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場內部資料(依筆劃順序排列):
一貫道總會(1988)。一貫道簡介。台北:一貫道總會出版。
白水老人口述(1991)。求道辦道經歷。崇德雜誌合訂本,第二輯,
22-25。
何言(1997 )。天道一貫。光明季刊,10,13-23。
何紹棠(1992)。天道見證。台北:圓晟出版社。
孚中(1997)。一貫道歷史。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李玉柱(1987)。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台北:圓晟出版社。
李健仁(1989)。圓滿的生命世界。嘉義:玉珍書局。
李輔人(2000)。三易探原與道德經的修養觀「理氣象」三層次。基礎雜誌,171,13-15。
林萬傳(2000)。一貫道的教化弁鄐峇蔓q慈善事業 。一貫道總會會訊,111,8-18。
林清白(1988)。自性本具足-為何還要求道、修道?。台北:正一
善書出版社。
張天然(1937)。一貫道疑問解答。台中:光明國學出版社重印。
郭無妄(1985)。一貫道大綱。新竹:上昇行。
郭明義(1987)。求道以後的人生。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郭明義(1992)。修道百問。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郭明義(1993)。一貫道的修持觀。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發一崇德(1992)。雲林道場忠義字班十組運作成立大會。發一崇德
雜誌,2,1-8。
發一崇德(1997)。崇德初階。台中:發一崇德出版社。
發一崇德(1998)。走過從前---發一崇德 逢甲開道三十週年紀念專刊。台中:光慧文化公司。
發一崇德(2000)。薪火相傳---發一崇德學界三十週年慶專刊。台中:光慧文化公司。
發一崇德(2001)。白陽聖經(道之宗旨)。台中:光慧文化公司。
發一崇德(2000)。進修班畢班資料。台中:發一崇德道務中心。
發一崇德(2001)。進修班畢班資料。台中:發一崇德道務中心。
發一崇德(2003)。進修班畢班資料。台中:發一崇德道務中心。
發一崇德(2000)。鐸聲震山河--- 發一崇德雲林道場五十周年慶專
刊。斗六:發一崇德雲林道場崇修堂管理委員會。
發一崇德(1998)。崇德學院雲林道場第二屆紀念專輯。斗六:發一
崇德雲林道場幫辦策劃中心。
發一崇德(1999)。崇德學院雲林道場第三屆紀念專輯。斗六:發一
崇德雲林道場幫辦策劃中心。
發一崇德(2000)。崇德學院雲林道場第四屆紀念專輯。斗六:發一
崇德雲林道場幫辦策劃中心。
發一崇德(2001)。崇德學院雲林道場第五屆紀念專輯。斗六:發一
崇德雲林道場幫辦策劃中心。
發一崇德(2002)。崇德學院雲林道場第六屆紀念專輯。斗六:發一
崇德雲林道場幫辦策劃中心。
發一崇德(2003)。崇德學院雲林道場第七屆紀念專輯。斗六:發一
崇德雲林道場幫辦策劃中心。
發一崇德(2002)。白水老人成道十週年紀念專刊。
斗六:發一崇德雲林道場。
發一崇德(2001)。崇德學院雲林部助理人員手冊。斗六:發一崇德
雲林道場。
發一崇德(2002)。崇德學院雲林部助理人員手冊。斗六:發一崇德
雲林道場。
張天然等人著(1937)。一貫道疑問解答。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張天然(1939)。暫訂佛規。上海:崇華堂印。
張天然(1940)。性理釋疑。台北:天恩堂重印。
黃金昌(1993)。你認識一貫道嗎?台北:明德出版社。
夢 湖(1992)。學庸小註。嘉義:玉珍書局。
劉心德 劉心玉(1995)。一貫維中。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陳鴻珍(1989)。修辦歷程。發一崇德雜誌合訂本(1-10期)第一
輯,31-39。
陳鴻珍(1989)。立志、發心、了愿 。發一崇德雜誌合訂本(1-10期),第一輯,40-47。
陳鴻珍(1992)。如何落實道務工作。發一崇德雜誌創刊號,35-39。
陳順義(2005)。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命學問的迴響。
發一崇德雜誌,76,72-77。
謝文治(1995)。破相明理。台北:明德出版社。
鍾雲鶯(2003)。試論台灣一貫道對大學之詮釋1。基礎雜誌,169,13-21。
鍾雲鶯(2003)。試論台灣一貫道對大學之詮釋2。基礎雜誌,170,9-15。
鍾雲鶯(2003)。試論台灣一貫道對大學之詮釋3。基礎雜誌,171,
9-11。
(二)中文書目(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光賜(1996)。一貫道的拯救論。台北:橄欖文化事業。
王見川(1996)。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
方東美(199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1993)教育工作與宗教
交談。台北:耕莘文教館。
李亦園(1992) 。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
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宋光宇(1985)。龍華寶經。台北: 元祐出版社。
宋光宇(1994)。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 元祐出版社。
宋光宇(1994)。宗教與社會。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宋光宇(1996)。一貫道與現代社會 。板橋: 正一善書出版社。
宋光宇(1996) 天道傳燈上、下冊。台北:王明啟出版社。
林本炫(1990)。台灣的政教關係。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本炫(1994)。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萬傳(1984)。先天道研究。台南:靝巨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出版社。
胡夢鯨(1996)。成人教育化與現代化。台北:師大師苑。
胡夢鯨(1997)。終身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師苑。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台北:師大師苑。
馬西沙、韓秉方(1992)。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孫邦正(1983)。現代教育論叢。台北:臺灣商務。
徐南號(1996)有效教學因素分析。有效教學研究 (183-203)。台
北: 台灣書店。
校園福音團契同工(1978 )。大專團契手冊。台北:校園書房出版
社。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 。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2 )。成人的學習動機 。高雄:復文書局。
黃富順(1995)。成人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及教學原則。有效的成人教
學(1-35) 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等(1999)。學習型組織。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主編。台北:師大師苑。
