化女性間的合作與支持網絡。
二、對政府機構公部門的建議
(一)廣開社區女性領導方面的培訓課程,從組織幹部中培養接班人。
(二)建構認知、情意、技能兼顧的女性領導者訓練課程
三、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一)規劃適合社區女性領導者方面的培訓課程
(二)建構社區知識管理平台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個案選取方面
(二)可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the female leaders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o organize the leadership role learning in Changhua County . The recruited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three female leaders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 Changhua County. Through the study, it endeavors to explain the leading styles and the encountered leading conditions of the female leaders to comprehend the process of the role play, explore their learning process, and insp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der awareness and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of the gender. The researcher employs the interviews, the analysis of the documents, an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analyzes them qualitatively.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reasons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female leaders in the community include the advantages of the female leaders, progressively participating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being appreciated, persuasions of others, and no appealing for the leading position.
2.The work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idents, and families are the leading conditions the female leaders have to face.
3.The leading styles of the female leaders include oral spreading, mutual encouragement, developing the teamwork, increasing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others, modeling, helping others, and encouraging but not forcing.
4.The role of the female leaders are to promote community design, organize the inner and o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condense the people and hearts in the community, and endorse the personal interac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s of leading.
5.The female leaders attain the awareness on the role and work of the leading and learn how to lead the members, interact with others and develop themselves.
6.Compared to the male leaders and female leaders, the female leaders obtain more advantages. The best way is to lead the organizations under both the genders.
7.During the leading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female roles remain the same.
Based on the study, the suggestions are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female who are willing to become the female leaders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designers of the curriculum for the female leaders, listed as follows:
1. Suggestions for the female willing to become the leaders
(1)Actively taking part in the social affairs to expand living visions and learn how to be leaders.
(2)Actively Joining the related curriculum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o store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of leaders.
(3)Gaining the support of the family to obtain the substantial and spiritual supports.
(4)Recognizing the female awareness and lifting the sense of power.
(5)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of the female and the supportive network.
2.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1)Widely offering the curriculum for the female leaders.
(2)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covering the awareness, the affectiveness and the skills.
3.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ors on the adult education
(1)Planning the suitable curriculum for the female leaders.
(2)Constructing the platfor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community.
4.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y
(1)Selecting of the case.
(2)Employing different methodolog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社區與社區組織‥‥‥‥‥‥‥‥‥‥‥‥‥‥‥‥‥9
第二節 社區組織領導與領導角色‥‥‥‥‥‥‥‥‥‥‥‥‥20
第三節 社區領導中的性別角色探討‥‥‥‥‥‥‥‥‥‥‥‥29
第四節 女性社區領導角色學習之探究‥‥‥‥‥‥‥‥‥‥‥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5

第一節 研究流程‥‥‥‥‥‥‥‥‥‥‥‥‥‥‥‥‥‥‥‥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5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70
第四節 研究實施‥‥‥‥‥‥‥‥‥‥‥‥‥‥‥‥‥‥‥‥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6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與倫理‥‥‥‥‥‥‥‥‥‥‥‥‥‥‥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1

第一節 社區女性領導者的產生與組織動能的展開‥‥‥‥‥‥81
第二節 社區組織女性領導者面臨的領導情境與領導方式‥‥‥96
第三節 領導目標實現的歷程中領導角色的扮演‥‥‥‥‥‥‥117
第四節 社區女性領導者組織領導工作中的學習歷程‥‥‥‥‥127
第五節 社區女性領導者性別意識發展與性別角色的轉變歷程‥1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7

第一節 結論‥‥‥‥‥‥‥‥‥‥‥‥‥‥‥‥‥‥‥‥‥‥‥‥157
第二節 建議‥‥‥‥‥‥‥‥‥‥‥‥‥‥‥‥‥‥‥‥‥‥‥‥164

參考文獻‥‥‥‥‥‥‥‥‥‥‥‥‥‥‥‥‥‥‥‥‥‥‥‥‥‥168

附錄一:兩性就業者職業層級比較‥‥‥‥‥‥‥‥‥‥‥‥‥‥‥‥174
附錄二:臺閩地區社區發展協會數量及領導者男女比例‥‥‥‥‥‥‥175
附錄三:核心主題與分項主題之編碼範例‥‥‥‥‥‥‥‥‥‥‥‥‥177
附錄四:訪談同意書‥‥‥‥‥‥‥‥‥‥‥‥‥‥‥‥‥‥‥‥‥‥178
附錄五:訪談大綱‥‥‥‥‥‥‥‥‥‥‥‥‥‥‥‥‥‥‥‥‥‥‥179