楊國德(1996)。成人教育發展策略。台北:師大師苑。
楊國德(1999)。 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 - 成人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台北:師大師苑。葉忠海(1993)教育人才。上海:復旦大學。
蔡培村(1995) 成人教學的架構 。高雄: 復文書局。
蔡相煇(1998)。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
鄭志明(1984 )。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學生出版社。
鄭志明(1993)。中國意識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鄭志明(1996)。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大道文化出版。
鄭志明(1998)。台灣民間宗教結社。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董芳苑(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出版社。
董芳苑(1998)。探討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窪德忠(1995)。道教諸神說。台北:益群書店。
陳伯璋(1992)。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劉真(1997)。宗教與教育。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蘇鳴東(1986)。天道的辨正與真理。靝巨出版社。
濮文起(1996)。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台北:南天書局。
釋昭慧(1995)。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敏(2005)。台灣社會變遷中的新興尼僧團---香光尼僧團的崛起。佛學論文集2005,20-71。
王見川(1983)。先天道的源流--兼論其與一貫道的關係。東方宗教研究八十二年十一月月會。
王見川(1999)。台灣一貫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 37(2),103-129。王見川、李世偉(2000)。戰後以來臺灣的宗教研究概述----以佛、道教與民間宗教為考查中心。臺灣文獻,51(2)。方永泉(1997)。西方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的啟示。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申慧媛(2004)。開放私立大學和宗教法人可設「宗教研修學院」。
(2004/3/24自由時報 記者台北報導)
李淑娟(1992)。訓練移轉之研究---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構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豐楙(1999)。禮生與道士:臺灣禮儀實現的兩個面向。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1999/05/28~30。
李玉柱(1996)。道場教育與生命成全---略論一貫道道場教育的成全弁遄C宗教論文集,佛光山,179-203。
宋光宇(1982) 一貫道的昨天、今天、明天。聯合月刊,10:72-79。宋光宇 劉麗雯執行主編(1993)。 從一貫道及民間信仰看現代社會
倫理。宗教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書評書目社。
宋光宇(1998)。試論新興宗教的起源。歷史月刊,1998年5月號,68-74。宋光宇(2003)。一貫道在台灣的發展及其策略之探討。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509-545。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安梧(1995)。論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不離於生活世
界的終極關懷。宗教哲學季刊創刊號,頁123-139。
林治平(1996)。種子與田---基督教在華宣教工作與文化社會關係的再思。宗教論文集,佛光山,281-307。
林清江等(1992)。成人教育師資培育及進修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
林榮澤(1991)。一貫道"發一靈隱" 的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澤(1993)。一貫道「發一靈隱」---一個一貫道組織的發展史。東方宗教研究,3,269-295。林榮澤(1997)。天道普渡---一貫道的興起(1930-1950。),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
林麗惠(1997)。在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職訓局所屬所屬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育民(1991)一貫道歷史初探---兼談一貫道與義和團的關係。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75-87。
吳靜宜(1998)。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淑芬(1995)。基督教會辦理社區成人教育活動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恬琳(1999/06/24/)。台灣宗教輸出海外開疆闢土。中國時報,5
版。
酗撋均]2000)。台灣濟公信仰之救世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芬芬(1991)。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黃佑安(1992)。學習動機取向、自重感及個人變因與教育訓練自評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企管顧問公司學員為例。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順等(1995)。成人教育師資專業培訓課程規劃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
黃塑輝(2000/06/08日)。一貫道未來潛力驚人。民眾日報,6版。
黃臺生、任可怡(1995)。中央政府機關訓練績效評估之調查分析。空大行政學報,3,227-251。葉玲鮮(1990)民營機構員工參加教育訓練之動機、滿意程度及受訓
後自我評估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南(1982)。我所知道的一貫道。聯合月刊,7,43-49。楊惠南(1987)。一貫道與佛教。當代,11,54-63。