表次
表2-1-1 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16
表2-2-1 領導的定義彙整‥‥‥‥‥‥‥‥‥‥‥‥‥‥‥‥‥‥‥‥22
表2-2-2 社區領導者之定義彙整‥‥‥‥‥‥‥‥‥‥‥‥‥‥‥‥‥25
表2-2-3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之期望角色及實際扮演情形‥‥‥‥‥‥28
表2-3-1 社區婦女角色演進表‥‥‥‥‥‥‥‥‥‥‥‥‥‥‥‥‥‥34
表2-3-2 思考型與感覺型所擁有的領導特性‥‥‥‥‥‥‥‥‥‥‥‥38
表2-3-3 兩性領導特性分析‥‥‥‥‥‥‥‥‥‥‥‥‥‥‥‥‥‥‥40
表2-3-4 社區女性領導者的優勢分析‥‥‥‥‥‥‥‥‥‥‥‥‥‥‥43
表2-4-1 女性認知階段分析‥‥‥‥‥‥‥‥‥‥‥‥‥‥‥‥‥‥‥47
表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58
表3-2-2 湳雅社區班隊運作情形‥‥‥‥‥‥‥‥‥‥‥‥‥‥‥‥‥61
表3-2-3 莊雅社區班隊運作情形‥‥‥‥‥‥‥‥‥‥‥‥‥‥‥‥‥63
表3-2-4 曾厝社區班隊運作情形‥‥‥‥‥‥‥‥‥‥‥‥‥‥‥‥‥66
表3-2-5 受訪者所屬社區發展協會基本資料‥‥‥‥‥‥‥‥‥‥‥‥68
表3-4-1 訪談資料總表‥‥‥‥‥‥‥‥‥‥‥‥‥‥‥‥‥‥‥‥‥74

圖次
圖3-1-1 研究流程圖‥‥‥‥‥‥‥‥‥‥‥‥‥‥‥‥‥‥‥‥‥‥56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5)。社會司社區發展網站-臺閩地區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區活動中心數一覽表。上網日期:2005年10月。Word wide web: http://sowf.moi.gov.tw/06/6-2.htm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王政彥(1996)。社區成人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2005)。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上網日期:2005年10月。Word wide web: 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2005)。勞工委員會「婦女勞動統計」。上網日期:2005年10月。Word wide web:http://statdb.cla.gov.tw
社區資源手冊之二(1998)。社區-關懷、參與、改變的新契機。開拓文教基金會出版。上網日期:2005年11月。Word wide web:http://921.yam.com/community
李宗派(2000)。現代社會工作:一門助人之專業。台北:合記。
李幸娟(2002)。基層行政組織中之兩性領導風格研析-以高雄市歷任女性區長與對照之男性區長為研究個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P23-P27。
李美枝(1990)。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12(6),P260-P299。
李清如(1995)。婦運者的社區實踐經驗-劉毓秀專訪。載於主婦聯盟會訊101期。上網日期:2005年10月。Word wide web: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article.htm
邱天助(1996)。社區組織在社區成人教育中的角色。社會教育學刊,25,p209-23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著,台北:桂冠。
吳麗雪(2001)。婦女參與鄉鎮型社區推動婦女教育之歷程研究-以高雄縣三位婦女組織者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雪(2002)。強化社區非營利組織,增進婦女社會參與。婦女社會參與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林芳玫(2002)。開創一個女性發展的時代新局。婦女社會參與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林芬英(2003)。女性領導者領導特質與領導風格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和(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成人教育雙月刊,37,p9-15。
林美和(2006)。女性主義的增能概念及其在社區婦女教育的實施。成人及終身學習雙月刊,13,p2-11。
林振春(1988)。社區婦女團體領導的理論探討。社區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3)。社區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登讚(1997)。社區總體營造概說。鄉鎮展演設施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文建會。
卓詩緣(2002)。從社區環境行動析論女性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湖本村長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徐 震(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文化建設,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印行。
徐 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 震(2002)。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00,p60-68。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陳艾妮(1988)。婦女的社區參與。社區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欣欣(2004)。領袖角色與社會資本累積關係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三個社區為案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柏年(2001)。女性讀書會領導人學習與成長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雪雲(2001)。自我認知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p47-80。
陶蕃瀛譯(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Si Kahn著,台北:心理。
畢恒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黃世輝(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建築情報。
黃服賜(1999)。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以台南麻豆、台北龍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明月(2002)。婦女學習特性分析。社教雙月刊,107,p32-40。
黃明月(2003)。變遷社會中社區婦女領導人社區參與動機與學習需求之探討。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p261-279。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曾進勤 (1995)。從實務面談婦女的社區參與:以高雄市社區婦女為例,社區發展季刊,71:72-80。
馮國堅、朱昌熙(1996)。社區組織。載於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彭渰雯、李清如(1997)。女里長的故事-台北市女里長經驗紀實之研究。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出版。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揭 陽(2004)。陳其南編織文化台灣新印象-陳其南專訪。書香遠傳月刊,14,p4-5 ,國立台中圖書館出版。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弁鄐妞膍s。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Vivien Burr著,台北:五南。
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網(2005)。上網日期2005年9月。Word wide web: http://community.bocach.gov.tw/home.asp
彰化縣秀水鄉莊雅社區網站(2005)。上網日期2005年10月。Word wide web: http://www.chuang-ya.tw/preveiw2-topbarDiary.htm
劉世芳(2002)。政府如何促進婦女社會參與。婦女社會參與研討會會議實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北。
劉美淡(1996)。社區與兒童發展的關係。社區文化建設,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印行。
劉復苓譯(2002)。男女領導大不同。Cook, Liz & Rothwell, Brian著,台北:聯經。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秀美(2004)。社區營造中社區增權展能概念與學習規劃之探討。成人及終身教育,1,p11-18。
蔡欣宜(2006)。嘉義縣社區總體營造人才培育方案學員參與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瑞隆譯(2002)。實地工作。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著,黃光雄主譯,嘉義:濤石。
謝敏鋒(2004)。里長角色之研究-以台北市松山區東榮里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忠孚(2001)。全民健康保險深度訪談法彙編,國家衛生研究所出版。
羅秀華(1995)。超越性別的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71,p84-89。

二、西文部分:
Ely, M.. Anzul, M., Frien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1991).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ircles within circles. PA: The Falmer Press.
Gandz, J.(2005).The leadership role. Ivey Business Journal . January/February 2005. 上網日期:2005年10月。Word wide web: http://www.iveybusinessjournal.com/read_responses.asp?intArticleID=264
Hamilton, E. (1992). Organizing the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 N.Y. : Greenwood Press.
Helgesen, S.(1990).The female advantage: women's ways of leadership. New York, N.Y. :Doubleday Currency.
Marienau, C.(1995).In their own voice: women lear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women’s adult development: bridge toward char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sener, B. Judy,(1997). Leadership and the Paradox of Gender in Walsh (ed.), Women, men, & gender: On Going Debates.
Rubin, H. J. & Rubin, I. S. (1992).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 Massachusetts: Ally and Bacon Press.
Yukl, G. A.(198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2. 劉玉華,〈解析《迷園》的政治與性別認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頁417-427。
2. 41. 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視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第110期,1987年8月1日,頁96-101。
3. 40. 鄭榮錦,〈驀然回首-試論李昂的「婚禮」〉,《中華文藝》12:1,1976年9月,頁74-82。。
4. 39. 楊照,〈評「香爐事件」文學世界裡沒有傷害別人的特權〉,《新新聞週報》第543期,1997年8月,頁66-67。
5. 38. 楊照,〈「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週報》第543期,1997年8月,頁47-49。
6. 34. 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72-92。
7. 29. 康原,〈小說中的象徵義-小論李昂的 「殺夫」〉,《文學界》第10期,1984年5月,頁40-45。
8. 26. 郝譽翔,〈女性情慾帝國/迷宮/廢墟〉-從《迷園》到《北港香爐人人插》),《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189-205
9. 25. 奚密,〈黑暗之形:談《暗夜》中的象徵〉,《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頁130-148。
10. 15. 金恆杰著:〈「性」與「金錢」一名門世家朱影紅的世界評李昂的《迷園》〉《聯合文學》第8卷第四期。1992年2月,頁107-110。。
11. 8. 李昂,〈我的創作觀〉,《文學界》10期,1984年5月。頁33-36。
12. 4.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頁235-247。
13. 王政彥(1996)。社區成人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14.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P23-P27。
15.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12(6),P260-P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