楊弘任(1996)。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以寶光建德天一宮員義區與天祥聖宮學界區為例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文王(2000)一貫道團所發生心靈現象的探索--以榮格分析心理學解析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瞿海源(1982)。政教關係的思考(下):一貫道。聯合月刊,7,38-41。蔡中駿(2000)。 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 - 以「發一崇德」組為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瑞(2002)。葉克斯里終生教育思想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星光(1997)。從主流教會到小群宗派:洛杉磯台語福音教會的轉
型與增長。東吳社會學報,6:137-181。
陳華(1995)。中國歷史上的彌勒--未來佛與救世主。歷史月刊,86,3-12。
陳俊廷(1998)。 一貫道「基礎忠恕」道場學界班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信成(2000)。一貫道的末劫救贖觀初探。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怡寧(2002)。當神聖和世俗相遇-宗教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以靈鷲山佛教教團為例。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鍾雲鶯(1994)。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鍾雲鶯(2000)。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秀治(1995)。成人參與宗教課程的動機及其影響---以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龔惠瑛(1997)。佛教團體教育的實況與評估---以高雄市元亨寺學佛營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釋見潤(1998)佛教成人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四)英文書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
Bloom,B.S.(1956). Engelhart, N.D. Furst,E.J. Hill,W.H.&krathwohl,D,R. Taxonomy , of education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New York,Dnaid mckay Compan8,Inc.
Berger,Peter L. (1979) The Heretical Imperative :
Contemporary Possibilities of Religiou Affirmation. Garden
City,N.Y.﹕Doubleray.
Beit-Hallahmi, B.&Argyle,M.(1997).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us behaviour, belief, and experience. New Year:
Routledge.
Burawoy, Michael et al. -- --1991 Ethnography and Unbound.
Berkeley ﹐C.A.﹕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Durkheim, E.
Clifford , M.D.(1987)Psychotherapy and Religion . In Mircea
Eliad (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Macmillam ,
vol.12,75-81.
Donovan,Jan Emest./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94) Midlife adults views of developmental needs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resources/
Durkheim , E. (1992)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台北:桂冠出版社。
Elias,Joun L,/Krieger Pub.Co,(1993)The foundations and practive of adult religious education/
Funck,James H./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94)Gowin,s knowledge vee:a heuristic for adult religious education .
Patton,M.Q(1980).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 Inc.
Vogel,Linda jane./jossey-Bass,(1991)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faith :empowering adults through religious education/
Vogel,Linda jane./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1984) The religious education of older adults/
Vella,J.(1994)Learning to Listin, Learning to Teach: The Power of Dialogue in Educating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James, W.(1961).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蔡怡
佳、劉宏信譯,民90。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
Jordan, David K., Overmyer, Daniel L.(1986)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Taiwan.
Princeton,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ax(1993) 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
流出版社。
(五)網路資料
中廣新聞網 (2005)。讀經大會考 六千多人參加。
http://times.hinet.net/news/20050821/recreation/cc2f4e2b073b.htm
陳朝福(2006)。一貫道宣揚文化推動公益活動。中央社。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60225/43/2vze3.html
謝震南(2005)。台灣宗教絕對自由平等又不分彼此。大紀元時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8/21/n1026180.htm